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丨著名導演謝飛:網絡電影會成為主流電影的一部分

2020-12-10 新海南海口融媒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9日消息(記者 譚琦)「在陽光沙灘上觀賞北極寒冬的電影,有一種無與倫比的愜意。」著名導演謝飛在出席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時,就對海南留下深刻的印象。從2018年至今,謝飛擔任了前兩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顧問,參與了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活動。「我看著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一步步地成長起來。」12月9日,謝飛在接受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專訪時提到,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十分有特色,國際性很強,未來可以不斷地探索特色發展的道路。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獨家專訪著名導演謝飛。記者 李昊 攝

  不斷突破發展

  沙灘放映最具特色

  謝飛可以說是全國各大電影節和影展最常出現的嘉賓之一,他參加過國內外的各大電影節。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走到第三屆,電影節的「鐵桿粉絲」謝飛一年也沒有落下。「我看著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一步步地成長起來,也正在不斷地尋找自己的特色。」謝飛一直關注著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發展,也看到海南每年都在增加海南特色的欄目。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獨家專訪著名導演謝飛。記者 李昊 攝

  「我認為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最有特色的是沙灘放映,大師班的內容也很豐富,國際性也比許多電影節強一些。」謝飛對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特色如數家珍,展映中的天涯海角和採珠拾貝單元也令他印象深刻。同時,謝飛也發現,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在不斷地突破。「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通過『全年展映、全島放映』的方式,培養了一批電影文化的觀眾。」謝飛認為,海南通過全年舉辦影展,每個季度舉辦不同國家的專題影展,提升了策展能力,展映水平不斷地提高。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期間,謝飛除了參與網絡電影的專題論壇和榮譽推介外,也觀看了一些展映的影片,他在豆瓣更新了自己觀看《一個父親的尋子之路》和《馬卡盧索往事》的動態。「海南在3年舉辦電影節期間積累了許多經驗。」謝飛認為,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還很「年輕」,未來可以繼續探索特色發展的道路。

  關注網絡電影發展

  期待更多線上線下的互動

  「我非常看好網絡電影的發展,去年我就促成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關注網絡電影,我認為這是一個趨勢。」謝飛在去年12月出席了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網絡電影峰會論壇,與電影人交流網絡電影的發展情況,為網絡電影「正名」。謝飛認為,數位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讓電影更加快捷地傳播。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獨家專訪著名導演謝飛。記者 李昊 攝

  從膠片電影到國有電影、民營電影、數字電影,再到網絡電影,謝飛可以說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展。「說到底,無論是膠片電影、數字電影還是網絡電影,都是一種東西,就像是一個貨物的3種不同的銷售形式。」謝飛認為,電影要打破這個邊界的觀念,隨著科技手段的發展,電影的播放媒介一直都在變化,觀眾的需求變了,電影的供給模式也要隨之變化。「目前大家只看到電影院和電視版權賺錢,網絡平臺其實能傳播得更廣,獲得更多的收益。」謝飛說,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網絡電影機制的不斷完善,網絡電影未來一定會成為主流電影的一部分。

  「我認為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能更好地擴大電影節的影響力,使得電影展映的效果更好。」對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未來的發展,謝飛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期待海南也能夠加強線上和線下的互動,繼續做好「全年展映、全島放映、全民觀影、全產業鏈」發展目標。

相關焦點

  • 導演謝飛:好電影應該帶給觀眾啟示
    時光網訊9月9日,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舉辦了謝飛導演經典作品《本命年》柏林首映30周年紀念展,邀請影片導演謝飛與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索亞斌進行「對話大師」的映後交流,謝飛分享了許多關於《本命年》的創作背景和拍攝經歷,現場觀眾也十分積極踴躍。
  • 導演謝飛:我們都是在文學的肩膀上拍出好電影
    謝飛謝飛導演的《本命年》,於1990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並一舉拿下傑出成就銀熊獎,成為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現實題材中國電影。謝飛生活中還是一個「衝浪」非常活躍的豆瓣用戶。他會標記自己看過的電影,給電影評分,還會撰寫影評,堅持在這個聚集了年輕網友的空間裡留下自己的觀影足跡。謝飛在豆瓣裡寫,自己在高中和大學一二年級寫下了四大本電影筆記。記錄了他從16歲到21歲看過的每一部中外電影。
  • 豆瓣9分,徐崢電影連央視都點讚,著名導演卻說:外國觀眾看不懂
    《我不是藥神》卻遭到一位著名導演潑冷水。據悉,在開幕式上第四代導演謝飛談及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時,稱拍電影最關鍵的是寫好人物,通過對人性的深入描寫才能成為流傳百世的藝術作品,然後直斥現在的一部分電影只寫事情,還舉例《我不是藥神》,稱它就因為主要人物沒有寫好,導致外國觀眾看不懂難理解。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影教育:謝飛,賈樟柯等導演對談
    蔣為民:我們第二場開始,電影教育及產業對話的第二場,主題是電影教育對話: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電影教育,讓我們請上在電影教育界都赫赫大名的幾位專家、領導,首先請謝飛老師。大家都很熟悉他,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歷任我們北京電影學院的副院長,很多我們所熟知的電影導演都是謝老師的學生。
  • 新片場探路網絡電影可能性 | 專訪
    「我們非常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也知道這當中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今年很多院線公司也進來拍了一些,可能會有很大一部分鎩羽而歸,兩三年之內,這個領域的主流參與者還會是網絡電影的頭部片方。」牟雪告訴《三聲》。但另一方面,流動仍然會帶來變化。這部分新參與者的進來,也必然會讓網絡電影的頭部公司自己經歷一輪洗牌。
  • 《本命年》紀念展 謝飛:好電影應該帶給觀眾啟示
    | (1/9) 1905電影網訊9月9日,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舉辦了謝飛導演經典作品《本命年》柏林首映30周年紀念展,邀請影片導演謝飛與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索亞斌進行「對話大師」的映後交流,謝飛分享了許多關於《本命年》的創作背景和拍攝經歷,現場觀眾也十分積極踴躍。
  • 獨家專訪FIRST宋文:我心中的好電影一定是言之有物的
    在位於北京惠通時代廣場的FIRST青年電影展組委會辦公室,宋文接受臉客網(FACEKEY)獨家專訪。本月初(5月4日),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在北京召開發布會,陳國富、趙薇、姚晨、梁靜、管虎、婁燁、謝飛、張楊、崔永元等眾多著名影人出席。本屆FIRST,臺灣新電影運動開創人陳國富先生出任評委會主席,評委成員包括:紀錄片導演周浩、伊朗作曲家裴曼·雅茨達安尼、臺灣導演蘇照彬、影像藝術家楊福東、臺灣攝影師廖本榕、金棕櫚獎《方形》法國製片人Philippe Bober。
  • 獨家專訪丨導演餃子:關於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後的 6 件事
    這部電影改編自中國神話故事,主要講述太乙真人受命將靈珠託生於陳塘關李靖家的兒子哪吒身上,然而靈珠被申公豹掉包,哪吒也成為了「魔丸」,但其堅守「我命由我不由天」,要「逆天而行鬥到底」的成長經歷的故事。愛奇藝娛樂獨家專訪到導演餃子,和操著一口「川普」的導演一起,聊了聊電影幕後關於哪吒的那些故事。
  • 謝飛、李少紅、王小帥…「四代導演」齊聚鄭州,探討中國電影的發展
    在圓桌論壇環節,謝飛、李少紅、尹力、王小帥、許宏宇、霍猛,四五六七代導演同臺,圍繞現實主義,共同探討中國電影發展。導演謝飛:生活中存在的東西都有其藝術價值導演謝飛的代表作有《湘女蕭蕭》、《本命年》等。導演李少紅:關注女性在時代中的變化,成為創作源泉導演李少紅表示,時代和現實賦予創作靈感,自己無論從第一部電影《銀蛇謀殺案》,還是到現在所做的,都是在關注現實主義題材。
  • 電影《氣球》超前點映 謝飛贊萬瑪才旦是少有的電影作家
    騰訊娛樂訊(文/三禾)11月9日,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舉辦超前點映。放映結束後,導演萬瑪才旦與著名導演謝飛老師、文藝評論家陳丹青就電影呈現的「信仰與現實如何抉擇」的主題展開深度對談,令現場觀眾受益頗深。
  • 謝飛導演的故事
    讀《影響—中國電影人訪談錄(1978--2019)》謝飛:做一個真誠的引路人。謝飛老師談得很實在,讓人讀來感慨萬千,他們那一代人儘管條件艱苦,各方面受到種種限制,但求學問道的精神卻一點不輸給現代的年輕人,那一代人包括後面的第五代導演北影78屆的學生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人,他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都熱愛著共同的電影事業,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
  • 據韓媒: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感染新冠去世,小時新聞記者曾與他獨家...
    據悉,金基德2016年曾來杭州,欲與杭州一家影視公司合作拍攝電影。錢報記者曾獨家專訪了這位著名導演。錢江晚報記者2016年3月27日在杭州獨家專訪金基德時與導演合影 尹炳炎攝2016年3月27日,金基德,布衣布褲,寬袍大袖,花白頭髮梳成一個髻。
  • 度新春 聊京味:聽謝飛講《本命年》那些往事
    1990年,謝飛導演48歲,他以電影《本命年》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本命年》也成為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現實題材中國電影。時光荏苒,距離《本命年》已經過去了31年,而男主角李慧泉的命運,卻成為一個經典的影像記憶,讓無數影迷難以忘懷。
  • 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逝世 謝飛姚晨悼念
    1905電影網訊12月14日,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逝世,享年95歲。導演謝飛、路陽、演員姚晨等人在微博發布相關消息,表達悼念之情。黃宗英在1946年出演了個人首部電影由沈浮導演的《追》,此後在《烏鴉與麻雀》《武訓傳》《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都有出色的表現。除電影外,黃宗英在文學創作領域也獲得不少成績,其中報告文學《桔》獲得了1983-1984年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還曾在1988年與丁玲聯合創作報告文學集《一代天驕》。
  • 《本命年》柏林首映30周年,導演謝飛回憶姜文改片名
    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9月9日,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舉辦了謝飛導演經典作品《本命年》柏林首映30周年紀念展,特別邀請導演謝飛與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索亞斌進行「對話大師」的映後交流,謝飛分享了許多關於《本命年》的創作背景和拍攝經歷。
  • 中國導演謝飛:《我不是藥神》人物不豐滿 海外觀眾難理解
    【僑報網綜合訊】2020年中國電影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論壇24日在河南鄭州舉辦。在當天的圓桌論壇環節,謝飛、李少紅、王小帥等導演共同探討中國電影發展。謝飛直言,《我不是藥神》人物不夠豐滿,導致海外觀眾不理解這部電影為什麼好看。
  • 名導馮小寧:電影先是藝術品後才是商品
    著名電影導演馮小寧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詹託榮攝  「電影不只有票房,不僅僅是一種商品。」著名電影導演馮小寧於此間指出,社會包括市場在內,不能錯誤地判定電影藝術,電影首先是藝術品,之後才是商品,「在這十幾年之中,我幾乎是一個孤獨的呼喚者。」  第九屆亞洲國際青少年電影節30日晚在福建福州落幕。亞洲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是亞洲區域唯一具有青春屬性的國際性電影節,輪流在中日韓三國舉辦,前八屆主要是來自大學生的微電影評選,今年開始有長篇電影的加入。
  • 謝飛導演談現實主義,《我不是藥神》被點名:人物不豐滿
    9月24日,著名導演謝飛在百花獎開幕論壇上談及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他在談論的過程中提及到了電影《我不是藥神》。謝飛導演表示&34;。這部電影在某平臺的評分更是達到了9.0的高分。謝飛導演是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是很多知名導演學習的榜樣。
  • 謝飛:希望電影人更尊重文學,電影節培養很多愛好者
    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9月11日,在第15屆長春電影節,年近八旬的老藝術家謝飛接受新京報記者的採訪。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謝飛導演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向世界傳播中國電影文化的重要人物之一。
  • 《古劍奇譚》IP大戰前夕專訪雷尼·哈林 好萊塢電影導演的中國電影之路
    馬上,我們又將目睹一場超級IP大戰:2017年,將有兩部根據經典仙俠類遊戲《古劍奇譚》改編的電影上映。程小東導演執導的是《古劍奇譚一:琴心劍魄今何在》電影版,而好萊塢著名導演雷尼·哈林則執導的是《古劍奇譚二:永夜初晗凝碧天》的電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