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雙城記》:好壞並存的時代

2021-01-13 默語齋筆記
狄更斯的《雙城記》

文/葉超英

《雙城記》是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小說。雙城,指的是法國的巴黎和英國的倫敦兩座城市。小說中所敘述的時代,就是法國大革命發生的1794年前後。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個睿智的年月,那是個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讓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們大家都在直下地獄——簡而言之,那個時代和當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權威們也堅持認為,不管它是好是壞,都只能用『最……』來評價它。」

狄更斯《雙城記》中的這個開頭,精確地概括了那個時代。這是一個矛盾交織的時代,泥沙俱下,美醜並存——這是社會的辯證法,也是生活的辯證法。

在無法用一句兩句話概括一個時代特點的時候,人們常用《雙城記》的這個開頭來進行概括——這個開頭已經成了人們反覆引用的經典,似乎可以在很多時代套用。

很多人也許沒有看過這部小說,但一定看到過這個經典的開頭。

法國大革命發生的前夜,侯爵老爺們的生活奢侈驕橫到了極點。作家用了不無誇張的語言和大量的篇幅描寫侯爵老爺一次奢侈的早餐:在高質量的物品之外,竟然還需要四個僕人服侍。對這一切,侯爵老爺視為理所當然。

侯爵老爺在城裡駕馬車時,一個小孩被侯爵老爺的車子壓死,侯爵老爺的賠償是一個金幣。圍觀群眾對此熟視無睹,麻木不仁。人命如草芥,完全不把人的生命當回事已經成了侯爵老爺這類貴族勢力的下意識行為。

窺一斑而知全豹——大革命爆發的根源,就蘊含在侯爵老爺的行為軌跡中。

西德尼·卡頓對愛情的忠誠可以稱之為絕唱——為了所愛之人,他可以從容赴死。

卡頓愛上了馬耐特醫生的女兒露西,向其表白遭到拒絕,但卡頓並沒有怨恨,而是一如既往地愛露西,即使露西結婚生子,依然不改。

在露西的丈夫查爾斯·達內被處死之後,卡頓跑到牢房中替換了達內。為了所愛的人,同生同死的有,代替愛人去死的也有;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成全所愛之人的丈夫,這樣的人幾乎空前絕後,驚天動地,亙古未有。那是怎樣的一種犧牲精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樣的愛情絕唱,幾無可以超越之處!

法國大革命的洪流推翻了一個腐朽的統治集團,然而另一個取而代之的集團也好不到哪裡去,即使這個集團標榜「自由、平等、博愛」,即使這個集團由原來的底層民眾所組成。他們無需證據僅憑感覺就可以隨便判決一個人的生死。草菅人命、屠殺無辜依然像革命之前一樣成了家常便飯。

暴力革命,是以犧牲之人的生命為代價的革命。無論這樣的革命打著多麼先進的旗號,對於普通的老百姓而言,都是一場災難。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雙城記》如果沒有書寫那個時代的特點,沒有真實地反映時代的善與惡,它也就很難成為文學經典。與時代的洪流合拍,並且能跳出時代的局限來考察和思考這個時代,是名著之所以能夠流傳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賞析】狄更斯《雙城記》
    中國讀者接觸狄更斯,始於20世紀初林紓的翻譯。但當時,《雙城記》並沒有被譯介。民國時期,陸續有了一些關於《雙城記》的評論,這大多散見於狄更斯的傳記及一些介紹性的文章裡,如莫洛亞著的《狄更斯的生平及其作品》、林海的《狄更斯的寫作技巧》、梅林格著的《狄更斯論》、伊瓦雪娃著的《關於狄更斯作品的評價問題》……這些文章大都出自30年代中期。
  • 讀狄更斯《雙城記》——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雙城記》是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認的經典文學名著。雖成書時間已是近200年以前,但今天讀來,其故事情節仍然十分令人動容。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基督山伯爵》,同樣是法國大革命背景,革命的過程中沾滿了多少無辜的人的鮮血,生命在時代的洪流中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座大山,個人只能隨著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向前。不過,作者也用細膩真實的文字,讓我們在白色恐怖中看到了人性的溫暖和光芒。
  • 狄更斯《雙城記》的雙重主題內涵:暴力並非萬能,人道才最可貴
    查爾斯·狄更斯作為英國十九世紀著名的文學家,曾被視為對英國文學影響最大的小說家,是繼莎士比亞之後又一文學巨匠。查爾斯·狄更斯的代表作《雙城記》是一部具有濃鬱批判主義精神的作品。她的結局也是查爾斯·狄更斯為表達對暴力革命的毫無底線而做出的最好的表達與安排。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描寫的革命民眾都帶有極強的誇張色彩,他們為了復仇幾乎喪失了理智,除了德法奇太太外,還有許多這樣的人物。這些喪失理智的人物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對於讀者來說,他們無法理解人物的行為,更無法辨別他們究竟是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 【好書推薦】《雙城記》1:狄更斯最滿意的作品
    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遊記、戲劇、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代表作《艱難時代》(1854)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雙城記》(1859)。前者展示了工業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描寫了工人階級的團結鬥爭,並批判了為資本家剝削辯護的自由競爭原則和功利主義學說。
  • 《雙城記》「英」查爾斯·狄更斯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注,反覆研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於對當時英國潛伏者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離開我們的150年
    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文/《汽車人》特約撰稿人 劉葳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也是失望的冬天。
  • 經典歷史愛情片《雙城記》:狄更斯名著改編
    該片改編自狄更斯的同名不朽名著《雙城記》,在大製作家大衛.塞茨尼克與導演傑克.康韋的傾力攝製下,完成了這部反映法國大革命時代悲劇的傑作,也是根據該書拍攝的六個電影版本中成績最好的一部。狄更斯的小說利用各種元素描述一個動人心魄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自出版以來受到無數讀者的熱心追捧,一版再版。該片並沒有完全包括小說展現出來的所有元素,但卻沒有遺漏任何最為重要的情節。
  • 狄更斯寫出偉大的《雙城記》,他這十句經典格言,讓人大徹大悟
    不過,對狄更斯不少作品的大致內容,卻是非常熟悉的,曾經對他的作品也有過研究,雖然沒有通讀過狄更斯的書,但對他的了解也算是非常的深刻了。《雙城記》是狄更斯的經典之作,一位朋友曾經拍著大腿推薦這本書。除了《雙城記》之外,狄更斯還創作出許多經典文學作品,例如:《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等等。
  • 狄更斯的時代:以人道主義為武器
    到6月9日,查爾斯·狄更斯去世時間將滿150年,其筆下人物卻鮮活如初:奧立弗·退斯特、大衛·科波菲爾、小耐兒、小杜麗們依然吸引著新讀者,影視不斷重複塑造著他們的獨特性格與樣貌。這大概是後世對為數不多的大作家們的特殊待遇,是狄更斯偉大之處的最顯著表現。
  • 《雙城記》丨善良真愛or邪惡金錢?狄更斯如何取捨愛情觀?
    作為一部傳世之作,《雙城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傳奇的愛情故事。在小說所講述的愛情故事中,女主人公只有一個,男主人公卻有三個。這三位男性均圍繞著一位女性展開追求,這美麗的女子叫做露西。三位年輕的男子究竟誰能夠贏得露西的芳心?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為這段愛情故事展開了細緻的描寫,其中體現了狄更斯獨特的愛情觀。
  • 名著金句撈,狄更斯《雙城記》的3大主題和8大金句解讀
    今天我們名著金句撈,聊聊狄更斯的《雙城記》。這本書的寓意是世界上有兩重性。哪裡有光,哪裡就有黑暗。對錯很大程度上與歷史是誰寫的有關。這本書論述了1775年以後的倫敦和巴黎。對英國和法國來說,這都是一個革命時期。
  • 狄更斯《雙城記》:一首讓人心裡溫暖的歌
    引言:查爾斯·狄更斯在創作《雙城記》這部巨著的十九世紀中葉,正是維多利亞女王當權時期,同時也是大英帝國大力推行海外殖民地的時代,那個年代的大不列顛,正如《雙城記》開篇的這句話,既美好又糟糕,既智慧又愚昧,既光明又黑暗,既擁有信仰又飽含懷疑,既充滿希望又飽受失望。
  • 狄更斯:《雙城記》的卡頓,為什麼要為愛赴死?因為我就是卡頓
    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筆下的卡頓,就是這樣的角色。卡頓來自於狄更斯的《雙城記》:法國大革命爆發的1789年,窮人們早已受夠了上層貴族的無情壓迫,他們來勢洶洶,揚言要把貴族們全部送上斷頭臺。貴族後代達爾奈因不滿家族的行為,主動放棄貴族身份,去倫敦生活,為營救老管家,不幸被巴黎人民逮了個正著,雖然妻子和嶽父作了諸多周旋,仍然無法逃脫被判死刑的宿命。
  • 在最壞的時代與最好的時代之間丨狄更斯逝世150年
    為了謀生,狄更斯先後做過律師事務所初級文員、下議院記者、速記員、議會記者等。最終,也許出於寫作本能,1833年,狄更斯開始正式寫作。1836年《博茲札記》出版,大獲成功,從此狄更斯開始了漫長的創作之旅。《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遠大前程》……這些至今讓人耳熟能詳的作品,在當時受到讀者的極力追捧。
  • 【經典影片賞析】-《雙城記》
  • 比起《神探夏洛克》,《狄更斯時代》更挑剔觀眾
    如果不能精確的找出角色與查爾斯·狄更斯小說中的對應關係,《狄更斯時代》的觀影過程將會變得十分艱難——和《神探夏洛克》對於觀眾的挑剔不同,沒有閱讀過《福爾摩斯探案集》的觀眾至少可以通過炫酷的鏡頭刺激腦內神經遞質分泌獲得興奮感,但如果沒有讀過狄更斯的著作,就會一頭霧水,什麼都得不到。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如何從小童工變成大文豪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 為什麼重讀狄更斯——專訪狄更斯評論家、翻譯家張玲
    張玲:最早的時候,我是看其他人的中譯本,還有就是從當時蘇聯的英文教科書上看到過節選的狄更斯作品,比如《奧利弗·退斯特》、《雙城記》。改革開放以後,我的父親張谷若開始翻譯《大衛·考坡菲》,後來成為經典譯作。
  • 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查爾斯·狄更斯在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了十五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隨筆、遊記、時事評論、戲劇、詩歌等,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作了卓越的貢獻,一百多年來他的代表作《雙城記》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1]查爾斯·狄更斯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
  • 女性主義視域中的《雙城記》女性形象 ——論完美露西的虛幻與德伐...
    摘 要:世界文學經典《雙城記》是狄更斯晚年的代表作,它聚焦於法國大革命前數年以及大革命期間的巴黎和倫敦兩座城市的社會危機與人心動蕩。小說細膩展示了多種女性的性格、命運與現實遭際,全景式呈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道德對女性的規訓與無視,其中的露西與德伐日太太成為女性群像中代表至善與極惡的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