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銜時,這三個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後來怎麼樣了?

2020-12-23 小春說歷史

1955年授銜時,這三個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後來怎麼樣了?

脾氣和本事

古往今來,人本事大往往脾氣也大,他們是能人和怪人的混合物。雖然令人不快,但關鍵時刻還得靠他解決問題,只要不過分,只能讓他三分,忍他五分。

西漢名臣汲黯,漢武帝評價他近乎古代的「社稷之臣」,是個本事大、脾氣也大的人。凡是他瞧不起的人,與他說話時就假裝耳背。三公九卿有過錯,他當面指斥人家是小人。甚至皇帝也敢頂撞,一點不留面子。漢武帝召見文學儒者,「我想怎麼怎麼樣」,口沫翻飛,正講到興頭上,汲黯冷不丁插了一句,「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差點沒把劉徹氣暈過去。

但是他好學、任俠、有氣節、有操守,大家雖然不喜歡他的傲慢和狂放,卻十分敬重他。

漢武帝對對臣下很倨傲,功勳卓著的大將軍衛青來見,他居然一邊蹲廁所一邊向衛青發布指示。但要是聽說汲黯來見他,必然端整衣冠,一臉肅然。

當時淮陽這個地方亂,漢武帝準備派他到那裡做官,他不願意去,就說我身體常年不好,不能堅持正常工作。皇帝就很溫和地勸他,朝廷就是想借先生的威名臥而治之。

由此可見,人自重然後人方重之。只要有大節,人就是猖狂一點,也不會壞大事。

在我軍的歷史上也有幾位脾氣很大,但是本事更大的將領。

王必成

王必成副司令員在戰爭年代號稱「王老虎」,特別能打仗,所率領的六縱自然是一支能打、敢打、會打的虎軍,歷經華東戰場數次大戰。

蘇中戰役,王必成殲滅了李默庵的王牌,從此打消我軍對國軍美械部隊的顧慮;萊蕪戰役中的吐絲口戰鬥中斬獲兩萬多,六縱殲敵數在我軍參戰各部隊中名列第一;孟良崮戰役中,六縱長途快速奔襲垛莊,使七十四師無路可逃,最後關頭,王必成使出殺手鐧,六縱成功登頂,摧毀七十四師總部,擊斃張靈甫,為我軍殲滅國民黨五大主力開了先河;豫東戰役中,六縱攻克了龍王店,活捉了區壽年,為殲滅區兵團立了大功;在淮海戰役中,王必成的六縱是碾莊圍殲黃伯濤的主力之一,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貢獻;

55年授銜時,王必成對自己被評為中將有一點意見,因為華野時,他和葉飛都是粟裕的得力幹將,葉飛評為了上將。

其實,對於王必成的授銜,軍委是經過慎重考慮的,評定的原因也很清楚。

抗戰初期,王、葉確實是平級,都是新四軍的旅長,可抗戰後期,葉升為副師長,成了王的上級。評銜時,葉是正兵團級,王是副兵團級。

正兵團級多數評為上將,副兵團級多數評為中將。

王必成胸懷坦蕩,光明磊落,事情解釋清楚後他就豁然開朗了,還為此事道了歉,正式授銜時,高興穿上新發的軍裝,佩戴軍銜和工作人員合影,心中沒有任何芥蒂。

王近山

情況相同的還有王近山,也是副兵團級,授予中將軍銜。

王近山勇猛過人,在同輩的表現中相當突出,他的老上級評價他說:「王近山想打仗想成了瘋子,打仗時像個瘋子一樣,沒命地向前衝。」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眾多將領中,驍勇善戰者比比皆是,但真正敢在戰場上「瘋」起來的卻屈指可數。「瘋」是膽略,也是一種境界。

特別是王近山打下襄樊戰役後,主席還點名誇獎他,這個「瘋子」打仗有本事,「瘋」得有水平

王近山在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團長、團長、旅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擔任第二野戰軍縱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志願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回國後任川東軍區代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等職。

鍾偉

鍾偉也是一位極有個性而有「虎將」之稱的人物。

他是湖南平江人,1915年生,14歲入團,15歲參軍入黨,在紅三軍團和紅十五軍團先後任連指導員、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

鍾偉在戰場上是典型的「拼命三郎」,不管多硬的仗,攤到5師的頭上,定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以東總稱讚鍾偉指揮的二縱5師是「最有朝氣」、「猛衝、猛打、猛追」的隊伍。

然而,鍾偉的個性也十分張揚好強,從不隨大流,他認準的方針別人很難改變。他雖時常堅持己見,有時甚至違抗指揮意圖,但大局觀好,又不惜命,因此仍受到賞識。

從當團長到旅長,師長,直到縱隊司令,軍長,鍾偉從沒有擔任過副職。他也是東北野戰軍中唯一由師長直接提拔為縱隊司令的幹部。

1955年,鍾偉被授予少將軍銜。

小結:

觀察當今社會,有本事的人也沒有了脾氣,漸漸地有本事的人越來越少了。這實在是悲哀。天才與瘋子往往只有一步之遙,要允許有本事的人有點脾氣。

相關焦點

  • 1955年授銜時,這三人對自己軍銜最為不滿,三個鬧得最兇的是誰?
    我們的國家自1955年開始實行軍銜制度,儘管在授予名單出來之後,許多將軍對他們的軍銜感到不滿,認為他們的軍銜太低了。其中鬧騰的將軍有三個,他們鬧得最兇,他們分別是王必成、王近山和鍾偉。所以,1955年授予軍銜時,這三個鬧得最兇的人,最後到底是哪一個?
  • 周衛國如果到了1955年授銜,會是什麼軍銜?
    周衛國回國後被提拔為營長,授少校軍銜,委任周衛國為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七師五二二團三營營長,隨後參加南京保衛戰,失敗後尋找大部隊未果,陰差陽錯下投奔了清風寨,當上了二當家,最終參加八路軍,親手訓練出一支特種作戰分隊。
  • 1955年授銜儀式都授予什麼軍銜
    解放戰爭時期,參與指揮了高郵戰役、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1955年授銜儀式上授予大將軍銜,為十大大將之首。
  • 1955年,主管授銜工作的四位負責人,分別是什麼軍銜?
    很多人可能好奇,當時主管授銜工作的負責人是什麼軍銜呢?當時,主管授銜工作的負責人有四個。羅榮桓,1902年出生,祖籍湖南。在所有元帥中,毛主席對他應該算是最器重的。1944年,羅榮桓病重,毛主席親自發的電報,詢問他的情況。後來羅榮桓去了朝鮮住院,毛主席也是親自給朝鮮主席打了招呼。再後來,羅榮桓去蘇聯,毛主席又給史達林發報。
  • 1955年授銜有人嫌軍銜低,這位負責評銜的將軍,一個舉動讓人服氣
    1955年的授銜儀式之前,有些將領獲知自己的軍銜後,嫌棄軍銜太低,鬧得很兇,為了做好這部分同志的工作,有一位將軍高風亮節,主動將自己的上將軍銜降為中將,其他人看到他這樣做後,也逐漸消停,不再對軍銜提出異議,此人便是開國中將徐立清。
  • 1955年授銜時,他原定少將,很多戰友強烈抗議,改為中將
    1955年我軍第一次大授銜,留下了很多故事,有的人覺得軍銜過低大鬧一場,也有的人高風亮節主動讓銜,還有的人被特意提升了軍銜。梁從學就是後面這個例子,本來按他當時的職務,應該授予少將軍銜,但這讓他的戰友們強烈不滿,就連陳毅元帥都說:「梁從學同志身經百戰,勞苦功高,應該評中將。」
  • 1955年授銜,他揚言:要把勳章掛狗尾巴上,後來如何了
    丁偉的原型可能就是鍾偉將軍,而且這位將軍的脾氣非常火爆,甚至在現實中演繹了在1955年授銜時,對評銜的不滿,甚至還揚言要將勳章掛在狗尾巴上。這是怎麼回事呢?一、脾氣火爆的鐘偉將軍據記載,鍾偉將軍出生於1911年的湖南平江,也是在那個特殊年份裡出生的革命新人。
  • 五五授銜時,有哪兩對翁婿同獲少將以上軍銜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軍首次對全體有軍職的軍隊幹部進行授銜,史稱「五五授銜」。其中,獲得少將以上軍銜的有: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中將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少將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獲得少將以上軍銜者可以說是人民軍隊最傑出的優秀將領。
  • 1955年授銜時,上級領導特批2位開國將軍晉升一級,他們做了什麼
    在1955年授銜時,由於各個軍銜人數的限制,因此很多有功的將軍的軍銜都是由高入低,這也使得軍銜評定出來以後引得很多將軍情緒的不滿。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部分將軍的軍銜是由高入低外,還有少部分人獲得了晉升,其中上級首長就特批了兩位開國將軍晉升,他們是誰?他們又做了什麼?
  • 1955年授銜時,他覺得軍銜高了申請下調,毛主席並沒有同意
    1955年初,軍委發布了將軍授銜方案,不久,毛主席收到了一個人的信,在信中,此人極力的請求降低他的軍銜,本來是要授予他上將軍銜的,但是他請求授予他中將軍銜,對此,毛主席叫來了送信的楊成武,他對楊成武說:此人不可不授上將。毛主席說的人,正是抗日英雄董其武。
  • 1955年授銜儀式,他宣讀了10大元帥名單,但自己卻沒有任何軍銜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表彰一些功績突出的人,我國舉行了授銜儀式,專門表彰了各位軍官。在這次授銜儀式上,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評選出的十大元帥。當然了,除了十大元帥之外,還有1000多名軍人被授予將軍軍銜。在當時的授銜儀式上,有一個人宣讀了十大元帥名單,但是自己卻沒有任何軍銜,此人就是彭真。
  • 1955授銜時,他說要把軍銜掛在狗尾巴上,主席聽聞說了句話
    對於自己的軍銜,許世友有些不滿,他認為自己的軍銜太低,於是找了周總理,說至少也應該給自己評個大將軍,周總理說蕭克也是將軍。聽到這個消息,許世友不再吵鬧了,因為他知道蕭克的履歷比他更深。而且,在解放戰爭時期,鍾偉也立下了不世之功,《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這樣記載著鍾偉的功績:該部隊是東北地區戰鬥力最強的一支部隊,具有最強的衝擊力和快速的前進能力,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攻防兼備,以三重猛攻著稱。擅長運動戰,為東北軍的第一主力師。這位大師,說的是鍾偉的第五師,他是師長。
  • 他和開國元帥重名,是第一任文化部長,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他和開國元帥重名,是第一任文化部長,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文/號外歷史之澤宏 圖/網絡眾所周知,在1955
  • 一生行事彪悍,鬧得大授銜名單中居然沒有他名字,第二年才授予軍銜!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     開國中將聶鶴亭最著名的有三次「發飆」事件,56年才補授給他他即是,開國中將聶鶴亭!可謂終身彪悍,簡直無人能出其右。其間最著名的有三次「發飆」事情。先簡略說下聶鶴亭資格,生於1905年,早在學生期間即是位風雲人物。1926年入黨,是葉挺將軍的愛將。參加了南昌起義。
  • 閻紅彥:沒有參加長徵,授銜時已無軍職,為何主席執意授他上將?
    新中國成立之後,要說讓解放軍將領最高興的事情,那莫過於是在1955年授銜的時候了。其實授銜的方案,國家早就決定了,只是因為韓戰的原因,被推遲到了1955年。這次授銜,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大授銜。按照主席的說法,已經不再軍隊系統中工作的將領,不授軍銜,這大大減輕了參與授銜工作的人員的負擔。但是其中閻紅彥將軍例外,在授銜的時候,他已經沒有軍職,但是主席還是決定授予他上將軍銜,這是為何?閻紅彥的軍旅生涯1909年,在山西的安定誕生了一個男嬰,這個孩子就是閻紅彥。
  • 電影《集結號》中,鄧超飾演的趙二鬥團長,為啥是中校軍銜?
    在一般的軍銜制度中,正團級幹部一般都是上校軍銜,但在電影《集結號》裡,已經是團長的趙二鬥卻是兩槓兩星的中校軍銜(一般為副團職),這是為啥?1951年冬天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趙二鬥是營級幹部(指揮全營作戰),到1955年授銜時,趙二鬥是中校軍銜,已經是團長。
  • 1955年授銜時,彭總得知此人的軍銜後很不高興,他說:太高,必須降低
    我這個人並不需要這個牌牌,這是戰爭的結果,是學人家的,我不喜歡肩上這兩塊牌牌。我也夠不上什么元帥,如果要評的話,也很難說評個什麼『將』是合適的。但這不是個人問題,倘若不評一些元帥,那就會使一些人難得依次評下去。
  • 李雲龍嫌軍銜低,他的老戰友才真委屈,堂堂縱隊司令員授少將
    新中國成立,1955年授銜時,作為386旅主力團團長的李雲龍被授予少將軍銜,這讓他大感不公平,認為自己的軍銜授低了,於是就找了老戰友孔捷和丁偉發牢騷,沒想到兩人也都只授了少將軍銜,這樣心理才稍微平衡了些。
  • 他是紅軍師長,卻只授大校軍銜,搭檔師政委成開國上將
    當然,這裡面包含了拖後至1956年9月的志願軍首批授銜。當時授銜有個內部原則: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參軍的,也就是紅軍,可授予將軍銜;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不高於大校銜;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的不高於大尉銜。所有少部分雖然職務夠了, 但軍銜達不到。
  • 1955年首次授銜,有四位將軍不滿,他們是誰?最終為何接受?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這是在授銜的時候,主席的感慨。1955年的授銜,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次授銜。這次授銜典禮上,有上千位解放軍的將領被授予開國將軍軍銜,這是讓人高興的事情。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將軍都滿意的,有四位將軍就表示了自己的不滿。他們或是讓上級幫助自己說情,又或是吵鬧,但最終,他們還是接受了自己的軍銜,這是為何?這四位將軍就是許世友、王近山、王必成,還有就是鍾偉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