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沒猜錯,我就是那個傳說中的孫叔,就是上篇文章中小七說的剛去拜見了老丈人的那個孫叔。
事情是這樣的,
在為車子房子奮鬥的世俗瑣碎中,終於抽出幾天時間得以回媳婦娘家拜見老丈人和丈母娘,舉辦訂婚宴請。
良辰吉日選在戊戌年乙卯月壬戌日,咳咳,就是二月十五日啦,
註:文末有打賞二維碼
這天陽光明媚,春風和煦,老丈人家熱熱鬧鬧,絡繹不絕的各路姑姑、姨姨、舅舅、以及各表哥、各表姐、各侄子、各外甥們。用媳婦話說,這都是真的親親戚。可還是由於人太多,記不住,真是難為了臉盲症的我,辜負了殷勤介紹的媳婦了。
吧啦。。。吧啦。。。吧啦。。。吧啦。。。(婚約立誓訂盟的心情就不表了。。。)
咳咳,終於進入今天的插曲了。
由於天氣太好,時間尚早,為了不辜負美好時光,宴席結束後,在大舅哥的張羅下,我們去附近的后土祠又逛了一圈。
由於是媳婦娘家邊上的著名景點,所以在媳婦的勒令和鼓吹之下,我見到了傳說中的華夏源頭,千年香火的后土祠。
雖然公帳號之前就推送過《土正后土》這篇文章,對后土文化還算有所了解,但親眼見的效果還是震撼到了我。
在這裡,我們見到了最悠久的皇家祭祀、
最淳樸的人民宿願、
最巧妙的坊間文化,
以及至臻的木雕工藝。
更見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
不管是戲臺還是石柱,
每個細節,
每個方位都蘊含著做人做事的精髓,
蘊藏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
由於本人知識有限,下面整理了一些材料,可以讓大家更好的了解后土文化。
《海內經》稱:「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噎鳴可能是上古時的時間之神,所以生十二子都用歲名來命名。《大荒北經》稱:「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人們稱大地是「人類的母親」。因此,后土被奉為社神。遠古時代,與黃帝同列中央之神,漢建「后土祠」,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之說。天為陽,地為陰,帝又與後相對,於是后土成了女神。而今稱為「大地母親」。
后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祇」,這位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中國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說法,可見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對於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貴的大神。 后土對民間來說,並不是一個不熟悉的神,她其實就是人們俗稱的「地母娘娘」。
漢朝是后土信仰進一步獲得尊崇的開始。在這朝代,它成為了皇家祭祀的對象。在那個時代,后土代表全國土地之形象是較為突出的。
漢武帝時,因為汾陰一位名字叫錦的巫士,在瀕臨黃河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寶鼎,上報給當時的河東太守,太守上書武帝,武帝即刻派有司勘驗。而這時一汾陰籍的道士公孫澇洋正侍於皇帝左右,乘機上書說汾陰就是古地理書中的崑崙山東南之五千裡的神州,是中國的中心,而發現寶鼎的地方則是遠古祭地抵的「澤中方丘」,因其形如人臀,故曰脽上。武帝深信其言,並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迎鼎儀式,將發現寶鼎之處改為寶鼎,次年改國號為元鼎。隨後在汾陰脽上建后土祠,親自到此舉行了一場大規模的祭地儀式。
第二年冬天,天子到雍縣郊祭,與群臣議論說:「現在朕親自郊祭上帝,而不祭后土,這在禮上是不報答它的恩德。」主管官員與太史公、祠官寬舒等議論說:「祭天地的小牛,角要像蠶繭、慄子那樣的小。現在陛下親祭后土,后土應在澤中圓形的高地上建五個壇,每一個壇要用一頭小黃牛為大牢進行祭祀,祭完後,祭品都埋掉,陪祭的人穿上黃色的衣服。」於是天子駕車東行,依照寬舒等人議定的辦法,在汾陰高丘上立后土祠,皇帝親自望后土而拜,用祭上帝的禮儀。
之後又遇了一年,天子郊祭雍,說:「現在上帝由朕親自來郊祀,但后土無人來祭祀,是禮所不能對應的。」有關官員就同太史令司馬談、祠官寬舒商議:「祭天地的牲,其牛角大小如繭如慄。現在陛下親自祭祀后土,后土應在大湖中的圓丘上建立五壇加以祭祀,每壇用一頭黃犢祭品。祭完後全埋在土中,跟隨祭祀的人員都穿黃衣。」於是天子東到汾陰。汾陰男子公孫滂洋等人見汾陰旁有光芒如深紅色,皇上便在汾陰的小土山上建立后土祠,一如寬舒等人的建議。皇上親自去望祭,跟祭上帝禮一樣。
故而汾陰后土祠又稱漢武帝祠,但今天的萬榮后土廟已非漢時的廟宇,是宋金以後因黃河泛濫易地而建的,廟內現存有重槍歇山頂漢武樓,正殿,配殿,前後山門等建築。只是漢武帝時將遠古的「澤中方丘」改為「澤中圓丘」,並分立五壇,主持祭祀儀式的官員著黃衣,用癱埋之禮將黃色的牲口奉獻給神靈。
天地祖先是遠古先民的宗教信仰。后土與皇天相對,是對大地之神的尊稱,反映了遠古時期人與土地的關係,是古中國的土地崇拜。
文明,是一個民族生存智慧的結晶。運城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從垣曲盆地走出去的華夏先民世紀曙猿,最早在芮城西侯度用火,在河東鹽池食鹽,在中條山冶鍊金屬,在稷王山種植五穀,在夏縣西陰養蠶繅絲。脽上土,黃河水,河東鹽,養育了遠古中國,肇始了華夏文明。正是懷著對這塊風水寶地的感恩之情,早在四千多年前,華夏始祖軒轅黃帝來到今運城萬榮汾陰古脽,掃地為壇,祭祀大地之神。
萬榮后土祠是北京地壇的前身,而汾陰脽掃地壇則是后土祠的前身。從掃地壇,到后土祠,再到北京地壇,這一條延續兩千年的文化血脈,蘊含著一個農耕民族對土地的深厚感情。
至今后土祠北秋風樓下,仍建有掃地壇,磚土方壇,古樸凝重。而祠內獻殿所存金代廟貌圖石所刻宋時后土祠,是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祭祀建築,被譽為海內祠廟之冠。其最北端建有舊軒轅掃地壇,如北京天壇祈年殿一般恢宏壯觀。廟貌圖石背面石刻第一句:軒轅氏祀地祗掃地為壇於為脽上。廟貌圖石對面,是明代嘉靖年間知縣侯祁所刻一通石碑。石碑正面刻有六個大字——軒轅掃地之壇。當年知縣侯祁,登臨汾陰古脽,看到這塊天然的祭地靈壇,在黃汾兩河衝刷下,日漸塌陷,將淪於河,恐後人不知此地為舊軒轅掃地之處,故刻此碑。
軒轅氏時,居無定所,又為何選擇汾陰古脽作為祭地之所?這裡面又流淌著中華民族怎樣的文化血脈?讓我們穿越時空,嘗試著去追尋當年先祖的足跡,體悟他們的心路歷程。
兩河交匯處,平湖出高崖。千百年來,汾陰古脽自立於汾黃兩河交匯之處,中斷洪流,揭成高阜,神道依憑,地形詭異。酈道元《水經注》載:汾陰脽高十餘丈,寬兩裡,長四五裡。對遠古先民而言,理想的生存環境無疑是緊鄰水源草木豐茂的丘陵地帶,倘若這一土丘高崖四面環水,與外隔絕,則更易生存。這種生存智慧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可能是軒轅氏在地肥水美之處,尋找「澤中方丘」祭地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汾陰古脽兩河環繞,四面環水,無疑是一處天然祭地靈壇。從此澤中方丘(方澤壇)成為歷代帝王祭地的必然選擇,明清至今北京地壇四周,仍鑿有寬渠,每次祭祀前先向渠中放水,以形成一個人工改造的方澤壇。這可能也影響了古時城市的建設理念,凡建城鎮,幾乎必設護城河。
軒轅氏祀地祗掃地為壇於脽上。來汾陰古脽,是為了祭祀地祗,即大地之神。掃地壇的出現,反映了洪荒時代人與土的關係,是遠古先民是土地的認知、利用、感恩和崇拜,是遠古先民關於土地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汾陰脽四面環水,掃地壇臨水而建,是先民對水與土的思考和人與水的思考。此後四千多年,掃地壇及其後的后土祠,屢毀屢建,但每次選址,都在汾黃交匯處最近的土崖丘陵,無疑是這一文化基因的傳承與延續。
就在軒轅氏祀地祗的這方熱土上,蚩尤氏採食河東之鹽,用中條山出產的銅礦武裝全身,銅頭鐵臂;虞舜在黃河岸邊用黃土製作陶器;后稷在稷山一帶的黃土地上種植著五穀,夏禹在河津開鑿龍門引黃入海,傅說在平陸夯築最早的土牆……
生於土,歸於塵。先民對土地的依賴,孕育了中國最美的傳說——女媧摶土造人。自軒轅氏在此開祭地之先河,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澤歲舉。自漢武帝至宋真宗,先後有9位皇帝24次親臨祭拜。大地如母,母儀事地,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對土地從認識到利用,因利用而感恩,由感恩而崇拜,早在漢時佛道儒興起之前,就已成為一種類似宗教的全民信仰。
「華夏始祖今何在,山西萬榮后土祠」,后土祠的歷史價值可見一斑。這裡最早叫中國。天地祖先曾經是我們最早的宗教信仰。土生萬物而不語,承載萬物而不怨。站在掃地壇上,遙看地老天荒大河西橫,先民對大地的那種崇拜之情,您感悟到了嗎?
這裡是中國最早的風水寶地。后土祠原在汾陰脽上。汾陰脽高十餘丈,寬兩裡,長四五裡,背汾帶河,四面環水,是一塊天然的澤中方丘,自軒轅氏起就是歷代帝王祭地之靈壇。兩水環繞之外更有兩山對峙,汾陰脽東有峨嵋嶺,西有古梁山。山環水抱,祥瑞迭出。漢武帝曾於脽上得古鼎二,祭后土,見神光集於靈壇,一夜三燭。漢宣帝祀汾陰,神光顯現,照亮了整個萬歲宮,各種神鳥雲集宮闕。唐明皇開元十二年,榮光見於河。修后土祠壇,掘地得銅鼎二,改汾陰縣為寶鼎縣;獲古磚長九寸,篆書「千秋萬歲」及「長樂未央」字。宋真宗祥符四年,車駕過汾陰,見八龍垂像宛然,又有榮光溢河,改寶鼎縣為榮河縣。
自軒轅氏在汾陰脽上開祭地之先河後,堯舜二帝時專門有八個家族負責祭祀后土事宜,夏商周時帝王年年都要在汾陰脽上祭祀大地之神。漢武帝時在汾陰脽上建后土祠。后土祠從此成為帝王祭祀地祗的皇家祠院。自漢武帝至宋真宗,先後有9位皇帝24次親臨祭拜。唐時擴建后土祠,規模壯麗,同於王室。宋真宗時再次擴建。擴修後后土祠佔地999畝,被譽為海內祠廟之冠,是中國祭祀建築的最高等級。
天地祖先是古中國的宗教崇拜。而后土祠,則是中國帝王最早祭拜大地之神的地方。軒轅氏祀地祗掃地為壇於脽上。漢時甘泉祭天,汾陰祀地,故在汾陰脽上建后土祠。王莽取消巡狩封禪制度,把大郊祀(甘泉祭天,汾陰祭地)改成小郊祀(都城郊外祭祀天地),成為後世郊祀之源。明成祖時在北京建天地壇,帝王祭祀天地從此固定在北京郊外。從掃地壇,到后土祠,再到北京地壇,這一條延續兩千年的文化血脈,蘊含著一個農耕民族對土地的深厚感情。
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大地如母,母儀事地。對土地從認識到利用,因利用而感恩,由感恩而崇拜,早在漢代以前,就已成為一種類似宗教的全民信仰。至今東南亞一帶,不少廟宇門前大香爐,還刻有「天父地母」四個大字。后土是天下地神之宗,土地最尊之神。舊后土祠所在汾陰脽是中華民族最早祭祀大地之神的靈壇,故今后土祠是全國16000多所后土廟(地母廟)的祖廟。每年來后土祠拜謁祈福的海內外華人絡繹不絕。
西漢領取國家津貼的祠廟有700多座。兩千年來,屢廢屢興,至今還香火旺盛延續祭祀的,只有萬榮后土祠。從漢至宋,帝王頻頻祭拜,自是屢屢擴建,香火綿延不絕。明清以後,雖為民間祭祀,但香火依然旺盛。當地民俗,新人結婚後必到后土祠拔花求子,破土蓋房時要來后土祠安土謝神,春種秋收時常來后土祠祈福納祥,外出遠行時多來后土祠求平安土……
后土與皇天相對應,是對大地母親的尊稱,反映了遠古時期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古中國的土地崇拜。在洪荒時代,人們最先認識和利用的正是土地,採摘農牧要在土地上進行,生活用具要靠陶土燒制,建築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甚至人去世以後也要埋進土裡。人吃土一世,土吃人一口。數千年來,后土祠屢毀屢建,反映了遠古先民對土地的認知、利用、感恩和崇拜。
后土祠最早建於萬榮縣汾陰脽。古人祭地要選澤中方丘,而汾陰脽地處汾黃兩河交匯處,高十餘丈,寬兩裡,長四五裡,中斷洪流,四面環水,是一個天然的方澤壇。最早來脽上祭祀后土的是軒轅黃帝,堯舜二帝時專門有八個家族負責祭祀后土事宜,夏商周三朝時帝王年年都要在此祭祀后土。漢武帝時在汾陰脽建后土祠,汾陰祭地成為最重要的三大國家祭祀之一。萬榮后土祠也因此成為全國16000多所后土廟的祖廟。
掃地壇是中國最早祭祀大地之神之場所。據后土祠內《廟貌圖石》記載,軒轅氏祀地祗掃地為壇於脽上。宋時后土祠最北端,為舊軒轅掃地處。今后土祠秋風樓下,仍建有掃地壇,塊磚砌築,古樸厚重。漢時於舊軒轅掃地壇所在汾陰脽上建后土祠,唐宋時多有擴建。明清時在北京郊外建天地壇,祭天祭地從此固定在北京郊外。因此,掃地壇是后土祠的前身,而后土祠則是北京地壇的前身。
后土祠畔大河西橫。這幾乎是黃河最寬的一段,也是黃河最溫柔最有母性特點的一段。黃河清,聖人出。這段黃河在歷史上曾多次變清。宋時晏殊曾作《河清頌》獻給皇帝。漢武帝時有光如絳,漢宣帝時神雀雲集,宋真宗時榮光溢河,皆被視為祥瑞。漢時帝都長安,這無疑是大漢帝國之護城河。漢至民國,該河北通汾河,逆流而上可抵臨汾太原,南接渭河,逆流而上可達長安鹹陽。《左傳》記載:秦輸粟于于晉,自雍(今陝西鳳翔南,近渭河)及絳(今山西侯馬西,傍汾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
禹之九鼎,向為國家政權之象徵。東周末年,鼎淪於河。漢時建后土祠,欲祀出鼎。漢武帝時汾陰脽上得兩尊古鼎,改年號為元鼎元年,作《寶鼎之歌》,定三年一祭之制度。唐明皇擴修后土祠再次得鼎,視為祥瑞,御賜汾陰縣為寶鼎縣。今后土祠南5裡處有寶鼎村,為唐宋時汾陰縣城舊址。
后土祠最美的時節在秋天。秋風起,白雲飛;木黃落,雁南歸。秋天的后土祠,蘭秀菊芳;祠西的黃河,秋水長天。漢武帝晚年幸河東,祀后土,宴飲中流,欣然作秋風辭。後人為保存漢武帝之《秋風辭》,在后土祠北端張儀古道之上建秋風樓。秋臨秋風樓,看五湖四海之水盡匯黃河,感天南地北之秋風,盡收耳內。兩千年的歷史滄桑,沿張儀古道匯入漫天秋水。
生命如花。最早的那個人,會不會像田野怒放的高粱,從地裡長出來?遠古先民對生命的樸素思考,蘊育了后土祠最古老的民間習俗——拔花求子。新人婚後,必到后土祠拔花一朵,以求早生貴子;得子後到后土祠還願,送花一樹,以求生命源遠流長。花名高粱花,花杆是高粱杆,花枝為高粱皮所做,花蕊為高粱芯所做。與婚後求子要拔高粱花相對應,當地送葬孝子要扶高粱杆,這一組習俗正是芸芸眾生生於土歸於塵的真實寫照。
孕育萬物而不取,承載萬物而不怨,容納萬物而不棄。愛與寬容是后土文化的靈魂。后土祠是天下最具包容性的祠廟。祠內現存三座戲臺,人稱品字臺,為國內獨有。三座戲臺,代表了儒釋道三種文化,體現了土生萬物生三教的思想。每年廟會時,同一本戲,同時用蒲劇、秦腔、豫劇三種曲目來唱,容納了黃河金三角地區三種截然不同的地方文化。
天陽地陰,故母儀事地。后土祠是一個以母為尊的祠廟。宋時后土祠正殿名為「坤柔之殿」,十開間,取最大之陰數。祠南有一土崖,如慈母臂膀將整個祠廟抱入懷中,當地人稱「娘娘懷」。祠內前院東側,有一雪松,朝山門斜長,宛若老母倚門望兒歸。祠內古井,出水清涼甘甜,如大地母親之乳汁。最奇的是,祠內有古樹龍鳳柏,鳳柏居東,且長勢明顯旺於龍柏。當地人多系祈福帶於古樹四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祈求龍鳳呈祥,家和業興。
后土祠是一座皇家祠院。后土祠所在汾陰脽,戰國時期曾為魏國之都。自漢武帝起,至宋真宗,先後有9位皇帝24次親臨祭拜。唐時擴建后土祠,規模莊麗,同於王室。宋真宗時再次擴建,佔地面積999畝,代表了中國祭祀建築的最高等級,被譽為海內祠廟之冠。
真的是去相親了
不是四月一日的玩笑
小七已經捐了200塊錢
你們繼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