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迪特斯
01:心理學ABC理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或不良行為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所持的認知內容(比如個人的態度,看法,評價,解釋,信念等等)所造成的。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改變情緒困擾或者不良行為(ABC理論裡面的C),不是要去改變外界事件(ABC理論裡面的A),而是要去改變我們的認知內容,然後才能改變我們的情緒困擾和不良行為。
這就是心理學裡面著名的ABC理論,該理論認為我們的認知系統對事物產生了不合理,不現實的信念(ABC理論裡面的B) 是導致我們出現各種心理失調或者心理障礙的根本原因。
02:要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在心理學裡面被稱為「黃金規則」。
這是一種理性觀念。通俗易懂的解釋就是:你希望別人對你好,那你就對別人好;你希望你有困難時別人幫助你,那在別人有困難時你就去幫助別人。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是反著來做。
「我對你怎樣,你就必須對我怎樣。」
「我愛你,你就必須要回報我。」
「我是你媽,你就必須聽我的話。」......
比如一名男士失戀了,他的女友和他堅決地分手後去和另外一名男士談戀愛了。
失戀的他感到很抑鬱,而且對前女友充滿著怨恨的情緒。我們通過仔細分析,發現這名失戀的男士的內心一直堅信著這樣的不合理的信念:
我對你怎樣,你就必須對我怎樣;所以我那麼愛你,你就必須回報相應的愛給我,而不能離開我,你這樣做太不公平了,太不對了,所以我很傷心。
如果他能夠把不合理的信念改為一種理性信念:要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而不是我對別人怎樣,別人就必須對我怎樣,這種絕對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也是對自己有傷害的。
前不久網絡上引起熱議的兩個關於男女談戀愛發生的奇聞。
一個奇聞就是湖南長沙一男子給女友三萬塊分手費,女友不要,他暴怒之下竟然當街把三萬塊百元大鈔全部撒了出去。
他暴怒之下所持的不合理信念可能是:我給你分手費,你就必須拿,否則我就全部丟掉給你看。
另一個奇聞是浙江一男子和女友賭氣,心裡感到鬱悶無法排解,竟然想出損自己的大絕招:躺馬路中央故意給女友看,卻不想被撞飛好幾米。
他感到鬱悶的不合理信念可能是:我愛你,你就必須聽我的,否則我作死給你看。
這兩則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奇聞異事,聽著挺讓人感到奇葩,其根本原因是事發當事人當時所持的絕對化的要求的不合理信念導致。
如果我們能夠堅持「要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而不是絕對化的要求:我對你怎樣,你就必須怎樣對我。把「必須」改為「希望」,我們身邊就可能減少很多情緒煩惱和不當行為。
03:警惕常見的三種不合理信念
根據心理學家對很多的不合理信念進行了歸納和簡化後,得出以下三種常見的不合理信念,它們的主要特徵如下:
絕對化的要求:指我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過分概括化:指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典型特徵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者別人的整體價值。糟糕至極:指把事物的可能後果,通過頭腦的想像和推理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災難性結果的地步。我們都經歷和體驗過一種現象,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卻可能不會有過於強烈的負性情緒反應,但是發生在我們身上就肯定會體驗到很強烈的情緒困擾。
這是因為我們很多人所持的不合理信念的原因導致的差異。
如果我們學會放棄原來的不合理信念,而用合理的信念取而代之,我們的情緒症狀就會慢慢減輕,甚至最後徹底消失。
因為往往使我們痛苦難過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自己對事件做出了不正確的解釋,歸因,評價等等。按照心理學家所說,如果我們擁有正確的信念,我們都是可以愉快地生活下去。
———完結———
原創不易,感謝閱讀,望親點讚,歡迎關注百家號作者:夢嫻君,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