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超英
一
《雙城記》是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小說。雙城,指的是法國的巴黎和英國的倫敦兩座城市。小說中所敘述的時代,就是法國大革命發生的1794年前後。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個睿智的年月,那是個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讓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們大家都在直下地獄——簡而言之,那個時代和當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權威們也堅持認為,不管它是好是壞,都只能用『最……』來評價它。」
狄更斯《雙城記》中的這個開頭,精確地概括了那個時代。這是一個矛盾交織的時代,泥沙俱下,美醜並存——這是社會的辯證法,也是生活的辯證法。
在無法用一句兩句話概括一個時代特點的時候,人們常用《雙城記》的這個開頭來進行概括——這個開頭已經成了人們反覆引用的經典,似乎可以在很多時代套用。
很多人也許沒有看過這部小說,但一定看到過這個經典的開頭。
二
法國大革命發生的前夜,侯爵老爺們的生活奢侈驕橫到了極點。作家用了不無誇張的語言和大量的篇幅描寫侯爵老爺一次奢侈的早餐:在高質量的物品之外,竟然還需要四個僕人服侍。對這一切,侯爵老爺視為理所當然。
侯爵老爺在城裡駕馬車時,一個小孩被侯爵老爺的車子壓死,侯爵老爺的賠償是一個金幣。圍觀群眾對此熟視無睹,麻木不仁。人命如草芥,完全不把人的生命當回事已經成了侯爵老爺這類貴族勢力的下意識行為。
窺一斑而知全豹——大革命爆發的根源,就蘊含在侯爵老爺的行為軌跡中。
三
西德尼·卡頓對愛情的忠誠可以稱之為絕唱——為了所愛之人,他可以從容赴死。
卡頓愛上了馬耐特醫生的女兒露西,向其表白遭到拒絕,但卡頓並沒有怨恨,而是一如既往地愛露西,即使露西結婚生子,依然不改。
在露西的丈夫查爾斯·達內被處死之後,卡頓跑到牢房中替換了達內。為了所愛的人,同生同死的有,代替愛人去死的也有;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成全所愛之人的丈夫,這樣的人幾乎空前絕後,驚天動地,亙古未有。那是怎樣的一種犧牲精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樣的愛情絕唱,幾無可以超越之處!
四
法國大革命的洪流推翻了一個腐朽的統治集團,然而另一個取而代之的集團也好不到哪裡去,即使這個集團標榜「自由、平等、博愛」,即使這個集團由原來的底層民眾所組成。他們無需證據僅憑感覺就可以隨便判決一個人的生死。草菅人命、屠殺無辜依然像革命之前一樣成了家常便飯。
暴力革命,是以犧牲之人的生命為代價的革命。無論這樣的革命打著多麼先進的旗號,對於普通的老百姓而言,都是一場災難。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五
《雙城記》如果沒有書寫那個時代的特點,沒有真實地反映時代的善與惡,它也就很難成為文學經典。與時代的洪流合拍,並且能跳出時代的局限來考察和思考這個時代,是名著之所以能夠流傳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