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正經笑話
之羋八子說援韓
應著名的唐山話兒哥的點播,咱們今天不解讀《周易》了,太燒腦,歇兩天再說那個。從今天開始啊,咱陸續講幾個正經笑話。
先說一個正史裡記載的。內位問了,啥是正史啊?正史,顧名思義就是正兒八經的歷史。咱們今天說的正史,就是《戰國策》。關於《戰國策》什麼東西,實在知不道的讀者可以自行問度啊,咱們就不展開說了。前段時間,電視劇《羋月傳》可以說是火遍全球,裡面的女主角羋月令大家記憶猶新,很多人覺得這個宣太后不但把持朝政、開疆拓土、和匈奴義渠王相好、還想讓魏醜夫陪葬……哇,可真猛啊。不過呢,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歷史的真實永遠比影視劇作品有意思的多。今天我們就看個正史裡記載的關於羋月到底是誰?到底有多猛。
《戰國策.韓策二》裡有這麼一段記載:
楚圍雍氏五月,韓令使者求救於秦,冠蓋相望也,秦師不下殽。韓又令尚靳使秦,謂秦王曰:「韓之於秦也,居為隱蔽,出為雁行。今韓已病矣,秦師不下崤。臣聞之,唇揭者其齒寒,願大王之熟計之。」宣太后曰:「使者來者眾矣,獨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宣太后謂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這段是啥意思呢?我們先不急著說,先看看宣太后這個人。宣太后啊,在成為太后之前呢,歷史上一直叫她羋八子。電視劇中雖然叫羋月,但是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過羋月這個稱呼,也不知道是誰怎麼就編出個羋月來。先秦時期的史料非常之少,我不能從中找出關於宣太后進入秦國之前的記載,只知道她嫁給秦惠文王之前,是個地地道道的楚國人。至於很多人說她是楚威王的閨女,是堂堂的楚國公主等等,那應該都是推測得出的結論。宣太后姓羋,這是肯定的。因為《史記·卷七十二·穰侯列傳》記載:
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號為宣太后。
所以可以認定羋八子是秦惠文王的妃子,並且級別不高。按照《漢書·外戚傳》記載:「漢興,因秦之稱號,……妾皆稱夫人,又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就是說,漢代繼承了秦國關於國君的後宮制度,凡是妾,都稱為夫人。但是又按級別分為夫人、美人、良人、八子等等。你看,宣太后開始時,只是秦惠文王一個級別不高的侍妾而已。那麼秦惠文王呢,則是秦武王、秦昭王的爸爸,秦孝文王的爺爺,秦莊襄王的太爺爺,秦始皇的祖爺爺。而羋八子就是在秦莊襄王時期,成為了宣太后。人物關係差不多理清楚了,我接下來說正經笑話,也就是上面《戰國策》裡的那一段,我簡單解釋一下大家就都明白了:
有這麼一天啊,楚國攻打韓國,大軍包圍韓國都城已經五個多月了。韓國自然盯不住個兒啊,就派使者去秦國求救。使者派了一波又一波,後一波都能看到前一波的車了。注意這裡有個詞兒:冠蓋相望,這是個成語,形容國家的使者往來不絕。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裡產生的。都冠蓋相望了,結果怎麼樣呢?秦軍壓根兒沒動地兒,沒有絲毫要出崤關援助韓國的意思。韓國心裡那叫一個著急啊,於是派了一個叫尚靳的能人出使秦國。尚靳到了之後對秦王說:韓國和秦國緊挨著,韓國是秦國的屏障啊,是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關係。韓國要是被楚國滅了,秦國不得直接面對楚國的大軍嗎?大王啊,你可得好好想想啊。注意,這裡也有個詞:唇揭者其齒寒,後來這個詞演變成了兩個成語,就是唇齒相依、唇亡齒寒。尚靳的言論,傳到了宣太后耳朵裡,她對左右說:「韓國的使者來了不少,只有這小子說得有幾分道理。」於是宣太后召見了尚靳,說出了一番令尚靳臉紅脖子粗的話。說的啥呢?接著看,宣太后對尚靳說:「當年我伺候先王的時候呢,他總是先把一條大腿壓在我身上,一條腿啊,挺沉的,這個時候呢,我就有些受不了呢;但是過一會兒,他就會把整個身子全壓在我身上,這個時候呢,我偏偏不覺得沉重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大王身子全壓在我身上時,會讓我感到舒服、感到爽(不過癮的可以自行腦補,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只能翻譯成這樣了,太多的話說不出口啊)。現在你們讓我發兵救韓國,得大量的兵馬、糧草,則可不是小事兒,是大投入。對於秦國來說可是沉重的負擔啊,我肯定覺得不爽啊。在這種情況下,你得有辦法給我一點好處、讓我覺得爽了,我才能去救你們啊!」
最後的結果是秦國救了韓國,那不是咱們今天主要說的。咱主要說的就是這個正經笑話。說實在的,我每次看到這段記載,都同情那些歷史老師,怎麼和學生們講啊……雖然不好講,但不得不說宣太后的這個比喻,還是比較恰當的,不過面對文武群臣、外國使節,能以床底之事來比喻國家大事、並且臉不紅心不跳說的頭頭是道兒,估計在世界歷史上也是蠍子尾巴獨一份啊。事隔兩千多年之後,清朝有個叫王士楨的人,在他寫的一本書《池北偶談》中說:
「此等淫褻語,出於婦人之口,入於使者之耳,載於國史之筆,皆大奇!」
怎麼樣?比電視劇裡演的好玩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