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揚州是王安石職業生涯的第一站。在這裡,他娶妻生子,二妹、三妹也先後嫁到了揚州高郵朱家、儀徵沈家;他刻苦攻讀,著書立說,思想與性格得以形成和發展;在這裡,他的性格弱點也暴露無疑,終身未曾改變,為日後改革的失敗留下了隱患。
揚州是王安石職業生涯的首秀之地。王安石一生四海飄泊,感情至深的有三地。他老家江西臨川,那是他的根。南京是他第二故鄉,從十七歲時開始在此生活,並在此終老,可謂他的家。而揚州是其官場起點,在這裡,他安家立業、著書立說,徐徐展開了人生華章。
熙寧元年(1068)三月,五十五歲的王安石再度赴任宰相。當官船在瓜洲停泊時,他的心裡頗不寧靜,吟出了這樣的句子:「白頭追想當時事,幕府青衫最少年。」
白髮蒼蒼的王安石為何如此感慨?
慶曆二年(1042)三月,王安石參加「高考」,金榜題名。他的成績非常優秀,全國第四。
其實他的名次還可再靠前,甚至衝上第一的寶座,會試時他就排名第一。可是,殿試時他賦中的一句「孺子其朋」,讓仁宗皇帝很不舒服,被降成第四名。
「孺子其朋」是當年周公輔佐周成王時說的話。周公對成王說,孩子,你今後和群臣之間要像朋友一樣相處。周公這樣對成王說,成王聽得進去;可是你王安石是不是也把仁宗皇帝當小孩教育?硃筆一揮,降了。
當年四月,王安石被授予校書郎(正九品)的頭銜,出任揚州節度府辦公室主任(籤書揚州判官廳公事),開始了他所謂「幕府青衫」的職業首秀。
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王安石的學習態度。
無論古今,大部分人走上官位,就覺得功成名就了,把書扔到一邊去了,但王安石可不。任職後,他不但繼續讀書,而且比科舉之前還要勤奮,用夜以繼日、披星戴月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為何這麼勤奮?中學課本曾有《傷仲永》一文,就是他在揚州任職期間所寫。神童方仲永的遭遇讓他認識到,不管你的天賦有多高,不學習就會淪為普通人。王安石寫《傷仲永》,目的是警示世人,當然更是警示自己;所以王安石沒有丟掉書本,而且一生都在堅持。
從王安石與官員、朋友的交流中可知,他研究的主要是先秦諸子學說,特別是古代聖賢治理改革國家的經驗。這些書往往字義生僻,少有人讀,王安石卻沉迷其中。
沉迷到什麼程度,常常通宵達旦,往往每天清晨才能和衣小睡。有時眼睛一睜,已到上班時間,於是蓬頭垢面就往單位跑。
王安石本身就不帥,平時不修邊幅,加上經常不洗臉,時間一長便成了黑臉,被東坡的老爸蘇洵罵成「囚首喪面」,以至於被後世嘲笑了近千年。
如此,王安石給人的第一印象不會好。
慶曆五年,北宋名臣、原樞密副使(相當於國防副部長)韓琦因與範仲淹等人主持慶曆改革失敗,被貶職就任揚州太守。
韓琦還是大宋官場的大帥哥,與王安石的黑臉形象正好鮮明反比。
新太守就任,屬下官員自然會擦擦粉、化化妝,燻薰香(從西漢至唐宋,男子可是化妝的),展示良好形象。但王安石卻毫不在意,依然故我,連續幾次蓬頭垢面跑去上班。
韓琦誤以為王安石夜間是去喝酒風流,於是對他進行了組織談話,大致內容是年輕人應以事業為重,要注意小節,不能整天混跡於煙花場所,同不三不四的人員交往。
王安石十分不爽,認為領導不明是非,但他沒辯解,而是悶在了肚裡。
在揚州的三年多時間內,王安石寫了不少讀書心得和思考,後整理出版,那就是他的成名作《淮南雜說》。
此書引起轟動,被認為可與歐陽修的《本論》比肩,讀書人爭相傳閱。時人馬永卿在《元城語錄》中說,「《淮南雜說》行於時,天下推尊,以比孟子。」
王安石收穫滿滿。一方面,《淮南雜說》一炮走紅,大大增加了他的社會影響力,王安石的大名開始廣為人知。另一方面,他推動了當時的「高考」改革——《淮南雜說》一書提高了孟子的歷史地位,熙寧四年,北宋科舉改制,考試內容在《論語》的基礎上,增加了《孟子》。元豐七年,孟子入祀孔廟,配食孔子,正式成為可以孔子比肩的聖人。王安石功不可沒,因而被時人比肩孟子。
可以說,從政揚州是王安石積累知識,步入"唐宋八大家"之列的最重要的一個階段。而他代表詩篇《夜泊瓜洲》也是途經揚州的所感所思,「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一個「綠」字,讓他一舉躋身古代頂尖文人的隊伍。
就才學方面講,王安石在揚州的幕府青衫生涯是成功的。
作者簡介
沙永祥,在市公安部門工作。業餘鑽故紙堆,寫新文章。著有《揚州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