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何以讓「亂臣賊子懼」

2021-02-07 善本古籍

春秋時代,周王室勢力日漸減弱,諸侯紛爭,先後有5個諸侯國的國王稱霸,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又多次爆發霸權之爭。

為什麼這麼亂呢?

春秋中後期,隨著牛耕普及和鐵製農具的應用,經濟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諸侯國國君爭奪權力;而新興的諸侯大國,先後取得霸主地位。公元前453年,韓、趙、魏3家聯手在晉陽打敗智氏,將晉國瓜分,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公元前379年,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到來,春秋時期結束,歷史走向戰國時期。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發生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這部編年史簡括起來就稱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用《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春秋時期總跨度近300年。《春秋》採用的筆法,文學上稱之為「春秋筆法」,實際上就是「微言大義」。孔子對「春秋無義戰」的動蕩社會和禮崩樂壞的文化現象痛心疾首,又不便直抒胸臆,就只好借史諷今,創造了這種不通過議論性文辭表達價值觀的方法。杜預的解釋是:文見於此,而起義在彼。例如春秋筆法運用中較知名的三個表示殺的動詞:殺、弒、誅,其實各有深層含義。殺指無罪而殺,弒指以下犯上,誅則指有罪、有理而殺。《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中魏惠王問關於周武王討伐商紂之事:「臣弒其君可乎?」是指武王是以臣子身份起兵推翻殺死了紂王。孟子回答:損害仁義之人,只不過是個「一夫」(即無道寡助的匹夫、獨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意思是:我只知道誅殺了一個叫紂的有罪之人,卻沒聽說這是以下犯上的弒君。孔子也用春秋筆法來為尊者、親者、賢者諱。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意思是後代了解我、怪罪我都會是因為《春秋》。子夏是孔子的學生,以才思敏捷著稱,孔子常跟子夏探討文學創作。但對於《春秋》,孔子是不肯讓子夏發表意見的。老人家很自信,也擔心子夏不能理解他的苦衷。曲筆寫史的流弊來自孔夫子——隱晦行文,褒與貶全在於史實的選擇,對賢者不利的材料儘量不用,在文字上講究委婉表達。曲筆,就是該直說的話,用委婉曲折的口吻說出來。相反的,有什麼就說什麼,是什麼事就寫什麼事,就叫直筆。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筆法只是委婉行文,不是說謊,即使存在影射和隱喻,也是靠了對史料的取捨,而非編造有無。曲筆的寫法存在隱惡揚善的問題,也有大事化小或小題大做的成分,但史實是存在的。孔夫子寫《春秋》,本來是想用「直筆」來使「亂臣賊子」害怕的,但寫來寫去還是寫出那麼多的「曲筆」,可見「直筆寫史」是多麼不容易!

春秋筆法開創了寫史服務於政治的先河,為後世的考證增加了難度。儘管如此,因為《春秋》一書中記述了很多亂臣賊子的無法無天,後世的陰謀家還是覺得讀《春秋》如有芒刺在背。此即亂臣賊子懼怕《春秋》的原因。(王兆軍)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焦點

  • 你可能不知道,《春秋》也許並不是孔子寫的
    周遊列國的孔子,晚年回到魯國,集中力量把古代相傳下來的文獻加以整理,參考了大量各國的史書,著手編寫了歷史著作《春秋》。 支持此觀點的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直接指出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孔子懼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 ---從孟子被說成「亂臣賊子」說起
    這不重要,三四兩句是關鍵,也是宋朝人諷刺孟子的,說孟子滿世界推行王道,但是放著周天子不理,整天圍著實力派的諸侯打轉(注2.)這哪是聖人,簡直就是煽動叛亂的亂臣賊子啊?如果孟子轉世再生,應該也不會為自己申辯,因為他根本不明白後世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反過來他可能會想:你們的意思是讓我孝忠周天子嗎?那我豈不是真成亂臣賊子了?宋朝人為什麼諷刺孟子「亂臣賊子」呢?
  • 司馬遷說仲尼厄而作春秋,為何司馬遷認為孔子的春秋比論語有價值
    足以見得,在司馬遷眼中的春秋是與周易,孫子兵法,國語這些書相提並論的。但是在現代人看來,孔子的《論語》更比《春秋》有價值。但是司馬遷為何不這麼認為呢?而《春秋》也是這樣一本書,但是《春秋》和《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的微言大義,是建立在講道理上的,而這些道理是完全可以讀懂的,但是還是需要人去悟,中國上千年的時間自然就會有人悟出這個道理;但是《春秋》就不一樣了,春秋大部分就像史書一樣,專門來記載著一件事,而這件事又使用著最簡潔的語言。
  • 多爾袞與乾隆的「誤讀」:《春秋》如何為清朝合法性「背書」
    《春秋》之義,有賊不討,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說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自嚴也」,多爾袞援引《春秋》大義,標舉「討賊」之論,作為一種政治話語,先發制人,宣示清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多爾袞接著表示,「入京之日,首崇懷宗帝、後諡號,卜葬山陵,悉如典禮。
  • 殺君主害百姓,春秋第一大奸臣非慶父莫屬,孔子卻不這麼認為
    這個被口誅筆伐了兩千多年的亂臣賊子究竟做了些什麼? 筆者猜測,或許是因為懼於慶父的實力,也或許是不想鬧到兩敗俱傷的地步。 不過,一百多年後,在孔子所著《春秋》裡,卻對慶父避而不談。就算是提到關於他的事跡,也都是採用較為客觀的描述。這令很多人都很疑惑,一向鄙視亂臣賊子的孔子,卻對慶父另開後門,這是為何?筆者猜測,原因有三。
  • 孔子晚年作春秋,想把衣缽傳給最得意弟子可惜英年早逝
    孔子在晚年刪詩書、定禮樂,然後寫了《春秋》。這裡邊講叫「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就是為什麼孔子作《春秋》會讓亂臣賊子懼呢?叫「一字之褒,勝於爵祿;一字之貶,嚴於斧鉞。」就是我在《春秋》裡邊寫你一個字的好,你這輩子算值了,世世代代都知道你好人。所以當孔子作了《春秋》以後,把歷史這件事拿出來做武器的時候,亂臣賊子懼。
  • 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春秋公羊傳說人類社會分三大形態,而亂世居多
    春秋是爭霸的時代,大權在握的權貴們,在周天子孱弱的表現下,早已不再滿足於窮奢極侈的享樂;爭霸天下,唯我獨尊,成為他們畢生奮鬥的唯一信條。什麼「禮、樂」,在他們看來早已過時,天子的權威成了他們發動戰爭的藉口。1、孔子春秋:權術之書王道衰,霸道興。亂局貫穿了整個春秋,權術橫行在中華大地。
  • 商城縣春秋寺,它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99%的人都不知道
    考試費用解決後,康先生將珍藏多年的一套《春秋》送與霍生,並進行強化學習,用現在的話說叫惡補。當年中國儒家文化的開山鼻祖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其學說不僅沒人重視,反而差點餓死於陳、蔡間,於是憤而著《春秋》。這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魯國春秋年間二百多年的歷史。
  • 禮崩樂壞看春秋禮制
    鹿鳴宴君臣秩序春秋戰國,隨著社會發生劇烈的變革,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動搖,禮治的經濟基礎和血緣親屬基礎遭到嚴重削弱,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禮崩樂壞雖有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但這只是儒家的理想局面而已,有識之士以滿腔的熱情一邊深入思考,一邊參與社會實踐,視自己個人理念和社會價值為一體,紛紛提出自己治國平天下的主張,開始了後世學者所稱道的先秦諸子之間的「百家爭鳴」。
  • 扒一扒春秋戰國的美男子
    商周不論,因無據可考,故伯邑考不在此列,即從春秋戰國說起。也並非全貌,窺一其二即可,代表的作用即此。春秋戰國時的高顏值如何?且聽我一一道來。首當其衝自是春秋第一美男,公孫子都。本姓姬,原名公孫閼(è),春秋鄭國貴族,能徵善射,武藝高超,相貌英俊,其英俊自可考。一如《詩經》雲「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 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
    筆者學歷史,寫讀書筆記,到東周時迷失於春秋戰國這段風雲波譎,如夢如幻的歷史。精彩紛繁的人物事志令筆者無從下筆,這也是《上下五千年,一戰定乾坤》第⑤篇遲遲不能新更的原因。於是衍生出姊妹篇《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後續可能還會有更多類似的文章分而饗之。
  • 春秋的風度
    其實,中國人有風度的對抗要比西方人早得多,那是在遙遠的春秋時代,當時的中國人的風度一點兒不比現在的西方人差。一提到春秋,必然會 說春秋五霸,其實雖然名為霸主,帶個「霸」字,但是這些位霸主的行為做事倒並沒有多麼的霸道,反而很講道理,很有風度。
  • 鄧 紅:《春秋繁露》「董仲舒真篇」新探 ——以「賢良對策」檢索《春秋繁露》的嘗試
    人無春氣,何以博愛而容眾?人無秋氣,何以立嚴而成功?人無夏氣,何以盛養而樂生?人無冬氣,何以哀死而恤喪?天無喜氣,亦何以暖而春生育?天無怒氣,亦何以清而冬殺就?天無樂氣,亦何以疏陽而夏養長?天無哀氣,亦何以激陰而冬閉藏?故曰:天乃有喜怒哀樂之行,人亦有春秋冬夏之氣者,合類之謂也。匹夫雖賤,而可以見德刑之用矣。是故陰陽之行,終歲各六月,遠近同度而所在異處。
  • 關羽是一名武將,不讀兵書卻整天看《春秋》,他到底在研究什麼
    在關羽的諸多人物造型中,藝術大師們在向大家描述他儒將風範人物造型的過程中,大多數都是會將他畫成「穿著盔甲戰衣、秉燭夜讀《春秋》」時的情形,特別是在許多 關帝廟裡的雕像,也是手拿《春秋》書閱覽。這類做法,實際上也確實滿足了,向大家傳遞關羽是個才學與文雅、文才與武學兼具的 儒將的形象。
  • 「蓋世無雙」丁春秋
    金庸小說裡面,有些人物的出場非常搞笑,比如丁春秋。丁春秋,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人物,邪派人物代表。少林激戰時自稱是山東曲阜人,原逍遙派叛徒,本是逍遙派二大弟子,後背叛師門與李秋水勾搭在一起,將師父無崖子打下懸崖,跌入山谷,生死不明,再後來,在西域星宿海創立星宿派。
  • 春秋戰國時商鞍變法,何以不得善終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各雄割據,天下年年紛戰。秦國,秦孝公繼位,年輕氣盛,誓要做出一番偉業。
  • 《何以笙簫默》經典語錄合集
    -- 何以琛 《何以笙簫默》 ☆如果之前有那個人出現過 那麼其他人都會成為將就 -- 何以琛 《何以笙簫默》 ☆你問問她,等人的滋味怎麼樣?
  • 何以琛為什麼那麼執著的等著未知歸期的趙默笙
    對何以琛一見鍾情的趙默笙開始了鍥而不捨的追求,無論是放學的路上,還是學校的活動,都會發現趙默笙追逐的身影。這樣一個活潑開朗單純善良的女孩,任誰能不喜歡呢。更何況何以琛從小就寄人籬下,沒有父母的關愛,當他遇到了像陽光般的趙默笙時,自然覺得很溫暖。
  • 《何以笙簫默》:趙默笙何德何能,能讓何以琛專心等她7年?
    ,特別羨慕趙默笙與何以琛之間的感情。 在何以琛的心目當中,他專一等待的,只有趙默笙一人,哪怕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人跟他表白過,但他對於這些表白,全部都視而不見。 那麼,趙默笙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讓何以琛痴情等待7年?
  • 常識積累 | 《呂氏春秋》及50條名句
    摘自《呂氏春秋·紀·孟夏紀》解釋:善於學習的人,總是取別人的長處用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摘自《呂氏春秋·論·不苟論》解釋:「不自知」乃是導致敗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摘自《呂氏春秋·覽·有始覽》解釋:水井中沒有大魚,新林中沒有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