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詞本來的意義,叫本義。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先有語言而後才有文字。一個詞,在沒有給它造字以前還可能有更原始的意義,不過那已無從考查了。我們所謂「本義」,指的是字形能夠說明、上古文獻也能夠證實的意義。從這樣的本義引申、生發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
詞義的引申大體有三種情況:(一)詞義的擴大。例如:「本」,本義是樹根(如「無本之木」),引申為事物的根源(如「忘本」)、本來。「鳴」本義是鳥叫,後來可以說「馬鳴、鹿鳴、猿鳴」,再後來一般物體發出聲音也叫「鳴」(如「鐘鳴、鳴槍、孤掌難鳴」)。「江、河」本來是長江、黃河的專名。「江漢以為池」(《荀子·議兵》),「江」指長江;「寘之河之幹兮」(《詩經·魏風·伐檀》),「河」指黃河。後來,「江、河」泛指一切大的水流了。
(二)詞義的縮小。例如:「谷」本是糧食和莊稼的總稱,如說「五穀不分」,現在只指籽實去皮後為小米的一種。「臭」上古是「凡氣之總名」(《廣韻》),包括好聞的和難聞的,後來專指「惡臭」。「朕」在先秦古書裡是個普通的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於「我」或「我的」,如「朕皇考曰伯庸」《楚辭·離騷》)——我的父親叫伯庸。從秦始皇二十六年開始,「朕」專用作封建帝王的自稱。「丈夫」本指成年男人,如「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戰國策》),現在專指夫妻的男方。
(三)詞義的轉移。例如:「兵」,本義是兵器,後來指執掌兵器的人。「腳」,本指小腿,現在指肢體接觸地面的部分(古代叫「足」)。「字」,本義是生子,後來指文字。「走狗」,本是善跑的狗,含褒獎意味,現在指壞人和一切反動派的幫兇,意義和感情色彩完全變了。
引申義可以不只一個。有的時候,幾個引申義都是直接從本義引申出來的。例如「引」,本義是拉弓,如「引而不發」(成語)——拉滿弓卻不把箭射出去。因為拉弓好像是把弓弦拉長了,所以引申為「延長」,如「引吭高歌」(成語)——拉長嗓音高唱;因為拉弓是把箭導向後方,所以又引申為「引導」,如「引狼入室」(成語)——把狼引進屋裡(比喻把壞人引入內部);因為拉弓是向後拉,所以又引申為「退卻」,如「操軍不利,引次江北」《資治通鑑·赤壁之戰》)——曹操的軍隊情況不順利,只好退駐長江北岸。「延長、引導、退卻」都是直接從本義「拉弓」引申出來的。有的時候,幾個引申義不都是直接從本義引申出來,而是引申義又有引申義。
例如「朝(zhao)」,本義是早晨,從早晨引申為「朝(chao)見」,從朝見引申為「朝廷」,從朝廷引申為「朝代」。「朝代」這樣的引申義和本義「早晨」,距離已經相當遠了。但是不管怎樣遠,本義和引申義之間總有一定的意義聯繫。從「早晨」引申為「朝見」,是因為朝見的時間在早晨。從「朝見」引申為「朝廷」,是因為朝見的地點在宮廷。
一個本義可以有幾個並列的引申義,引申義還可以有第二代、第三代……,所以一個詞常有多種意義。詞有單義的,有多義的。單義詞大多屬於專名,如人名、地名、職官名、器物名、鳥獸名、草木名等。這些詞數量少,我們遇到的機會自然也少,遇到了也不難理解。多義詞卻不然,它大多屬於常用詞,是我們閱讀古典作品隨時都要碰到的。
未完待續……
推廣全民閱讀新時代!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
我們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玄幻言情、豪門總裁、穿越架空、仙俠奇緣、科幻網遊、都市異能、校園寵妃、職場娛樂、同人靈異等網絡爽文小說!
我們也拒絕聽書,聽書不利於思考,更容易被朗讀者、講解者帶動情緒。讀書的時候,喜歡哪一段,可以反覆咀嚼、品味。有感觸了,可以停下來慢慢思想,而聽書適合浮光掠影地了解。另外,漢字的博大精深與艱深晦澀,哪能聽得懂呢?
#古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