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他久居金陵(今南京),和同時代八位活躍在金陵地區的畫家並稱為「金陵八家」。明末清初的金陵地區聚集了一批來自於全國各地的才子俊彥,其中就包括了一大批畫家。這些畫家多取材於金陵風景進行創作,作品風格清麗天真,不同於以四王為代表的畫壇主流模式。雖然四王都在說,他們的技法取自宋元,但他們作品中流露出的粉飾太平之感,是很多人不喜歡的。吳宏就是其中一位不妥協於主流畫壇的畫家。
關於吳宏的生平記載很少,只知道他祖籍江西,在金陵賣畫為生,他和金陵八家中龔賢、樊圻關係都很好,在藝術創作中有過交流。吳宏的作品以山水畫為主,主要學習元代倪瓚和黃公望的筆墨技法。這幅《仿元人山水》在構圖上力求意境高遠,於是畫中上下呈對角之勢留白。因構圖略顯奇巧,於是畫中左上角,自題一行,平衡構圖。畫面整體顯得大氣深邃,尤其是遠山藏在突出的山巖之後,使畫面的縱深感達到極致。整幅作品設色淡雅,以高天紅樹點明描繪的是深秋美景。
畫中「漁父」在船上手持書卷,借用了元人繪畫中漁隱山水的典型藝術形象。在元代由於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不高,隱居山林成為一種時尚。吳宏經歷了改朝換代,也無心仕途,所以他的理想生活也要泛舟湖上,淡泊名利、逍遙自在。隱逸情懷是這幅畫的思想主旨,《莊子》、《楚辭》等名著中都有漁父形象的出現。經歷流傳演變,漁父在文化人的心中就成了嚮往自由的代言人。吳宏特意畫了漁父讀書的這個細節,也是向傳統致敬,表明心跡。
在技法上學習傳統,在藝術思想上追慕高潔,這就是以吳宏為代表的金陵畫派的藝術追求。在時代的變革中,不盲從,不妥協,堅守自己的良知與操守,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講,比創作更加重要。在探討國畫作品時,常常會將作者與作品放到一起評論,這就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種觀點,當我們看到一幅好作品的時候,也希望作者是兼具品格修養與道德操守的。在這一點上吳宏是做到了。
拓展閱讀·明末清初藝術家作品欣賞
不落俗流畫風高古,明末畫壇宗師陳洪綬繪《採藥圖》
史稱「北崔南陳」,和陳洪綬齊名的大畫家,崔子忠繪《藏雲圖》
蒼鬱恣肆、秀拙相生,石濤繪《郊野墨色圖冊》四幀欣賞
以畫抒懷,訴說國破家亡後的孤寂與憤恨,朱耷繪《雙棲圖》
清代正統山水畫的開山鼻祖,王時敏繪《春日山水圖》
職業畫家的文人情懷,明代藍瑛繪《桃花漁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