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的本義是如何被歪曲的?

2020-12-25 澎湃新聞

摘 要

中國歷史上的「三綱」,本義並不是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是指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大倫;因為這三倫被視為一切人倫中最重要的,為人之大倫或人倫之綱,故稱「三綱」。這一「三綱」本義承《尚書》《詩經》的綱紀傳統以及先秦的「大倫」思想而來,經董仲舒闡發、《白虎通》界定,在漢代以來一千多年裡佔統治地位。宋代以來,狹義「三綱」概念,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由於朱子等人影響而日益流行,但嚴格說來,很難說後起的狹義代替了本義,而最多只能說狹義合併了本義。正因如此,一直到清末,仍有大量學者從本義而不是狹義使用「三綱」一詞;即便朱熹、呂祖謙、真德秀、吳澄、宋濂、丘濬、湛若水等許多認同狹義「三綱」概念的人,也同時把本義作為狹義的宗旨,經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從本義使用「三綱」一詞。因此,忽略本義,將「三綱」不加分辨地等同於「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就無法理解古人「三綱」的真實含義和思想,進一步導致其被現代人歪曲甚至妖魔化。

作 者 | 方朝暉,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山東省泰山學者

原 載 |《文史哲》2020年第6期,第22-34頁

原 題 | 試論「三綱」的兩種含義及其歷史演變

擴展閱讀

唐文明 | 美德倫理學、儒家傳統與現代社會的普遍困境

現代人鮮有不知道「三綱」為何義的,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所謂「三綱」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認為它是董仲舒、《白虎通》等提出來為漢代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統治服務的,並在中國歷史上盛行了兩千多年。

然而這類說法真的正確嗎?且不說無任何文獻證明董仲舒將「三綱」定義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白虎通》所謂「三綱」嚴格說來也不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下簡稱「某為某綱」)。在漢代以來兩千多年裡,儘管人們常使用「三綱」一詞,但較少把它定義為「某為某綱」。他們所謂的「三綱」時常是指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大倫。之所以稱其為「三綱」,是因認為這三倫關係對其他各倫、乃至所有人倫關係起著規範和引領的作用,因為它們是一切人倫中最重要的,代表「人倫之綱」或「人之大倫」。所以,他們所說的「三綱」,與「人之大倫」或「三大倫」幾乎是同義語。本文將這一理解稱為「三綱」之本義。

大約始於宋代,特別是自朱熹以來,並由於朱子等人影響,越來越多的學者把「三綱」定義為「某為某綱」(本文將這一理解稱為狹義「三綱」概念)。然而,即使如此,宋以來的學者們仍然普遍地從「人之大倫」或「人倫之綱」這一本義立場使用「三綱」一詞。另外,許多學者雖將「三綱」界定為「某為某綱」,但同時卻還是從本義出發來理解其意義。包括朱熹等在內的許多學者,都不斷地或更多地從本義而不是狹義出發來使用「三綱」一詞。

如果以上說法正確的話,那麼「三綱」的歷史面貌、歷史作用就皆與今人所想差別甚大。本文試圖說明歷史上的「三綱」有本義與狹義之分,並認為:只有認識到這二義的關係才能正確認識「三綱」的真實含義。

被曲解的本義

「三綱」本義指三大倫,或人之大倫,寓意人倫之綱,這一事實臺灣學者閻鴻中先生早在20世紀90年代即已揭示。他明確指出,《白虎通》給予了「三綱」兩個定義,其中第一個定義即是指「君臣、父子、夫婦三者為人倫之道的大綱領,而六紀是為其輔助的小綱領。所有的社會關係和倫理道德就像一張大網,由這九條綱紀來維繫和推動」。他並考察了這一定義如何從先秦時的「綱紀」傳統(特別是孔子以來「把『君臣、父子、夫婦』視為三項主要人倫關係」,「將它們視為為政的要務」)演變而來。而在閻鴻中之前,徐復觀先生也早在20世紀70年代即指出過,董仲舒「所謂三綱,是指君臣夫婦父子各盡其分而言,並非指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那麼,「三綱」是如何從本義演變成狹義的呢?我根據《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1999)檢索,得出狹義「三綱」概念的形成雖可追溯到《白虎通》及孔穎達《禮記正義》、邢昺《論語註疏》,但真正流行可能是在朱子之後。下表為「三綱」「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語詞在《四庫全書》中的出現次數統計:

表1《四庫全書》中「三綱」類術語統計

據上表,《四庫全書》中「君為臣綱」僅出現71次,今纂錄《四庫全書》中全部「君為臣綱」文獻如下:

表2 《四庫全書》「君為臣綱」統計

在這些「君為臣綱」的文獻中,明確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者,查得53條,佔所有「君為臣綱」文獻條目中約70%。我們發現,在所有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的文獻中,除了《含文嘉》原文外,有幾條源文獻較為重要,它們分別是:(1)《禮記·樂記》,(2)《論語》之《為政》《陽貨》,(3)《周子通書》。狹義「三綱」的定義,多出現於古人對這幾條文獻的註解中。現將這三條原始文獻對後世影響製成下表:

表3 註解傳統中的狹義「三綱」

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的現象多發生在宋代以來。宋代以前,除《白虎通》之外,唯一一例僅見於孔穎達《禮記註疏》卷三十九引《含文嘉》文。入宋以來,朱子之前,明確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者,今只查得見於邢昺《論語註疏》及阮逸注《文中子中說》。孔疏引用《含文嘉》,雖定義色彩明顯,但影響並不大,而邢疏引用《白虎通》兩處,在引狹義「三綱」定義之前,先引本義「三綱」定義,可見邢疏沒有明確地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後世朱子引邢疏,明確以「某為某綱」界定「三綱」,影響甚大。順著上述三條源文獻,我們很容易發現朱子的影響。因為後世《禮記》《論語》的註解基本上按照朱子的觀點展開,真德秀、陳澔、胡廣、江永等莫不引朱子之語釋「三綱」。而後世《周子通書》的註解主要通過《近思錄》等擴散,其中對「三綱」的註解基本照搬朱子。據初步統計,在全部53條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的例子中,明顯受朱子影響的次數、加上朱子本人使用的次數,總計不少於31條,佔總數58%,這還不包括許多可能間接受朱子影響的情況。

孔穎達、邢昺、朱熹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文獻如下:

(1)唐孔穎達《禮記註疏》卷三十九《樂記》「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章疏:

按:《禮緯·含文嘉》云: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矣。

(2)宋邢昺《論語註疏》卷二「子張問十世可知也」章疏:

雲三綱五常者,《白虎通》云:「三綱者何謂?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

(3)朱熹《論語集注》卷一「子張問十世可知也」章註:

愚按: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朱子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共查得如下幾處:

(1)《論語集注》卷一「子張問十世可知也」章注;

(2)《四書或問》卷七;

(3)《儀禮經傳通解》卷五、卷九;

(4)朱子注《周子通書》「三綱正、九疇敘」一段,後人納入《近思錄》等書中,影響甚廣,見於葉採、茅星來、江永等所編各種《近思錄》註解本。

朱子一生使用「三綱」一詞次數冠絕古今,其中《朱子語類》(四庫本)21次、《朱子文集》(叢刊本)39次,共計60次(一般學者使用「三綱」通常只見一二例,達十次者已屬罕見),其觀點為理學後脈所繼承,影響所及,真德秀、陳淳、陳澔、胡三省、吳澄、湛若水、丘濬、曹端、顧炎武、江永等均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考慮到理學在南宋以來的統治地位,特別是朱注的特殊影響力,可以肯定朱熹是塑造這一定義統治地位的主要功臣。

然而,在朱子所處的宋代,明確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仍然少見。北宋學者如周敦頤等雖用「三綱」一詞,但並未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二程所用「三綱」接近於「三大倫」之義(後文分析);胡安國、胡宏、胡寅三人均大量使用「三綱」一詞,然皆未從狹義定義「三綱」;朱熹好友呂祖謙雖然在《唐鑑》注中引邢疏以「某為某綱」定義「三綱」,但在《左氏傳說》卷四中又使用「君臣父子夫婦」定義「三綱」;至於宋末王應麟,其《困學紀聞》中「三綱」凡8見,皆無明確定義;其《小學紺珠》卷三傾向於以君臣、父子、夫婦定義「三綱」,同時亦標「某為某綱」之文。宋末學者黃震亦喜談「三綱」,但較明顯地是從本義而非狹義使用「三綱」一詞。

如何理解本義與狹義之關係?

人們也許會問,宋代以後,特別是朱子之後,「三綱」在人們心目中究竟是什麼意思?哪種含義佔上風?

回答此類問題時,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古人心目中,「三綱」的這兩個含義本來就不是相互矛盾的。這是因為,「三綱」的本義以三大倫為人倫之綱;預設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倫走上正道,則一切人倫皆入正道,人間秩序將因此而建立。而狹義「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恰恰是確立君臣、父子、夫婦之道的途徑。因此,本義與狹義的關係可以這樣理解:本義代表人倫之道的宗旨,狹義代表人倫之道的途徑。所以,本義與狹義是相互支持、相輔相成的,至少對於接受狹義「三綱」內涵的人來說是如此。

不過,需要說明,狹義「三綱」並不是如今人所理解的那樣,以服從權威為宗旨,而是指西周宗法制度所包含的禮制,以及特別是孔子所倡導的名分思想。狹義「三綱」的實質是:人與人之間天然存在著上下之分、輕重之別或等級之差,從《儀禮》《周易》《論語》發展到漢代,這種差序性質的人倫關係被董仲舒等人表述為陽尊陰卑或君尊臣卑,被《含文嘉》表述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本義和狹義都是為了確立人倫正道,差別在於:本義並不預設確立的具體方式,或者說預設的確立方式比較寬,而狹義預設的確立方式則比較明確、具體。

由於狹義「三綱」的名分思想可以追溯到周初和孔子,源遠流長,古人通常不反對。如果有人認為「陽尊陰卑」或「某為某綱」是確立三大倫的基本方式,他們就很容易得出:為了確立三倫正道,只要堅持「某為某綱」就行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三綱」的狹義與本義就合一了。也就是說,在這裡,他們表面上講的是狹義,但同時實際上預設了本義為前提,他們講「某為某綱」就是為了實現本義的目標,即三倫之正道。所以我要說的是:宋代以來,特別是朱子之後,狹義「三綱」雖然盛行,但並不是以狹義取代了本義,而只是以狹義合併了本義;由於狹義的用法同時也包含了本義,可以說,狹義「三綱」還是以本義為宗旨的。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朱熹等一大批學者傾向於狹義「三綱」概念?正因為他們認為,狹義「三綱」足以實現本義「三綱」宗旨,不必再專門講本義了。前面我們講的吳澄《吳文正集》卷二十《綱常明鑑序》之文,即是典型例證。

狹義可包含本義,也許明人宋濂的說法最能反映。他說:

天地之間為人倫之綱者有三,曰:君也、父也、夫也。

可以追問:宋濂以君、父、夫為綱,這裡的「綱」究竟是指君、父、夫分別是臣、子、婦之綱呢,還是指君、父、夫為整個人倫之綱呢?如果是前者,就是狹義「三綱」概念;如果是後者,就是本義「三綱」概念。從行文看,作者既然說這三者為「人倫之綱」,顯然是從本義出發,但又不說君臣、父子、夫婦為人倫之綱,而只講君、父、夫為人倫之綱,顯然預設了通過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可確立人倫之綱。這就是把狹義「三綱」與本義「三綱」合二為一了。可以說,後世大多數從狹義講「三綱」的人,都預設了同樣的前提,也以本義「三綱」為宗旨。我認為這是狹義「三綱」概念在後世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在一些情況下,古人講「三綱」時並不願意從「某為某綱」這一狹義出發,而是直接從五常出發,比如前面提到的朱子、吳澄、丘濬、劉寶楠以及《三字經》均有時從「君臣義、父子親、夫婦別」的角度來講三倫之道,所以我們說這裡他們可能是在從本義講「三綱」,也可能兼本義與狹義而講「三綱」。這可能是因為古人雖認同「某為某綱」,但覺得「某為某綱」不足以說明三倫之道。

還有很多時候,古人實際上是從本義講「三綱」,但看起來卻十分象是從狹義出發,至少從狹義出發也似乎可通。這是因為,凡是君臣、父子、夫婦之道沒有確立,基本上都包含著君臣、父子、夫婦的名分遭到破壞這個前提,後者正是狹義「三綱」之旨。這就需要仔細分辨,而分辨的標準在於從上下文看作者的真正用意。比如當作者總結「三綱」不立的原因時,並沒有歸咎於「某不為某綱」,而是歸結為「無君臣父子夫婦之道或之義」;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立論重心在於說明三倫之不立會對其他人倫關係、乃至較大範圍的社會秩序造成破壞。在這些情況下,我認為作者主要是從本義而非狹義出發來使用「三綱」一詞。下面我們舉三個例子來說明,如何來分辨古人「三綱」概念的真實含義。

例一,《二程遺書》卷十八《劉元承手編》載伊川先生論唐無「三綱」曰:

唐有天下,如貞觀、開元間,雖號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風,三綱不正,無父子君臣夫婦,其原始於太宗也。故其後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肅宗,便篡。肅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鎮不賓、權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亂。

前面還有「唐之紀綱,自太宗亂之。終唐之世無三綱者,自太宗始也」等語。所謂「無三綱」,如果從狹義來理解,即唐太宗、肅宗等人不守本分,做出越軌之事,這是沒問題的。《近思錄》葉採集解此語稱,「太宗以智力劫持取天下,其於君臣父子之義有虧,閨門之間又有慙德,三綱皆已不正」。太宗以天子身份做出了亂倫之事,包括殺兄奪位、殺弟奪妻等,這些當然是破壞了狹義「三綱」中的名分關係,但是我們要記住,程頤的重心並不在於太宗是否遵守了「某為某綱」,而是「三綱」的被破壞,為何開啟了後世數百年禍亂。顯然,如果唐太宗只是一介匹夫,即使有同樣的行為,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影響;正因為他是天子,影響就非同凡響。

如果我們把程子所說的「三綱」解讀為本義,即指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大倫,也許能更好地貼近上下文所反映的原意。「三綱」的本義旨在說明:「三大倫」為一切秩序之源,這典型地體現在太宗未能率先垂範以立君臣、父子、夫婦之道,對後世產生的一連串連鎖效應中:一方面,唐太宗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了他的子孫後代,導致了後世王室之亂不絕;另一方面,唐王室「三綱」之亂也間接成為藩鎮興起的原因,成為大唐衰落之根源;再一方面,唐無「三綱」還延伸到了唐末五代,成為五代朝代更迭、幹戈不息的間接原因。所以,說小程子使用的「三綱」是指本義,應該更合乎程子原意。正因如此,無論是程子給出的總結,所謂「無父子君臣夫婦」「君不君、臣不臣」,還是葉採所作的總結,所謂「其於君臣父子之義有虧」,都未提到「不以君父夫為綱」。

例二,宋朝歷史上曾幾次發生為皇位害死親人之事。宋太宗曾逼死親弟廷美(即秦王),宋理宗整死了同族兄弟趙竑(即濟王)。故宋理宗初即位時,禮部侍郎、直學士院真德秀入見,以三綱五常為天下秩序之基為由,要求理宗善待濟王,為其立後。真德秀奏理宗曰:

三綱五常,扶持宇宙之棟幹,奠安生民之柱石。晉廢三綱而劉、石之變興,唐廢三綱而安祿山之難作。我朝立國根本仁義,先正名分。陛下初膺大寶,不幸處人倫之變,有所未盡,流聞四方,所損非淺。霅川之變,非濟王本志。前有避匿之跡,後聞捕討之謀。情狀本末,灼然可考。願詔有司討論。雍熙追封秦邸,舍罪恤孤,故事斟酌行之。雖濟王未有子息,興滅繼絕在陛下耳。

若無濟王被廢,將無理宗即位。這正是理宗易受天下詬病的根源。故真德秀欲理宗寬待濟王,以塞天下之議,以收天下人心。而真德秀之理據即所謂「三綱五常」,其歷史根據則舉「晉廢三綱而劉石之變興,唐廢三綱而安祿山之難作」。這體現了「三綱」在古人心目中的含義。劉、石之變、安祿山之難固然是破壞名分,然而「三綱」如果只是指「某為某綱」,何以能為「扶持宇宙之棟幹、奠安生民之柱石」?真德秀的邏輯只有通過「三綱」本義才能說清。他的十足自信在於:身為皇上不愛親戚家人,違背天理良心,是最高統治者以貪私示人,天下人不能心服,將群起而效之,故不能「奠安生民」,這是歷史上發生劉、石之變、安祿山之難的根本原因,也每一位皇帝所必須正視的。這正是「三綱」本義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即君臣、父子、夫婦為人倫之綱。

例三,《明史》卷五十九《志第三十五·禮十三皇后陵寢》載嘉靖七年,世宗皇后陳氏崩。禮部上喪祭儀,帝疑過隆,議再上,帝自裁定,概從減殺,欲五日釋服。閣臣張璁等言:

夫婦之倫,參三綱而立。人君乃綱常之主,尤不可不慎……。

大臣張璁批評皇上為皇后執服太短,不合夫婦之道,違背「三綱」。當然在這裡,如果我們把「三綱」讀為狹義,指國君未能盡好「綱」的職責,違背了夫為妻綱、君為臣綱,也是可以的。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張氏並未以夫為妻綱、君為臣綱為由,而是以「人君乃綱常之主」為由,這體現了「三綱」本義:夫婦之倫之所以為「綱」,正因為它關係到全天下的秩序。

通過上面三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三綱」本義與狹義之所以難分,是因為在古人心目中,狹義是本義的方式,而本義是狹義的目標。但只要我們仔細閱讀上下文,還是容易發現究竟是用狹義還是本義。本文的要點是,對本義的忽略,將「三綱」簡單地歸結為「某為某綱」,導致今人無法正確理解古人思想,結果導致歪曲古人,乃至把「三綱」妖魔化。這可能正是「三綱」在今天為人詬病的原因之一吧。

原標題:《「三綱」的本義是如何被歪曲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朝暉 | 「三綱」的本義是如何被歪曲的?
    他並考察了這一定義如何從先秦時的「綱紀」傳統(特別是孔子以來「把『君臣、父子、夫婦』視為三項主要人倫關係」,「將它們視為為政的要務」)演變而來。而在閻鴻中之前,徐復觀先生也早在20世紀70年代即指出過,董仲舒「所謂三綱,是指君臣夫婦父子各盡其分而言,並非指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那麼,「三綱」是如何從本義演變成狹義的呢?
  • 三綱新解(己見)
    今天我想來說一說三綱五常中的三綱,一說到三綱五常,我們就直接和壓迫人性聯繫起來了,這就導致我們很大部分的人因為受所謂的「自由」價值觀的影響,而一棒子把傳統文化都打掉了。認為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是糟粕,都應該剔除。我覺得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 本義造句和解釋_本義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本義(běn yì)。近義詞有:原義。反義詞有:轉義。 [魯迅《漢字和拉丁化》:「每一個方塊漢字,是都有它的意義的,現在用它來照樣的寫土話,有些是仍用本義的,有些卻不過借音。」] 本義參考例句: 1、「莠」的本義是指妨害稻禾生長的植物,後引申為壞人的意思。
  • 小學如何學詞語之詞的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
    但是因為受具體的使用環境的影響,或者一些認識的改變,詞的詞義除了本義之外,經過推演而產生了意義,就是引申義。又借用一個詞的本義來比喻另一種事物,這樣產生的新的意義就是比喻義。(特別注意:詞語的比喻義和修辭上的比喻有區別,比喻是臨時的打比方,而比喻義是詞的一種固定用法。)一部分詞是只有一個義項的單義詞,這類詞的詞義不受語境影響,也不會產生歧義,意思很好理解。
  • 反切的本義
    簡言之,「C為AB切」的含義是:反切AB以成C,這才是沈氏所謂「切字」的本義。        當代人對於「切字」所產生的歧義,除了受到沈寵綏說法歧義的影響外,亦來自於漢語音韻學本身的發展。現代漢語拼音普及以來,漢語發聲分為聲母和韻母兩個部分,二者均有對應的英文字母標識(包含介母,則為三個部分)。
  • 文言基礎知識: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個詞本來的意義,叫本義。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先有語言而後才有文字。一個詞,在沒有給它造字以前還可能有更原始的意義,不過那已無從考查了。我們所謂「本義」,指的是字形能夠說明、上古文獻也能夠證實的意義。從這樣的本義引申、生發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詞義的引申大體有三種情況:(一)詞義的擴大。
  • 為什麼對高以翔與焦俊豔歪曲捆綁的文字越來越少了?
    每每沉浸在高高離去的傷情之中,那情緒與感懷又如何不讓我們想起王瀝川、念及瀝秋之憾?昔年,高以翔與焦俊豔總有一些小小的喜歡,隱約流轉,哪怕暗戳戳,也甜人三分。這些矛盾都集中在CP粉歪曲捆綁翔焦,而導致焦焦被唯高粉指責,焦粉在不忍偶像被誤解的情況下,下場申辯。一來二去,言語不和,演變為互撕。
  • 文言基礎知識:舉例說明字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個詞本來的意義,叫本義。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先有語言而後才有文字。一個詞,在沒有給它造字以前還可能有更原始的意義,不過那已無從考查了。我們所謂「本義」,指的是字形能夠說明、上古文獻也能夠證實的意義。從這樣的本義引申、生發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
  • 《霍去病》被批評和抵制歪曲歷史!如何看待古裝劇中的歷史文化?
    《霍去病》被批評和抵制歪曲歷史!如何看待古裝劇中的歷史文化?近日電視劇《霍去病》成了人們口中的熱點。在片花中我們可以看到霍去病不僅是「無名小卒出身」,在電視劇中還跟西漢偽公主之間有感情線。這些橋段讓很多的歷史學者、博主提出了批評與抵制,認為電視劇中的這些設定疑似歪曲歷史,有的網友還像廣電總局進行了投訴。古裝劇一般都是在時代設定之下的,但是有很多電視劇並沒有按照史實。如果單單按照題材來分的話是武俠、歷史、神話、魔幻、宮鬥、穿越、宮廷戲、傳記等題材。可以說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歷史上,這也讓中國的古裝劇題材和分類廣泛,也是觀眾喜歡看的類型之一。
  • 被歪曲的「男尊女卑」!
    《易經》的另一核心思想,就是陰陽各安其位。天在天位,地在地位;陰在陰位,陽在陽位。天地、陰陽、男女是古人「分類」的一種方法。人法於天地,「男尊女卑」就是從「天尊地卑」衍生而來的。它的本義是說「男女是不同的」,這是一種天然的區分、自然的狀態。男尊:作為大自然特殊產物的男人,要想合乎「道」,必須像天一樣,高亢公正,自強不息。
  • 川普與唐老鴨本義到底是什麼意思?極搞笑
    川普與唐老鴨本義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試著分角度來理清關係:1 美國總統氣我,馬上收拾你!④前置詞Don的本義是牛津大學導師,專家!牛筋的,有勁!過來鬥⑤Donald的本義是領袖,酋長,出眾者!氣我!⑦"Don"Donald Fauntleroy Duck,連在一塊,就是賣萌搞笑的鴨子王!
  • 學M字母的本義引申義,many和much輕鬆分辨!
    現在我們從字母的形、聲、義來分析Mm字母本義引申義,同時從字母本義上分清many和much的區別,搞清miss除了錯過為什麼還有女士之意?不停地問為什麼?不停地解決心中的疑問!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如果你有小孩見到此文,請把這種創新的思維教給他也許會影響他的一生!
  • 「發」字的本義從麻將說起
    「發」的本義就是有備而出。這個字是會意字,出處是古代的車戰。古代戰車的配備是一車三人,一人駕車,一人持殳,一人持弓矢。「殳」是一種長柄武器,用於近戰;「弓」以射箭,用於遠戰。「發」從癶從弓從殳,「癶」表示駕車之人,「弓」表示持弓矢之人,「殳」表示持殳之人。一車配齊這三人,就算準備停當,可以出發為戰了。故「發」的本義就是有備而出,後引申為泛指出動、興起等義。
  • 為何說,最高愛的真理無法歪曲?
    而關於聖愛的真理,能夠毫無遺漏的解釋並詮釋聖愛品質的真相便是最高的真相,它放諸四海皆準,亙古不變,且無法被以任何的方式篡改,歪曲和抹黑。至於聖愛品質的真相,早在2000多年以前,佛陀世尊就已給出了12個字的解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 綠營歪曲228事件真相意欲何為
    林文漪同時指出,當前,臺灣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更有極少數人篡改歪曲228事件的歷史真相,這些極端的言行,最終損害的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長期以來,島內「臺獨」分裂勢力歪曲228事件的歷史事實,挑撥省籍矛盾,撕裂臺灣族群,製造社會對立,為開展「臺獨」分裂活動張目,背後用心十分卑劣。
  • 微議室:讓興趣班回歸「興趣」本義
    &nbsp&nbsp&nbsp&nbsp讓興趣班回歸「興趣」本義 &nbsp&nbsp&nbsp&nbsp周一圍棋課,周三少兒編程課,周五拳擊課,周六馬術課,周日思維培訓課……這是吉林長春一個7歲孩子的興趣班課程表
  • 【周易90秒】紀念朱子誕辰890周年:《周易》的「本義」是什麼?
    那正好藉此聊聊《周易》「本義」吧。因為昨天我講到朱子評價程子之《易》不過是「推說」,就有朋友留言:朱子的注釋難道不也是「推說」?乙. 我們都知道朱子有部重要的易學著作就叫《周易本義》,那看來朱子肯定是認為自己找到了《周易》的「本義」的,否則他也不敢起這樣的書名啊。我們知道,或許緣於對周敦頤的太極圖和邵雍的先天易的重視,朱子極愛「圖書」之學。
  • 「南無阿彌陀佛」的本義是什麼?若執於文字,那就大錯特錯了
    儘管大家都知道念這句佛號,但真懂得「南無阿彌陀佛」本義的人並不多,甚至有些人虔誠地念了幾十年,依然不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但事實上,「南無阿彌陀佛」的本義並不只這些內容,也就是說,如果你過於執於文字上去理解的話,那麼,就很容易誤解這句佛號所蘊含的真正內涵,因為「南無阿彌陀佛」也稱為萬德洪名,阿彌陀佛本來就是一個「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的名字。
  • 高考複習:文言文實詞有本義和引申義,還有比喻義和假借義
    一般分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假借義等。本義詞的本義指的是這個字造出來的時候的意思,也就是字的本來的意思,有的時候也指這個字在古漢語的常用義。比如「本」這個字屬於會意字,就是在「木」字的下面加了一橫,使這一部分突出,意指「樹的根部」。這個就是「本」「本義」。
  • 韓版高收視卻被網噴嫌韓歪曲歷史性騷擾?
    二、《哲仁王后》「歪曲歷史」的爭議 歷史記載中哲宗是近酒色的人,而電視劇中卻完全不近酒色,劇中張奉煥還吐槽表示「 (《朝鮮王室實錄》也不過是小道消息)」,該場面引發網友對電視劇歪曲歷史的指責。網友們紛紛表示「為了拍一個電視劇而歪曲歷史,導演還清醒嗎」「瘋了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