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9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居民住宅、市政設施不斷更新換代,但隨之而來的是數以億噸計的建築垃圾。
建 築 垃 圾
所謂建築垃圾,是指包含建設工程垃圾和裝修垃圾在的垃圾總稱。建設工程垃圾就是指在建設工程的新建、改建、擴建過程中以及對建築物、構築物的修繕和拆除過程中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他廢棄物。裝修垃圾是指按照國家規定無需實施施工許可管理的房屋裝飾裝修過程中,產生的棄料和其他廢棄物。
從自行清除到代運垃圾
20世紀初,上海居民自行修建房屋產生的破磚泥屑等須要自行清除。1907年,工程局頒發的路政新章中,專條規定:「人家修理屋面及牆,將瓦礫傾倒路上,應知照房主即行挑去。」
裝運垃圾的馬車
(圖片來源於上海環境衛生志)
解放後,上海居民自行翻修房屋產生的少量建築垃圾,一般都倒入附近的垃圾容器,與生活垃圾一併清除。建設、施工單位產生的建築垃圾應自行負責清除處置,凡無能力自行清除的,可堆置既不妨礙交通,又便於車輛出入之處,委託環衛部門清除。因為需交付垃圾清運費,所以稱為「代運垃圾」。自此,開始了居民端建築垃圾的「代運」徵程。
圖中右側三輪車為:
工農牌手把式三輪機動垃圾車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經濟進入快車道,城市建設步入快速發展期,建築垃圾產量也水漲船高。環衛部門接受委託清除的無肥垃圾(包括建築垃圾與工廠垃圾)從1976年66.35萬噸,至1979年已達125.62萬噸,3年內增加了一倍。而當時的建築垃圾往往暴露堆放在施工現場或道路旁,風吹塵揚。長此以往,市容市貌難免受到建築垃圾堆放的影響,何況建築垃圾清處量開始逐年遞增。到1979年,市區建築施工現場或道路旁堆放的臨時堆放點多達500處,嚴重影響了市容環境。建築垃圾開始以圍城之勢硬生生闖入了上海市民的生活,也成為了上海市民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儘管從1982年開始,上海市的部分地區開始針對臨時堆放點進行整治和管理。如黃浦區率先提出在浦西實行「晚出夜清」,讓產生少量建築垃圾的單位和居民在晚6點後進行集中傾倒並由環衛部門在次日9點前清除完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建築垃圾臨時堆放點對市容市貌的影響。但由於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據,對於上海其他區域的建築垃圾投放影響,收效甚微。
綠容君碎碎念:
百日植樹抽獎活動火熱進行中,每天參與
「種下一棵樹,撐起一片綠」百日植樹抽獎活動開始啦!活動,不僅可以獲得獎品,還有機會認養一棵樹哦。
素材來源:@垃圾去哪兒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歷史閱讀 即點即讀
「種下一棵樹,撐起一片綠」百日植樹抽獎活動開始啦!《
官宣!垃圾分類宣傳資料庫上線啦!快戳進來了解詳情吧~》
市屬公園預約功能整合上線!無預約謝絕入園,請速看攻略「綠色上海」網站全新亮相,和你的距離更近哦原標題:《上海生活垃圾管理變遷史——建築垃圾清運(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