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或人生的戰鬥——評《狄更斯傳》

2021-01-13 鳳凰網


《狄更斯傳》/[英]彼得·阿克羅伊德 著,包雨苗 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文/喬納森

20世紀30年代以降,文學家的傳記,儘管還沒有失去普通讀者的青睞,但在批評家那兒,卻身價一落千丈。韋勒克、沃倫在他們的《文學理論》(1948)中宣布:「任何傳記上的材料都不可能改變和影響文學批評中對作品的評價。」這話當然是對的。可是,幸好並非所有人都擔負著對文學作品做出評價的任務,而我們也並不指望改變什麼。說到底,我們常常只是想了解一個人,而他碰巧是一位作家。

或許可以這麼說,作為一個人,狄更斯不是「非常之人」,而是平凡人。而在我讀過的五六本狄更斯傳記中,彼得•阿克羅伊德(Peter Ackroyd)的《狄更斯傳》尤其能使我真切地感受到狄更斯作為一個人而非一位文學巨匠的存在;然而,正因為他這個人的平凡,他更加偉大了。

一 童年

心理學家們一定會喜歡狄更斯,因為狄更斯的動機、希望、慾念,簡直稱得上心理學課本的經典案例。

狄更斯的童年在困窮中度過,這為他的一生投下陰影。小時候,有一次狄更斯與父親路過查塔姆的蓋茨山莊,據第一部狄更斯傳記的作者約翰•福斯特說,「他豔羨地仰頭望著那幢房子,父親告訴他,只要他努力,長大成人後他也有望住在這裡或類似的宅邸裡」。阿克羅伊德在《狄更斯傳》中寫道:「多年後,他買下了這幢房子。任何不相信童年對查爾斯•狄更斯之後的種種嗜好和痴迷有影響的人都無法自圓其說,因為毫無疑問,只有一個極其在乎父親稱讚的人才會花之後三十年的人生去爭取獲得它。或許蓋茨山莊只是他父親隨手挑的一幢房子,但它一直在狄更斯的腦海裡揮之不去。」曾被貧窮追著屁股咬的人,總不忘在其事業成功後佔有某種東西,作為他擺脫貧窮、擁有財富的一個象徵物。順便說一句,蓋茨山莊不過是狄更斯名下的不動產之一,其象徵意義大於真實用途。

12歲、處於人格形成期的狄更斯在生產黑鞋油的作坊裡打工。這段生活對他來說可能是一種屈辱,正因為是屈辱,烙印也格外深。阿克羅伊德寫道:「黑鞋油在《匹克威克外傳》中出現後,又在之後的每一部小說裡出現,直到最後一部小說《艾德溫•德魯德疑案》。黑鞋油瓶、黑鞋油刷、擦鞋工箱子上的廣告、甚至連黑鞋油作坊都在狄更斯的小說中露過面,像他小說和私人生活之間的某種秘密交流;給人的感覺是他反覆提起這段人生插曲,是在藉此表明自己的一個力量源泉。」

青年狄更斯成了採訪議會新聞的記者,但20歲時,他還考慮過當戲劇演員。切斯特頓(G .K . C hesterton)在一篇談狄更斯的文章裡說過:「他的身體裡住著一個演員;事實上,他就是一個讓人佩服的業餘演員,是那種真誠、可靠的老派演員,會為自己多才多藝、能一人分飾多角而驕傲。」在現實生活中,狄更斯極擅長模仿別人的口吻和動作,自然,他筆下人物活靈活現,也多虧了他身體裡住著的那個演員。不過,狄更斯終究沒有選擇舞臺生涯,而是選擇了寫作。阿克羅伊德說得很妙:「在偉大的藝術家身體裡都有一種秘密的勢頭總是拉著他們向前進,這樣他們就能在不知不覺間克服種種困難,避免走上岔路。」

二 寫作

《狄更斯傳》中最激動人心的段落,也許要數1841年6月狄更斯初抵愛丁堡,參加公開晚宴的時刻。狄更斯受到空前熱烈的歡迎,有人記述說:「他進門時響起的雷鳴般的歡呼聲像是要把他淹沒了似的。」狄更斯在臺子上的高桌用餐,比其他桌都高出一截,那麼多年長的、花白頭髮的人環繞在這個棕發小夥子的周圍。阿克羅伊德寫道:「這就是那個創作出了《匹克威克外傳》、《奧利弗•退斯特》和《老古玩店》的人,而他還不到而立之年。」

這在今天的確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一個不滿30歲的青年,已寫出多部名垂史冊的巨著。一個多少有些接近的例子是張愛玲:1950年,張愛玲出席上海市第一屆文代會,作為《傳奇》、《流言》、《十八春》的作者,張愛玲前期創作已告一段落,而她還不滿30歲。

十九世紀的詩人、批評家們是不忌諱使用「天才」一詞的。如今,我們不用這個詞,除了出於「政治正確」的考慮,恐怕也因為我們不好意思對哪位到了四五十歲才確立文壇聲名的作家說,你是個天才。如果說創作的秘密是一個配方的話,那麼其中最關鍵的一味藥,只能是天才而不會是別的。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裡,天才似乎少見了,除了我們壽命變長了這個因素,也因為這個世界從根本上說是敵視天才的。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誰要是沒點兒團隊精神簡直無法在這世上混下去;縱有天才,也註定在長時間的東推西撞中磨滅委頓了。

當然,保持在天才的高度飛行,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847年,狄更斯出版《董貝父子》。阿克羅伊德寫道:「這一年開啟了一個新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他作為小說家的實際才能首次遭到質疑。我們不能忘了,1847年誕生了《簡愛》、《呼嘯山莊》,當然還有《名利場》,這三部小說都被認為是偉大的作品,或者至少也是十分重要的作品……他聲名鵲起的輝煌已經褪去,他再也不是年輕時那個獨一無二、近乎神秘難解的非凡人物了。他現在就是眾多小說家中的一位。」

阿克羅伊德的斷語相當殘酷。從神壇上驟然跌落或者徐徐降下,分別是不大的,因為最終的結果一樣:你已泯然眾人。1857年,《小杜麗》問世,「大多數評論家認為這本書非常失敗,是一本差勁的小說,標誌著狄更斯文學才華的衰退;這種反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益鬥爭的成分,一定程度上是『知識分子圈』對一個通俗作家的反應,一定程度上也是摧毀一個偶像的需要。」

到了1865年,《我們共同的朋友》出版。一位將來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性不亞於狄更斯、甚至高過狄更斯的文壇後輩捅出了最兇狠的一刀。小說家亨利•詹姆斯在評論中說,《我們共同的朋友》是「狄更斯先生作品中最差的一部;而且它差就差在持續的枯竭,而非一時的窘迫」。亨利•詹姆斯說,《荒涼山莊》是逼出來的,《小杜麗》是擠出來的,《我們共同的朋友》則很像是用鐵鍬和鶴嘴鋤掘出來的。儘管晚近的文學評論家總是前僕後繼地在狄更斯的中晚期作品裡發掘閃光點,但亨利•詹姆斯的評語在某種程度上仍是正確的。我們得承認,狄更斯的水源漸漸枯竭了。

然而,人生最有意思也最有意義的地方,不就在於,你明明意識到枯竭,還是執意打更深的井?狄更斯的人生苦鬥是老聖地牙哥式的。他在遲暮之年,還堅持寫《艾德溫•德魯德疑案》,得用「壯烈」來形容。至於硬撐著衰弱的身體出席作品朗讀會,就得說是心理學上的「死亡衝動」了。可比死亡更強的,是你在死神君臨前,抽空做了點了不起的事情。

相關焦點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倘使有一位文人能擁有如此令人豔羨的法力,恐怕非狄更斯莫屬。英國畫家巴斯那幅家喻戶曉的名畫《狄更斯之夢境》,很可能是孫毓修在狄更斯評論文章中提到的那幅畫,就是這一幅。在狄更斯的第一部中譯小說《滑稽外史》出版一個月後,林紓在他新譯的狄更斯另一部小說《孝女耐兒傳》(今譯《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的序言中如此寫道。作為20世紀初中國最著名也最具個性的翻譯家,林紓誠實地承認他其實對任何一門中文之外的語言都一無所知。
  • 狄更斯去世150年我們依然在閱讀他
    一百多年來,無論是狄更斯這個名字、《霧都孤兒》《雙城記》《遠大前程》這些作品,還是「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些句子,都帶給很多讀者深刻而難忘的印象。狄更斯的作品可以超越時代和民族的界限,讓世界各地的不同讀者都能找到共鳴。150年後,人們依然在閱讀狄更斯,他的作品在今天看起來也毫不過時。狄更斯當年有多風靡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去世。
  • 狄更斯初傳中國考
    我們通常認為,中國讀者是從20世紀初,或者更為準確的是從1904年的《史傳:英國二大小說家迭根斯及薩克禮略傳》(《大陸報》1904年第2卷第12期)一文才開始認識狄更斯。
  • 為什麼重讀狄更斯——專訪狄更斯評論家、翻譯家張玲
    在我心目中這是最好的一部歷史小說,因為狄更斯把重大的歷史進程和個人命運經緯交錯、紋理渾然地編織在一起了,在構思結構、刻畫人物上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狄更斯創作這個書的時候已經是晚年,作品風格幾經變化沉澱下來。
  •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名人名言
    —— 《狄更斯傳》 36、他長久以來就習慣於躲在人性的偏僻角落裡搭窩造巢,而忘記人性還有比較廣闊和美好的天地。—— 《荒涼山莊》 37、殘忍行為和不負責地濫用權力是人性中的兩個罪惡的欲望,對利益或毀滅的考慮與這種欲望的滿足並不相干。—— 《狄更斯傳》 38、沃特是個勤勞的人,但受盡苦難,遭人凌辱。
  • 讀完《遠大前程》,我終於知道狄更斯何以為狄更斯
    從某種意義上說,狄更斯是世界名著的代言人。上大學的時候,讀了一部分狄更斯的《雙城記》。可惜,當時並不知道讀書的意義,也並不像現在這樣對書如痴如醉,雖然讀了,卻沒有過腦,內容全部忘了。仔細說來,《遠大前程》應算是我認真讀狄更斯的第一本書。這本書,我讀了一個多月。
  • 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查爾斯·狄更斯在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了十五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隨筆、遊記、時事評論、戲劇、詩歌等,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作了卓越的貢獻,一百多年來他的代表作《雙城記》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1]查爾斯·狄更斯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
  • 狄更斯故居——瞻仰文學大師狄更斯的好地方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天才,1837年至1839年間他與家人在倫敦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在那裡,他完成了代表作之一《霧都孤兒》(Oliver Twist)和他的第一部浪漫主義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貝》(Nicholas Nickleby)。
  • 閒逛者與「拾垃圾者」狄更斯
    在英國,狄更斯的頭像被印製在郵票和鈔票上,成了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文化符號。 人們常常把狄更斯與莎士比亞進行比較,莎士比亞主要創作戲劇和詩歌,戲劇表演受舞臺空間的限制,觀眾相對有限,論在民間的影響力,莎士比亞遠遜色於狄更斯。狄更斯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是一種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
  • 沒有狄更斯的這本書,就沒有《小婦人》
    其實,優秀的作家大多是直面現實人生並具有批判精神的,以《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等聞名的法國浪漫主義雨果便是例證。在狄更斯的作品中,浪漫主義因素與現實主義因素是相互交融的,這無疑顯示了文學風格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狄更斯出身於小職員家庭,父親嗜酒成性且揮霍無度,結果負債纍纍,導致全家人被迫住進負債人監獄,當時狄更斯才十歲。
  • 狄更斯活得也很累
    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19世紀英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英國各個階層的生活情況,引起了一場文學革命。因為幼年貧窮的家庭生活,和一個浪蕩子性格的父親,狄更斯很早就承擔了養家餬口的重擔.狄更斯終身都為這個不靠譜的父親還債。
  • 葉揚:狄更斯《遠大前程》種種
    此圖所畫的是小說第十一章裡,哈維沙姆小姐用拐棍指著桌上一個結滿了蜘蛛網的東西,告訴小皮普:「結婚蛋糕,是我的!」此作與《大衛·科波菲爾》一樣,自主人公的童年開始,一直寫到他成年後的社會經歷和遭遇,是一部德國人所謂的「教育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此外,它也是完全用第一人稱敘事,相隔十年,作者的技巧已達巔峰狀態,主人公皮普的形象與書中的眾多其他人物同樣飽滿、生動。數年後,狄更斯接受了好友、同行布爾沃-利頓的建議,對這部小說原來頗為低沉暗淡的結尾作了修改,留下了一個光明的尾聲。
  • 狄更斯:聖誕發明家
    而狄更斯的系列聖誕故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如果借用狄更斯《雙城記》裡的名言,即: 總之,在那樣一個年代,無論什麼人,都既沒時間、也沒心情,安安靜靜地過上一個像樣的聖誕節。 法國作家莫洛亞在《英國名人研究》裡寫道:1870年,當狄更斯的死訊傳到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家庭,人們的感覺像是親人離世。有個孩子甚至問道:「如果狄更斯先生去世了,聖誕老人會不會也跟著去世呢?」
  • 【賞析】狄更斯《雙城記》
    中國讀者接觸狄更斯,始於20世紀初林紓的翻譯。但當時,《雙城記》並沒有被譯介。民國時期,陸續有了一些關於《雙城記》的評論,這大多散見於狄更斯的傳記及一些介紹性的文章裡,如莫洛亞著的《狄更斯的生平及其作品》、林海的《狄更斯的寫作技巧》、梅林格著的《狄更斯論》、伊瓦雪娃著的《關於狄更斯作品的評價問題》……這些文章大都出自30年代中期。
  • 人民日報讀寫人生:新語境下如何讀狄更斯(圖)
    離校後狄更斯到律師事務所實習,當過法院的速記員和專門報導議會消息的記者。這些工作的性質使他對社會的了解遠超出同齡人。  狄更斯筆法幽默誇張,是文學界的漫畫家。他只需寥寥數語,一個個男女老少就鮮活地要從書中跳出來。狄更斯也是市場上的通俗作家,小說幾乎都是先由雜誌分期刊出,情節往往隨著讀者的情緒而變化發展,要說讀者參與了創作,也不為過。
  • 影評《狄更斯世界》:道盡人生百態,饒富趣味的狄更斯世界8.4分
    《狄更斯世界》2019年出品的劇情片,根據狄更斯著名小說《塊肉餘生記》改編,阿曼多伊安努奇(Armando Iannucci)執導,戴夫帕託、蒂妲絲雲頓主演。劇情描述大偉考柏菲爾德崎嶇多變的人生,幼時被繼父虐待,被迫到玻璃瓶工廠當童工,長大後投靠姑姑,以為就此能接受教育、平步青雲。然而大衛遭逢小人陷害,再度陷入貧窮,最後靠聰明的愛人,幫助姑姑奪回財產,終於體會失去與擁有並存,並將遭遇書寫下來,成為著名的作家。
  • 《崩壞3》狄更斯聖痕怎麼樣 狄更斯聖痕技能強度評測
    導 讀 崩壞3狄更斯聖痕怎麼樣?
  • 查爾斯·狄更斯與艾倫·泰爾南的關係
    查爾斯·狄更斯試圖掩蓋的秘密關係,儘管這位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形象健康,但他的愛情生活卻令人反感。到了1857年,當查爾斯·狄更斯遇到年輕女演員艾倫·泰爾南時,他已經是英國過去二十年來最著名的男人之一。在他的眾多粉絲看來,狄更斯似乎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終極居家男人,他們貪婪地閱讀暢銷連載小說,如《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和《聖誕頌歌》。
  • 來自狄更斯博物館的節日禮物!
    ——(圖片選自倫敦查爾斯·狄更斯博物館獨家授權中文新譯本《聖誕歡歌》)《聖誕歡歌》講述的是節日到來之際,主人公自我反省改過自新的故事。吝嗇鬼斯克魯奇,在昔日合伙人幽靈的警告和「過去」、「現在」、「未來」三位精靈的幫助下,他感受到貧苦人們的勤勞和善良以及發自內心的快樂,內心的冰塊開始一點點融化。斯克魯奇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往的人生,他為曾經的冷酷和殘忍感到愧疚和痛心。
  • 狄更斯創作中浪漫主義傾向產生的淵源:富有浪漫色彩的人生
    作家作為社會的一個個體,無法脫離他所生存生活的社會環境,時時刻刻都受到外界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親身經歷、見證,直抵作家視野與內心,讓作家在內心世界做出不同程度的意識反映。於是,作家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並通過分析、理解,把自己眼中的世界融入到自己的創作活動中,並讓這些記憶認知源源不斷地為自己的創作提供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