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仍在繼續。3月12日開始,從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亞太地區國家的股市,到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股市幾乎全線下跌,當晚,美國股市因下跌觸發了本周以來的第二次熔斷,至此三大股指全部進入技術性熊市。
3月13日,日本、韓國、新加坡股市再度大跌。其中韓國KOSDAQ指數因大幅下跌而觸發熔斷機制,3月12日以來,已有11國股市因暴跌熔斷。
全球資本市場盡墨之下,是否繼續投資?該如何投資?已經成為了擺在投資者面前的重要問題。在業內人士看來,本輪全球股市,尤其是美國股市的下跌,疫情蔓延只是催化劑,更重要的根源,在於2008年以來全球寬鬆所產生的一系列新問題以及美國經濟自身的泡沫和脆弱性。
有專家認為,在此背景之下,投資者或許可以關注黃金、利率債券等避險資產,而以A股為代表的人民幣資產,或許也將成為全球風暴眼中的綠舟。
全球股市集體下跌,美股已進入熊市
3月12日,美國三大股指盤中集體跌破7%,繼3月9日後再次觸發熔斷,至此,美股三大股指現已全部跌入技術性熊市。而在當日早些時候,亞太地區以及歐洲中東地區的主要國家股市,也以悉數下跌。
在業內人士看來,全球資本市場的下跌,不僅僅是受到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更重要的原因,在於2008年以來全球貨幣寬鬆所產生的一系列新問題以及美國經濟自身泡沫和脆弱性。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在一份研報中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後,主要國家攜手合作應對危機。但12年過去了,貨幣寬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全球需求不足、增長缺乏動力的困境,反而產生了全球債務擴張、貧富差距拉大和反全球化浪潮興起等一系列新的問題。疫情作為一個外生衝擊,繼續壓縮全球增長蛋糕,在當前的環境下,有可能會加劇全球產業鏈爭奪、競爭性貨幣寬鬆和匯率貶值等問題,這也意味著,各國之間的不合作會進一步加劇,割裂會更加嚴重。
民生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則在一份研報中指出,美國股市的熔斷,上一次還是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疫情的蔓延只是一個催化劑,引爆了美國的泡沫,美國問題的根源還是其自身經濟的脆弱性。美國經濟存在著股市泡沫、企業債務泡沫、就業市場泡沫三大危機,目前是股市泡沫破滅,接下來還有企業債務泡沫破滅和就業市場泡沫破滅,美國的危機才剛剛開始。
在此背景之下,投資者該如何進行投資。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近日表示,當此時點,要關注的避險資產,一個是債券利率債,一個是黃金。李迅雷認為,為了應對經濟壓力,現在疫情還是在蔓延,要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所以降息還會持續。那麼這樣的話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也會下降,所以大家要避險的需求也會增加,所以黃金是個避險選擇。利率債來講的話,收益率如果進一步下降的話,現在也是值得投資。
而除了黃金與債券之外,還有不少分析師表示,在中國疫情先發先控、以及A股估值較低、貨幣政策尚有操作空間等因素之下,中國市場或將成為全球風暴眼中的綠舟,A股也有望第一次相對接近「避險資產」屬性。
避險資產表現迥異,黃金大跌、國債受捧
一般而言,黃金與主要國家的國債(主要為美債)都被視為資本市場的避險資產,但近日以來,黃金與多國國債卻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行情。
從黃金來看,近日的國際金價走出了大漲大跌的「過山車」行情。國際金價儘管在3月9日盤中一度突破1700美元/盎司的關口,創下自2012年12月以來的新高,但是此後迅速下跌,3月12日晚間,國際金價一度下跌至1561.8美元/盎司,較3月9日高位下跌8.36%。
對於金價的走勢,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伍超明認為,突發事件儘管能夠引起黃金價格短期上漲,但通常不可持續,難以對金價帶來趨勢性影響,此時買黃金並非明智之舉。事實上在動蕩時期黃金這一「避險品」所面臨的風險不遜於其他資產,一旦局勢有所緩和,其回調幅度往往比較大。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則對記者指出,金價出現回落,主要因為短期內投資者拋售商品以彌補股市帶來的虧損。而從中長期角度來看,全球經濟放緩的擔憂情緒,全球央行進一步的寬鬆政策都將是金價強力的支撐。
比起黃金的過山車走勢,國債則更受到投資者的青睞。2月中旬以來,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走低,並於3月9日創下0.318%的歷史最低水平,儘管3月11日有所回升,但仍處於階段性的低位。而除了美國國債之外,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亦均已下行至階段性低位。
需要提到的是,一般來說,債券收益率越低,意味著該債券越受到投資者的歡迎。當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零的時候,意味著此時投資者願意以無法獲得利息收益的「原價」,購買下贖回期限長達10年的國債。
不少市場人認為,在目前國際充滿悲觀情緒的氛圍下,全球資金正在湧進國債市場避險。而隨著美債以及歐洲多國國債收益率已經接近零利率,目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67%的中國國債,開始受到不少機構的青睞。
華泰證券固收分析師張繼強指出,國內疫情已經進入新階段,目前重點是「收尾」和「防輸入」,以目前國內發展形勢,我國將成為走出疫情衝擊的前列國家之一,因此中國資產具備避險屬性。此外,在美聯儲降息之後,全球央行再次進入寬鬆潮,全球負利率債券規模可能再次膨脹。在這種環境下,中國債券的性價比明顯提升。
不過,從長期來看,申萬宏源策略分析師孟祥君認為,債市利多持續到5月初問題不大,因為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在未來幾個月公布的數據中逐漸顯現。而下半年經濟可能復甦,則需對債市持謹慎態度。
券商首席:A股有望第一次接近「避險資產」屬性
3月12日,A股三大股指亦全部下跌,其中上證指數下跌1.52%,比起其它國家及地區股市的當日跌幅,A股市場相對「抗跌」,在不少分析師看來,目前A股市場在全球範圍內具有明顯優勢。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此前表示,本輪全球市場的調整可形象比喻為「沿疫調整」,從市場調整到央行降息以及疫情防控等中國均走在前方。就目前而言,中國疫情已明顯得到有效控制,而國外仍處於煎熬模式。此外,從中外利差來看,中國資產屬於高息資產的範疇;與美股相比,A股估值也比較便宜。因此無論從風險角度還是從收益角度,A股在全球範圍內具有明顯優勢。「中國市場會成為全球風暴眼中的綠舟。」
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則認為,由於我國疫情先發先控+資產價格先調+貨幣政策有足夠空間的安全感,雖然A股在全球角度是風險資產的屬性,但這次跌幅整體小於美股,有望第一次相對接近「避險資產」屬性,跌的少已是實屬不易。
不過張瑜提醒,接近不代表可以真的是「避險資產」,指望A股逆美股崩塌之勢大幅上漲也是不太現實的,目前由於國內經濟數據尚處真空期且海外需求變化尚不明朗,一季度經濟增速誰也評估不準,A股並未定價充分完全,只是需要「拭目以待」的時間,節奏上與美股有些許錯位罷了,還無法下結論A股對疫情定價已經完全充分。
而對於美股下跌以及疫情發展對A股的影響,楊德龍認為,中國經濟雖然受到疫情的衝擊,但是疫情的衝擊是一次性的,是短暫的,中國的經濟很快就會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此外,從長遠來看,美股暴跌反而有利於投資者從美股獲利了結,進入到A股來抄底,又加上A股本身基數較低,這部分資金將會成為未來推動A股上漲的動力之一。
「但因為中國的經濟轉型,未來A股只有業績持續增長的傳統白馬股和科技龍頭股才有比較大的投資價值,而一些經濟轉型中淘汰的行業和公司,一些績差股和題材股都要被不斷的邊緣化,甚至退市,這是必須注意的。」楊德龍說道。
溫馨提示:具體操作請關注金投網APP,市場瞬息萬變,投資需謹慎,操作策略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