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之外 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是什麼樣的人?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愛吃愛睡」又自責「懶惰」,他這樣記錄電影外的生活

◆電影《東京物語》劇照。

  ■本報記者 許暘

  他的電影幾乎只拍攝家庭題材,不乏探討夫妻關係的作品,自己卻終身未娶……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一生,就像他的電影一樣,餘味綿綿。走出片場的小津,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樣的人?他看似平淡素樸的記錄,潛藏了哪些創作線索?

  最近,首次在國內翻譯出版的《小津安二郎全日記》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推出,全書40餘萬字,收錄了自1933年至1963年小津的32冊日記,正好是他60年人生的後一半記錄。這部厚厚的日記中,包羅了他對衣食住行、工作娛樂交友、每日所思所想的忠實復刻,巨細靡遺的細節中,還原了一代電影巨匠的人生,以及他與同時代日本作家、電影人、藝術家之間的交往,填補了小津安二郎研究和出版的空白。

  半夜起來讀劇本,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自責不該忘記初心

  出生於1903年12月12日,60年後的同一天因身患癌症去世,一甲子輪迴的年齡,為小津安二郎的人生蒙上一層淡淡的傳奇色彩。似乎正應了他說過的一句話:「我要拍的不是故事,而是輪迴、無常等深奧的主題。」

  對輪迴和無常的著迷,讓小津的電影宇宙幾乎只有一個題材:家庭。一生執導54部劇情長片,尤其是後期拍攝的《晚春》《麥秋》《彼岸花》《秋日和》《秋刀魚之味》無不圍繞女兒出嫁展開,《宗方姐妹》《茶泡飯之味》《早春》探究夫妻之情,《東京物語》《東京暮色》《早安》《浮草》《小早川家之秋》描摹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間兩代人的關係。他的作品從細微之處觀察生活的幸與哀,通過省略與留白讓觀者體會人生無奈或明朗,身邊瑣事如變戲法般置於眼前。

  事實上,從無聲片到有聲電影,從黑白片到他最後拍攝的彩色故事片《秋刀魚之味》,日記中也能一窺電影工業發展中小津的應對和銜接。比如,1933年12月16日,小津在日記裡袒露:「我非常想嘗試著拍攝有聲電影。」1953年6月2日,小津寫下耿直「觀後感」——「五點,觀看木下惠介《日本的悲劇》試映。雖然是他的野心之作,但我並沒有受到感動,影片非常粗糙,就如同嚼加了醋的蘿蔔一樣。沒想到這是一部平庸之作。」

  而1960年2月到11月的日記中,有他對《秋日和》幾乎一整年的拍攝手記,如「半夜,醒來,讀劇本。滿眼都是描繪粗惡之處,越發感覺到事業之難成。這是生來懶惰之報應嗎?還是事業之難成的懶惰呢?不應該忘記初心吧。」

  日記裡的「愛吃愛睡」,從美學世界進入私人天地的一把密鑰

  除了電影,小津也愛讀書、愛旅行。1935年8月30日的日記裡,「窗戶大開,秋風吹進蚊帳裡,再次閱讀志賀直哉的《二十歲的一面》。」透著閱讀的愜意。偶爾興之所至,他還會作幾句「歪詩」——「春尚淺,和風燻,蟲牙穿心痛。天將明,心數鐘聲兩人行。」(1935年3月5日)「在何處,驟雨來臨時,吃上涼豆腐。」(1935年8月4日)

  談及旅行則娓娓道來:「這段時間,幹完工作後,我便越過天城山,在蓮田裡休憩、觀賞。在川端康成的舞女走過的線路上,我對這裡的街道感受到一種莫名的旅愁。在這旅愁中有著慰藉我們的共同的東西。我丟下池忠,一個人開開心心地住宿在伊豆湯之島。」(1933年4月28日)

  除了對小津本人藝術生涯的記錄和還原,《小津安二郎全日記》也是對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這段時期,日本電影工業、社會風貌、市民生活、物質文化消費的記錄文獻,頗具社會學、人文學價值。比如從中能看到電影從業人員收入情況和生活水平,幾大電影廠的起起伏伏,日常聚會的居酒屋等娛樂消費場所的名稱和菜品,相撲、棒球、賽馬甚至博彩業等在日本的發展,小津喜愛的徠卡相機在日本引進銷售等。比如,小津著迷於攝影和棒球、賽馬,甚至經常為了比賽下注賭一把。1954這一年的記錄中,有大量小津關於通過自行車比賽下賭注的記錄,幾乎都快要把日記當成帳本了。

  日記中也有最日常的個人化小津。比如小津也「愛吃愛睡」,日記中「睡覺」絕對是高頻詞彙。「陽光照射在拉門上,暖洋洋的。美美地睡了一覺。」「陰天。下雨。稻荷祭。登貴來。整日迷迷瞪瞪地打瞌睡。」「再怎麼睡也睡不醒。腦袋瓜子也很遲鈍。春天不適於工作。」「吃貨」的幸福也躍然紙上——「傍晚,與高梧、忠前往銀座。在新金春吃牛肉火鍋。」「早上,吃酒糟鮭魚。很是好吃。」「洗澡。晚上,做酒糟鮭魚。很好吃。」

  如果說過去大眾視野裡的小津更多是「美學化了的小津」,那麼全日記便是從美學世界進入其私人世俗日常世界的一把密鑰。

相關焦點

  • 看電影大師描繪遠去的日本 | 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作品亮相4K修復...
    本屆電影節「4K修復」單元大師雲集,此前公布的片單中我們已經看到了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亨利-喬治·克魯佐、讓·維果等電影大師的名字。如今又將有兩位影壇巨匠在這裡與我們重逢,他們就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一生創作了54部作品,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懺悔之刀》《心血來潮》到1962年的《秋刀魚之味》,小津的電影生涯橫跨默片時代和有聲彩色電影時代。
  • 是枝裕和,下一個小津安二郎?
    說到日本電影,小津安二郎、黑澤明、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這些影響了世界對日本電影印象的大師的名字,還在熠熠生輝。到了90年代,北野武的暴力美學、巖井俊二的青春物語,書寫了全新的日本電影記憶。而不知不覺中,另一個名字越來越多地被日本電影迷提及,隨著他的名字閃耀於世界影壇,他逐漸成了日系電影新美學的代表人物,不斷有人將他與小津安二郎對比,而他會是下一個小津安二郎嗎?
  • 人生的衰老、孤獨,早在60年前被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講透了
    《秋刀魚之味》是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這部電影的主題、結構、審美、情節都突出一種詩意,是一首小津寫給自己和世界的敘事詩,並且成功地把這種韻味書寫於電影膠捲之上。——《小津安二郎日記》小津在創作《秋刀魚之味》劇本過程中,一直與他相依為命的老母親不幸去世,而電影上映1年後,小津也因病離世,這部遺作是小津向觀眾的告別,正如他在日記裡說世間的酒越來越苦澀,已經喝到盡頭了。整部電影並沒有秋刀魚的鏡頭,秋刀魚作為一種忠實的報秋魚,意味著深秋到來冬天將至,也象徵著人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全片瀰漫著人到暮年對衰老的感傷。
  • 《晚春》:帶你進入小津安二郎電影世界,體會70年前的父女親情
    《晚春》是由日本知名導演小津安二郎執導,笠智眾、原節子主演的家庭溫情電影,上映於1949年,在當年《電影旬報》的十大佳片中,《晚春》名列第一。這部距今70多年的電影,雖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當你願意靜下心來認真品味這部電影,卻能感覺到不一樣的溫暖,沉浸在小津安二郎締造的平淡、真實、溫情、透徹的感情世界裡,這也是小津安二郎電影的風格之一。
  • 最懂女人的導演,是這三個日本人!|溝口健二|導演|小津安二郎|日本...
    日本電影是世界電影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今天的日本電影與歐美相比有些許差距,但曾經的日本電影和日本導演絕對是同時期的佼佼者。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小林正樹等等,都是享譽國際的大師級導演。其中,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三位導演風格最為突出。三人電影都極具個人化,但在不同之中又能看到共同點。
  • 著名的電影導演,還是冷血的劊子手,侵華日軍小津安二郎
    倒在電影短短百年的歷史上,有著許多偉大的電影導演,如希區柯克,如卓別林,而在亞洲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導演,小津安二郎,他的許多作品《東京物語》、《晚春》等都是電影界中裡程碑的存在。小津安二郎在他的電影裡充滿了陽光與溫馨,人性與美麗,可是就是一個拍出了許許多多好片子的知名導演卻是一個手中沾滿了中國人鮮血
  • 高峰秀子:我眼中的小津安二郎
    「密涅瓦」品牌書繫著重於對人的本質及人生存世界的反思,提倡一種激情與理性交融,哲學與人文並重的閱讀旨趣。聯繫郵箱:minerva2019@sina.com     作為日本昭和時代的國民女神,高峰秀子5歲時就作為童星出道,出演了《浮雲》《二十四隻眼睛》《宗方姐妹》《卡門歸鄉》等一系列經典影片,與成瀨、小津、木下共同打造了一個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
  • 從東京到鎌倉,揭密獨一無二的小津安二郎 | 一周贈書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是日本世界級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現存個人日記的集大成之作, 全書四十餘萬字,收集整理了小津導演多達32冊、時間跨度從1933年至1963年接近完整的日記。在淡淡的日常記錄中,他的生涯與作品重合,成為一幕獨特的人生劇。
  • 小津安二郎——亞洲最溫暖的導演
    小津安二郎一個導演不管是在自己最巔峰還是最低谷的時候能一直堅持自己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理念不容易。一個導演拍出的作品能受到業內和觀眾的廣泛讚譽,就是我們常說的雅俗共賞也不容易。而這所有的不容易小津安二郎都做到了。小津的作品永遠都是那樣的不急不慢,永遠講述的都是家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和朋友,老同學之間的情感。從小家庭,小的社會個體來反映當時大的社會背景。在小津的電影裡沒有恢宏龐大的敘事視角,展現的都是小老百姓生活當中的瑣碎之事。作為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廣大的觀眾很容易在小津的作品中找到我們自己的影子。
  • 歷史今天:1903年12月12日,日本戰犯導演小津安二郎出生
    早期作品以青春喜劇類居多,在做為二戰戰犯被遣返回日本後,他開始拍攝以一般庶民日常生活為主的電影,《晚春》、《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是他一生中的代表作。頑劣少年1903年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生於東京。1916年開始在宇治市上中學,在那時他是個頑劣不堪的孩子而且一直酗酒。他在上學期間便養成了看電影的習慣。
  • SFA·電影日曆 | 小津安二郎:電影以餘味定輸贏
    榻榻米式的鏡頭以固定機位的仰拍描繪日式空間、人物直面鏡頭的對話打破了經典好萊塢所謂的軸線原則,看似無關劇情的空鏡頭,那些城市中的煙囪、天空中的浮雲以及鐵路上的火車等等形成小津所獨有的電影風格。「人生和電影都是以餘味定輸贏的。」——小津安二郎在世界電影史中大師總有屬於自己的影像風格,是獨屬於作者本身的烙印。
  • 小津安二郎 | 人生百味,往往在餐桌前顯露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對食物同樣有著濃厚的興趣。無論是在生活還是電影裡,那些看似普通的食物與飲食場所,都被他賦予了特殊的意味。誰是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1903.12.12 — 1963.12.12),出生於日本東京,日本電影導演、編劇。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黑澤明一起,被認為是日本電影史上三大導演。
  • 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全日記出版
    本報訊(記者 路豔霞)《小津安二郎全日記》近日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是日本世界級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現存個人日記的集大成之作,全書四十餘萬字,收集整理了小津導演多達32冊、時間跨度從1933年至1963年接近完整的日記。
  • 小津安二郎 | 電影和人生,都是以餘味定輸贏的
    辭世那天早上,小津寫下俳句:小津的攝影師厚田雄春回憶起那天時說,「他病逝那天萬裡無雲,對我們電影人來說,是個再適合出外景不過的日子。」▲ 小津安二郎(1903 — 1963),日本電影導演、編劇。代表作《晚春》《麥秋》《東京物語》《彼岸花》《秋日和》《秋刀魚之味》等,多次入圍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
  • 會吃的民族--春節電影推薦--小津安二郎
    本片導演小津欲藉一家族來反映日本傳統親子關係,家庭制度在這股時代潮流中逐漸崩潰的情狀,淡淡地聯結一個家族的日常生活,巧妙地描繪出日本人的生活姿態,其手法之優雅流暢,可說是部真正具日本風味的電影。 在這部電影中,小津簡約的影像風格近乎完美,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電影的製作者既不需要煽情,也毋須告訴觀眾誰對誰錯,因為生活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 小津安二郎:最熟悉的日本導演和他日記裡的秘密
    接受失去,接受離散,接受殘酷,你才能心安理得地活下去,這是小津安二郎電影中最為沉鬱的核心。也正是看透了日常生活最瑣碎事物背後那種巨大的悲劇性,小津安二郎鏡頭下的日常生活才不只是日常生活,而是一種恆常生活真相的樸素表達。但小津的電影不絕望,這來自於他對於人性抱著一種相當溫柔的執念。
  • 小津安二郎:戀愛不比炸豬排
  • 小津安二郎:以餘味定輸贏
    小津安二郎和他導演的電影《東京物語》海報  如果小津安二郎還活著,你問他是怎麼當上導演的,他一定會很幽默地告訴你,他當助理導演時肚子餓跑到餐廳佔座,等了很久,店員卻把咖喱飯端到了沒排隊的導演面前這100多字的生平,簡單平凡,毫無玄機,似乎不足以支撐一個大師的形象。  然而現實就像一個悖論,小津的故事越少,關於他的傳說就越多;他把自己敘述得越簡單,有關他的註解就越複雜;小津的電影散發著濃濃的東方哲學趣味和價值觀,卻吸引了更多西方電影人的注意。美國電影理論家大衛·波德維爾對其電影有著非常禪意的描述:「影片平靜地映入眼帘,沒試圖攫住觀眾,也沒有花言巧語。
  • 小津安二郎和黑澤明齊名,為何晚年被批「過時」?
    翻看新出版的《小津安二郎劇本集》,《東京物語》中這一經典永恆的畫面又浮現在了眼前。一切都仿佛淡淡的,但深的哀傷,還有許多更複雜的況味卻一齊翻湧了上來。這便是日本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風格與魅力,他的作品的確能「常看常新」「愈看愈深」,如同小津自己總結的那句:「電影是以餘味定輸贏。」作者:路宗
  • 《浮草》小津安二郎掠影之一地雞毛
    可為何在小津的鏡頭下,它們成為了東京的象徵呢?唯一的解釋,這是外人看日本的方式,他們用東京指喻日本,又以浮光掠影的片段來指喻東京,最後歸結於小津鏡頭之下。如此而來,小津和他的作品就成為「最日本」的佐證。與這種佐證類似的,是那些反覆傳頌的所謂「小津的詩意鏡頭」,女兒出嫁的梳妝檯、野外悽叫的烏鴉等等,在這些微小的元素背後,其實存在著一個被物化或者符號化了的小津。對於小津來說,我想這是一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