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微生活
湘潭自媒體第一品牌
熱文 美食 交友 策劃 推廣 活動
說到萬樓,在大多數湘潭人的心中都有獨特的情懷。翻開史冊一看,才知萬樓並不簡單,在六次的建毀變遷中,萬樓見證了湘潭歷史近4個世紀來的盛衰。
萬樓又名文昌閣、文起樓,位於湘潭城區東頭宋家橋側(今湘江鐵路橋下遊約500米),瀕臨湘江。萬樓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在上世紀50年代,萬樓主體建築因為失修垮塌,60年代它的附屬建築觀音閣失火被焚毀,只有傑靈臺最堅固,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臺基依舊保留著。
萬樓由來
據李騰芳作於1615年的《萬樓記》,湘潭「邑之形如展幅綃,上下兩齣如左右手。上出者,巨石百餘尺,潺潺江波間;下出者,頹然而已。頹然者,正水之所去也,邑人以為弗善也。或是之以告於令包侯,謀築石為臺,塹沙截波,覆之以樓。」
由此可知,窯灣石嘴堖位於湘潭城西邊湘江上頭,萬樓建於湘潭城東頭湘江下遊,位於宋家橋一總附近(明、清時期此處相當繁華,離縣治不遠。),並與河東的寶塔隔江相望。「又與最高峰塔乾巽二方互維,長亙於邑。」三者呈三足鼎立之勢。
李騰芳回憶,樓建後,時任湘潭縣令包鴻逵登而嘆曰:「茲真邑之捍衛乎?造物者之設是久矣,吾與子(指李騰芳)不謀而得之,豈人力也!」喜題其臺曰「傑靈臺」,而命予(指李騰芳)以樓之字。字之曰:「萬」。萬數之大也,邑從此而大者也。侯曰:善!
據史料記載,萬樓初建時,「臺高三十尺,樓高四十尺,離波之面已七十尺矣。用石三十萬尺,用木三千個。其作而成之歲月,與南山之塔(指寶塔)同,而費之數亦如。」
萬樓經歷了4個世紀的風雨,見證了湘潭的榮辱興衰,沉澱了豐富的精神內涵。初建也好,重修也罷,都是社會穩定和諧之時,官民共同努力、齊心協力之結果。毀壞、蕭條之日,不是兵災動亂,就是財力匱乏之時。所以民間曾一度流傳:「萬樓興,湘潭興。」此言不虛。
如今,重新修建的萬樓已崢嶸初露,常常吸引著許多市民駐足觀看,讚嘆不已。外形設計既融入了皇家大院、一類寺廟的莊嚴典雅,也吸收了江南民居諸如馬頭牆、貓拱背牆、灰瓦等柔情特色。而最為獨特的還是萬樓「九五至尊」的結構,從外面看,主樓只有五層,從樓裡看,其實有九層,這種內九層、外五層的結構寓意著「九五至尊」。充分體現了湘潭人立大志、蓄大氣、做大事的獨特胸懷與品格。
欲知答案請在平臺回復「停車」揭秘,你絕對想不到!
發送「畢業照」填寫畢業照報名表
發送「停車」獲取「問題來了」的答案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惠享微商城搶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