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組織召開規範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6家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參加。會議提出,網際網路平臺企業要嚴格規範社區團購經營行為,嚴格遵守「九個不得」,包括不得低價傾銷、不得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不得利用數據優勢「殺熟」、不得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這9條紅線直指社區團購目前最被人詬病的「低價傾銷」和網際網路平臺企業長期存在的不正當競爭、大數據殺熟、假貨泛濫等行為,抓住了問題的要害。
社區團購本身是值得鼓勵的業務。商品預售可以減少庫存、降低損耗;網際網路平臺幫助對接產地直銷,幫助農戶工廠拓展銷路;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也能夠以較低的成本買到過去買不到的產品。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很多小區封閉管理,社區團購極大方便了群眾購物,這也是某些社區團購企業異軍突起的重要因素。由此,業內也普遍看好社區團購創業公司。
但是,當巨頭們帶著巨額補貼、數據優勢、流量優勢進軍社區團購,卻帶來一些問題。網際網路巨頭以低價為最大賣點,通過現金補貼、流量傾斜強烈衝擊上遊生產企業的價格體系,並頻頻投資、收購創業公司,以至於抗風險能力較弱的小菜販、小零售店更是無力招架。人們擔心這一輪資本盛宴將重蹈共享單車、長租公寓的覆轍:中小企業在資本浪潮中迅速倒閉消失,而剩下的巨頭開始漲價,將之前的現金補貼連本帶利收回,最終讓消費者埋單。
巨頭們必須先糾正一個理念偏差:低價不是王道,性價比才是。網絡上,有不少消費者吐槽團購的商品質量差,貨不對版,不如在超市、菜市場裡挑選的好。可見,低價並非消費者的唯一關注點。性價比怎麼來?從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來。社區團購本質是對農產品、消費者零售環節的再造,是對供應鏈的重塑。網際網路巨頭們是從創新中成長起來的,手握技術、資本、大數據,又各有所長,完全有能力更好地研判商品預售趨勢、壓縮供應鏈、提升物流速度、完善售後服務。如今放棄多年積累的優勢,一窩蜂地比誰能砸更多錢,這不是丟了西瓜撿芝麻嗎?
社區團購能夠更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別是在非一線城市會大有可為。破除對極致低價的盲目追求後,網際網路巨頭們應將注意力放在產品品質、性價比、服務體系、客戶黏性等方面,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培養出消費者信賴的社區團購企業。(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穎)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