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經典: 吳鎮【漁父圖】

2021-02-11 藕香居

藕香居按語:「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吳鎮,作畫寧肯不為人賞,也決不隨俗。董其昌《容臺集》中記:「吳仲圭本與盛子昭比門而居,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畫者甚眾,而仲圭之門闃然,妻子顧笑之。仲圭曰:二十年後不復爾」……


【漁父圖】 元  吳鎮  紙本水墨   縱84.7釐米  橫29.7釐米

吳鎮(公元1280一1354年),字仲圭,性愛梅花,自號梅花道人,也稱梅沙彌、梅花和尚,嘉興人。工詞翰、書法,擅山水,為「元四大家」之一。梅道人山水,師巨然而變其「淡墨輕嵐」神韻,得董巨之風骨氣候,又吸取馬、夏的皴筆,筆力沉雄,「五墨齊備」。倪雲林題仲圭山水曰:「醉後揮豪寫山色,嵐霏雲氣淡無痕」,在元四家中,黃公望以渾厚見長,倪瓚以疏淡取勝,王蒙以蒼莽過人,而吳鎮以淵勁潤滋為能,吳畫少用幹筆,多發揮水墨蘊的特性。是四家中師「南宗」而兼取「北宗」,別具一格者。

「梅花庵主與一峰老人,同學董、巨,然吳尚沉鬱,黃貴蕭散,兩家神趣不同而各盡其妙。」《甌香館畫跋》

「溪山無盡、萬裡長江兩卷,梅道人之法巨然也筆下清雄奇富,意態無窮,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渾然天成,五墨齊備,此蓋仲圭之擅場,非後學所能措手。」《墨井畫跋》

「梅花庵得巨然筆意墨法又能不蹈其蹊徑,爛熳慘澹,可謂能自名家。」《黃賓虹話語錄》

作品欣賞

吳鎮一生隱居不仕,家境清貧。他也像黃公望一樣,一度以賣卜為生,擅長畫山水墨竹,師北宋巨然、文同一脈。筆墨豪邁、淋漓,在生時藝名不著,頗潦倒,傳說他與盛懋(子昭)比鄰而居,當時求盛畫者甚眾,而吳鎮家門寂寂。他妻子笑他,他卻從容對曰:「二十年後不復爾。」無論書法和畫,勁骨崢嶸,無市朝習氣。方薰說他:「飽則讀書,飢則賣ト,畫石室竹,飲梅花泉,一切富貴利達摒而去之,與山水花鳥相狎,宜其書畫無一點菸火氣。」(《山靜居論畫》)他平時結交都是道士、和尚和隱逸文人,像他畫的竹枝一樣,過一種「虛心抱節山之阿,清風白月聊婆娑」的生活。他的山水墨竹都有極高的造詣,傳世名作有《漁父圖》《雙檜平遠圖》《秋江漁隱圖》《竹譜冊》等。

吳鎮最喜愛畫《漁父圖》。此作為故宮博物院藏他57歲時所作的《漁父圖》,此圖絹本,縱84.7釐米,橫29.7釐米。起手處畫渚石水草於水中,後有一漁父坐船垂釣,當中一洲,上植二樹,對岸是連綿山丘,遠處高峰。這種題材,寫平岡叢樹,漁舟一葉悠閒其間,丘陵密樹溪流曲折,是畫家創造了一種理想的空間境界,它既是現實的,更畫家追求的想像中的桃花源。

《漁父圖》表現的是隱士垂釣的內容,吳鎮畫了很多幅,形式也有很多樣,有長軸、短軸,也有長卷、短卷。都有一個隱者坐船垂釣,他每以煙波釣徒自況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精神狀況。吳鎮不同於元四家的其他幾位,善於與達官貴人結交,他自始至終是一位隱士,畫如其人,其作品也很少以技巧惹人,即使專業人士,也需走近一些,慢慢體會,方得其中三昧。

吳鎮用筆用墨都很有特色,他好使中鋒禿筆,如同鋼杵,力透紙背,他是從董、巨一系裡來,衝和淳厚,無畫家習氣。與黃、倪、王三家喜用幹筆不同,而是善於用飽墨溼筆,淋漓揮灑,多先是淡墨鋪陳、渲染,再以焦墨醒眼,所以既有墨韻,又沉著痛快,不同於當時文人水墨畫的清淡、以乾枯求潤澤氣韻,反倒有北宋人的濃鬱、雄獷,但其圓潤、空靈又和北宋質實有所不同,明清不少大家都深受他的影響。沈周在吳鎮60歲時所作《竹亭詩意圖》(藏於克裡呼蘭藝術博物館)詩跋中說:我愛梅花翁,巨老傳心印。修此水墨緣,種種得蒼潤,樹石墮筆鋒,造化不能吝,而今橡林下,我願執掃汛。拜服之情是溢於言表的。

【漁父圖】的山石皴法

 「吳仲圭號梅花道人,師學巨然,儼然一體。但巨然山頭坡腳,畫法緊密,而仲圭之山頭坡腳畫法疏落。又於陰坳處重加墨苔,號為胡椒點以取蒼茫之勢,只此少異耳,餘處皆同。」《畫學心法問答》  「梅沙彌筆力雄勁,墨氣沉厚,董巨風規,居然猶在」。《甌香館畫跋》  山石用略濃而有變化的墨勾輪廓,略淡的線條作披麻狀皴之,復加溼墨襯染,溼墨略分濃淡,罩在線條上面,使線半隱半顯,使畫面透明而光亮。最後再以焦墨、濃墨點苔點。

此處用線勾出輪廓及其中石塊結構,不皴。沈夢麟說他「興來用筆不用皴」,而直以溼墨染之,如他畫竹石圖中的石頭法,但加了很多濃苔點。

遠山用宋人馬遠、夏圭法,以淡墨沒骨抹出,上實下虛,愈遠山愈淡,前後空間分明。

水草雖柔,但用筆沉著,全似董源法。

山間的溪流、山腰的雜樹,都給人以樸實的感覺,不多修飾,不以巧勝。

【漁父圖】的樹法

樹多作露幹狀,大都以梅花和短筆介字點作樹葉,並常以濃、淡兩遍點葉,一組樹葉似前後兩重層次,如印交迭。

個子點樹葉,濃淡兩個層次,用筆沉著,點畫圓厚。

樹的姿態舒展,點葉形象統一概括,儀態大方,有廟堂之氣。


漁父泛舟垂釣,是畫家的人生追求和個人寫照。元代趙孟頫以宋室後裔而入元為官,依然受擺布而不得施展抱負,常因自慚而心情鬱悶,故潛心於書畫以自遣。管道升曾填《漁父詞》四首,勸其歸去。其一曰:「遙想山堂數樹梅。凌寒玉蕊發南枝。山月照,曉風吹。只為清香苦欲歸。」其二曰:「南望吳興路四千。幾時回去霅溪邊。名與利,付之天。笑把漁竿上畫船。」其三曰:「身在燕山近帝居。歸心日夜憶東吳。斟美酒,膾新魚。除卻清閒總不如。」其四曰:「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子昂和雲:「渺渺煙波一葉舟,西風木落五湖秋,盟鷗鷺,傲王侯,管甚鱸魚不上鉤。」吳鎮《漁父圖》為題的山水創作抒發情懷或許受管夫人影響?

【漁父圖】的落款、題跋

吳鎮的書法造詣很高,據記載是學唐僧光和懷素,從現存的書法墨跡看,他對孫過庭的《書譜》也下過很深功夫,寫就一手好草書。在元四家中,其書法造詣高於黃公望、王蒙。

目斷煙波青有無,霜凋楓葉錦模糊,千尺浪,四腮鱸,詩筒相對酒葫蘆。

至元二年秋八月,梅花道人戲作漁父四幅,並題。

王鐸題跋


淡秀古雅,鮮有其儷。吳鎮筆不一,層崿復嶂之外,復有此閒遠者,更以潤滋勝二弟。仲利善為護持此圖,固不易也。丙戌(1646年)正月廿七日,王鐸題。

關注【藕香居】微信平臺

相關焦點

  • 弗利爾美術館藏卷收藏的元代吳鎮《漁父圖》
    於是,「漁隱」 就更頻繁地出現在繪畫作品中,其中以吳鎮的《漁父圖》最為典型。 元代畫家吳鎮善作 「漁隱」 題材的山水畫,傳世《漁父圖》就有多幅。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仿荊浩漁父圖》紙本墨筆卷(畫漁舟十五隻,漁夫十六人)、上海博物館藏《漁父圖》紙本墨筆卷(畫漁舟十五隻,漁夫十四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漁父圖》(絹本墨筆)軸。
  • 梅花道人和他的漁父情結
    於是,「漁隱」就更頻繁地出現在繪畫作品中,其中以吳鎮的《漁父圖》最為典型。 吳鎮秉性孤耿,終生不仕,從不與權勢者往來,其處世哲學從一首《調寄·沁園春》對蠅利蝸名之徒的諷刺可見一斑:「古今多少風流,想蠅利蝸名幾到頭,看昨日他非,今朝我是,三回拜相,兩度封侯,採菊籬邊,種瓜圃內,都直到邙山一土丘。」
  • 偏愛畫竹和漁夫的元代繪畫大師:吳鎮的藝術和他的思考
    但吳鎮的闊遠山水與倪瓚的闊遠山水截然不同之處,是他的山水以表現「漁父」漁隱、閒雲野鶴格調「煙水闊」式的「闊遠」山水;而倪瓚的「闊遠」山水,是一種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式的「清闊」山水。他們的創造既有異曲同工之妙,又各有獨特的成就。當然,吳仲圭獨特的生平與藝術思想是其山水風格形成的基因。倪瓚在和吳鎮的《平林野水圖》自題詩時寫道:「鴛湖在嘉禾,湖水春浩蕩。
  • 吳鎮的《洞庭漁隱圖》
    吳鎮(1280-1354)元代四大畫家之一。字仲圭,號梅花道人,自題其墓為「梅花和尚之塔」。嘉興(今屬浙江)人。隱居鄉裡,無意仕途,又不從俗賣畫,故不得不輾轉杭州等地賣卜為生。「元四家」中居然有兩人(黃公望)賣卜為生,亦時勢使然。元代漢人地位卑賤,任人擺布,故常算卜以測未來吉兇。他詩、書俱佳,精通儒、道、佛學,人稱其畫「有山僧道人氣」。
  • 不沽朝野名,自守煙波分,元四家之吳鎮繪《秋江漁隱圖》欣賞
    元 吳鎮 秋江漁隱圖吳鎮是個才子,通曉詩文、算卜,貫通儒釋道三家典籍。這樣的一個人才,一生清貧,輾轉四方。元 吳鎮 秋江漁隱圖 局部《秋江漁隱圖》也是他對理想家園的描繪。元 吳鎮 秋江漁隱圖元代文人畫家興起,吳鎮作為元四家之一,他能取得這麼高的成就,跟他勤於學習分不開。他最早師法宋代董源、巨然,學得紮實技法,再以書卷氣滋養作品,開創自然平淡、蒼茫渾厚的畫風。
  • 漁父 | 徐兵
    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鬚眉交白,被發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    上面這段文字中,漁父作為一個高士的形象首次登上中國文學史的舞臺。「父」古通「甫」,為成年男子的美稱。漁父,即打漁的老翁。花白的鬍鬚和眉毛,短衣長發,飄然而行。
  • 黃庭堅《花氣薰人帖》,吳鎮《墨竹譜》
    第二期於4月25日正式對外展出,展出的分別是宋代黃庭堅的行書七言詩《花氣薰人帖》與元代吳鎮的《墨竹譜》。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   紙本   草書    30.7×43.2cm釋文:花氣薰人慾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 淺析蘇軾《漁父詞》中的「漁父」形象
    與傳統「漁父」形象不同的是,蘇軾在《漁父詞》中竭力刻畫和表現的是漁父的「飲」和「醉」。「漁父」嗜酒幾乎是貫穿四首詞。而這種對「飲」和「醉」的突顯,尤其是「酒醒還醉醉還醒」一處,構成「漁父」內在性格中的某種張力。傳統詩詞中,酒有時是助興的手段,當更多時候也表現為某種消極情緒的寄託。
  • 稅聲悅耳|人生況味品漁父
    姜子牙,是活在文字裡最早的漁父,可他要釣的是一個王朝,被供奉在《封神演義》的神壇上,有著安定江山的仙風道骨。 當漁父滿載文學意象出現時,到了戰國時期。 《莊子·雜篇·漁父》是莊子所著《莊子》中的一篇,講述的是漁父和孔子的一次對話過程。本篇歷來多被認為是偽作,但通篇思想和莊子一貫的主張有相同之處。
  • 漁父與屈原的「儒道較量」
    重讀《楚辭》中的《漁父》,讀到的不單單是儒道之爭,而是一場不帶血的謀殺案,即漁父用陽謀謀殺屈原
  • 雜篇《漁父》
    漁父笑了笑就往回走,並說:「仁愛倒是仁愛,可難於保全身心,形體勞累而內心愁苦,會危害本性。哎!他離大道太遠了!」子貢回來,報告給孔子。孔子放下琴起身說:「這是個聖人吧?」於是下了杏壇去尋找,到了河岸,漁父正拿著篙撐船,回頭看見孔子,便轉過身面向孔子站著。孔子退走幾步,拜了又拜,向前靠近。漁父問:「你有什麼事相求?」
  • 《莊子》雜篇·漁父(含譯文)
    今漁父之於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譯文】孔子到緇帷林中遊玩,坐在杏壇上休息。弟子們讀書,孔子彈琴吟唱。彈琴奏曲還不到一半,有個漁父下船走來,他鬍鬚和眉毛皆白,被散頭髮,揮著衣袖,沿著高平的岸邊而上,走到高地便停了下來,左手按著膝蓋,右手託著下巴,聽孔子彈琴吟唱。曲子奏完後,他便用手招呼子貢和子路過來,二人一起回答了他的問話。
  • 「龍虎配」帶您重溫經典(圖)
    這樣的經典讓人難以忘懷,因此無論你是想重溫還是曾經錯過,現在,這樣的機會來了。9月9日「龍虎配」蔡小虎和龍千玉將登陸石獅,帶您重溫那段經典。  據了解,身受廣大歌迷喜愛的「龍虎配」蔡小虎和龍千玉,今年中秋節應主辦單位的邀請,將在9月9日在石獅體育場《歡喜就好》臺灣十大歌星演唱會上開唱。
  • 壓抑時讀讀李煜這兩首《漁父》詞,如沐春風,豁然開朗,輕快舒適
    駕一葉扁舟,劃一支長槳,迎著春風,出沒于波濤之中,漁父時而舉起釣絲,時而放下釣鉤,他對著沙洲上的春花,舉起美酒,一飲而盡!這是何等瀟灑,何等自在!這便是李煜《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中所描寫的意境。這首詞,其實是題畫詞,原畫為《春江釣叟圖》,李煜寫這首詞,其實有些「功利」在裡面,據說,當時文獻太子不喜歡李煜的奇特相貌(據說李煜有重瞳),李煜為了避禍,於是自己退居深宮大院中,每天舞文弄墨,以示自己沒有大志。
  • 【重返詞的故鄉19.總結《漁父詞》串講
    所以我們中國古代的這些文人,用《漁父詞》去表現了自己心中的那份矛盾,但我們古代的文人,就只有這樣一種情況嗎?有沒有哪些人是看透了這個世界的,真的退出官場不再附世,不與這個世界合作的呢?讓我們來聽另外一首《漁父詞》。漁父長身來,只共釣竿相識。隨意轉船回棹,似飛空無跡。
  • 《莊子》雜篇·漁父段譯
    一曲完畢漁父用手招喚子貢、子路兩個人對話。漁父指著孔子說:「他是誰呀?」子路回答說:「他是魯國的君子。」漁父問孔子的姓氏。子路回答:「姓孔」。漁父說:「孔氏鑽研並精通什麼學問?」子路還未作答,子貢說:「孔氏這個人,心性敬奉忠信,親身實踐仁義,修治禮樂規範,排定人倫關係,對上來說竭盡忠心於國君,對下而言施行教化於百姓,打算用這樣的辦法造福於天下。這就是孔氏鑽研精習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