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有件事猶豫很久不曉得要不要和你說……我嘗試過幾次自殘,想去看一下心理醫生。」
「你這孩子怎麼回事?媽媽這麼愛你,你有什麼不高興的?」
「可是,我沒辦法抑制啊——」
「——你就是整天胡思亂想!又沒缺你吃又沒缺你穿,搞什麼鬼?我養你不是為了讓你去醫院裝神經病丟我的臉!趕緊上學去!」
(一)
這是一段跨越祖孫三代人的辛酸故事,也是一位父親內心最真實的反思與痛悔。
1937年,一個戰亂的年代,爺爺在一個富裕家庭裡出生。爺爺的父親用現在的話說是「鳳凰男」:出身貧寒卻因為自強不息,逆襲迎娶了大家閨秀。然而,命運卻不待見多酬者。經歷戰亂的洗禮,家道中落,母親出軌離去,父親也鬱鬱而終。
突遇變故並沒有擊倒爺爺,他自強拼搏,在那個年代,通過自學俄語、英語,每天五點外出打工闖出了自己的一番事業。如今82歲的高齡,依然堅持為各大報刊、雜誌投稿。
即使強者這個詞貫穿了爺爺的一生,但是,歷盡坎坷也讓他的人生缺失了安全感。這既是他不懈努力的源泉,同時也造就他極度敏感、多疑的個性,他懷疑一切可能隱藏著的背叛和虛假。
(二)
充滿「正能量」的爺爺,對於子女的教育同樣奉行自強不息,他痛恨任何「好逸惡勞」的缺點。在爺爺暴君般強勢的管教方式下,培養了一個同樣各方面極其優秀的兒子。
若干年後,兒子成家立業。爺爺和兒子兒媳住在一個屋簷下,因為安全感的缺失以及猜疑,矛盾愈演愈烈。直到孫女的出生,一家人的關係終於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經常出現三人互相打架,而年幼的孫女在一旁呆呆的看著。最終,爺爺選擇了搬出去獨居。
轉眼,女兒到了上學的年紀,夫妻要忙於工作,思慮再三,決定將女兒託付給爺爺。即使在同一座城市,女兒還是淪為了「留守兒童」
「我和妻子都經歷過中國教育環境下,激烈競爭後的層層晉級,因此不覺得把孩子交給一個嚴格的爺爺會有什麼問題。雖然我的成長有過家庭管教的陰影,但我大體是一個身心健康、情趣不凡的青年。
可我沒想到的是,對於抑鬱,每個人的承受力不同,每代人的承受力也不同。」
最終,這個決定令他們追悔莫及。
(三)
「雖然是十七年前的情景,但我感覺就發生在昨天,妻子和我從婦產院抱回初生的女兒,父親興奮地搓著手對我說,『想不到我一把年紀,教完子女又教孫女了!』,躍躍欲試溢於言表。」
有了成功的經驗,爺爺對於孫女的管教更加「不遺餘力」。比如:從別人家孩子還在牙牙學語,孫女便起早貪黑地開始背單詞;按照嚴格地作息時間,放學後15分鐘內必須到家,晚上學習到十點半,立即洗漱睡覺。如果稍有差錯,爺爺便會一頓劈頭蓋臉地臭罵。
這個情景,年少的父親沒少經歷過。在過去,受了委屈地父親常常會懟回去,但孫女只會解釋兩句,便默默地回到自己地房間。
在爺爺日復一日地「軍事化」教育下,孫女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她的心態也慢慢發生了變化:她對父母的「日常探望」變得日漸冷漠,往往是抬頭看一眼,就說「你們回去吧,我還有作業呢」。
女兒開始被一點點拖入抑鬱症的泥潭之中。
初二下學期,班主任發現了女孩的早戀行為,而且還是她主動追求一個男生。老師通知了父母,接受完批評後,將女兒領回家的路上,原本平靜的女兒終於崩潰大哭。而這正是抑鬱症的前兆之一。
送女兒到爺爺家樓下,一家三口交談許久,沉默後,女兒說:「我想和你們住在一起」。
(四)
父親不顧爺爺的強烈反對,將女兒接回了家。因為從小便沒有參與女兒的教育與陪伴,父親一時也不知如何下手,就開始用自己做項目經理的職業習慣來繼續管教女兒:比如將女兒的學習計劃分解到月、周,又分解為小時,甚至分鐘,並用冰冷的績效任務去對待學習成果。在那一刻,女兒是父親心裡的項目計劃。
時間來到了女兒讀高中,她最終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全市最好的中學。所有人為她歡呼鼓舞,讚譽聲和父母的驕傲圍繞著她,但沒有人知道她內心的掙扎與苦楚。
本該散發青春活力的心,至少那一刻是麻木的。
考上高中後,除了周末回來和父母住,女兒平時在學校住宿,剛開始看似一切順利,但矛盾開始漸漸爆發。先是女兒迷上了打遊戲,在管教批評後,結果也算令人滿意。但高一上學期,女兒的早戀情況又捲土重來,不久又和她口中的「渣男」分手,分手後她又有了新的追求目標。
女兒的理想與目標也開始飄忽不定,原本理科成績優異的她在文理分科考試前,又突然要求從理科尖子班轉到文科普通班。
父親不知道的是,此時的女兒已經開始不斷受到抑鬱症情緒的侵擾,生活與學習在她的心裡也逐漸失去了意義……
(五)
終於,在一個周末的夜晚,女兒離家出走。父母發了瘋似的開始給女兒身邊的人打電話,打完高中打初中的,就在準備報案時,女兒發來一條簡訊:「別找我,我想一個人靜靜,晚些會回家。」
半夜十二點,女兒回到家中。
到家前,父母收到了另一條簡訊:「帶我去看心理醫生吧!」
女兒確診為抑鬱症,準確的說是躁鬱症,又叫雙向情感障礙。
這個故事給我們帶來了警醒,有人說,在這個故事裡看到了兩個「逃兵」,將自己年幼的女兒留在戰場,給自己換取短暫喘息的機會。
誠然,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經濟原因或者壓力,很多人會選擇將孩子交給老人去帶。而文中的爺爺甚至父親又奉行的是極端的「軍事化」管理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缺少必要的溝通、寬容和愛,尤其是父母的愛,開始被一點點拖入抑鬱症的泥潭之中。
我們以為給予的是愛,卻忘記這些愛背後的負擔,往往我們只要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句關切的話語,就可以打開孩子的心靈,但我們卻選擇了讓沉默繼續發酵。
(六)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冰山理論】。
它指的是,我們的孩子就像一座冰山,看到的行為只是表面,而更豐富情緒與思想其實隱藏在內心世界。就像海面下巨大的冰山,看不見,但需要你去耐心地探尋。
還有一個更加悲傷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七歲地小女孩。在遭遇家庭慘劇,媽媽離世後,懂事並開朗的女孩與爸爸相依為命。爸爸含辛茹苦帶大女孩,每天早出晚歸,忙著工作,就是為了孩子能夠讀好點的學校。
好景不長,女孩突然膽子變得異常小,晚上也經常被噩夢驚醒。但爸爸因為白天辛苦的勞作,回家便沉沉地睡去,無暇顧忌女孩的反常。
女孩的行為越發嚴重,常常在家哭鬧,不願去上課,更不要讓爸爸去上班。眼看上班時間到了,爸爸氣急敗壞,以為是女孩不想學習而逃課。於是,一邊打她一邊教訓:「你為什麼這麼不乖?我每天這麼辛苦賺錢是為了供你讀書,你為什麼都不能體諒爸爸?」
直到五年後,女孩自殺了。爸爸從孩子的日記中終於明白,原來女兒不想上學的原因是被老師多次猥褻。
爸爸跪在地上哭得歇斯底裡……
因為年幼的孩子無法向家長描述老師禽獸般的所作所為,而爸爸沒有耐心,更不懂與孩子溝通,一味地指責打罵,讓孩子更加無助與彷徨,最終釀成慘案。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與孩子的內心建立聯結的過程,更是正能量的傳遞。他們或許會淘氣,又或許會突然沉默和慌張。但不管如何,孩子需要感知到我們內心那份最真摯的關心和呵護,也需要我們能感知到她內心裡那份最柔軟的惶恐與不安。
所以,請好好愛我們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