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去世150年我們依然在閱讀他

2020-11-19 濟南時報
  

《霧都孤兒》劇照
□新時報記者 徐敏
  今年6月9日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去世150周年。一百多年來,無論是狄更斯這個名字、《霧都孤兒》《雙城記》《遠大前程》這些作品,還是「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些句子,都帶給很多讀者深刻而難忘的印象。狄更斯的作品可以超越時代和民族的界限,讓世界各地的不同讀者都能找到共鳴。150年後,人們依然在閱讀狄更斯,他的作品在今天看起來也毫不過時。
狄更斯當年有多風靡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去世。和很多作家生前寂寥逝後榮耀不同,狄更斯的作品在他生前就收穫了無數讀者。當這顆文壇巨星隕落時,無數讀者為之悲慟。維多利亞女王親下御旨,將狄更斯安葬在西敏寺的詩人角。他的墓碑上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
  狄更斯的創作生涯開始得比較早。20歲出頭時,青年狄更斯就開始以「博茲」為筆名在報紙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以及隨筆。1837年,《霧都孤兒》開始在雜誌上連載,這一年他26歲。此後狄更斯寫出了多部口碑和銷量俱佳的長篇小說,其中廣大讀者也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莫過於《霧都孤兒》和《雙城記》。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最偉大的社會小說,曾多次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和音樂劇,從而成為他為數眾多的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主人公奧利弗怯生生地請求添粥的一幕可謂家喻戶曉,而面對種種悲慘的境遇,他堅持不願放棄心底的善良和希望,不僅打動了故事中的好心人,也贏得了無數讀者的心。這本書被後世奉為「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的一盞明燈」。而從銷售數量上來看,狄更斯的作品中當屬《雙城記》為冠。這本書中有很多「金句」,包括「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做了一件比我所做過的好得多,好得多的事;我就要去比我所知道的好得多,好得多的安息處」。
  小說讓狄更斯成為人見人愛的大明星,也更讓英國人「成了一個讀小說的民族」。在當時的英國,上到女王、首相,下至僕從、婢女,無論大人、小孩,好像不讀他的書生活就沒了樂趣;在遙遠的澳洲和北美,狄更斯的書都會脫銷。據說去碼頭接船的紐約居民,也不忘「未完待續」的《老古玩店》,人們會迫不及待地衝著停泊未穩的英國郵輪打聽:「小耐兒死了嗎?」同時代的作家喬治·路易斯是個可信的見證人,他談起「博茲」感慨萬端:「多少年來,還沒有哪個人像博茲那樣走紅。……我們常常看見肉鋪的小夥計肩上掮著託盤,兩眼貪婪地讀著最近一期的《匹克威克》。還有女傭和掃煙囪的……總之一句話,各個階層都讀博茲。」
  寫作讓狄更斯成為超級富豪。1864年,狄更斯的最後一部小說《我們共同的朋友》獲得6千英鎊的稿費,按照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42萬英鎊。1867年,狄更斯在他的第二次美國之旅中淨賺2萬英鎊,相當於今天的140萬英鎊。
《聖誕頌歌》「發明」了聖誕節
  法國作家莫洛亞寫過一本《狄更斯傳》。書中記載了狄更斯逝世後,消息遍及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的每一個有兒童的人家,有一個小孩子問道:「狄更斯先生死了嗎,那麼聖誕老人是不是也要死掉呢?」今天我們聽到這個說法可能會有些迷惑,不過在當時卻是很多人理解的——聖誕節正是因為狄更斯才成為西方世界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1843年10月初的一個夜晚,狄更斯從倫敦裡金特公園附近的家中走了出來。黃昏的暮氣驅散了白天反常的溼氣,他腳步緩慢,開始了自己稱之為「通過城市黑色街道」的散步。回想起艱辛的少年,狄更斯決定寫一個聖誕故事,要給那些與自己有著相同的經歷、苦難和追求的人寫一個故事。於是,6周之後便有了中篇小說《聖誕頌歌》。小說情節很簡單,講述的是冷血商人斯克魯奇在聖誕節前夜跟著3個精靈穿越時空遊歷一圈後,受到聖誕精神感召變成好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在今天看起來並不十分精彩和好看,但它所引發的社會潮流卻很震撼,並一直影響至今。在《聖誕頌歌》出版的維多利亞時代,聖誕節並不為很多英國人所知,主流媒體《泰晤士報》在1790-1835年甚至沒有提過,可以說是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節日。
  然而在狄更斯的賣力宣傳下,這本書重燃了人們對聖誕的熱情,據說還讓工廠老闆在聖誕節這天放假,並送給每名工人一隻大火雞。連作者本人也沒有料想到的是,書中的一些情節成了聖誕節的約定風俗,比如家庭團聚、互換禮物、聖誕餐飲等內容。就連今天最常用的「Merry Christmas」的祝福語,也是在本書中首次出現並流行起來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今天西方人慶祝聖誕節的方式是狄更斯「發明」的。
  後來談到為何寫一本書來「推銷」一個節日時,狄更斯說:「我的目的是用一種適宜這個美好季節的異想天開的方式,喚醒基督教的土地上應該永駐的仁愛和寬容的精神。」《聖誕頌歌》之後的一段時期內,他每年都會寫一本和聖誕相關的書:《教堂鐘聲》《爐邊蟋蟀》《人生的戰鬥》《人鬼交易》,所以狄更斯被稱為「聖誕節之父」。這些故事把聖誕節變成了一家人在壁爐周圍團聚的日子。
  狄更斯之後,世界上出現過許多足以影響億萬讀者的優秀文學作品,卻沒有一本能像《聖誕頌歌》這般如此深刻地改變人們慶祝節日的方式——這也可以想像當年狄更斯的風靡程度。
老舍、張天翼深受狄更斯影響
  清末民初,翻譯家林紓和魏易合作翻譯了狄更斯的《滑稽外史》《孝女耐兒傳》《塊肉餘生述前編》和《塊肉餘生述續編》《賊史》及《冰雪因緣》等5部長篇小說。從那以後,中國對狄更斯作品的翻譯和研究幾乎沒有中斷過。據四川大學文學博士童真的《狄更斯與中國》一書中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出版的狄更斯作品多達500多種。在出版的英國作家的著作中,狄更斯排在莎士比亞之後,名 列 第二;在出版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中也列第二位,排在託爾斯泰之後。
  狄更斯及其作品影響了不少中國現當代作家。要數在創作實踐、創作傾向和審美風格方面都明顯受到狄更斯影響的當屬老舍。在北京師範學校學習期間,老舍接觸過林譯小說,後來他在散文《景物的描寫》一文中提到,永遠忘不了狄更斯《塊肉餘生述》(此為林紓譯名,即《大衛·科波菲爾》)中漢姆下海救人的那段描寫。老舍在英國期間曾經讀英文原著小說用來學習英文,這時期他讀了大量狄更斯的作品。在《談讀書》一文中老舍寫道:「在我年輕的時候,極喜讀英國大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愛不釋手。我初習寫作也有些效仿他。」老舍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人道主義精神,特別是幽默風趣的審美取向等藝術特色均受惠於狄更斯。
  曾被魯迅視為新文學「最好的作家」和「最優秀的作家」的諷刺小說家張天翼,也深受狄更斯影響。狄更斯的小說承襲了「流浪漢小說」的傳統,以主人公的活動來展開對社會萬象的觀察描繪和諷刺揭示,小說中處處凸顯對人物性格的著力描繪,而不是精巧的結構安排。張天翼的小說創作也是如此,他把只講得出故事而寫不出人物的小說看成是「次等貨」,把「老記得那些人物的」看成是「好小說」。其代表作《華威先生》就是一部幾乎理不出小說結構線索,卻展現了華威先生一個個精彩人生片段的作品。張天翼對狄更斯作品藝術特色的承襲,仍是現代文學研究中的一個課題。
  至今,狄更斯筆下曲折離奇的故事,平民家庭的溫情,幽默風趣的風格和美好團圓的結局,仍然吸引著代代讀者為之著迷。狄更斯為何能在歐洲、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如此成功,恐怕還是如喬治·路易斯所說:「他之所以在他那個時代,以及在我們這個時代還為大眾所歡迎,主要是他能用一種滑稽、簡單並且大家能記住的形式,描繪普通人天生的正派體面、合乎禮儀的行徑。很重要的是從這一觀點出發,很不相同的各色各樣的人物,都能描寫成『普通人』。」

相關焦點

  • 告別狄更斯150年:他標立了職業寫作的尊嚴
    奧威爾茨威格他是第一個把日常生活踅入富有詩意的東西裡的人。是愛和同情給了他的創作以激情之火。他是他那個世紀裡內心意圖與時代的精神需要完全相符的、惟一的偉大作家。在我們的眼前,狄更斯的世界變成了貝克特的世界,狄更斯晚期的作品中充滿了黑色幽默,我們在其中預先嘗到了貝克特的味道。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離開我們的150年
    沒有人會對上面的文字陌生,尤其是第一句,很多行業分析的深度文章中,我們都似曾相識,這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小說《雙城記》的開頭。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
  • 文學作品的光亮——紀念英國作家狄更斯逝世150周年
    原創 王俊美 中國社會科學網2020年6月9日是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
  • 狄更斯:為什麼他筆下的人物到今天還仍然能觸動我們的心靈
    如果重讀狄更斯的作品,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1. 雖然孩子們很喜歡狄更斯,但他絕不僅僅為孩子或未成年人寫作。讀狄更斯很容易,但他是一位嚴肅的藝術家。雖然常常利用高級喜劇的手法來表現生活,狄更斯依然是嚴肅的。他絕不只會創造滑稽奇怪的人物。如果不相信,可以看看他有沒有常常用強烈的、充滿現代感的象徵手法。《我們共同的朋友》中的「土堆」是個很好的例子。
  • 失蹤150年狄更斯畫像回歸倫敦
    買家將這幅畫作送到倫敦進行鑑定,證實這幅肖像繪於1843年,創作者是瑪格麗特·吉利斯。當時狄更斯只有31歲,正在創作《聖誕頌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在隨後的採訪中,找到了負責這幅畫作的藝術品經銷商菲利普·穆爾德,「他的眼睛是棕色的,這正是詩人伊莉莎白·巴雷特·布朗寧所說的鷹眼。」
  • 狄更斯的時代:以人道主義為武器
    到6月9日,查爾斯·狄更斯去世時間將滿150年,其筆下人物卻鮮活如初:奧立弗·退斯特、大衛·科波菲爾、小耐兒、小杜麗們依然吸引著新讀者,影視不斷重複塑造著他們的獨特性格與樣貌。這大概是後世對為數不多的大作家們的特殊待遇,是狄更斯偉大之處的最顯著表現。
  • 在最壞的時代與最好的時代之間丨狄更斯逝世150年
    雖然已過一個半世紀,但狄更斯筆下的人物卻鮮活如初:奧立弗·退斯特、大衛·科波菲爾、小耐兒、小杜麗們依然吸引著新讀者,影視不斷重複塑造著他們的獨特性格與樣貌。這大概是後世對為數不多的大作家們的特殊待遇。1812年,狄更斯生於樸次茅斯市郊,主要生活於英帝國的巔峰時期——維多利亞時代。
  • 狄更斯逝世150周年|「最偉大的膚淺小說家」
    1812年2月7日,英國樸次茅斯市約翰·狄更斯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查爾斯·狄更斯,他生得漂亮,有喜劇天賦,唯一的不足是身矮。在他最初的幾年裡,查爾斯的世界有兩件重大的事情:作為海軍小職員的父親帶領一家人四處躲避債務,蒸汽機、工業化以及大英帝國帶領狄更斯走向一個野心和樂觀的世界。
  • 查爾斯·狄更斯與艾倫·泰爾南的關係
    查爾斯·狄更斯試圖掩蓋的秘密關係,儘管這位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形象健康,但他的愛情生活卻令人反感。到了1857年,當查爾斯·狄更斯遇到年輕女演員艾倫·泰爾南時,他已經是英國過去二十年來最著名的男人之一。在他的眾多粉絲看來,狄更斯似乎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終極居家男人,他們貪婪地閱讀暢銷連載小說,如《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和《聖誕頌歌》。
  • 狄更斯寫出偉大的《雙城記》,他這十句經典格言,讓人大徹大悟
    記得讀大學的時候,在外國文學課上,主講老師講述英國文學發展史時,特別著重介紹了一位作家,他就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之一——狄更斯。今天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的故事。從大學課程裡,了解到英國曾經有過這樣一位現實批判主義作家,但一直沒抽出時間細讀他的作品,算是一種遺憾。不過,對狄更斯不少作品的大致內容,卻是非常熟悉的,曾經對他的作品也有過研究,雖然沒有通讀過狄更斯的書,但對他的了解也算是非常的深刻了。
  • 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從1849年5月到1850年11月,狄更斯以每月灌輸的形式出版了這本書,並在1850年11月出版了完整的小說形式。在寫這篇文章時,狄更斯利用了他自己的個人經歷,從他困難的童年到他的記者工作。儘管《大衛·科波菲爾》被認為不是狄更斯的最佳作品,但它卻是他個人的最愛。這也有助於界定公眾對狄更斯式小說的期望。
  • 狄更斯、梵谷的椅子,希望之光——英國畫家盧克·菲爾德斯
    查爾斯·狄更斯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去世第二天,《圖解報》刊登了由菲爾德斯創作的狄更斯的空椅子的插圖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John Everett Millais)看到了題為《無家可歸》和《飢餓》的木版畫,插圖也引起了查爾斯·狄更斯的注意。狄更斯印象深刻,以至於他立即委託菲爾德斯去商討《埃德溫·德魯德的奧秘》一書的插圖事宜。菲爾德斯的插圖還出現在其他大眾發行期刊中:《星期日雜誌》,《康希爾雜誌》和《紳士雜誌》。
  • 英國小說之王狄更斯的第一部浪漫主義小說——《尼古拉斯·尼克貝》
    在近38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立足於十九世紀英國的社會環境,從人們所遭受的困境出發進行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重大問題,贏得了社會大眾的喜愛。他的作品銷售量僅次於《聖經》,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也為後世留下了無數寶貴的文學遺產。 而今天我們要談到的這部電影《尼古拉斯·尼克貝》就是根據狄更斯半自傳體小說《尼古拉斯·尼克貝》進行改編的。
  • 為什麼重讀狄更斯——專訪狄更斯評論家、翻譯家張玲
    為什麼重讀狄更斯——專訪狄更斯評論家、翻譯家張玲 2012-03-01 13:22 作者:賈冬婷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2年第9期
  • 【賞析】狄更斯《雙城記》
    第一個時期從1949年到1966年。受蘇聯影響,我國的學術界對於狄更斯十分重視,並在1962年狄更斯誕辰150周年紀念時形成了一個高潮。楊耀明在《狄更斯的創作歷程與思想特徵》中的觀點在當時具有代表性:「狄更斯由於他的階級地位很容易接受這種思想(即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
  • 沒有狄更斯的這本書,就沒有《小婦人》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6月9日將是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查爾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的日子。狄更斯的文學地位已經毋庸贅言——他是納博科夫、奧威爾、卡爾維諾等作家盛讚的文學前輩,是BBC劇集、好萊塢電影、西區劇場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而他在自己的時代掀起的閱讀狂潮更是只有後來的「哈利·波特」能夠比肩。
  • 海南日報數字報-狄更斯:他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法國傳記作家、小說家莫洛亞記錄了時代的見證:狄更斯1870年逝世時,消息傳遍了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的每一個有兒童的人家,據說有一個小孩子曾經問道:「狄更斯先生死了嗎,那麼聖誕老人是不是也要死掉呢?」  狄更斯的兩副面孔  十九世紀,在那個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的幾十年裡,英國在世界舞臺上可以說是獨領風騷,在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 為何人人都愛查爾斯·狄更斯?
    娛樂業仍舊是狄更斯事業的核心,即使這常常讓後來的文學友人們感到沮喪。就算他已經在當時享有了「獨一無二」的聲譽,他仍然不斷地把自己的小說改的通俗易懂,以便能讓大眾閱讀,並在1858年將其改編成戲劇,搬上了英國和美國的舞臺。他的作品雖然深刻,但是也毫無疑問地充滿了娛樂性。
  • 狄更斯結局較好的暗黑系小說
    《董備父子》,發表於1848年,該小說寫批發商董備冷酷、傲慢,除商業利益和金錢交易外,無梘人與人之間的其它關係,導致妻、子先後在陰森冷漠的家庭環境中去世,他續娶了妻子,但也與他無法相處,最終也離他而去,他的女兒也被他打了出去,最後公司倒閉,他這才感到孤獨,小說的最後,結婚的女兒帶著嬰兒回來,父女和解。
  • 英國小鎮舉辦「狄更斯節」,民眾穿古典服裝,重回維多利亞時代
    當地時間2019年6月22日,英國肯特郡布羅德斯泰,當地舉辦一年一度的「狄更斯節」,民眾身著維多利亞時代服裝走上街頭。據悉,狄更斯節是人們為了紀念作家狄更斯而設立,每當這天,人們穿著狄更斯小說中時代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