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丨善良真愛or邪惡金錢?狄更斯如何取捨愛情觀?

2021-01-13 小白趣侃

作為一部傳世之作,《雙城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傳奇的愛情故事。在小說所講述的愛情故事中,女主人公只有一個,男主人公卻有三個。

這三位男性均圍繞著一位女性展開追求,這美麗的女子叫做露西。三位年輕的男子究竟誰能夠贏得露西的芳心?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為這段愛情故事展開了細緻的描寫,其中體現了狄更斯獨特的愛情觀。在真愛與金錢面前,在善良與邪惡之間,狄更斯顯然選擇了前者。

借用對比手法謳歌正確的愛情觀

追求露西小姐的男士分別是達奈、斯特萊弗以及卡頓。藉助這三位男性不同的愛情追求方式以及特點,狄更斯在對比中闡述了三種不同的人生愛情價值觀,並在通過這三種不同的愛情觀念,體現了他本人對於愛情的看法和感受。

從他的褒貶態度,我們可以看出狄更斯對於人道主義的歌頌,以及對於貪圖名利、不念感情種種醜惡行為的厭棄和詛咒。

雙城記劇照

達奈:愛是我的一切

達奈是一位教師,頗具語言天賦。來到英國之後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為了一個頗有成就的人。實際上他出身高貴,但是他卻放棄了一切來到英國獨立生存。

可是在英國他卻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尤其是他被誣告為叛國者,受到了英國官方的逮捕。實際上所謂的叛國罪只是子虛烏有,然而達奈卻因此而不得不面臨牢獄之災,此時出現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那就是露西。

露西成為了法庭上的證人,她千方百計的想要證明達奈是清白的,並不是所謂的叛國者。牢獄之災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人生中的災難,正所謂患難見真情,正是這次被捕事件使得達奈最終認清自己的愛情所在,他明白露西小姐就是他一生所愛。

達奈對於愛情是非常看重的,在他的心目當中,露西小姐就是愛與美的化身,他將露西小姐看成自己生命的全部。

認為只有美麗的露西小姐才能夠拯救他的肉體和靈魂。達奈將露西小姐放到了他心中至高無上的位置,而他這種對於愛情高度看重,將愛情視為神聖的觀念,也正是作者本人所頌揚的愛情觀,因此作者最終給達奈安排上了一個美好的結局,露西小姐最終嫁給了達奈先生。

斯特萊弗:愛情不如金錢

狄更斯寫作獨特之處就在於,他給這段愛情故事添加了另外兩個男主人公,這兩個男主人公也成為了這部愛情作品當中不可缺少的人物。

律師斯特萊弗也是露西小姐的一位追求者,然而他對於愛情的態度卻是相當不尊重,他本身就是一個比較輕浮的花花公子,認為自己擁有財富和地位,愛情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一種附加品,有則更好,沒有也沒什麼損失,正是這種玩世不恭的心態,使得他最終沒有得到露西的愛。

狄更斯

總而言之,他認為愛情是一種調劑品,這就是律師斯特萊弗的愛情觀,對於這種愛情觀念作者是嗤之以鼻的。

作者在《雙城記》中對這種對於愛情毫不尊重的態度予以了批評,並且也向人們展示出一個持有不正確愛情觀念的人在其他為人處事方面也是頗有問題的。

比如斯特萊弗不尊重愛情,他還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唯利主義者,在他的眼中只有金錢才是最重要的,其他感情都是不值一提的,他經常說別人的壞話。

更可悲的是他所說的壞話都是自己編造出來的,而他自己竟然也會漸漸地相信這些壞話是真實的。一個自欺欺人的人,他的人品怎麼會高尚呢?而他怎麼配擁有真摯的愛情,因此最後作者給他安排的結局就是迎娶了一個富有的寡婦,而那個寡婦容貌和品德完全比不上露西小姐。

卡頓:我願為愛情犧牲生命

小說中出現的另外一位非常重要的男主人公就是卡頓先生。

卡頓是律師助理,在年輕的時候他曾經過著非常放蕩的生活,因此在看到露西小姐之後,他感覺到自己的前半生完全就是毀了,面對光彩照人的露西,他不敢展開追求,生怕自己汙染了美麗的露西小姐。

然而內心深處對於露西的感情還是一天一天的增長了。最終他感受到他為了愛情可以犧牲一切,他能夠為他所愛的人去犧牲自己的生命。

在卡頓的愛情觀中可以用兩個字來予以總結,那就是犧牲。這樣的一種愛情觀念顯示了卡頓對於露西小姐全心全意的愛。

不過露西小姐的芳心已經給了達奈,最終他沒有與露西小姐結婚,但是這並不妨礙卡頓先生對於露西小姐永遠的愛情。

即使在露西小姐結婚之後,卡頓還是以好朋友的身份經常與露西小姐交往,二人保持著純潔的友誼。後來達奈又遇到了一些挫折,卡頓奮不顧身,為了營救達奈,為了讓露西生活得幸福,他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代替達奈去接受刑罰。

狄更斯對於這種愛情觀念也予以了讚揚。這種為了愛情奮不顧身,敢於犧牲一切的態度,是令人感到尊敬的。狄更斯高度讚揚也反映出狄更斯本人的仁愛立場以及人道主義精神。

對於愛情的不同態度,往往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品性和修養。面對露西小姐的愛情,三位不同的男子分別選擇了不同的態度,也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行為,從中讓我們看到了達奈精神的崇拜、品德的高尚,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斯特弗萊的卑鄙和兇狠以及卡頓先生勇敢的犧牲精神。

卡頓先生的高貴之處,那就是他能夠面對愛情奮不顧身,能夠為愛奉獻自己的生命,這是很多人都難以做到的。

狄更斯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即使是寫作愛情小說,他也能夠將愛情與人性完美的結合,使人們在閱讀過程中也能夠受到進一步的教化。

對於人道主義以及仁愛精神的追求,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播撒在人們的心底。而那種對於真摯愛情的歌頌,也讓人們在心裡產生了對於愛情的無限追求。那種永恆的愛之力量永遠都不會消失,無論是在哪一個國度。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賞析】狄更斯《雙城記》
    中國讀者接觸狄更斯,始於20世紀初林紓的翻譯。但當時,《雙城記》並沒有被譯介。民國時期,陸續有了一些關於《雙城記》的評論,這大多散見於狄更斯的傳記及一些介紹性的文章裡,如莫洛亞著的《狄更斯的生平及其作品》、林海的《狄更斯的寫作技巧》、梅林格著的《狄更斯論》、伊瓦雪娃著的《關於狄更斯作品的評價問題》……這些文章大都出自30年代中期。
  • 霧都孤兒與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與遠大前程,狄更斯的人性光輝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小說的主人公是男孩兒奧利弗,出生在貧民區,9歲做童工,受盡折磨; 後逃到霧都倫敦,又掉進賊窩教父費金的魔爪,被利用充當邪惡集團綁架富豪的工具
  • 狄更斯《雙城記》的雙重主題內涵:暴力並非萬能,人道才最可貴
    查爾斯·狄更斯作為英國十九世紀著名的文學家,曾被視為對英國文學影響最大的小說家,是繼莎士比亞之後又一文學巨匠。查爾斯·狄更斯的代表作《雙城記》是一部具有濃鬱批判主義精神的作品。對暴力復仇行為的批判在小說的開始,各種邪惡的力量就被展現出來,法國貴族厄弗裡蒙地侯爵兄弟不顧人命的死活,犯下了惡劣的罪行,當醫生梅尼特站出來指現他們的罪行時,卻被關入了監獄,加斯柏的出現為了替他洗清罪名,在深夜闖進了厄弗裡蒙地侯爵兄弟的家,殺死了兄弟二人,這也拉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大批的貴族被送上斷頭臺,革命浪潮席捲而來。
  • 狄更斯《雙城記》:好壞並存的時代
    狄更斯的《雙城記》文/葉超英一《雙城記》是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小說。雙城,指的是法國的巴黎和英國的倫敦兩座城市。小說中所敘述的時代,就是法國大革命發生的1794年前後。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狄更斯《雙城記》中的這個開頭,精確地概括了那個時代。這是一個矛盾交織的時代,泥沙俱下,美醜並存——這是社會的辯證法,也是生活的辯證法。在無法用一句兩句話概括一個時代特點的時候,人們常用《雙城記》的這個開頭來進行概括——這個開頭已經成了人們反覆引用的經典,似乎可以在很多時代套用。很多人也許沒有看過這部小說,但一定看到過這個經典的開頭。
  • 狄更斯寫出偉大的《雙城記》,他這十句經典格言,讓人大徹大悟
    不過,對狄更斯不少作品的大致內容,卻是非常熟悉的,曾經對他的作品也有過研究,雖然沒有通讀過狄更斯的書,但對他的了解也算是非常的深刻了。《雙城記》是狄更斯的經典之作,一位朋友曾經拍著大腿推薦這本書。除了《雙城記》之外,狄更斯還創作出許多經典文學作品,例如:《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等等。
  • 名著金句撈,狄更斯《雙城記》的3大主題和8大金句解讀
    今天我們名著金句撈,聊聊狄更斯的《雙城記》。這本書的寓意是世界上有兩重性。哪裡有光,哪裡就有黑暗。對錯很大程度上與歷史是誰寫的有關。這本書論述了1775年以後的倫敦和巴黎。對英國和法國來說,這都是一個革命時期。
  • 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查爾斯·狄更斯在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了十五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隨筆、遊記、時事評論、戲劇、詩歌等,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作了卓越的貢獻,一百多年來他的代表作《雙城記》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1]查爾斯·狄更斯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
  • 《雙城記》「英」查爾斯·狄更斯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注,反覆研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於對當時英國潛伏者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
  • 人民日報讀寫人生:新語境下如何讀狄更斯(圖)
    他在《董貝父子》和《我們共同的朋友》等小說中對《共產黨宣言》裡提到的「現金交易」做出了最深刻的批判,金錢扭曲人性的力量從來沒有被如此淋漓痛快地揭示過。老董貝是一個完全被金錢所異化的人物,當兒子保爾問他錢是什麼東西的時候,他道出了自己的信仰:「錢是萬能的。」垃圾承包商老哈蒙的巨額遺產在死者身後不斷激發人性中醜惡的一面。
  • 狄更斯《雙城記》:一首讓人心裡溫暖的歌
    引言:查爾斯·狄更斯在創作《雙城記》這部巨著的十九世紀中葉,正是維多利亞女王當權時期,同時也是大英帝國大力推行海外殖民地的時代,那個年代的大不列顛,正如《雙城記》開篇的這句話,既美好又糟糕,既智慧又愚昧,既光明又黑暗,既擁有信仰又飽含懷疑,既充滿希望又飽受失望。
  • 在最壞的時代與最好的時代之間丨狄更斯逝世150年
    為了謀生,狄更斯先後做過律師事務所初級文員、下議院記者、速記員、議會記者等。最終,也許出於寫作本能,1833年,狄更斯開始正式寫作。1836年《博茲札記》出版,大獲成功,從此狄更斯開始了漫長的創作之旅。《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遠大前程》……這些至今讓人耳熟能詳的作品,在當時受到讀者的極力追捧。
  •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名人名言
    24、善良的人會把生活裡的黑暗變成光明。 25、對於最愚昧無知的入,大自然的甜蜜的臉孔是歡樂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匹克威克外傳》 26、人不過是血肉之軀;人類的勇氣也只能支持到一定的限度啊。—— 《狄更斯評傳》 27、世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有各自的悲傷,他們大多數都有著委屈。
  • 【好書推薦】《雙城記》1:狄更斯最滿意的作品
    幼小的孤女路茜被好友勞雷接到倫敦,在善良的女僕普洛斯撫養下長大。18年後,梅尼特醫生獲釋。這位精神失常的白髮老人被巴黎聖安東尼區的一名酒販、他舊日的僕人得伐石收留。這時,女兒路茜已經成長,專程接他去英國居住。旅途上,他們邂逅法國青年查理·代爾納,受到他的細心照料。原來代爾納就是侯爵的兒子。
  • 狄更斯:《雙城記》的卡頓,為什麼要為愛赴死?因為我就是卡頓
    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筆下的卡頓,就是這樣的角色。卡頓來自於狄更斯的《雙城記》:法國大革命爆發的1789年,窮人們早已受夠了上層貴族的無情壓迫,他們來勢洶洶,揚言要把貴族們全部送上斷頭臺。貴族後代達爾奈因不滿家族的行為,主動放棄貴族身份,去倫敦生活,為營救老管家,不幸被巴黎人民逮了個正著,雖然妻子和嶽父作了諸多周旋,仍然無法逃脫被判死刑的宿命。
  • 《東方快車謀殺案》:引用了狄更斯的哪一部小說
    和我一樣,百度上也有人在提問大偵探的手中是狄更斯的哪一部作品,有人回答說是《雙城記》,但我認為,像《雙城記》這樣一部悲壯中帶點懸疑色彩的作品,還不至於惹得大偵探笑得連肚皮都抖動起來。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被譽為是英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家。
  • 經典歷史愛情片《雙城記》:狄更斯名著改編
    該片改編自狄更斯的同名不朽名著《雙城記》,在大製作家大衛.塞茨尼克與導演傑克.康韋的傾力攝製下,完成了這部反映法國大革命時代悲劇的傑作,也是根據該書拍攝的六個電影版本中成績最好的一部。狄更斯的小說利用各種元素描述一個動人心魄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自出版以來受到無數讀者的熱心追捧,一版再版。該片並沒有完全包括小說展現出來的所有元素,但卻沒有遺漏任何最為重要的情節。
  • 習主席為何在講話中多次提到狄更斯及其作品並大加稱讚
    長篇小說《大衛·科波菲爾》(1850)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喜愛的作品,託爾斯泰甚至把它和聖經並列,認為是英國小說中「最好的一部」。小說一開始就稱它是作者的「自傳」,用第一人稱講述了遺腹子大衛·科波菲爾如何從社會的最底層成長為偉大作家的故事。大衛在母親改嫁後受到繼父摩德斯通及其姐姐的虐待,被送到薩倫學堂受盡人間屈辱。母親去世後,他又被迫去做刷酒瓶子的童工。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英國畫家巴斯那幅家喻戶曉的名畫《狄更斯之夢境》,很可能是孫毓修在狄更斯評論文章中提到的那幅畫,就是這一幅。更何況林紓還觸碰了狄更斯一個最敏感的禁忌:版權問題。作為從社會底層胼手胝足的知名作家,版稅佔據了狄更斯日常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儘管一本書被盜版肯定是出於讀者對它的真心喜愛,但這些名聲在狄更斯眼中肯定抵不上實實在在的金錢。
  • 讀狄更斯《雙城記》——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雙城記》是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認的經典文學名著。雖成書時間已是近200年以前,但今天讀來,其故事情節仍然十分令人動容。描寫了貴族如何敗壞、如何殘害百姓,人民心中積壓對貴族的刻骨仇恨,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國大革命。書名中的「雙城」指的是巴黎與倫敦。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基督山伯爵》,同樣是法國大革命背景,革命的過程中沾滿了多少無辜的人的鮮血,生命在時代的洪流中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座大山,個人只能隨著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向前。
  • 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查爾斯·狄更斯(1812年2月7日至1870年6月9日)是英國小說家、記者、編輯、插畫家和社會評論家,他寫了《霧都孤兒》、《聖誕頌歌》、《尼古拉斯·尼克爾比》、《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和《遠大前程》等深受喜愛的經典小說。狄更斯作為19世紀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而被人們銘記。在他的成就中,他因對維多利亞時代下層階級的刻板描繪而受到稱讚,幫助帶來了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