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祖脈!關於萬榮后土祠的那些事兒

2020-12-25 運城市文化和旅遊局

萬榮后土祠

汾陰后土祠,位於運城市萬榮縣西南40公裡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媧氏的祠廟。后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后土祠,「本漢祀地示之所也」(宋高承《事物紀原》),是北京祭祀地祇的古典精品建築社稷壇和地壇的前身,亦是人們承襲對土地崇拜的唯一可考的肇始之地

后土本義

華夏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古人在依靠種植土地獲得生存、繁衍、發展中,無法理解風調雨順、乾旱雨澇等自然現象,便認為大地是由一些奇異神靈主宰的,農作物的豐收與否,取決於那些主宰生靈高興或發怒。高興年代,風調雨順,反之,旱、澇、冰雹等災害發生,似乎是在摧毀它所負載之物,或者是不願給人以萬物。於是,人們對那種超然的、無形的控制著土地的力量加以信仰和祭拜,既報答土地滋生萬物之恩,又祈求土地賜予更多之惠。所以在祭祀天地時,將天地合稱為神祇。東漢馬融釋云:「天曰神,地曰祇。」即天神,地祇。神祇成為各種神靈的泛指之後,古人以無比崇敬的心情創新出新的尊稱——皇天后土,並由此成為天地的專稱。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後」云:「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從一、口,發號令者君後也。」《康熙字典》釋「土」字云:「五行之一。《說文》: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易·彖傳》:百榖草木麗乎土……后土,取厚載之義。」又《正韻》曰:「后土亦取厚載之義。」

典籍中對后土不乏記載,主要有——

《周禮·春官·大宗伯》曰:「王大封,則先告后土。」原註:「后土,土神也。」又《大祝》云:「建邦國先告后土。」又《大宰》云:「祀大神示。」東漢鄭玄注云:「大神祇,謂天地。示,本又作祇。」隋唐間孔穎達疏云:「土示,五土之揔(總)神,即謂社也。」

《尚書》云:「敢昭告於皇天后土。」

《春秋左傳·僖公十五年》載,晉國大夫對秦穆公言:「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又《文公十八年》云:「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又《昭公二十九年》云:「土正曰后土。」杜預註:「土為群物主,故稱後也。」又云:「后土為社。」 唐賈公彥疏云:「后土,土神,土神則社神也。按《孝經緯》云:『社者,五土之總神。』」再《成公十三年》云:「天下以后土為主宰,總管百事。」

《禮記·月令》曰:「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又《郊特牲》云:「社祭土。」鄭玄注云:「國中之神,莫貴於社。」

東晉楊泉所編《物理論》云:「地者,卦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祗。亦曰黃地祗,亦名后土。」

由於典籍記載繁雜,致使對后土形成了三種釋義:一為「古代稱大地為『后土』,猶稱天曰『皇天』。《楚辭·九辯》云:『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時而得漧?』漧,即幹。」二為「土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壇。《禮記·月令》云:『其神后土。』又《檀弓上》曰:『君舉而哭於后土。』鄭玄註:『后土,社也。』」三為「古代掌管有關土地事務的官。《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土正曰后土。』杜預註:『土為群物主,故稱後也。』」(《辭海》)就世俗而言,由歷代帝王專祀的后土,是主宰大地之神,其地位與天帝相同,並稱皇天后土。庶民百姓尊稱為「地神」,俗稱「地爺」。

萬榮后土祠秋風樓

土地崇拜

古人對土地的崇拜,最初是古人對自然現象認識的反映,其最早表現形式為伴有使神娛樂的活動。《禮記·禮運》載:「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簣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鄭玄注云:「汙尊,鑿地為尊也;抔飲,手掬之也……土鼓,築土為鼓也。」《古代漢語詞典》釋「桴」字云:「通『枹』。鼓槌。」意思是說,古人在那裡爆粟粒、烤小豬,挖土坑盛酒,用手掬飲,用草槌敲地取樂。這種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參加的祭祀初始形式,也是古人對皇天后土表示致敬的一種方式。同時體現出人類對天地最根本、最富有哲理的認識:「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禮記·孔子閒居》)。也就是說在天地面前人人平等。禮之初始形式亦反映出古人視天地如父母,天地是所有人共同的父母的認識;也表示了自己對天地恐懼、依賴的心情及期盼通過與天地溝通交流,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願望。

隨著崇拜理念的深化,逐步形成「上祭天,下祭地,奠其禮,瘞其物」的祭祀禮制,亦得以規範化、齊肅化。這樣一來,祭祀形式也發展為虔誠祈禱、直接祭獻。《禮記·郊特牲》云:「燔柴於太壇,祭天也;瘞薶於大折,祭地也。」孔穎達疏云:「以天之高,故燔柴於壇;以地之深,故瘞埋於坎。」由於祭地是把供奉之物品埋入所規定的地下,久而久之,這些地方便變成了土地神祇的象徵或神體,有的地方把這種土堆稱之為「冢土」(《詩經·大雅·綿》)。《通鑑綱目》載:「軒轅氏祀地祇,掃地為壇於脽上。」這裡所稱的脽上,即汾陰脽,遺址在今萬榮縣西南,居於黃河與汾河交匯處,是天然的方澤之地。「方丘之祭,祭大地之神」(《獨斷》)。所以,黃帝在河東大地打敗蚩尤,完成了部落統一的大舉後,挾著一種勝利者的心情去祭祀大地之神,也就是後來說的「社稷」。同時,將人們挖方坑祭祀改變為「置土設壇」祭祀。

后土祠內的《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碑文載:「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澤歲舉。」「二帝」應是堯、舜二帝,「八元有司」是八位專司祭祀的大臣,「三王」是指夏商周三朝的各王,歲歲都要到汾陰脽祭祀后土。

萬榮后土祠秋風樓

皇族聖境

夏王朝建立後,人類社會逐漸分化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由於統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支配權的確立,使得他們認為社會上的一切只有他們的力量才可以支配,於是以所謂的「天之子」來主宰眾生。這樣一來,原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被打破,祭祀活動也由原來的個人自覺行為演變為受掌權者操縱的集體行為,並逐漸為國家獨佔。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云:「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並確定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一祭祀比徵戰還重要的國策。於是重大的祭祀活動成為只有統治階級最高代表——皇帝才可以進行的「國家典禮」,成為統治者利用鬼神來神化王權的手段,亦為「等高下,別尊卑」的政治工具。

《史記·封禪書》云:「自禹興而修社祀,后稷稼穡,故有稷祠。郊社所從來尚矣。」就是說自夏朝始將「設壇祀之」發展為「立社祭后土」,成為「天地以王者為主,故聖王制天地之禮必於國郊」的禮制。商周相繼,並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化和制度化。《禮記·祭法》云:「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鄭玄注云:「大社,王為群姓所立。大音太。」)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又《史記·三王世家》云:「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於天子之社,歸立之以為國社,以歲時祠之。」

后土祭祀發展到漢朝達到頂峰,即由「黃帝掃地為壇」改進為修廟建祠崇拜。漢元鼎四年(前113),漢武帝劉徹詔令創建汾陰后土祠,即是對西周以來「大社」的沿襲與發展。「天子大社,祭九州之土」(《左傳會箋》)。從此,「營泰畤於甘泉(今陝西省淳化縣西北),定后土於汾陰,而神祇安之,饗國長久」(《漢書·郊祀志》)。汾陰后土祠由此成為西漢帝王祭祀大地之神(即地祇)的聖地,亦成了熾盛於歷史脈動的皇族聖境。據國史典籍記載,自西漢,經東漢、十六國、唐朝迄北宋5朝有8位皇帝懷著無比虔誠和崇敬的心情,19次對資生資育的后土聖母頂禮膜拜;西漢、北宋和金(南宋)、元兩朝,計有7位皇帝先後7次派遣朝廷官員代為祈谷求福。后土祠也由此被世人公認是歷代最高統治者祭祀后土之神的原地,亦是人們承襲迄今對土地崇拜的唯一可考的肇始之地。

相關焦點

  • 「中華祖脈」萬榮后土祠與土地崇拜
    厚道運城今天萬榮后土祠坐落在山西省萬榮縣西南榮河鎮廟前村北的后土祠,「本漢祀地示之所也」(宋高承《事物紀原》),是北京祭祀地祇的古典精品建築社稷壇和地壇的前身,亦是人們承襲對土地崇拜的唯一可考的肇始之地。
  • 皇天后土-后土祠
    汾陰男子公孫滂洋等人見汾陰旁有光芒如深紅色,皇上便在汾陰的小土山上建立后土祠,一如寬舒等人的建議。皇上親自去望祭,跟祭上帝禮一樣。故而汾陰后土祠又稱漢武帝祠,但今天的萬榮后土廟已非漢時的廟宇,是宋金以後因黃河泛濫易地而建的,廟內現存有重槍歇山頂漢武樓,正殿,配殿,前後山門等建築。
  • 中國祠廟之冠:汾陰后土祠
    ▲萬榮后土祠 (資料圖)汾陰后土祠,位於山西省萬榮縣西南40公裡榮河鎮廟前村的黃河東岸上,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距今已有2130多年的歷史。從西漢中期開始,隨著社會分工的逐步細化,祭祀活動逐漸從綜合性場所分離出來,開始建造獨立的分門別類的祭祀建築,后土祠就是其中主要的一項。因此,汾陰后土祠是迄今中國具有確切建造年代、建築物一直延續至今的最早的和歷史最悠久的祠廟建築,為以後規範化的后土祠禮制建築開了先河,萬榮由此成為國家在此舉行盛大祭祀后土大典的中心和聖地。
  • 萬榮人,不一樣的笑話鄉
    多年前,一位萬榮後生站在北京公交車上。一隻手端著。路口突然猛剎車,萬榮後生差點摔倒不要緊,他十分惱怒,自言自語″白來了!白來了!″乘務員過來要他買公交票,他說什麼也不買。理由很充足,是公交司機壞了他的事兒。千裡迢迢,從萬榮到北京,就是為了給媳婦買乳罩的,千裡長路手裡端著比劃的尺寸,這一剎車把比劃的尺碼全忘了。振振有詞,這不白來了嗎?公交公司不應該負責任嗎?
  • 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后土祭祀文化儀式成功舉辦
    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后土祭祀文化儀式現場黃河新聞網運城訊(記者杜雅森)「時維九月,歷屬秋分。晨曦靄靄、大河湯湯。潦水盡、冠疫絕、大河清、五穀豐,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敬備鮮花時果、五穀三牲,共聚脽上,同祭后土……」9月22日,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后土祭祀文化儀式在萬榮縣后土祠舉行,伏祈民安康、國富強、四海安、天下同。
  • 【皇天后土】萬榮高人講述世界非遺24節氣.完整版!!!
    漢武帝一生多次到汾陰祭祀后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督促《太初曆》的制訂實施。楊雄的《河東賦》中記述得十分明確,「其三月,將祭后土,上乃率群臣橫大河,湊汾陰。既祭,行遊介山。」巡遊孤山的目的也是為了《太初曆》的提煉完成。
  • 萬榮蒸菜,你不能拒絕的一道美食,漢武帝吃了還給賜了個名
    而在運城,說起萬榮的拌菜、「pan菜」那是十分有名,「pan菜」是萬榮方言,將野菜(如白蒿、薺菜等)、野花(洋槐花等)或蔬菜(如韭菜、豆角等),拌上麵粉,以蒸製手法製作,是一道既營養又健康的綠色食品。萬榮蒸菜的魅力何在?竟然能讓人們如此追捧、百吃不膩?
  • 山海經告訴你皇天后土中的后土到底什麼來歷?
    再說后土,有關於后土的記載很多,大多都集中在《左傳》、《禮記》、《山海經》、《淮南子》中,文意大致稱后土為共工氏之子,為中央之神。如: 《山海經·海內經》:"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山海經·大荒西經》:"黎(后土)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 中華祖脈·秦嶺之聲|XSO西安交響樂團秦嶺第二站,與國寶共赴音樂之...
    牛背梁音樂會的迴響仿佛還在耳畔縈繞,中華祖脈·秦嶺之聲雲上系列音樂會第二場又即將和觀眾見面。主視覺設計:見山文化新思路+新方式 盡顯大美陝西 在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中華祖脈
  • 精彩回放|中華祖脈·秦嶺之聲雲上系列音樂會之瀛湖攬月
    中華祖脈·秦嶺之聲音樂會已經過半前三站我們在崇山峻岭之間飽覽了山川之美感受音符在石壁之間的碰撞與激蕩讓感官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跟著XSO的腳步感受屬於瀛湖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西安交響樂團帶著音樂深入秦嶺腹地開啟一連六場的「中華祖脈
  • 上古神話人物|后土:平九州戰神級人物 一聲「娘娘」瞬間破功
    關於后土,大家最常聽到的稱呼是「后土娘娘」,和「皇天」對應,是掌管大地山川,司幽都之地的神,大家熟悉的土地公、城隍爺等都是幫助他管理地方區域的小仙;兇猛的地府守衛土伯是他的下屬。但實際上,最初上古神話裡的后土可能是一位男性神,是因為後來陰陽兩極概念的延伸,以及被道教神話吸收之後,才逐漸演變為女神形象。
  • 保安廣澤尊王率十三行祠太子尊王祭掃封塋
    2017年10月15日(歲次丁酉年八月廿六),詩山鳳山寺、龍山宮保安廣澤尊王率十三行祠太子尊王,丑時,福安社中堡眾善信由龍山宮起駕直詣清溪梓裡太王陵祭掃太王太妃陵墓,謁祖封塋。敕封忠應 孚惠 威武 英烈 保安廣澤尊王 郭率十三行祠太子尊王為祭掃 太王太妃 封塋事謹擇公元二〇一七年十月十五日(歲次丁酉年八月廿六日)丑時由龍山宮起駕直詣清溪梓裡謁祖
  • 【娛樂】萬榮小夥上非誠勿擾,我來自山西萬榮,我的中文名字叫王悶娃,我的英文名字叫wangmenwa……
    萬榮小夥:哦,知道了,大家好,我來自山西萬榮,我的中文名字叫王悶娃。孟非 :你還有英文名?萬榮小夥: 我的英文名字叫wangmenwa。(24位漂亮女嘉賓笑翻 )。萬榮小夥:24位女嘉賓好,孟非老師好,我來自素有「笑話王國」之稱的萬榮。孟非 :萬榮在哪?
  • 走進巍巍秦嶺 感受中華祖脈|寶雞|鳳縣|靈官峽|秦嶺|中華|寶成鐵路
    寶雞日報「走進巍巍秦嶺,感受中華祖脈」採訪團首站進發鳳縣,隨著蜿蜒起伏的省道212隴鳳公路穿行,公路兩邊山花綻放、草木繁茂,恍若融入一幅清新而神韻悠長的山水長卷。蜿蜒起伏的212省道秦嶺段 張家旗 攝此時此刻,讓人不由得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蜀道難》:「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 觀《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第二季,體會中華文化的權變之道
    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儒家的仁愛、道家的無為、法家的權變,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皆為中華民族傳承貢獻了重大力量。在《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這部動畫片中,上述精神皆有體現,本文筆者與讀者朋友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法家的權變思想。
  • 關於梅毒,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關於梅毒,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2020-11-30 1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