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臨江一點,第51篇,1668
字。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任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
——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
1859年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這段描寫,完美地詮釋了當今資訊時代的境況。
在信息稀缺的時代,誰有能力獲取更多的信息,誰就更加容易成功。今天,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巨量的信息,為什麼反而不容易成功了呢?
1、「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信息輕易獲得且泛濫成災。
美國作家凱文·凱利的在《必然》中說過,「每年,我們生產出800萬首新歌,200萬本新書,1.6萬部新電影,300億個博客帖子,1820億條推特信息,4萬件新產品。」
的確,「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付出極低成本,就能獲得海量信息。信息智能化發展帶來了信息便捷,也帶來了信息的泛濫。
我們每天刷著微博,朋友圈和各種購物平臺,你的愛好、關注、搜索喜好等等,只要你第一次使用,機器算法能夠精準地投用戶所好,第二次打開時,你的手機、pad、計算機等智能設備馬上鋪天蓋地都是信息推送。顯然,我們正處在信息高度過剩的時代。
2、「這是一個信任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寶貴的時間變得一文不值。
我們正身陷一個真假難辨的時代。「套路」成為這個時代最常用的詞彙之一。上午上熱搜刷屏,下午逆轉,晚上闢謠再逆轉……,數不盡的「套路」,這也似乎已經成了當今大多數爆款新聞的套路。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平臺和新媒體來源太多,尤其是自媒體出現後,內容呈幾何級數增長;二是新技術發展,信息流讓內容自動推送到用戶,而不再需要用戶主動選擇;三是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真假難辨。有些媒體為吸引眼球,譁眾取寵,故意造假。
人民日報也曾指出有些媒體中存在「數據造假、抄襲洗稿、虛無價值、篡改歷史,乃至鋌而走險敲詐勒索、傳播謠言、販假售假、侵犯權利等問題」。
有人說,「信息泛濫時代,信息對大多數人的作用,就是奶頭樂,讓人加速成為廢柴」。對於很多人而言,每天都被海量的無用信息、假信息甚至負面信息淹沒。隨之而來的原本寶貴的時間開始變得一文不值。
小視頻、網絡小說、花邊新聞等等一刷就是幾個小時。當我們放下手機的時候,又突然不記得剛才自己沉迷在什麼裡面,沒有信息的接收,沒有知識的增長,沒有視野的開拓。
3、「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使用比擁有更加重要。
為什麼時間如此寶貴,我們可以回頭來看看中國的高鐵技術。
當今中國的高鐵技術世界矚目,當時採用的策略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什麼引進?為什麼去買國外的技術?為什麼不自己從頭開始幹起?有人說中國人浮躁,自己不會就買買買,高鐵技術買,高檔汽車汽車技術也買,路虎、捷豹、沃爾沃都買過來。但回過頭來看,我們花錢買的僅僅是技術嗎?不是,這裡面更寶貴的是時間。什麼都從頭自己來,多花二十年,三十年,可能也能成功。沒有這裡面的寶貴時間作為代價,就不會有今天中國的高鐵技術,這是實實在在給老百姓帶來便利的事情。
說回到主題。顯然,今天的信息是過剩的、泛濫的,我們也在無時無刻不在或主動或被動地獲得信息。在混亂和真假難辨的信息中,深陷信息焦慮,但沒有有效的解決之道,有人迷茫,有人焦慮。但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生命更是有限的。
這個時代,如果我們不去主動吸收信息,就只能被動地接收信息,浪費寶貴的時間。只有將信息引進消化吸收成為我們思維的一部分,我們才能再次創新,才能獲得成長。
因此,我們首先要學會的迎接和適應資訊時代的這種變化。我們要學會對信息的斷舍離,學會處理和使用信息,主動成長。
在接收信息和收集信息之前,一定要先改變自己的認知,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學會帶著問題思考,養成記筆記的習慣,而不是簡單地複製粘貼或者保存,這樣才不至於落入信息漩渦,耗費大量的寶貴時間。
關於信息泛濫,你有哪些看法和思考?歡迎留言討論。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也許你還感興趣:
一個15天變流浪漢,一個90天變百萬富翁,是什麼決定了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