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的本義

2021-02-18 日新齋談曲唱

圖片來自網絡

        

        曲唱中字分頭、腹、尾之說始自明代沈寵綏的《度曲須知》。筆者發現當代曲唱者對於沈氏「字之三分說」似乎普遍存在著一些誤解,這些誤解給當下傳統清曲曲唱實踐帶來了一些困擾。

        沈氏在《度曲須知·字母堪刪》一節中說:「予嘗考字之頭、腹、尾音,乃恍然知與切字之理相通也。」可知沈氏並沒有把他對於「字之頭、腹、尾」的考察,等同於「切字之理」。他在後文中又說:「切者,以兩字貼切一字之音」,可知沈氏所謂之「切」即是傳統音韻學「反切」之法。沈氏的結論是:「蓋切法,即唱法也。」也就是說,沈氏是在曲唱唱法中考察了字的頭、腹、尾音時,發現這與前代音韻學中的「反切」法頗有相通。但因其在行文表述中以「切」代「反切」,同時與「字之頭、腹、尾音」並述,遂使今人產生誤解,以為沈氏的「切字」包含了把字切為三截的意思。

        「反切」之法源遠流長,初稱「反語」,北齊顏之推認為直到漢末孫炎之前,並無「反語」之法。他在《顏氏家訓·音辭篇》中說:「逮鄭玄注《六經》,高誘解《呂覽》、《淮南》,許慎造《說文》,劉熹制《釋名》,始有譬況假藉以證音字耳。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內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亦有人指出,「反語」之法應始於略早於孫炎的服虔。總之,從東漢至唐這一歷史階段中,古籍中出現的「反語」注音多用「AB反」或「AB翻」來表示。

        那麼「AB反」是何時變成「AB切」的呢?清代顧炎武在《音學五書·音論》中說:「反切之名,自南北朝以上皆謂之反,孫愐《唐韻》謂之切,蓋當時諱反字。」雖然後人發現,「切」字自南北朝起,已偶有應用於漢字注音。但用「AB切」普遍替代「AB反」的使用,確實始自唐代。

        但為何古代音韻學家用「切」而不用其他字代替「反」呢?顯然是因為「切」字本身的特殊意義。隋代陸法言所著《切韻》是現今可考的最早韻書,他在《切韻》序言中對於「切」有過重要提示:「又支、脂、魚、虞,共為一韻;先、仙、尤、侯,俱論是切。」也就是說他將「切」與「韻」對舉,切前而韻後。北宋沈括完全延續陸法言的觀點,在《夢溪筆談》中明確提出:「所謂切韻者,上字為切,下字為韻。」從「切」字「截斷」之本義來看,這一說法有一定參考意義。

        宋金以來對於「切」字的解釋,更多則是針對「反切」整體方法的描述。南宋毛晃《增修互注禮部韻略》說:「音韻輾轉相協謂之反,亦作翻,兩字砸摩以成聲韻謂之切。」金代韓昭道《五音集韻》說:「一音輾轉相呼謂之反,……一韻之字相摩以成聲謂之切」無論是隋唐的「切韻對舉說」,還是宋金以來的「反切一體說」,「反切」所針對者,皆是就注音之字而言,而非被注之字。簡言之,「C為AB切」的含義是:反切AB以成C,這才是沈氏所謂「切字」的本義。

        當代人對於「切字」所產生的歧義,除了受到沈寵綏說法歧義的影響外,亦來自於漢語音韻學本身的發展。現代漢語拼音普及以來,漢語發聲分為聲母和韻母兩個部分,二者均有對應的英文字母標識(包含介母,則為三個部分)。受此方法影響,當代曲唱者在標註曲韻時常借鑑漢語拼音的字母注音法(此法殆始於項遠村《曲韻易通》)。應該說,這種方法不僅操作簡便,而且確實能對於曲韻起到重要提示作用。但字母拼音方式本身包含了一種由局部而整體的構建關係,他的使用暗含了一種對於漢字字音內部分際的提示,如果片面依靠此方來指導吐字,則易產生字體的割裂。同時,聲母、介母及韻母亦完全不能等同於沈氏所謂字之「頭、腹、尾」。

        筆者在曲唱實踐中發現,就保持吐字完整性這一點來說,傳統「漢字反切法」比現代「字母注音法」有更大的優勢。現代語言學家吳宗濟曾就清代舉人所用之反切法作過回憶,他在《韻學麗珠·序》中說:「怎樣『反』或『翻』,前人似無確解。不過研究這個問題,使我頓然回憶起我幼年學習反切的方法。那是在民國初年,還是不上小學而上的家塾,請的塾師是前清的舉人,尚留辮子。他用讀『反切』的方法,教我們這些七八歲的孩子們查《康熙字典》的反切學認生字。辦法是:先把反切的兩字連讀兩遍,緊接著再把這兩字倒過來讀一遍,這時兩個字就很容易讀出來了。例如『東』字,『德紅切』,要這樣念:『德紅德紅紅德東』。」吳宗濟在這一篇章最後曾作過這樣的推斷:「這樣把反切兩字的順序反過來念,也許就是『反切』的本義吧。」筆者認為吳宗濟的這種推斷有相當合理性,同古人所說輾轉,相協,相摩亦無出入,是一種可信度較高的說法。對於傳統崑曲研習者來說,這一方法亦具有借鑑價值。

        既然沈氏所謂的「切字」並非指將字切為頭、腹、尾三截,那麼如何才能正確理解他所謂的「唱法」中字之頭、腹、尾音呢?其實,清代詞曲家對沈氏三分法多有重視,已經完成了相應的具體闡釋。欲知何解?且聽下回分說。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反切?談反切和京劇字音
    東漢末年,發明了反切,漢字注音方法前進了一大步。反切,又叫「反語」或「切語」,是用兩個漢字給另外一個漢字標註讀音。被注音的字是「被切字」,注音的兩個字是「反切上字」、「反切下字」。關於「反」和「切」的含義,「所謂反切者,蓋反覆切摩而成音之意也。」古人不了解拼音的原理,認為反切的關鍵是「反覆切摩」,把兩個反切字反覆連讀,最後才能合成一個音節。
  • 不要把簡單的事搞複雜了——論「反切」
    ,常能見到「反切法」的字樣,大概意思「反切」為京劇的「法門」之一,據說唱程派者,「反切」尤為講究。到了東漢末的時候,隨著佛教的傳入,人們開始引入新的注音方式——反切。所謂「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一個字注音,其基本原則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包括介音)和聲調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讀音。          據考證,反切的產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云:「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孫炎,字叔然,名炎)。
  • 學京劇遇到了瓶頸,就一定要了解反切和京劇字音
    (摘自《南山種豆的博客》)一、什麼是反切       古代沒有音標,也沒有拼音字母,只能用文字作為注音工具,給另外的漢字注音。應用範圍最廣、使用時間最長的方法是「反切」注音法。       古人的注音方法是逐漸改進的。漢代人為了讀懂先秦典籍,一直在探索為漢字注音的方法,曾經有「直音」、「譬況」、「讀若」等注音方法。
  • 「反切、反語、雙聲疊韻」-古人是如何給生僻字注音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近體詩的格律以及詩詞帶來的韻律美感,我們很有必要學習一下反切、反語以及雙聲疊韻的知識。古人對音調規律的認識非常艱難,也非常曲折和緩慢,近體詩的格律基礎,其實是在中國古人對漢字注音的研究中漸漸打下、夯實的。「反切」是什麼?
  • 本義造句和解釋_本義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本義(běn yì)。近義詞有:原義。反義詞有:轉義。 [魯迅《漢字和拉丁化》:「每一個方塊漢字,是都有它的意義的,現在用它來照樣的寫土話,有些是仍用本義的,有些卻不過借音。」] 本義參考例句: 1、「莠」的本義是指妨害稻禾生長的植物,後引申為壞人的意思。
  • 「三綱」的本義是如何被歪曲的?
    宋代以來,狹義「三綱」概念,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由於朱子等人影響而日益流行,但嚴格說來,很難說後起的狹義代替了本義,而最多只能說狹義合併了本義。正因如此,一直到清末,仍有大量學者從本義而不是狹義使用「三綱」一詞;即便朱熹、呂祖謙、真德秀、吳澄、宋濂、丘濬、湛若水等許多認同狹義「三綱」概念的人,也同時把本義作為狹義的宗旨,經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從本義使用「三綱」一詞。
  • 反切法又是什麼?
    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包括介音)和聲調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讀音。即用兩個字來注音,取第一個字(上字)的聲母,取第二個字(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在一起來表示這個字的音,比如「貢,古送切」,取「古」的聲母「g」,取「送」的韻母「ong」以及聲調。如果你讀過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就會見到過這兩種注音方法。
  • 方朝暉 | 「三綱」的本義是如何被歪曲的?
    這是因為,「三綱」的本義以三大倫為人倫之綱;預設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倫走上正道,則一切人倫皆入正道,人間秩序將因此而建立。而狹義「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恰恰是確立君臣、父子、夫婦之道的途徑。因此,本義與狹義的關係可以這樣理解:本義代表人倫之道的宗旨,狹義代表人倫之道的途徑。所以,本義與狹義是相互支持、相輔相成的,至少對於接受狹義「三綱」內涵的人來說是如此。
  • 文言基礎知識: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個詞本來的意義,叫本義。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先有語言而後才有文字。一個詞,在沒有給它造字以前還可能有更原始的意義,不過那已無從考查了。我們所謂「本義」,指的是字形能夠說明、上古文獻也能夠證實的意義。從這樣的本義引申、生發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詞義的引申大體有三種情況:(一)詞義的擴大。
  • 文言基礎知識:舉例說明字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個詞本來的意義,叫本義。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先有語言而後才有文字。一個詞,在沒有給它造字以前還可能有更原始的意義,不過那已無從考查了。我們所謂「本義」,指的是字形能夠說明、上古文獻也能夠證實的意義。從這樣的本義引申、生發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
  • 川普與唐老鴨本義到底是什麼意思?極搞笑
    川普與唐老鴨本義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試著分角度來理清關係:1 美國總統氣我,馬上收拾你!④前置詞Don的本義是牛津大學導師,專家!牛筋的,有勁!過來鬥⑤Donald的本義是領袖,酋長,出眾者!氣我!⑦"Don"Donald Fauntleroy Duck,連在一塊,就是賣萌搞笑的鴨子王!
  • 學M字母的本義引申義,many和much輕鬆分辨!
    現在我們從字母的形、聲、義來分析Mm字母本義引申義,同時從字母本義上分清many和much的區別,搞清miss除了錯過為什麼還有女士之意?不停地問為什麼?不停地解決心中的疑問!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如果你有小孩見到此文,請把這種創新的思維教給他也許會影響他的一生!
  • 「發」字的本義從麻將說起
    「發」的本義就是有備而出。這個字是會意字,出處是古代的車戰。古代戰車的配備是一車三人,一人駕車,一人持殳,一人持弓矢。「殳」是一種長柄武器,用於近戰;「弓」以射箭,用於遠戰。「發」從癶從弓從殳,「癶」表示駕車之人,「弓」表示持弓矢之人,「殳」表示持殳之人。一車配齊這三人,就算準備停當,可以出發為戰了。故「發」的本義就是有備而出,後引申為泛指出動、興起等義。
  • 小學如何學詞語之詞的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
    但是因為受具體的使用環境的影響,或者一些認識的改變,詞的詞義除了本義之外,經過推演而產生了意義,就是引申義。又借用一個詞的本義來比喻另一種事物,這樣產生的新的意義就是比喻義。(特別注意:詞語的比喻義和修辭上的比喻有區別,比喻是臨時的打比方,而比喻義是詞的一種固定用法。)一部分詞是只有一個義項的單義詞,這類詞的詞義不受語境影響,也不會產生歧義,意思很好理解。
  • 微議室:讓興趣班回歸「興趣」本義
    &nbsp&nbsp&nbsp&nbsp讓興趣班回歸「興趣」本義 &nbsp&nbsp&nbsp&nbsp周一圍棋課,周三少兒編程課,周五拳擊課,周六馬術課,周日思維培訓課……這是吉林長春一個7歲孩子的興趣班課程表
  • 【周易90秒】紀念朱子誕辰890周年:《周易》的「本義」是什麼?
    那正好藉此聊聊《周易》「本義」吧。因為昨天我講到朱子評價程子之《易》不過是「推說」,就有朋友留言:朱子的注釋難道不也是「推說」?乙. 我們都知道朱子有部重要的易學著作就叫《周易本義》,那看來朱子肯定是認為自己找到了《周易》的「本義」的,否則他也不敢起這樣的書名啊。我們知道,或許緣於對周敦頤的太極圖和邵雍的先天易的重視,朱子極愛「圖書」之學。
  • 「南無阿彌陀佛」的本義是什麼?若執於文字,那就大錯特錯了
    儘管大家都知道念這句佛號,但真懂得「南無阿彌陀佛」本義的人並不多,甚至有些人虔誠地念了幾十年,依然不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但事實上,「南無阿彌陀佛」的本義並不只這些內容,也就是說,如果你過於執於文字上去理解的話,那麼,就很容易誤解這句佛號所蘊含的真正內涵,因為「南無阿彌陀佛」也稱為萬德洪名,阿彌陀佛本來就是一個「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的名字。
  • 高考複習:文言文實詞有本義和引申義,還有比喻義和假借義
    一般分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假借義等。本義詞的本義指的是這個字造出來的時候的意思,也就是字的本來的意思,有的時候也指這個字在古漢語的常用義。比如「本」這個字屬於會意字,就是在「木」字的下面加了一橫,使這一部分突出,意指「樹的根部」。這個就是「本」「本義」。
  • 學字母z的本義和引申義!
    學字母Zz的形、聲、本義和引申義來解決此疑惑!初高中Z開頭的單詞幾分鐘全部輕鬆記憶!象形記憶給你不一樣的體驗!Zz字母之形:Zz字母之聲:[zi:]Zz字母之本義: 閃電的樣子Zz字母之引申義:1. Z z大小寫象形閃電,又象形彎曲的路、之字形的路、鋸齒形物,引申為熱情、狂熱情態。
  • 《說文解字》第126課:「解釋」的「釋」,它的本義是怎麼來的?
    因此悉的本義就是詳盡。本義之外,悉字字義有所發展,另有其他幾個意思,舉常用的說說:(1)盡;儘其所有。《爾雅.釋詁下》稱「悉,盡也。」比如《漢書.蕭何傳》:「悉所有佐軍。」顏師古《漢書注》稱:「悉,盡也,盡所有糧食資用以佐軍也。」就是拿出自己家裡所有的財產資助軍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