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高考恢復,這對於千萬學子來說是一個振奮無比的消息。
這也改變了一個青年的命運。
在陝西鹹陽市棉紡八廠的工人小張,在高考恢復後,破格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畢業後到廣西電影製片廠任攝影師。
任職沒幾年,就鼓搗出一部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影片——《一個和八個》,以以其大膽的構圖、獨特的鏡頭設計獲1984年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
來年,又憑藉《黃土地》獲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等殊榮,從此跨入一線攝影師的行列。
但最具代表性的,還是在1987年。他導演的第一部影片《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頌揚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融敘事與抒情、寫實與寫意於一爐,發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
《紅高粱》於1988年獲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
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第1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第5屆辛巴威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故事片真實新穎獎
第35屆雪梨國際電影節電影評論獎
法國第5屆蒙彼利埃國際電影節銀熊貓獎。
潑天的大獎降臨在一個人的身上,不僅讓他本人成為中國導演的一個傳奇,也讓《紅高粱》的女主角鞏俐蜚聲國際,成為一代影后。
他就是張藝謀,中國「第五代」導演中的代表人物。
有了一定的名氣後,張藝謀更是趁著這個勢頭創作了多部文化氣息十分濃鬱的電影作品。
與鞏俐再度合作的《菊豆》,講述了一個封建倫理文化下中國式愛情的倫理悲劇,鮮明的中國特色,獲得國內外一致好評。
《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光影、構圖、色彩均十分講究,文化氣息十足,象徵意味濃厚。而且鞏俐+張藝謀的組合無往不利,無論國內還是國際,一片通殺。獲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第36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語片獎,第1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46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獎,美國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到了1992年後,張藝謀一改以往構圖極致、衝突飽滿、想像豐富的電影風格,走了紀實風。
於是又有了《秋菊打官司》、《活著》這樣的劇情片。
這兩部電影皆為小說改編,尤其是改編自餘華作品《活著》,被許多影評人評價未「張藝謀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後來的《有話好好說》、《我的父親母親》、《一個都不能少》等,皆是反映社會現實的寫實劇情片,充滿了濃濃的張藝謀風格。
千禧年後,張藝謀的風格再度變化,走了華麗的大片風,華語電影正式走進大片時代。
《英雄》、《十面埋伏》等大作,讓當時的人們大呼過癮,招牌的「子彈時間」慢特效,精彩絢麗的打鬥設計以及光影色彩的合理調配,一度讓這種模式成為了當時大片的標杆。
……
張藝謀在「第五代」中,算得上是白手起家的人物,家室背景比不上同學,只能靠自己的才華去賭明天。
很明顯,他賭對了。
1978年是個黃金大世,那時期聲名鵲起的電影人中,主要分為三撥:高幹子弟、文藝世家、平民家庭。
老謀子屬於第三種,而陳凱歌屬於第二種。
陳凱歌父親角陳懷皚,是北影廠導演,有著濃厚的家學薰陶,陳導自小耳濡目染,在心底種下了電影夢。
1978年高考,陳凱歌不幸落榜北大中文系。
但這卻是中國電影業的一大幸事,因為他轉頭就去考了北京電影學院。
北影畢業後,與毫無身世的張藝謀被分到廣西這塊旮旯地不同,陳凱歌被分到了北京兒童電影製片廠。
而且是剛成立不久的。
好歹在皇城底下,無論是資源還是氛圍,都要好個千萬倍。
於是在1985年,《黃土地》面世,陳凱歌攬獲最佳攝影獎、最佳攝影獎、銀豹獎、薩特蘭杯導演獎、終身成就獎。
(仔細看《黃土地》的攝影,張藝謀)
這也對得起他的家學淵源。
87年的《孩子王》,又是拿獎到手軟。
直到1990年,陳導從美國進修歸來,整出了《霸王別姬》這一曠世奇作。
小樓依舊當年貌,世間再無程蝶衣。
盪氣迴腸的故事,也讓陳凱歌成為了國際上數一數二的大導演。
8090年代的片子大多數攜帶著鄉土人文的氣息,這和他的經歷分不開。
千禧年,陳導一尋思,或許該試試好萊塢的模式了。
於是便有了他的第一部向商業轉型的作品《致命溫柔》。
到了2005年,《無極》出來了,本來信心滿滿的陳導,卻在這遭遇滑鐵盧,被人痛批花裡胡哨不明所以。這對於他的生涯有著不小的影響。
但心高氣傲的他繼續進行著他的「商業實驗」。
《梅蘭芳》、《建國大業》、《趙氏孤兒》收穫了不俗的反響。
不僅如此,他還參與了不少綜藝,如《演員請就位》、《海報裡的英雄》和《一堂好課》都有他的身影。
之前有說過,1978年這批人有三撥,還有一種是高幹子弟。
田壯壯就屬於這種。
據說78年筆試的時候,試題是分析《英雄兒女》,而田壯壯他爸恰好就是《英雄兒女》的主演田方。
這還不等於直接把答案告訴田壯壯?
人比人氣死人,正當張藝謀想著畢業後該何去何從、陳凱歌該去哪兒實習時,田壯壯在北京電影學院期間就拍上電影了。
張藝謀牛逼吧,那時候是給田壯壯打下手的。
張建亞牛逼吧,也是給田壯壯打下手的。
這便是高幹子弟的優渥待遇。
有著家學與家世的雙重加持,田壯壯在畢業後直接進了北影廠。
本來同為好友的田壯壯想幫張藝謀「走後門」留北京,但關係沒走成,老謀子只能協同幾位無背景的小夥伴,趕赴廣西。
順帶一提,田壯壯也是和姜文一樣「頭鐵」的人,《藍風箏》這樣的影片在國外獲獎無數,田壯壯本人卻因為這部影片被禁止拍片。
既然提到姜文,那可得好好嘮個嗑。
讓張藝謀成名的《紅高粱》,其中主演就是姜文,和他對戲的,是鞏俐。
姜文早年在全國各地漂泊,唐山、貴州、湖南、北京……一些城市的不同人文風貌,極大地豐富了他的閱歷,在1980年考上了中戲,慢慢打磨演戲功底。
終於在1985年《末代皇后》裡他出演溥儀。
1986年《芙蓉鎮》,他演秦書田。
1987年《紅高粱》,他演餘佔鰲。
這是演員姜文,下面講的,是導演姜文。
1991年,好友王朔將他的小說《動物兇猛》給姜文看,姜文拍案叫絕,心裡立即有了將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想法。
於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誕生了。夏雨、陶紅、寧靜一代新人亮相舞臺。
2000年姜文執導的《鬼子來了》在未過審的情況下,參加坎城國際電影節,榮獲評審團大獎,以及另一個「大獎」——五年內不能擔任導演的行政處罰。
2006年,解禁的姜文又執導了《太陽照常升起》,文藝的一塌糊塗,以至於觀眾都看不懂,但很多人仍舊給了這部電影極高評價。
後來的電影大家都熟悉了,《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等,風格一改早期的文藝範,凌厲、味道十足、政治隱喻讓人津津樂道,也成為了姜文電影的一大特色。
雖然這一時期的他的作品觀眾褒貶不一,但這並不妨礙他拿獎拿到手軟。
就連張藝謀也這樣評價他:他非常會演戲,頭腦非常聰明,考慮問題也非常周到,非常有能力。而且我覺得他絕對要做個好導演,他有這樣的心。他就是個要當司令官的人,不會當底下的兵。他的心很高,也有這個能力,他希望超過任何人。我的看法是,他嘴上不說,心裡可能覺得張藝謀、陳凱歌、賈樟柯、陸川,都不算什麼。他真的是一個心比天高的人。我覺得他骨子裡一定想超越當代的中國導演,他比這些人都要強。他真的這樣想,但他嘴上不承認。這是我的看法。我也相信他是未來中國最好的導演。
還有他的小老弟姜武,一門雙雄,一個臺前,一個幕後,混的風生水起。《讓子彈飛》裡邊那個披頭散髮的武狀元,就是姜武,兩兄弟長的十分像。
前年的《暴裂無聲》中姜武扮演黑白兩道通吃的boss,蠻橫霸道。
在今年的《八佰》中,姜武扮演的「老鐵」,賤慫的樣子入木三分,讓人又愛又恨。
這是題外話,不多贅述,嘿嘿。
大浪淘沙,這一批人有的已經是大導演,活躍於影壇;有的則沉寂下去,成為了普通人中的一個。
如張藝謀,在今年的國慶檔巨製《我和我的家鄉》擔任總監製,還有一部《一秒鐘》定檔今年2020;
陳凱歌,繼續追趕戰爭片的熱點,他與徐克、林超賢聯合導演、黃建新監製的電影《長津湖》在北京開機,講述了抗美援朝志願軍的故事
……
正如鮑勃迪倫在《my back page》中唱到的:
I was so much older then,I'm younger than that now.
曾經我已老去,如今我風華正茂。
電影人的事情,有時候無關歲月。
最後在用鮑勃迪倫的另一首歌作為結尾。《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時代正在改變。
無論誰都是如此。
想要參與可以添加小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