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漁父自喻,嚮往逍遙淡泊的隱居生活,吳宏繪《仿元人山水》欣賞

2021-01-12 薩培喇談藝錄

吳宏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他久居金陵(今南京),和同時代八位活躍在金陵地區的畫家並稱為「金陵八家」。明末清初的金陵地區聚集了一批來自於全國各地的才子俊彥,其中就包括了一大批畫家。這些畫家多取材於金陵風景進行創作,作品風格清麗天真,不同於以四王為代表的畫壇主流模式。雖然四王都在說,他們的技法取自宋元,但他們作品中流露出的粉飾太平之感,是很多人不喜歡的。吳宏就是其中一位不妥協於主流畫壇的畫家。

清 吳宏 仿元人山水

關於吳宏的生平記載很少,只知道他祖籍江西,在金陵賣畫為生,他和金陵八家中龔賢、樊圻關係都很好,在藝術創作中有過交流。吳宏的作品以山水畫為主,主要學習元代倪瓚和黃公望的筆墨技法。這幅《仿元人山水》在構圖上力求意境高遠,於是畫中上下呈對角之勢留白。因構圖略顯奇巧,於是畫中左上角,自題一行,平衡構圖。畫面整體顯得大氣深邃,尤其是遠山藏在突出的山巖之後,使畫面的縱深感達到極致。整幅作品設色淡雅,以高天紅樹點明描繪的是深秋美景。

清 吳宏 仿元人山水 局部一

畫中「漁父」在船上手持書卷,借用了元人繪畫中漁隱山水的典型藝術形象。在元代由於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不高,隱居山林成為一種時尚。吳宏經歷了改朝換代,也無心仕途,所以他的理想生活也要泛舟湖上,淡泊名利、逍遙自在。隱逸情懷是這幅畫的思想主旨,《莊子》、《楚辭》等名著中都有漁父形象的出現。經歷流傳演變,漁父在文化人的心中就成了嚮往自由的代言人。吳宏特意畫了漁父讀書的這個細節,也是向傳統致敬,表明心跡。

清 吳宏 仿元人山水 局部二

在技法上學習傳統,在藝術思想上追慕高潔,這就是以吳宏為代表的金陵畫派的藝術追求。在時代的變革中,不盲從,不妥協,堅守自己的良知與操守,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講,比創作更加重要。在探討國畫作品時,常常會將作者與作品放到一起評論,這就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種觀點,當我們看到一幅好作品的時候,也希望作者是兼具品格修養與道德操守的。在這一點上吳宏是做到了。

清 吳宏 仿元人山水 局部三

拓展閱讀·明末清初藝術家作品欣賞

不落俗流畫風高古,明末畫壇宗師陳洪綬繪《採藥圖》

史稱「北崔南陳」,和陳洪綬齊名的大畫家,崔子忠繪《藏雲圖》

蒼鬱恣肆、秀拙相生,石濤繪《郊野墨色圖冊》四幀欣賞

以畫抒懷,訴說國破家亡後的孤寂與憤恨,朱耷繪《雙棲圖》

清代正統山水畫的開山鼻祖,王時敏繪《春日山水圖》

職業畫家的文人情懷,明代藍瑛繪《桃花漁隱圖》

相關焦點

  • 纖穠、淡泊並重,董其昌繪《秋山圖》
    提到董其昌的作品第一印象是水墨山水,簡淡幽深的空間裡,蘊含著文人對人生與自然的思考。其實,這樣的印象也很有道理,董其昌的名作幾乎都是水墨作品,仿元代名家畫風。不過,董其昌作為明末的畫壇領袖,其作品當然不會僅有這一種風格。假若如此,他也不會讓後人奉為畫壇宗師。
  • 通曉音律,擅畫山水,晚清鈕貞畫《仿唐寅山水》
    清 鈕貞 仿唐寅山水欣賞鈕貞的山水畫,一定要考慮他會演奏古琴這個要素。清 鈕貞 仿唐寅山水 局部鈕貞畫這幅《仿唐寅山水》時用筆極細,畫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極其認真。唐寅曾經寫過一首詩,其中一句「山隱幽居草木深」和這幅畫的主題十分般配。整幅構圖採用全景式手法,漸遠漸深,畫出高山丘壑的空間感。
  • 不沽朝野名,自守煙波分,元四家之吳鎮繪《秋江漁隱圖》欣賞
    吳鎮是元代畫家,位列元四家,他在世時,就很出名。元代畫家大多都是隱逸山林,樂山樂水。往好了說是,嚮往田園隱居之樂,事實上是在高壓的統治下,英雄無用武之地。元代的統治者把天下百姓分為四個等級,等級最低的是原南宋統治下的各族人民。吳鎮是江南人士,處於社會的底層,沒有晉身仕大夫階層的階梯。
  • 悠閒自得的一首漁父詞,朱敦儒早年狂放不羈,年老卻晚節不保
    詩詞當中的漁父詞,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張志和所寫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短短二十餘字,便體現出一種悠閒自得的漁翁隱者形象。除了這首,李煜、趙構、朱敦儒等著名朱敦儒筆下也產出了不少的漁父詞。
  • 重溫經典: 吳鎮【漁父圖】
    仲圭曰:二十年後不復爾」……【漁父圖】 元  吳鎮  紙本水墨   縱84.7釐米  橫29.7釐米吳鎮(公元1280一1354年),字仲圭,性愛梅花,自號梅花道人,也稱梅沙彌、梅花和尚,嘉興人。工詞翰、書法,擅山水,為「元四大家」之一。
  • 蘇州文氏家族後人,擅畫清潤明淨山水,文點繪《茅亭敘舊》
    明代文徵明的後代中有好幾位擅長繪畫的名家,到了他玄孫這一輩,出現了一位叫做文點的山水畫家。文點出生於崇禎末年,病逝於清代康熙年間。他為人率性灑脫,終生隱居家鄉寄情於書畫之中。他畫的山水繼承了文徵明的秀雅工細,除此之外還擅長畫竹,在蘇州一帶名氣極大。
  • 別被黃磊給「騙」了,《嚮往的生活》第二季明明就定在杭州
    黃磊你這個騙子《嚮往的生活》明明就定咱大杭州…不知道小夥伴們跟優姐一樣被騙呢?一直以來,嚴子陵釣臺都是桐廬人假日裡遊玩嬉戲的一個好去處。嚴子陵釣臺位於桐廬縣城西南15公裡的富春江畔,相傳是東漢高士嚴子陵隱居垂釣之地。
  • 弗利爾美術館藏卷收藏的元代吳鎮《漁父圖》
    在中國古代,漁、樵、耕、讀,常常被文人士大夫視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並常被用作文藝作品的主題,以表達作者避世遁隱的願望,其中尤以 「漁隱」 的素材最為普遍。時至元代,漢族文人仕進無門,社會地位驟降,江南士人遭遇尤甚。於是,「漁隱」 就更頻繁地出現在繪畫作品中,其中以吳鎮的《漁父圖》最為典型。
  • 墨跡移動國畫-清 吳宏 燕子磯莫愁湖二景圖全捲紙本-高清大圖下載
    清 吳宏 燕子磯莫愁湖二景圖(全卷) 紙本30X486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長卷左繪南京莫愁湖,右繪燕子磯景色。可憐六朝殘山水,都付丹青點翠苔。  莫愁曠覽  漫將西子比西湖,盧女聲稱擅帝都。勝境因人傳往事,澄波生色寫山圖。虛亭傑閣堪舒挹,白月青樽可共娛。聽取莫愁愁盡遣,直須漁艇隱菰蒲。  欲尋盧氏舊亭臺,畫壁繚垣遍綠苔。野色遙連江浦闊,潮聲直到石城回。樵蘇橋路依林轉,漁釣門籬向水開。出沒鳧閒自適,幾度煙艇共翔徊。  翠顰無際壓明眸,贏得湖名古莫愁。
  • 現代人的隱居,屬於你的理想生活
    現代人的隱居,屬於你的理想生活近年來,深居簡出隱居於山林,一琴一花一茶的歸隱生活受到不少文藝青年的喜愛和追捧。年輕人身穿漢服,賞花品茶不問世事過起隱居生活的新聞屢見不鮮,有的甚至一家三口歸隱,在它們看來隱居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生活方式的選擇。
  • 清代著名花鳥山水圖冊欣賞,收藏!(104幅)
    字遁夫,號兩峰,又號花之寺僧、衣雲、別號花之寺、金牛山人、洲漁父、師蓮老人。安徽歙縣人,後移居江蘇甘泉(今揚州)。他是揚州八怪之一,揚州八怪中最年輕者。他拜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為師,學詩習畫。金農評價羅聘曰:「筆端聰明,無毫末之舛」。其作畫的特點:一是創作大膽;二是下筆準確。他的許多作品似金農,但在用筆卻比金農厚重,造型更為準確。一生未作官,好遊歷。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皆畫得精妙。
  • 【5A現場】逍遙山水——顧平中國畫展
    顧平是中國當代逍遙山水畫的倡導者,主張文者應備的鯤鵬氣派、雲霄胸懷和豁達坦蕩的人生價值觀,竭力表現人與自然融和相悅的藝術鏡像:天人合一。「逍遙」一語出自《莊子·逍遙遊》,莊子之「逍遙」旨在忘懷物我,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以期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此謂道家天人合一、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光華。
  • 壓抑時讀讀李煜這兩首《漁父》詞,如沐春風,豁然開朗,輕快舒適
    駕一葉扁舟,劃一支長槳,迎著春風,出沒于波濤之中,漁父時而舉起釣絲,時而放下釣鉤,他對著沙洲上的春花,舉起美酒,一飲而盡!這是何等瀟灑,何等自在!這便是李煜《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中所描寫的意境。在詞史上,最早寫《漁父》的並非李煜,而是唐人張志和,在他筆下,描繪了漁父逍遙自在的生活,李煜這裡,也有其遺風,全詞悠揚輕快,讀之令人心情暢快。
  • 「創作開運禮」畫中山水好似人間仙境,王諤繪《春遊會友》
    浙派中的名家擅長臨仿宋人作品,尤其是對宋代山水畫的臨仿簡直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浙派畫家中的高手陸續走入宮廷,讓浙派畫風成為明代初期的主流風格。王諤在浙派中的地位僅次於戴進,他的作品很重視構圖美感,筆下的山水好像人間仙境,讓人想走入畫中樂不思歸。一直到明代後期還有人臨仿他的風格。
  • 閱讀與欣賞 介紹漢代張衡《歸田賦》
    本專欄音頻資源來源於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經非常知名的欄目《閱讀與欣賞》。暫時沒有與音頻對應的文字資源,以下文字,僅為大家欣賞和理解提供參考。(5)蔡子:指戰國時燕人蔡澤。《史記》卷七九有傳。慷慨:壯士不得志於心。(6)唐生:即唐舉,戰國時梁人。決疑:請人看相以絕對前途命運的疑惑。蔡澤遊學諸侯,未發跡時,曾請唐舉看相,後入秦,代範睢為秦相。(7)諒:確實。微昧:幽隱。(8)漁父:宋洪興祖《楚辭補註》引王逸《漁父章句序》:「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而樂。」嬉:樂。
  • 稅聲悅耳|人生況味品漁父
    屈原聽不進漁父的勸告,漁父不慍不火,不強人所難,「莞爾而笑」兀自唱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歌,「鼓枻( yì)而去」——這一轉身,多麼傳神!此刻的漁父,便是一位溫文爾雅的智者,和莊子一樣,還是站在道統的講壇上居高臨下,侃侃而談。 張志和《漁父·西塞山前白鷺飛》裡寫道:「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guì)魚肥。
  • 歷代山水名作500幅-精賞[3]
    錢選善畫花鳥、山水、人物,繼承蘇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士氣說,倡導戾家畫。他提倡繪畫中的「士氣」,在畫上題寫詩文或跋語, 萌芽了詩、書、畫緊密結合的文人畫的鮮明特色。《浮玉山居圖》表現隱居情趣的家鄉山水,以勾皴來表現山石的陰陽向背,墨青塗染,筆法取澀勢,含而不露。樹葉淡渲汁綠,呈現生拙的意趣,風格別致。  113 《雲橫秀嶺圖》
  • 梅花道人和他的漁父情結
    在中國古代,漁、樵、耕、讀,常常被文人士大夫視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並常被用作文藝作品的主題,以表達作者避世遁隱的願望,其中尤以「漁隱」的素材最為普遍。 時至元代,漢族文人仕進無門,社會地位驟降,江南士人遭遇尤甚。於是,「漁隱」就更頻繁地出現在繪畫作品中,其中以吳鎮的《漁父圖》最為典型。
  • 趙汀陽:歷史、山水及漁樵
    人們寄情於山水,表層意識是脫俗,而在深層意識裡卻是對超越性的理解。如果僅僅把山水看作脫俗之地,那也是一種世俗理解。憤世嫉俗或懷才不遇之輩不能在俗地裡脫俗,因此需要在脫俗之地隱居以自慰。清高必須與汙濁相對才能夠被定位而具有意義,因此,清高的姿態正是另一種世俗,可是只要意難平就仍然是以世俗為意義指標,清高就是尚未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