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狄更斯的這本書,就沒有《小婦人》

2020-12-23 人文讀書聲

查爾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

6月9日將是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查爾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的日子。狄更斯的文學地位已經毋庸贅言——他是納博科夫、奧威爾、卡爾維諾等作家盛讚的文學前輩,是BBC劇集、好萊塢電影、西區劇場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而他在自己的時代掀起的閱讀狂潮更是只有後來的「哈利·波特」能夠比肩。

值狄更斯逝世150周年之際,我們希望能多人來關注、閱讀這位機會寫故事的作家,並推出了「狄更斯文集」第一輯(共8種),到6月9日為止,我們將每天介紹文集中的一本書,紀念這位不朽的作家和他不朽的作品。

今天我們介紹的是《匹克威克外傳》。

「狄更斯文集」之《匹克威克外傳》(上下)

莫雅平 譯

定價 74元

這本書講了什麼?

《匹克威克外傳》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成名作,主要講述了天真善良、不諳世事的匹克威克先生帶領其信徒們在英國各地漫遊的奇趣經歷與所見所聞。全書情節分為兩條主線:一是匹克威克與騙子金格爾的一次又一次較量;二是巴德爾太太訴匹克威克毀棄婚約的訴訟。而主線之外,匹克威克信徒們自己的故事和沿途聽到的故事構成一條條副線。狄更斯在書中挖掘了生活的喜劇性,讀來令人忍俊不禁、拍案稱快。

大家都推薦這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推薦書目。

《匹克威克外傳》為語文新課標推薦閱讀書目。

「《匹克威克外傳》讓人放聲大笑。」——《衛報》書評

關於這本書,編輯這樣說

《匹克威克外傳》是狄更斯的長篇小說處女作,也為他贏得了大量的人氣。1837年春天時,《匹克威克外傳》成為了英國社會爭相討論的話題,醫生在看病時讀它,法官在開庭時也在讀它,病人在病床上也在讀它。《小婦人》中,馬奇家的四姐妹正是受到了《匹克威克外傳》的影響開始創立了秘密的寫作俱樂部。

下面,我們放出本書譯者莫雅平老師的譯本序,供大家進一步了解《匹克威克外傳》:

《匹克威克外傳》譯本序

文 | 莫雅平

說到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中國讀者並不陌生,他是十九世紀英國傑出的小說家,也是舉世聞名的幽默大師。早在一九○八年,林紓和魏易同就用文言文把他的半自傳體小說《大衛·科波菲爾》(當時譯為《塊肉餘生述》)等譯介到了中國,可以說他是最早為中國讀者所了解的少數外國大作家之一。

由於歷史的原因,狄更斯作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中國享有極高的地位。不過僅以「批判現實主義」來概括狄更斯是不夠的。理由有三:

首先,狄更斯的早期作品,如《匹克威克外傳》,充滿了對田園生活的嚮往,頗具浪漫情懷,因此,至少可以說早期的狄更斯是一個或半個浪漫主義者;其次,儘管從《匹克威克外傳》(1837)到《董貝父子》(1848)、《荒涼山莊》(1853)再到《雙城記》(1859)和《遠大前程》(1861),狄更斯的風格越來越沉鬱,但即使是在他後期的作品中,都不時可見幽默與機智的閃光,而幽默的心理基礎恰好是喜劇精神與浪漫情懷;第三,狄更斯始終沒有放棄寬恕與仁愛的基督教信念,堅信愛能感化人並消除仇恨,這說明他同時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或幻想主義者。可見,在文藝領域賦予某種主義以獨尊地位是失之偏頗的。同樣,以既定概念去界定一個作家也是機械、狹窄的。再說,過分強調「批判現實主義」,還有可能誤導讀者,讓人誤以為只有現實主義作家才具有批判性。其實,優秀的作家大多是直面現實人生並具有批判精神的,以《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等聞名的法國浪漫主義雨果便是例證。在狄更斯的作品中,浪漫主義因素與現實主義因素是相互交融的,這無疑顯示了文學風格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狄更斯出身於小職員家庭,父親嗜酒成性且揮霍無度,結果負債纍纍,導致全家人被迫住進負債人監獄,當時狄更斯才十歲。狄更斯十一二歲便開始為家裡的生計操勞了。他先後當過皮鞋油作坊學徒、打包工、律師事務所抄寫員和報社見習記者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學徒時他曾被僱主安排在櫥窗裡當眾表演,作為廣告任人圍觀,這種遭遇在他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永久的創傷,也對他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可以說,狄更斯在兒時是一個苦孩子。誠然世界上的苦孩子很多,狄更斯的不同凡響之處在於,他沒有被苦難壓倒,而是通過堅忍的努力戰勝了它,把它化成了藝術素材並因此贏得了榮譽與財富。

《匹克威克外傳》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這部既富於浪漫奇想又緊貼社會現實的幽默與諷刺小說,主要講述的是天真善良、不諳世事的有產者匹克威克帶領其信徒們在英國各地漫遊的奇趣經歷與所見所聞。全書情節分為兩條主線:一是匹克威克與騙子金格爾的一次又一次較量;二是巴德爾太太狀告匹克威克毀棄婚約的訴訟。在這兩條相互交織的主線之外,匹克威克信徒們的故事以及旅途聽到的故事(即故事中的故事)則構成一條條副線。其中故事套故事的結構,顯然受益於《天方夜譚》、《十日談》、《堂吉訶德》和《坎特伯雷故事》。而通過漫遊紀事對英國社會作全景式的透視,則無疑受了流浪漢小說的影響。事實上,《匹克威克外傳》歷來被視為英國流浪漢小說的代表作。

由於其與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經典《堂吉訶德》的種種相似,在某種意義上《匹克威克外傳》可以說是英國版的《堂吉訶德》。光是粗略地比較一下兩位主人公的特點,就可以發現此說不無道理。

兩人在人格實質上是一致的:純潔善良、和藹可親、學問淵博、崇尚正義。兩人都是頗具理想主義色彩同時又有點可笑的偏執狂:堂吉訶德痴迷於騎士偉業,做出了與風車大戰的可笑之舉;匹克威克則痴迷於知識,對各種荒誕不經的見聞孜孜以求;匹克威克把一塊普通石碑視為至寶並對其進行苦心研究,這種荒唐之舉與堂吉訶德把銅盆當成魔法師的頭盔一樣可笑;兩個人都懷著美好的願望去做自認為該做的事,可結果卻常常是事與願違,鬧出一個又一個笑話。

他們倆都是可笑的喜劇人物,然而另一方面卻又都是嫉惡如仇、愛打抱不平和救苦濟貧的精神可嘉的鬥士:堂吉訶德誤以為乘馬車趕路的貴婦是被強盜劫持的公主,不分青紅皂白就對隨行的教士大打出手,並為自己救了「公主」而感到無比自豪,弄得別人哭笑不得;匹克威克呢,他每次發現金格爾都窮追不捨,有一次他懷著義不容辭的激情夜赴女子學校阻止金格爾拐騙少女,結果卻是中了詭計,不僅使全校師生虛驚一場,而且自己還落了個風溼病復發。

另外,在同情弱者、嘲諷社會醜惡等方面,《匹克威克外傳》與《堂吉訶德》也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

《匹克威克外傳》洋洋七十多萬字,讀來卻並不讓人感到厭煩,相反倒是經常讓人忍俊不禁,甚至拍案稱快。這主要是因為狄更斯挖掘了生活本身的喜劇性,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喜劇情節,如匹克威克不知道女房東巴德爾太太對他暗戀在心,一不小心讓她誤以為他要娶她,致使她因過度興奮暈倒在他懷裡,而且剛好又被人撞見,結果他莫名其妙地陷進了巴德爾太太訴他毀棄婚約的訴訟之中。又如匹克威克滿腔熱情地為一位正準備相親的紳士提忠告,被那位紳士尊為良師益友,不料準新娘竟然是匹克威克深夜誤入其臥室的那位女士,由此而生的驚訝與尷尬立即使一切都砸了鍋……

人生在世,事與願違的尷尬是常有的。在事物的本來面目與我們認為它們應該表現的模樣之間,有時存在相當大的反差,而這種反差所蘊含的喜劇性,恰好是幽默賴以成長的沃土。

世上可笑可樂之事可謂比比皆是,關鍵是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敏感和靈性去發現。在狄更斯的生花妙筆下,匹克威克在眾目睽睽之下追自己那頂被風吹走的帽子的情景,實在是有趣透頂:風像開玩笑似的吹吹停停,時大時小,匹克威克時追時停,氣喘籲籲,尷尬之態可想而知——追撲得太急會把帽子弄壞,追得太慢則會永遠失去它;除了足夠體力之外,追帽子還需要大量的冷靜和特別的判斷力。當帽子在風中滾滾向前,匹克威克在後面手足失調地拼命追逐時,追帽子簡直就成了一場痛苦的人生角逐。一個小小的細節居然折射如此含義,我們不能不佩服狄更斯的喜劇敏感、幽默心境和非凡筆力!

我們讀《匹克威克外傳》,首先要感受的是狄更斯把人生當作一場趣味喜劇去細細觀看和品評的喜劇心態。

《匹克威克外傳》的很多章節,使我們在笑過之後常常會有所感悟,有時甚至會感到某種酸楚。由此可見,狄更斯的幽默與諷刺和膚淺的插科打諢是有所不同的,它是一種濃縮著人生體驗與思考的有一定深度的幽默與諷刺。其深刻性最集中地體現在他的作品所蘊含的人生悲劇意識上。人生無疑是有悲劇性一面的。《匹克威克外傳》在展示人生的悲劇性方面,的確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比如說,在那個浮華的化裝早餐會上,貴婦人萊奧·亨特爾夫人為排遣無聊和滿足虛榮心而大宴各路名流。她自命不凡地扮演智慧女神,可是在面對大騙子金格爾時,她不僅毫無鑑別力,相反還得意地把他引為貴賓。她把她那首無病呻吟的詩《奄奄一息之蛙》一連朗讀了兩遍,雖然博得了眾多馬屁精的讚揚,可是在行家眼裡卻不免有幾分可笑。她不知道大家不再請她朗讀第三遍的原因,更不知道她提供的早餐比她的歪詩更合來賓們的胃口。在亨特爾夫人那頗具喜劇色彩的自命不凡後面,的確隱藏著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東西。

正是由於揭示了生活的喜劇性所掩蓋的悲劇性,狄更斯的幽默作品才能在讓讀者發笑的同時,讓他們感到某種幽幽的澀味。

正如前面所說的,優秀的幽默作品大多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喜劇精神與悲劇意識的交融,因此,真正優秀的幽默作家在骨子裡是嚴肅的,有時甚至是沉痛的。狄更斯也不例外。

比如說,在《匹克威克外傳》中,那個啞劇演員因經常無角色可演而陷入貧困,生存的重壓與酗酒的惡習使他早衰並病倒了。他在病床上被高燒弄得心智狂亂,囈語連篇,到死都不得安寧。迴光返照之際,他從床上掙紮起來,抬起枯槁的四肢,用古怪的動作扭來扭去,還以為那是在戲臺上演戲!一個臨終之人站在病床上扭來扭去,以為自己正在演戲,那情景的確滑稽可笑,同時又非常令人心酸。這樣的一幕無疑是熔喜劇性與悲劇性於一爐的,讓人看了怎能不為之動容!

狄更斯的批判精神眾所周知。

在《匹克威克外傳》中,他犀利的筆鋒指向了當時英國社會的各個階層,刻畫了一幅英國社會的百醜圖,如翻雲覆雨的市長、卑鄙無恥的議員、虛偽貪婪的教士、虛榮膚淺的貴婦、惟利是圖的律師、見利忘義的經紀人、睚眥必報的政治鼓動家、招搖撞騙的流浪漢、好發雌威的悍婦、愚昧輕信的信徒等等,不一而足。

狄更斯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不以直抒胸臆表達他對社會群醜的批判,而是把他的針砭隱含在生動的情節之中。不妨再舉一個小例:股票經濟人弗萊切爾老爺和西默瑞老爺得知曾請其享用大餐的鮑弗爾破產了,他們不但沒有半點同情與關愛,相反還就鮑弗裡是否會自殺以及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自殺打起賭來,兩人都是一副其樂陶陶的模樣。瞧,世態炎涼到了何等的地步!狄更斯描寫這一切的語言是幽默而貌似輕鬆的,但他的鄙棄之情的確流溢於字裡行間。

狄更斯的批判之筆所插入的社會生活領域很多。他對負債人監管制度的不公、司法制度的腐敗、所謂的民主選舉的虛假以及教會統治的黑暗等,都進行了有力的嘲諷與鞭撻。

比如說,在狄更斯筆下,伊坦斯維爾的議員選舉不過是一場鬧劇和陰謀而已:為了拉選票,淺黃黨以請酒收買男人,藍黨則以送陽傘收買女人,還企圖通過她們控制她們的丈夫與兄弟。雙方甚至還有人通過收買酒吧女招待往對方的選民的酒裡放鴉片酊,以便使他們無法投票!除了這些陰招,雙方還彼此公開謾罵,甚至公開大打出手,以拳頭進行雄辯。如此選舉,豈有公正可言!

在《匹克威克外傳》中,與批判精神並行的,是狄更斯的仁愛理想。

正如他本人在該書序言中所說,他揭批負債人監獄的黑暗和司法的腐敗等,旨在匡扶正義,建立一個以仁愛統領人心的美好世界。狄更斯歷來相信寬恕與愛能感化人和改造人,因此他主張階級和解

這一點最突出地表現在匹克威克最後對金格爾的寬恕與救助上。匹克威克對金格爾本來恨之入骨,但當金格爾落魄不堪、嗷嗷待哺時,他卻又發了善心,不僅寬恕了這個宿敵,而且還接濟他的生活,花錢保釋他出獄,替他找到了正經的工作。金格爾呢,在匹克威克的感化之下,居然下了決心改過自新,最後成了一個好人。在這裡狄更斯宣揚了「愛你的仇敵」的基督教教義。在金格爾的浪子回頭上,無疑寄託著狄更斯美好浪漫的仁愛理想(或幻想)。這種仁愛精神致使狄更斯主張階級和解,這一點在我國曾經是被當作階級和時代局限受到批判的。其實,我們沒有必要以現在的認識標準去苛求古人。我們更應該看重的是這種寬恕所折射出來的仁愛理想。

狄更斯出身貧寒,自幼飽嘗人世辛酸,這樣一個平民子弟、一個富於人文精神的作家,他具有平民意識是順理成章的。狄更斯的平民意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權貴者尤其是為富不仁者的無情嘲諷與鞭笞,關於這一點前面已經論及,不再贅述。二是對弱小人物的同情,比如說他滿懷同情地描寫了負債人監獄中的囚徒們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表現了貧苦當事人在法律機器面前的無助,等等。即便是對金格爾那種以坑蒙拐騙為常業的流氓,狄更斯都不是絕對無情的,比如說在金格爾徹底落魄併入獄之後,狄更斯對他的描寫不乏憐憫。三是對平民的優秀品質的讚揚。在以往的多數作品中,平民要麼平庸愚昧,要麼奸詐卑劣。而狄更斯突破窠臼,大膽地表現了優秀的平民身上常被人忽略的可貴品質,如樸實、忠誠、無私等,從而豐富了平民形象的內涵。在《匹克威克外傳》中,狄更斯的平民意識最成功地表現在對匹克威克的僕人——山姆這個平民青年的形象塑造上。山姆心地善良、風趣幽默、機智勇敢並且忠誠可靠,在小說中佔據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比如說,在法庭上詼諧地讓兇狠的布茲弗茲大律師陷入尷尬的那場戲中布茲弗茲大律師向山姆發起進攻,企圖誘使山姆證明自己目睹了巴德爾太太暈倒在匹克威克懷裡的情況,問山姆在他受僱的第一天發生了什麼特別的事。山姆的回答在法庭引起鬨堂大笑。法官卻對鎮定自若的山姆無可奈何。布茲弗茲也因無法誘使山姆按自己的誘導作證,而惱羞成怒。後來,山姆通過引述原告的話揭露了整個訴訟的陰謀實質,即道森和福格兩個訟棍企圖利用巴德爾太太從匹克威克身上榨出錢來。至此,布茲弗茲大律師尷尬萬分,只好休戰。

那場冤枉的訴訟使匹克威克頗有心力交瘁之感,幸虧有山姆、老華德爾、老威勒這些忠實朋友的幫助,他才開始了新的生活。在小說的末尾,歷來是租房居住的匹克威克在倫敦郊外的林間買了房子定居下來,他的信徒溫克爾和斯諾格拉斯都結了婚,山姆也和他心愛的女僕瑪麗結了婚,生了兒子,可謂諸事如意,皆大歡喜。匹克威克在田園之中找到了最好的安身之地,這無疑也表達了狄更斯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足以說明這一點的是,小說中有關田園的各章節比涉及大都市的章節輕鬆明媚得多。

而最意味深長的是,狄更斯讓匹克威克與地位和財富都不如他的山姆最後成了生死不渝的知音。《匹克威克外傳》以大團圓結局,這不能不說有點落俗套。不過,這樣的結局倒是挺合平民百姓的口味——平民百姓在現實中難以獲得生活的美滿,能讓他們在小說的幻覺中找到暫時的心靈歸宿或寄託,也不失為一件仁慈的事。

關於狄更斯和《匹克威克外傳》還有很多可談,比如《匹克威克外傳》結構有點鬆散,有些章節語言有點囉嗦冗長,但限於篇幅,在此就不再贅述了。英諺有道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個哈姆萊特。」本文所展示的僅僅是譯者本人對狄更斯及其《匹克威克外傳》的粗淺理解。相信讀者朋友在親自讀完《匹克威克外傳》這部熔浪漫情趣與現實關懷、喜劇精神與悲劇意識於一爐的巨著之後,會對本書及狄更斯有更深的理解,會對世事人生有更透徹的感悟。

關於「狄更斯文集」

狄更斯的創作能力旺盛,講故事的手法無人可及,筆下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任何一部單獨的作品都無法盡收狄更斯小說的妙處。他的作品總能讓人得到「讀小說」那種純粹而淋漓的快感。而狄更斯筆下的倫敦,今日讀來也使人獲得強烈的共鳴。然而,市面上長期缺少這位偉大作家的作品集,很多讀者多年來對此翹首以待。因此,我們選擇了8部各具特色的狄更斯代表作小說,組成「狄更斯文集」,以饗讀者。

本套文集由曾獲「中國最美的書」獎項的青年設計師陶雷進行設計。封面將具現代感的設計元素與古典風格的插畫相結合,配以沉靜而不失明快的色彩;在經典和現代之間做到了恰到好處的銜接,體現了當下最流行的復古風潮。內封使用銀色特種紙加珠光燙印作者籤名的工藝,賦予整套文集統一的品牌感。

相關焦點

  • 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狄更斯只用了六個星期就寫完了這本書,從十月份開始,正好趕上節日慶祝活動。這部小說旨在作為一種社會批評,引起人們對英國下層階級所面臨的苦難的關注。這本書一出版就賣了六千多冊。英國和美國的讀者被這本書的情感深度所感動;據報導,一位美國企業家在讀完這本書後給他的員工多一天的假期。儘管有文學評論,這本書仍然是狄更斯最著名、最受喜愛的作品之一。
  • 讀完《遠大前程》,我終於知道狄更斯何以為狄更斯
    從某種意義上說,狄更斯是世界名著的代言人。上大學的時候,讀了一部分狄更斯的《雙城記》。可惜,當時並不知道讀書的意義,也並不像現在這樣對書如痴如醉,雖然讀了,卻沒有過腦,內容全部忘了。仔細說來,《遠大前程》應算是我認真讀狄更斯的第一本書。這本書,我讀了一個多月。
  • 狄更斯,或人生的戰鬥——評《狄更斯傳》
    《狄更斯傳》/[英]彼得·阿克羅伊德 著,包雨苗 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文/喬納森20世紀30年代以降,文學家的傳記,儘管還沒有失去普通讀者的青睞,但在批評家那兒,卻身價一落千丈狄更斯的童年在困窮中度過,這為他的一生投下陰影。小時候,有一次狄更斯與父親路過查塔姆的蓋茨山莊,據第一部狄更斯傳記的作者約翰•福斯特說,「他豔羨地仰頭望著那幢房子,父親告訴他,只要他努力,長大成人後他也有望住在這裡或類似的宅邸裡」。阿克羅伊德在《狄更斯傳》中寫道:「多年後,他買下了這幢房子。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恰如狄更斯時代的英國批評家對這部小說的評價,「英語世界裡最滑稽的小說」,本書的譯者林紓也一定深深嗅到了原著中嗆人的荒誕幽默感,因而捨棄了這本書讓國人一望不知所云的原名,而冠之以一個既切合主旨,又足以吸引同胞眼球的開門見山的書名《滑稽外史》。
  • 不負愛與自由——致敬值得永恆的《小婦人》
    在看完書面版後,我又重溫了一遍2019年上映的新版《小婦人》和 1994年版的《小婦人》,為的就是能夠使內容儘可能翔實地向我的讀者安利這部流芳百年的世界名著,與我一同受啟。1868年 美國 麻薩諸塞州在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夫人受到出版商的邀請之前,市面上並沒有太多描寫女性生活的書籍,更沒有多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
  • 《小婦人》:人生沒有答案,唯愛同行
    喬:本書二點主人公,從小男孩的性格,追求獨立自主,知性愛自由,她喜歡寫作,最初她認為婚姻會束縛人,她勸梅格逃婚,拒絕勞爾,為了夢想去紐約工作寫作,她愛家人,為父親剪了一頭秀髮,當知道貝絲重病,用自己積蓄帶貝絲去海邊療養,當出版社要求:女性的結局必須是結婚,她拒絕了。
  • 狄更斯是個剽竊者?
    1836年4月的某一夜,這本19世紀最受歡迎小說的兩位合作夥伴在倫敦相遇了。其中的客人便是這一項目的插畫者——漫畫家羅伯特·西摩(Robert Seymour)。當時,他的創作速度和視覺才能已使他成為近十年內最出名的諷刺漫畫家。
  • 為什麼重讀狄更斯——專訪狄更斯評論家、翻譯家張玲
    在我心目中這是最好的一部歷史小說,因為狄更斯把重大的歷史進程和個人命運經緯交錯、紋理渾然地編織在一起了,在構思結構、刻畫人物上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狄更斯創作這個書的時候已經是晚年,作品風格幾經變化沉澱下來。
  •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文/Montgane由奧斯卡提名最佳導演格蕾塔·葛韋格執導的電影《小婦人》,改編自同名世界名著,此前的諸多電影版本都獲得了好評。而是藝術本身便是擁有歷史性的,能將翻拍拍出新的東西才能使其回歸經典又創造經典,《小婦人》的翻拍將二十一世紀的新概念融合進去,電影單一時空的打破與人物角色的塑造都頗有新意,沒有辜負眾人的期待。
  • 狄更斯去世150年我們依然在閱讀他
    這本書被後世奉為「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的一盞明燈」。而從銷售數量上來看,狄更斯的作品中當屬《雙城記》為冠。這本書中有很多「金句」,包括「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做了一件比我所做過的好得多,好得多的事;我就要去比我所知道的好得多,好得多的安息處」。  小說讓狄更斯成為人見人愛的大明星,也更讓英國人「成了一個讀小說的民族」。
  • 狄更斯寫出偉大的《雙城記》,他這十句經典格言,讓人大徹大悟
    不過,對狄更斯不少作品的大致內容,卻是非常熟悉的,曾經對他的作品也有過研究,雖然沒有通讀過狄更斯的書,但對他的了解也算是非常的深刻了。《雙城記》是狄更斯的經典之作,一位朋友曾經拍著大腿推薦這本書。除了《雙城記》之外,狄更斯還創作出許多經典文學作品,例如:《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等等。
  • 影評:《小婦人》(2019)
    19版沒有像之前的版本一樣,按照原著的時間線剪輯,而是使用交叉剪輯,讓原著上下兩部的時間線並行,再通過冷暖色調的差別對兩條時間線進行區分。這種過去與現在的對比更好地體現了成長的主題。葛韋格導演在改編的過程中加入了自己對原著的一些理解,並把新時代的女權意識融入到了影片之中。觀眾能在觀影過程中體會到葛韋格導演對《小婦人》這本書的喜愛,感受到她改編之用心。
  • 來自狄更斯博物館的節日禮物!
    (圖片選自倫敦查爾斯·狄更斯博物館獨家授權中文新譯本《聖誕歡歌》)《聖誕歡歌》在1843年的12月2日完稿,交印刷商付印。狄更斯堅持低價原則,希望窮人都能買得起。然而他沒有想到,初版6000本在聖誕節前夜便銷售一空,不少人因為沒有買到書而感到可惜,希望能馬上再版。英國乃至世界的反響非常強烈。狄更斯收到國內外大量陌生人熱情洋溢的信件。
  • ——讀狄更斯《霧都孤兒》
    在瀰漫著濃霧的倫敦街頭,一個小男孩的身影在暮色中閃現,他有著一雙最清澈的眼睛,雖然衣衫襤褸,仍閃動著堅定而純真的光芒,這就是在這本小說當中,你會發現狄更斯那讓人著迷的風格在形成,故事總有著倫敦瀰漫的濃霧與夜色,也有著對於現實最細緻而又毫不留情的描摹,比如像濟貧院虛偽的真相,比如倫敦犯罪率的高發,比如窮苦人家被餓死的悲劇,這就是狄更斯筆下的倫敦。環境成為故事中的一部分,那時的倫敦,貧窮、髒亂,街頭時時都隱藏著罪惡,那是隨時可以吞沒人的汙濁力量。
  • 關於《小婦人》 你不知道的10件事
    距離《小婦人》原著出版已經過去了150年,但它還是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這本書的影響力可見一斑。也許你已經讀過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小婦人》,但下面這些事實你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  2019年版《小婦人》海報    圖片來源:豆瓣 1.
  • 不合時宜的「訪華」者丨狄更斯與中國
    恰如狄更斯時代的英國批評家對這部小說的評價,「英語世界裡最滑稽的小說」,本書的譯者林紓也一定深深嗅到了原著中嗆人的荒誕幽默感,因而捨棄了這本書讓國人一望不知所云的原名,而冠之以一個既切合主旨,又足以吸引同胞眼球的開門見山的書名《滑稽外史》。
  • 為什麼狄更斯被稱為重新發明聖誕節的人?答案就在《聖誕頌歌》裡
    在給朋友的信裡,他坦言道,「在寫作這本書時,哭了又笑,笑了又哭,內心受到了非同尋常的激蕩;許多個晚上,當萬籟俱寂,人們都進入夢鄉的時候,我會行走在倫敦漆黑的街道上,思索著這篇故事」。《聖誕頌歌》的準確出版時間是1843年12月19日,也就是說,狄更斯僅僅花了一個多月就寫就了這篇傳世傑作。
  • 嗜血的革命者,無產者的捍衛者,走進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狄更斯是那種值得去剽竊的作家。如果你想一想,把他的遺體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件事也算得上是一種剽竊的行為。當切斯特頓為人人叢書版的《狄更斯作品集》作序時,他覺得將自己那標誌性的中世紀精神加在狄更斯身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 原來你是這樣的《小婦人》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我風 通訊員 王贇收穫奧斯卡6項重量級提名,摘得「最佳服裝設計獎」的電影《小婦人》正在上映,150周年紀念版《小婦人》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同步出版。這是一部影響深遠的經典之作,楊絳生前表示,「這本書我們都看了。」「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羅琳則說:「我第一次在一本書中看到了我自己」。中國網友評價:所有時代的所有少女成長過程中所要面對的經歷的,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初戀的甜蜜和煩惱,感情與理智的選擇,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貧窮與富有的矛盾。這本書曾被多次改編成影視作品的美國經典之作,如今又在《伯德小姐》導演的鏡頭裡煥發出新的光彩。
  • 《小婦人》裡沒有配角,所有人都是生活的主角
    首先,在這部電影中,角色性格複雜,無法被符號化,你擇出裡面任何一個女性角色,她的性格建置都是複雜的,甚至就連那個次要角色:始終獨身的馬奇阿姨(梅麗爾·斯特裡普飾演),在婚姻的問題上,也是頻出金句,令人印象深刻,影片裡沒有配角,所有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那主線呢,電影的主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