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擁抱後浪們 這部紀錄片竟然「請」來了門捷列夫!

2020-11-17 人民網貴州站

約150年前,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依照原子量,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這舉動成為了科學發展史上的重大成就,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榮。但門捷列夫肯定沒想到的是,150年後,他會化身活潑的動畫形象出現在一部中國的紀錄片中,並帶領觀眾了解元素發現的歷史。

今年6月,科教類紀錄片《門捷列夫很忙》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該片以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的動畫形象為串聯,通過充滿趣味性的知識介紹,向廣大中國受眾普及化學基本知識。從內容上,該片從有毒元素的威力以及它們的功用,講到對人類文明進程起到關鍵作用的碳、矽、鈾、鐵等元素的故事等等。但從風格,該片幽默風趣的解說、活潑動感的配樂,以及色彩豐富的畫面,都打破了人們對於科教紀錄片的常規印象。

「科教紀錄片,其題材並非天然帶著故事性,也不是大熱的紀錄片種類。本人在自然科學領域也並不擅長,但當我想把這些科學知識告訴觀眾特別是年輕人時,我還是有著巨大的創作欲望和衝動。或許,我們國家未來的化學家,就出現在『門捷列夫』的觀眾之中。」紀錄片《門捷列夫很忙》的總導演李金煒說到。

「文科」導演挖出的化學「冷知識」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有些打趣意味的俗語,似乎陪伴著80後、90後的學生時期。而導演李金煒的創作路徑,也跟這句話有著些許不謀而合。早在2018年,同樣由李金煒執導的紀錄片《我的牛頓教練》播出,該片聚焦於體育運動中的物理知識,在業界獲得不少好評。也正因此,才有了現在《門捷列夫很忙》的誕生。

「與『牛頓』同系列,但更成熟了一些。」在豆瓣上,就能看到這條網友對於《門捷列夫很忙》的評價。從物理到化學,從牛頓到門捷列夫,李金煒和其團隊用了近兩年的時間,將這個系列延續了下去。而在未來,還將有一部關於數學的作品播出,完美吻合「數理化」的領域。

三百多年前,德國鍊金術士布蘭德曾在尿液中尋找黃金,陰差陽錯之中,他意外地發現了一種化學元素——磷;而在中國明朝時期,開國皇帝朱元璋可以堪稱是「元素的周期列表之父」,正因他為祖孫取名時定下很多規矩,才有了現在如鈉、鎂、鋁、鈷、烯等生僻字……在《門捷列夫很忙》中,有著化學的「冷知識」,再配上趣味十足的解說和畫面,可謂刷新了觀眾的「知識點」。

能在自然科學領域中,輕易找出關於化學的有趣點,這需要一定的專業素養。但令人驚訝的是,李金煒確是一個十足的「文科」導演,跟「理科」完全不沾邊。李金煒也談到,前期的劇本創作在整個製作過程中,佔到了近一半的時間。李金煒也包攬了從前期的劇本,到實地拍攝,再到後期的配音的一系列工作。

「這個片子最大的難點,在腳本創作階段。我是個純文科生,上學時這些都是讓我崩潰的科目。」而片中那些有趣的化學知識,都來自這位「文科」導演。在寫劇本時,李金煒每天需查閱大量的資料,再把有意思的知識收集起來,去找相關專家核實,並弄懂其中確切的科學道理。「從物理到化學,再到數學,每一個學科都是一個新的挑戰。」李金煒說到。

未來的化學家,或許在「門捷列夫」的觀眾中

在《門捷列夫很忙》中,細心的觀眾也許能發現,每集的故事中,一定會有「中國元素」的故事。不光是「明朝皇族取名卻創作了生僻字」的故事,還有「古代銀針驗毒遇蛋黃變黑」、以及「明長城是用糯米灰漿砌成的」等話題,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中與化學有關的趣聞。李金煒也談到,「中國元素」一直是他在創作此類紀錄片中非常重要的點。

而在創作的過程中,李金煒也有些許迷茫時刻。因為相比於當下大熱的美食紀錄片,科教類紀錄片不僅對於觀眾的門檻高,也缺乏先天的故事性和話題度,在行業內關注度並不高。「科教類紀錄片正處於這種狀態,我是為數不多去做科學類紀錄片的導演。我還是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這個領域,這樣才能不斷提升片子的檔次,在國際上拿出亮眼的作品。」

在採訪中,李金煒談到一次與英國紀錄片公司交流的經歷,當時該公司正開展了一項從宇宙空間站來直播地球的活動。「我當時問他們,為什麼要做這個節目。他們說,『這也有商業方面的考慮,但說不準看電視的人,會成為下一個太空人。』我覺得,這也許是我們做科教紀錄片的意義吧。」

雖然在李金煒說來,《門捷列夫很忙》並不是大製作、大體量的紀錄片,在影視行業中,也屬於非常小眾和偏門的類型。「有可能中國未來偉大的化學家,出現在『門捷列夫』的觀眾之中呢?這也是我們對國家的科學教育,做出的微小貢獻。」(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相關焦點

  • 大型史詩性化學科學紀錄片——《門捷列夫很忙》央視紀錄頻道...
    大型史詩性化學科學紀錄片——《門捷列夫很忙》央視紀錄頻道正在熱播 2020-06-20 05: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型史詩級化學紀錄片《門捷列夫很忙》CCTV-9 正在熱播!
    《門捷列夫很忙》正在熱播!
  • 2019年最後一天,我們來聊聊「經濟學家」門捷列夫
    圖片來源:Wikipedia隨著克裡木戰爭的擴大,門捷列夫不得不前往敖德薩(Odessa)躲避戰火,並換到了黎塞留講習所(Richelieu Lyceum)任教。奇蹟終於出現在了1856年,在克裡木半島生活了不到兩年的門捷列夫,結核病竟然痊癒了(一說門捷列夫的肺結核是誤診)。
  • 優化版門捷列夫很忙追劇專配習題1,追劇不白追,趕緊檢測一下吧
    大型史詩性化學科學紀錄片——《門捷列夫很忙》央視紀錄頻道首播!!!!
  • 紀錄片竟然也有鄙視鏈!
    比如用高清攝像機穿透花盆去觀察植物的根部看看它們在遇到營養物質的時候根系的動作變化時,可以看到植物的根部在遇到營養充足的區域時會出現類似動物停下腳步進食的行為,而不是一味的勻速生長。科學實驗的方法可以給孩子們很好的思考引導,看看科學家們證明事實的方法和我們想的是不是一樣呢?營養均勻和按照區域分布的方式是如何實現的?看這部紀錄片腦袋有點略燒腦啊!
  • 這部8.4分的紀錄片,藏著每個「後浪」的故事
    它就是B站獻給新一代青年的宣傳片——《後浪》這個演講文案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你們只憑相同的愛好,就能結交千萬個值得乾杯的朋友。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
  • 這部紀錄片裡,我看見後浪的另一種姿態
    B站在五四青年節發布的《後浪》引起一股輿論浪潮。這是一股年輕人崛起勢不可擋的時代浪潮,還是亞文化被規訓後被人為製造出來的翻湧?五四過去,關於「年輕人」的討論仍在持續。朋友圈的年輕人們在這波討論後會恢復日常的死氣沉沉,而在最近的一部紀錄片裡,我看到在新疫情時代,一個年輕人如何在危機四伏的世界江湖裡翻湧。這部由博主花總拍攝的紀錄片《口罩獵人》,一上線即引來了一波小小的狂潮,微博超4萬轉發,豆瓣評分8.5。
  • 當科學成為紀錄片主角
    「朱光亞先生去世後有關部門想做個紀錄片,卻難以找到視頻資料。南仁東先生剛剛離世,沒來得及為他拍一部片子。很多著名科學家都是在去世時才贏得媒體一瞥。」這是趙致真的遺憾。  「如果後來人翻檢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竟然少有科學家的身影,他們會不會失望和困惑?」
  • 紀錄片《真實生長》即將播出,圍觀後浪成長記
    紀錄片《真實生長》即將播出,圍觀後浪成長記 2020-06-24 13: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這10部腦洞開到邊際的科學紀錄片,讓娃分分鐘愛上科學!
    在當時就有很多孩子,因為這部紀錄片,對宇宙、對科學產生了極大的好奇。一顆未來成為科學家的種子就這樣被種下了。圖源:《自然科學實驗百科》這部紀錄片用50集腦洞大開的科學試驗,向我們一步步揭露了眾多令人驚掉下巴的科學理論應用在實踐上的結果,覆蓋了電力、磁力、重力,光能、計算機、生物學等多個領域,連成人也會看得津津有味。
  • 厲害了,這部國產紀錄片刷新了我對「中國原創」的印象
    然而,卻很少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紀錄片。自然科學紀錄片,目的都是將人類對世界最新的認識給呈現出來,而對世界最有好奇心的人,就是青少年。一部好紀錄片,將會影響他們一生。在上個世紀 80 年代的時候,美國科學家卡爾·薩根主導製作了一部紀錄片《宇宙》,在全球有數以億計的人觀看了這個紀錄片。在當時就有很多孩子,因為這部紀錄片,對宇宙、對科學產生了極大的好奇。
  • 高考雙滿分狀元從小愛看紀錄片:學科紀錄片幫助孩子塑造科學思維...
    這部紀錄片用優美的鏡頭語言,記錄了這些自然和人文景觀的方方面面,為我們講述了它們背後蘊含的那些文化底蘊和歷史故事,是一部很好的華夏文明紀錄片。同時製作方也藉由此片呼籲大家保護文化遺產。這部紀錄片中,費曼給了學習物理的人幾個建議:1、不要在你的腦海中填滿科學,在你的心中填滿愛就夠了;2、得到問題答案的愉悅感是貨真價實的,榮譽都是假的。這位物理學家是個天真的孩子,他的人生哲學就在於:「這個好有意思,我要來玩」。
  • 被b站「後浪」噁心到的人,該看看這部9分片
    最近,被b站「後浪」視頻刷屏了。 有人說,這空無一物的雞湯文案,雙腳離地、粉飾太平。 有人說,選取的素材充斥著消費主義,與普通年輕人的真實生活相去甚遠。
  • 豆瓣9.4,看完這部紀錄片,我竟然愛上了屎殼郎!
    在這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周四,我又來給你們安利紀錄片了!
  • 鼠年窩在家裡,給孩子看看這些紀錄片,幫家長們偷得半日閒
    《無釐頭科學研究所》這部紀錄片的主持人是《Top Gear》裡的理察哈蒙德,許多喜歡汽車的孩子都會感到很親切。更重要的是,這部紀錄片雖然講的是物理、科學知識,卻用無釐頭的方式講述出來,「畫風清奇」,常常逗得兩個孩子哈哈大笑,一看就停不下來。
  • 不行,這部教科書級的土味好劇得帶上後浪們一起看
    不出所料,所有被我推薦之後看了這部劇的人,都拍著大腿又去給別人推薦了。具體好看在哪呢,這麼說吧,我已經有好多年沒有把電視劇當成藝術品來欣賞了。當你看這部劇,隨便按一下暫停鍵,它就是一幅油畫,隨便截一段臺詞,它就是一首詩,你就隨便攔截幾組gif,它就是行走的老戲骨大會。
  • 星耀五洲賽事系列紀錄片 第一部-後浪之湧
    懂球帝首頁>足球視頻> 懂球號> 星耀五洲賽事系列紀錄片 第一部-後浪之湧 星耀五洲賽事系列紀錄片 第一部-後浪之湧 懂球號作者: 星耀五洲Sports 11-04 09:39 2020
  • 家長請收藏,9部數理化經典紀錄片,這樣學習真的比課本有趣多了!
    本文轉載自公眾帳號:丹媽讀童書 原創:丹媽 原標題:9部數理化經典紀錄片,這樣學習真的比課本有趣多了! 未經授權請勿隨意轉載。大家最期待的科學主題,一直是心中沒完成的作業,精選再精選,終於來填坑了。考慮到科學範疇太大,所以我這次是按照數學、物理、化學這三個方向去甄選的,兼具趣味性和學習性,我想這應該也是你們最想讓孩子學習的吧。
  • 這部震驚全美的紀錄片竟然還有後續?
    在Netflix放出整季紀錄片之前,先來一段前情回顧。13年過去了,如今用光了所有上訴機會的Avery仍未獲得他夢寐以求的自由。對於看完紀錄片的我個人而言,我確實不太敢斷定Avery有罪或者無罪。正如《紐約客》在評價本片時說,好的記者應該報導事實而非製造混亂。
  • 在「青年影像節論壇」上,這些紀錄片界的前輩、後浪這麼說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 12月12日下午,中國紀錄片界的前輩、後浪齊聚深圳雅楓國際酒店雅蓮廳,在「青年影像節論壇」上圍繞「迎接青年電影的新時代」主題展開智慧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