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
文/《汽車人》特約撰稿人 劉葳漪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也是失望的冬天。
沒有人會對上面的文字陌生,尤其是第一句,很多行業分析的深度文章中,我們都似曾相識,這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小說《雙城記》的開頭。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
今天(6月9日),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的日子。
為弱勢群體代言的正義使者
狄更斯的生日,誕生了很多著名的學者、作家。以《烏託邦》而名垂史冊的託馬斯·莫爾、元素周期表的發現者門捷列夫、鐵達尼號的設計師託馬斯·安德魯、美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獲獲得者辛克萊·劉易斯以及電腦大王王安。
1812年2月7日,狄更斯誕生在英格蘭東南部漢普郡,15歲以後,他步入社會,成為律師事務所的學徒和法庭記錄員。20歲的狄更斯開始做報館採訪員,報導英國下議院。這些從業經歷為他描寫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做了絕佳的鋪墊。
19世紀中葉,英國正處於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前期。狄更斯以寫實筆法不斷揭露社會上層和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他對婦女、兒童、老人和窮人的悲慘處境十分同情,以嚴肅、審慎的態度描寫逐漸覺醒的大眾抗爭。《博茲札記》、《霧都孤兒》、《尼古拉斯·尼克貝》、《老古玩店》、《巴納比·拉奇》都是這一時期的著作。
是狄更斯的,也是你我的《雙城記》
首次出版於1859年的《雙城記》,是狄更斯累積到如今為止最為暢銷的小說,曾被改編為多部電影、電視劇。
《雙城記》是根據法國大革命部分史實(即攻陷巴士底獄,及一七九二至九三年間的大屠殺等情節)寫的一部歷史小說,也是他的鴻篇巨製中最短小精煉然而故事情節最曲折、驚險的小說。
小說中的艾弗勒蒙德侯爵,他的馬車橫衝直撞,壓死一個農民的小女孩,他無動於衷,揚長而去。他年輕時憑藉自己的家世,霸佔農家婦女,逼死她的全家,甚至憑他的貴族特權,把敢於揭發他這一罪行的正直的馬內特醫生送進監獄。狄更斯就是以這樣陰鬱沉重的筆調描寫了工人、農民階層忍無可忍的悲慘處境。1789年7月14日法國革命爆發,他們終於可以攻打象徵封建堡壘的巴士底獄。作者始終保持著對底層民眾的理解和同情,他多次指出,民眾之所以狂暴積憤,是因為殘酷的迫害扭曲了他們的人性,是前一個時代的邪惡造成的惡果。
《雙城記》的偉大以及在世界範圍得到共鳴,是小說中英國律師卡頓的潛臺詞作出的預言:凡壓迫者必將受到懲罰,自食其果。
在諸多中文版本的《雙城記》中,特別推薦由羅稷南翻譯的、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的版本。
沒有文憑的世界頂級作家
狄更斯沒有在學校系統學習過,沒有亮麗的名校證書,一切靠自修,不幸的生活卻造就了他的文學高度。作為當時風靡世界的頂級暢銷書作家,他對底層民眾的同情和理解,最終影響了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正如馬克思的評論:現代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他們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寫生動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一切職業的政客、政論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
狄更斯的創作能力旺盛,講故事的手法無人可及,筆下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任何一部單獨的作品都無法盡收狄更斯小說的妙處。他的作品總能讓人得到「讀小說」那種純粹而淋漓的快感。而狄更斯筆下的倫敦,今天讀來也使人獲得躍然紙上的生動。在他的作品中,全世界的讀者們形成了對許多事物的最初想像,包括:聖誕、倫敦、童年、英國社會、普通家庭、工業社會形態等等。
150年前的6月9日,年僅58歲的查爾斯·狄更斯在蓋茨山莊逝世。在他創作的30多年中,他留下了短篇小說數百篇,中篇小說數十篇,長篇小說十五篇。狄更斯的長篇小說每一部都是傑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匹克威克外傳》、《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艱難時世》、《遠大前程》等,而最被推崇的則是《雙城記》。
根據學者的統計,狄更斯一生創作了125篇與公共衛生環境有關的文章,289篇與醫療發展、醫院設立、醫生成長相關的文章,以及數百篇與社會條件、貧困有關的文章。
在西敏寺的詩人角,狄更斯的墓碑上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文/《汽車人》特約撰稿人 劉葳漪,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