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孤兒》劇照
□新時報記者 徐敏
今年6月9日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去世150周年。一百多年來,無論是狄更斯這個名字、《霧都孤兒》《雙城記》《遠大前程》這些作品,還是「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些句子,都帶給很多讀者深刻而難忘的印象。狄更斯的作品可以超越時代和民族的界限,讓世界各地的不同讀者都能找到共鳴。150年後,人們依然在閱讀狄更斯,他的作品在今天看起來也毫不過時。
狄更斯當年有多風靡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去世。和很多作家生前寂寥逝後榮耀不同,狄更斯的作品在他生前就收穫了無數讀者。當這顆文壇巨星隕落時,無數讀者為之悲慟。維多利亞女王親下御旨,將狄更斯安葬在西敏寺的詩人角。他的墓碑上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
狄更斯的創作生涯開始得比較早。20歲出頭時,青年狄更斯就開始以「博茲」為筆名在報紙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以及隨筆。1837年,《霧都孤兒》開始在雜誌上連載,這一年他26歲。此後狄更斯寫出了多部口碑和銷量俱佳的長篇小說,其中廣大讀者也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莫過於《霧都孤兒》和《雙城記》。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最偉大的社會小說,曾多次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和音樂劇,從而成為他為數眾多的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主人公奧利弗怯生生地請求添粥的一幕可謂家喻戶曉,而面對種種悲慘的境遇,他堅持不願放棄心底的善良和希望,不僅打動了故事中的好心人,也贏得了無數讀者的心。這本書被後世奉為「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的一盞明燈」。而從銷售數量上來看,狄更斯的作品中當屬《雙城記》為冠。這本書中有很多「金句」,包括「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做了一件比我所做過的好得多,好得多的事;我就要去比我所知道的好得多,好得多的安息處」。
小說讓狄更斯成為人見人愛的大明星,也更讓英國人「成了一個讀小說的民族」。在當時的英國,上到女王、首相,下至僕從、婢女,無論大人、小孩,好像不讀他的書生活就沒了樂趣;在遙遠的澳洲和北美,狄更斯的書都會脫銷。據說去碼頭接船的紐約居民,也不忘「未完待續」的《老古玩店》,人們會迫不及待地衝著停泊未穩的英國郵輪打聽:「小耐兒死了嗎?」同時代的作家喬治·路易斯是個可信的見證人,他談起「博茲」感慨萬端:「多少年來,還沒有哪個人像博茲那樣走紅。……我們常常看見肉鋪的小夥計肩上掮著託盤,兩眼貪婪地讀著最近一期的《匹克威克》。還有女傭和掃煙囪的……總之一句話,各個階層都讀博茲。」
寫作讓狄更斯成為超級富豪。1864年,狄更斯的最後一部小說《我們共同的朋友》獲得6千英鎊的稿費,按照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42萬英鎊。1867年,狄更斯在他的第二次美國之旅中淨賺2萬英鎊,相當於今天的140萬英鎊。
《聖誕頌歌》「發明」了聖誕節
法國作家莫洛亞寫過一本《狄更斯傳》。書中記載了狄更斯逝世後,消息遍及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的每一個有兒童的人家,有一個小孩子問道:「狄更斯先生死了嗎,那麼聖誕老人是不是也要死掉呢?」今天我們聽到這個說法可能會有些迷惑,不過在當時卻是很多人理解的——聖誕節正是因為狄更斯才成為西方世界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1843年10月初的一個夜晚,狄更斯從倫敦裡金特公園附近的家中走了出來。黃昏的暮氣驅散了白天反常的溼氣,他腳步緩慢,開始了自己稱之為「通過城市黑色街道」的散步。回想起艱辛的少年,狄更斯決定寫一個聖誕故事,要給那些與自己有著相同的經歷、苦難和追求的人寫一個故事。於是,6周之後便有了中篇小說《聖誕頌歌》。小說情節很簡單,講述的是冷血商人斯克魯奇在聖誕節前夜跟著3個精靈穿越時空遊歷一圈後,受到聖誕精神感召變成好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在今天看起來並不十分精彩和好看,但它所引發的社會潮流卻很震撼,並一直影響至今。在《聖誕頌歌》出版的維多利亞時代,聖誕節並不為很多英國人所知,主流媒體《泰晤士報》在1790-1835年甚至沒有提過,可以說是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節日。
然而在狄更斯的賣力宣傳下,這本書重燃了人們對聖誕的熱情,據說還讓工廠老闆在聖誕節這天放假,並送給每名工人一隻大火雞。連作者本人也沒有料想到的是,書中的一些情節成了聖誕節的約定風俗,比如家庭團聚、互換禮物、聖誕餐飲等內容。就連今天最常用的「Merry Christmas」的祝福語,也是在本書中首次出現並流行起來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今天西方人慶祝聖誕節的方式是狄更斯「發明」的。
後來談到為何寫一本書來「推銷」一個節日時,狄更斯說:「我的目的是用一種適宜這個美好季節的異想天開的方式,喚醒基督教的土地上應該永駐的仁愛和寬容的精神。」《聖誕頌歌》之後的一段時期內,他每年都會寫一本和聖誕相關的書:《教堂鐘聲》《爐邊蟋蟀》《人生的戰鬥》《人鬼交易》,所以狄更斯被稱為「聖誕節之父」。這些故事把聖誕節變成了一家人在壁爐周圍團聚的日子。
狄更斯之後,世界上出現過許多足以影響億萬讀者的優秀文學作品,卻沒有一本能像《聖誕頌歌》這般如此深刻地改變人們慶祝節日的方式——這也可以想像當年狄更斯的風靡程度。
老舍、張天翼深受狄更斯影響
清末民初,翻譯家林紓和魏易合作翻譯了狄更斯的《滑稽外史》《孝女耐兒傳》《塊肉餘生述前編》和《塊肉餘生述續編》《賊史》及《冰雪因緣》等5部長篇小說。從那以後,中國對狄更斯作品的翻譯和研究幾乎沒有中斷過。據四川大學文學博士童真的《狄更斯與中國》一書中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出版的狄更斯作品多達500多種。在出版的英國作家的著作中,狄更斯排在莎士比亞之後,名 列 第二;在出版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中也列第二位,排在託爾斯泰之後。
狄更斯及其作品影響了不少中國現當代作家。要數在創作實踐、創作傾向和審美風格方面都明顯受到狄更斯影響的當屬老舍。在北京師範學校學習期間,老舍接觸過林譯小說,後來他在散文《景物的描寫》一文中提到,永遠忘不了狄更斯《塊肉餘生述》(此為林紓譯名,即《大衛·科波菲爾》)中漢姆下海救人的那段描寫。老舍在英國期間曾經讀英文原著小說用來學習英文,這時期他讀了大量狄更斯的作品。在《談讀書》一文中老舍寫道:「在我年輕的時候,極喜讀英國大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愛不釋手。我初習寫作也有些效仿他。」老舍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人道主義精神,特別是幽默風趣的審美取向等藝術特色均受惠於狄更斯。
曾被魯迅視為新文學「最好的作家」和「最優秀的作家」的諷刺小說家張天翼,也深受狄更斯影響。狄更斯的小說承襲了「流浪漢小說」的傳統,以主人公的活動來展開對社會萬象的觀察描繪和諷刺揭示,小說中處處凸顯對人物性格的著力描繪,而不是精巧的結構安排。張天翼的小說創作也是如此,他把只講得出故事而寫不出人物的小說看成是「次等貨」,把「老記得那些人物的」看成是「好小說」。其代表作《華威先生》就是一部幾乎理不出小說結構線索,卻展現了華威先生一個個精彩人生片段的作品。張天翼對狄更斯作品藝術特色的承襲,仍是現代文學研究中的一個課題。
至今,狄更斯筆下曲折離奇的故事,平民家庭的溫情,幽默風趣的風格和美好團圓的結局,仍然吸引著代代讀者為之著迷。狄更斯為何能在歐洲、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如此成功,恐怕還是如喬治·路易斯所說:「他之所以在他那個時代,以及在我們這個時代還為大眾所歡迎,主要是他能用一種滑稽、簡單並且大家能記住的形式,描繪普通人天生的正派體面、合乎禮儀的行徑。很重要的是從這一觀點出發,很不相同的各色各樣的人物,都能描寫成『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