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中提琴演奏《草原之歌》
中提琴是由西方傳入我國的一種演奏樂器,隨著世界範圍內的音樂文化交流起來越頻繁,我國的中提琴演奏水平也獲得了較快的提高,並且自主創作了很多流傳頗廣的中提琴演奏作品,《草原之歌》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首。
中提琴是交響樂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演奏樂器,它的知名度雖然比不上小提琴,但是中提琴音樂愛好者和研究者的數量也非常多。中提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作為交響樂團當中的一種輔助樂器存在的。
經過了一定的發展時期並且在二十世紀時,才出現了以中提琴為主的音樂演奏作品,在這一時期中提琴在演奏技巧、演奏作品方面都有了比較快的發展。現在,中提琴已經有了一大批愛好者,並且各種以中提琴為主體的演奏曲目在不斷增多,中提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
中提琴音色低沉醇厚,在樂隊演奏時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中提琴獨特的音色特點,可以有效增強我國民族音樂的演奏效果,使其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草原之歌》是我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中提琴民族音樂作品,整部作品中充斥了滿滿的蒙古族風情。
草原之歌(組章)
作者:丹麓聽翁 (源於作者博客)
天馬群
天馬,在跌宕的草原上駕馭雲彩,從天外奔騰到天外。那不羈的性格,成熟了草原的一生。看茫茫草原,誰的腳步比得過草尖,只要春天一到,草原被天馬馱載到遠方。
天馬群居著草原思維,流雲、烈風、冷酷、孤寂,誕生了草原多媒體疆域。
天馬恢弘了草原歌唱,悠揚、遼闊、波瀾、磅礴,圖騰了草原多邊形歷史。
人類血液遇到天馬群,就再以不會凝固了,婉轉中流淌出馬背的圓周,馬背馱載著大山,在抹黑時分走進歸宿。
蹄子一旦落入草原的曠野,就再也沒有後退的腳印了,朝前的奔騰,繼續著未來的見證。奔騰到哪裡,哪裡就是草原。
很難想像沒有天馬活動的地方,也算草原嗎?草叢迎接一輪一輪的奔騰,一輪一輪的奔騰誕生了鬱鬱蔥蔥。
不知道明天拂曉從哪裡開始,天馬群又開始了新的風起雲湧。
牧女
終身與草兒結伴,朝夕把草兒從南趕到北,草尖餵養了牛羊的繁衍生息,草叢誕生了牧女甜蜜的愛情。
在草原上一直過著流浪日子的牧女,視野裡掠過的只是蹄子踩踏的草場,聽覺裡灌進去的只是草原的低吟。把草原當做人生主戰場的牧女,鞭子是自己唯一的高度,鞭打草原的力度,勝似烈烈燃燒的火焰、
草原的成熟,完全從牧女的神態中讀到。草原寂寥的封面,除了蹄音和鳥瞰之外,誰能駕馭草原呢?唯有牧女才能滾動起草原這個龐大的草球。
牧女,把粗糙撿起,向藍天投去響指。牧女,把強悍臨摹,向牛羊打探奔跑。
牧女把愛情曬在草原上,那種裸露愛情的氣質,使草原捲起風浪。
草原風鞭打著牧女的愛情,把愛情系在草尖上的牧女,迎頭撞見牛羊群,回頭撞見雲彩圖案,這裡才是萌芽歸屬的天地。
犛牛
低雲瀰漫草原而過、陽光低垂草原而來,這些都阻擋不了犛牛的蹄子。犛牛踩碎了低雲,打翻了陽光。
犛牛,讓人們想起了原生態生存方式,散放在草原的犛牛,飲著草原晨露、啃著剛出土的草葉、時時用擺尾的姿態,向未來告訴這裡曾發生過和正在發生的事情。
犛牛把草原逼到天涯,犛牛找到了草原的盡頭,一幅幅犛牛的剪影,擋住了草原全部的家當,一群群犛牛轟轟烈烈的奔騰,演練起草原的圖騰。
方向旋轉的草原,四周都是東西南北,在草原上怎麼樣的縱深,都會在視野深處下載出熱情和沸騰。
芨芨草
在草原奔走,總會遇見一種不起眼的芨芨草,那麼稠密,濃雲一樣鋪展過來,遮掩了草原的肌膚,綠茸茸綿延到視野外。
很難想像沒有草的草原是何等光景!像沒有森林覆蓋的山脈、像沒有雲彩遊蕩的天空,那種一眼看透對方秘密的情形,全然沒有了詩情畫意。
芨芨草,草原的密碼,一年四季垂青草原,守護著草原的沙化。芨芨草,挽著草原的臍帶,從出生一直把草原拉扯大,多少次的廝殺和咀嚼,多少次的中傷和埋伏,都無力阻擋它的生存競爭。
芨芨草,養活了草原,養活了草原的活力,那些成群的牛羊和馬匹,日夜與芨芨草相依為命,白天啃青,夜晚臥伏,芨芨草淨化了草原。
芨芨草的命運,在草原中行走,這些草原的綠立方,養育草原無數生靈的同時,牽掛著遠方的天空,為天空輸送著藍色的元素。
未來,也許就是這些普通草的天下,因為它們懂得什麼叫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