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為什麼他筆下的人物到今天還仍然能觸動我們的心靈

2020-11-19 騰訊網

208年前的今天,1812年2月7日,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誕辰。

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複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做出了卓越貢獻。狄更斯在創作中表現的人道主義與社會批判精神以及藝術技巧,對中國現代小說創作也有很大的影響。

狄更斯的作品不僅至今暢銷,更被大量改編拍攝為電影和電視劇。他的15本小說每一部都已至少被拍攝過兩次。

你讀過的評論一般評價八百字左右。而評價狄更斯可能用下面五十左右的單詞就行了:小扒手道奇、迪克·史威樂、弗洛拉、莎芮·甘普、米考伯先生、薩姆·威勒、尤利婭·西普、迪克先生、貝勒·維爾福、喬治、哈維香小姐、潘博趣舅舅、維米克、邦柏、佩克斯列夫、尼克貝夫人、奎爾普、羅莎、查班得、福利特小姐、巡警柏凱特、德伐日太太……只要你讀過狄更斯,看到這些名字,你記憶的大幕就會拉開,眼前滿是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音容笑貌真切動人。

如果有兩個全世界都接受的小說家,那麼一個會是託爾斯泰,另一個恐怕就是狄更斯了,也許後者會更受歡迎一些。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聽人歷數狄更斯的缺陷,比如對宗教、科學、政治乃至藝術冷淡,就斷言狄更斯是「人類最偉大的朋友之一」。可能因為太受讀者喜愛,直到不久之前才有人敢於評論狄更斯,用來比擬他的不是大家喜愛的家具,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雕塑似的作家,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激情澎湃,擁有狂放的想像力。

我想讀者小時候至少讀過《大衛·科波菲爾》,也許還被強迫讀過《雙城記》——雖然這是他最糟糕的一本小說。如果重讀狄更斯的作品,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1. 雖然孩子們很喜歡狄更斯,但他絕不僅僅為孩子或未成年人寫作。讀狄更斯很容易,但他是一位嚴肅的藝術家。雖然常常利用高級喜劇的手法來表現生活,狄更斯依然是嚴肅的。他絕不只會創造滑稽奇怪的人物。如果不相信,可以看看他有沒有常常用強烈的、充滿現代感的象徵手法。《我們共同的朋友》中的「土堆」是個很好的例子。

2. 狄更斯作品的哀愁對他自己的時代意味著什麼,這對我們的時代來說毫不重要。一味追求與作品中的感傷情緒共鳴,或者一味放任自己的好奇心,只能增加我們全面了解狄更斯的難度。奧斯卡·王爾德的話人人都該牢記:「我們必須有一顆石頭做的心,才能在讀小內爾之死時不笑出聲來。」

3. 如果狄更斯筆下的人物像某些人說的那樣「漫畫化」,那為什麼他們仍然佔據著我們的頭腦,到今天還能觸動我們的心靈?

4. 狄更斯不缺少激情,但缺少快樂。童年的不幸遭遇(他的作品裡有多少流浪兒啊!)一直纏繞著他,顯而易見他也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和父親。他的作品微妙地反映了他的激情和不幸,還帶著愧疚的感覺。狄更斯的深度隨著年歲一起增長。相比之下,《匹克威克外傳》調子還是輕鬆的(雖然也有艦隊監獄的場景),《小杜麗》的情緒就是痛苦的,而去世前沒寫完《埃德溫·德魯德之謎》更是一本低沉而晦暗的書。「快樂的文壇聖誕老人」這一提法讓讀者更難看到狄更斯的完整面目。

5. 如果狄更斯只是個「暢銷」作家,為什麼今天還擁有讀者?為什麼當時和他一樣「暢銷」的司各特現在悄然無聲?

我只是想提醒一下讀者,和莎士比亞的情況相似,我們最好拋棄小時候和高中階段對狄更斯的理解。他有很多意義是用維多利亞時代的眼光看不到的,那正是我們要追尋的東西。

克裡夫頓·費迪曼

摘自《一生的讀書計劃》

克裡夫頓·費迪曼 約翰·S. 梅傑 著,馬駿娥 譯

譯林出版社 鳳凰壹力

可能改變你一生的世界經典閱讀指南

美國「每月讀書會」專家力作

全球暢銷50年,最新升級珍藏版

關於本書的價值,我不想多言,因為它不是魔法,不會讓你我自動變成「有教養的人」,它不會替我們解釋人生中的種種奧秘,也不會使人「幸福」——這種功效屬於牙膏、摩託車與除臭劑之類的東西,卻不屬於柏拉圖、狄更斯和海明威。但這個「計劃」會像愛情和其他能激發你深層潛能的事情一樣,使你內在的生活更有意義,也更有趣。當你重讀經典時,你對書的認識也許不會變得深刻,但是你會加深對自我的認識。

——克裡夫頓·費迪曼

對於所有尋求世界文學寶庫指南的人來說,《一生的讀書計劃》(最新升級版)都是最好的選擇,它提供了人類精神最偉大成就的入門之路。

——亞馬遜評論

相關焦點

  • 循跡狄更斯筆下最好與最壞的倫敦
    維多利亞(機票) 時代的社會生活,使得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真實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狄更斯因此將 倫敦(機票) 的偉大與可怕,化作人物納入書中。作為一個失眠症患者,狄更斯經常遊蕩在午夜的街頭,從所見的地方和人身上尋找靈感。雖然今天距狄更斯居住時期的倫敦已經差不多150年了,他筆下的很多倫敦情景仍然依稀可見,如果你感興趣,大可循跡作品中出現的各種場景,走進狄更斯筆下的世界。
  • 狄更斯去世150年我們依然在閱讀他
    一百多年來,無論是狄更斯這個名字、《霧都孤兒》《雙城記》《遠大前程》這些作品,還是「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些句子,都帶給很多讀者深刻而難忘的印象。狄更斯的作品可以超越時代和民族的界限,讓世界各地的不同讀者都能找到共鳴。150年後,人們依然在閱讀狄更斯,他的作品在今天看起來也毫不過時。狄更斯當年有多風靡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去世。
  • 《小偷家族》:狄更斯的心靈雞湯救不了當代「霧都孤兒」
    在他稚嫩的臉上與不知所措的小動作中,看不到緊張和恐懼,只有對未來生活的迷茫。眼前這位少年的形象,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狄更斯筆下的「霧都孤兒」。同為無父無母的可憐兒童,同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邊緣人,同樣被迫成為一名小偷,祥太和奧利弗退斯特的人生走向頗為相似。在《霧都孤兒》的結尾,奧利弗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和家人團聚,重獲幸福人生。在《小偷家族》末尾,祥太也告別了曾經共同生活的治,毅然決然地坐上了巴士。
  • 為什麼狄更斯被稱為重新發明聖誕節的人?答案就在《聖誕頌歌》裡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英國小說巨匠查爾斯·狄更斯的經典作品《聖誕頌歌》。狄更斯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他一生創作了十六部長篇小說,塑造了幾十個性格鮮明、耐人尋味的人物,在全世界擁有無數粉絲。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卻不是狄更斯這些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而是一部比較特別的作品,《聖誕頌歌》。
  • 為什麼重讀狄更斯——專訪狄更斯評論家、翻譯家張玲
    我幫他做了一些輔助工作,跟他商量一些句子和成語怎麼翻,整理一部分稿子,那個時候還讀了作家的傳記,也應出版社之約,寫了一本狄更斯評傳的小冊子,慢慢對狄更斯就有一些認識了。那一時期也讀了《雙城記》原文,覺得從思想到藝術都引人入勝,特別想把它翻譯下來。
  • 狄更斯,或人生的戰鬥——評《狄更斯傳》
    而在我讀過的五六本狄更斯傳記中,彼得•阿克羅伊德(Peter Ackroyd)的《狄更斯傳》尤其能使我真切地感受到狄更斯作為一個人而非一位文學巨匠的存在;然而,正因為他這個人的平凡,他更加偉大了。一 童年心理學家們一定會喜歡狄更斯,因為狄更斯的動機、希望、慾念,簡直稱得上心理學課本的經典案例。狄更斯的童年在困窮中度過,這為他的一生投下陰影。
  • 狄更斯寫出偉大的《雙城記》,他這十句經典格言,讓人大徹大悟
    記得讀大學的時候,在外國文學課上,主講老師講述英國文學發展史時,特別著重介紹了一位作家,他就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之一——狄更斯。今天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的故事。從大學課程裡,了解到英國曾經有過這樣一位現實批判主義作家,但一直沒抽出時間細讀他的作品,算是一種遺憾。不過,對狄更斯不少作品的大致內容,卻是非常熟悉的,曾經對他的作品也有過研究,雖然沒有通讀過狄更斯的書,但對他的了解也算是非常的深刻了。
  • 世界名人史:起伏一生的現實作家,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
    他父親約翰·狄更斯是海軍會計處的一個小職員。狄更斯幼時就常常溜到家裡的閣樓上,津津有味地閱讀一本又一本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天方夜譚》《堂·吉訶德》,都是他喜愛的作品。他幼小的心靈早就同文藝結上了不解之緣。以後他的家境日漸窮困,債臺高築,一家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遷居到倫敦,但移居未久,家裡舊債未清,新債又來,他父親終於被投入債務監獄。這時狄更斯才10歲。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而他小說中的人物便藉此機會紛紛出場,圍攏在他們的造物主身邊,進入角色,賣力表演——無論孫毓修看到的哪一幅畫作,在這雙來自東方古國的黑色眸子的注視下,這些狄更斯筆下活靈活現的928個小說人物,正從紙上紛然躍出,簇擁著他們已經身處天堂的主人,摩拳擦掌,去俘獲他們的中國讀者。
  • 沒有狄更斯的這本書,就沒有《小婦人》
    值狄更斯逝世150周年之際,我們希望能多人來關注、閱讀這位機會寫故事的作家,並推出了「狄更斯文集」第一輯(共8種),到6月9日為止,我們將每天介紹文集中的一本書,紀念這位不朽的作家和他不朽的作品。今天我們介紹的是《匹克威克外傳》。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離開我們的150年
    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沒有人會對上面的文字陌生,尤其是第一句,很多行業分析的深度文章中,我們都似曾相識,這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小說《雙城記》的開頭。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
  • ——讀狄更斯《霧都孤兒》
    在這本小說當中,你會發現狄更斯那讓人著迷的風格在形成,故事總有著倫敦瀰漫的濃霧與夜色,也有著對於現實最細緻而又毫不留情的描摹,比如像濟貧院虛偽的真相,比如倫敦犯罪率的高發,比如窮苦人家被餓死的悲劇,這就是狄更斯筆下的倫敦。環境成為故事中的一部分,那時的倫敦,貧窮、髒亂,街頭時時都隱藏著罪惡,那是隨時可以吞沒人的汙濁力量。
  • 毛姆:查爾斯·狄更斯及其《大衛·科波菲爾》
    我們習慣聽顯赫的政治家和工業巨頭們誇耀自己少年時代洗過盤子或賣過報紙,所以我們很難理解查爾斯·狄更斯為什麼把父母送他去鞋油工廠的事視為一大傷害,視為必須隱瞞的可恥秘密。他是個快活、淘氣、機靈的男孩子,我們以為他已見識過人生黑暗的一面。他的父母出身卑微,他從很小就見過父親不諳理家害全家瀕臨絕境的慘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狄更斯:他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狄更斯對霧都孤兒這一人物形象懷著極大的善意,他不惜為故事安排下一個相對俗套的大團圓結局,也要讓好人最終得到好報、惡人最終遭到報應。為什麼狄更斯如此偏愛奧利弗·崔斯特,其實原因很簡單:狄更斯正是那位霧都孤兒。
  • 狄更斯:《雙城記》的卡頓,為什麼要為愛赴死?因為我就是卡頓
    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筆下的卡頓,就是這樣的角色。卡頓來自於狄更斯的《雙城記》:法國大革命爆發的1789年,窮人們早已受夠了上層貴族的無情壓迫,他們來勢洶洶,揚言要把貴族們全部送上斷頭臺。貴族後代達爾奈因不滿家族的行為,主動放棄貴族身份,去倫敦生活,為營救老管家,不幸被巴黎人民逮了個正著,雖然妻子和嶽父作了諸多周旋,仍然無法逃脫被判死刑的宿命。
  • 告別狄更斯150年:他標立了職業寫作的尊嚴
    奧威爾茨威格他是第一個把日常生活踅入富有詩意的東西裡的人。是愛和同情給了他的創作以激情之火。他是他那個世紀裡內心意圖與時代的精神需要完全相符的、惟一的偉大作家。在我們的眼前,狄更斯的世界變成了貝克特的世界,狄更斯晚期的作品中充滿了黑色幽默,我們在其中預先嘗到了貝克特的味道。
  • 狄更斯的時代:以人道主義為武器
    到6月9日,查爾斯·狄更斯去世時間將滿150年,其筆下人物卻鮮活如初:奧立弗·退斯特、大衛·科波菲爾、小耐兒、小杜麗們依然吸引著新讀者,影視不斷重複塑造著他們的獨特性格與樣貌。這大概是後世對為數不多的大作家們的特殊待遇,是狄更斯偉大之處的最顯著表現。
  • 讀完《遠大前程》,我終於知道狄更斯何以為狄更斯
    但是,如果你能堅持讀完三分之一,相信你就很難停下來了。讀完《遠大前程》,我終於知道狄更斯何以為狄更斯。雖然讀完最後一頁的時候,前面的許多細節都已經記不清了,但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讀罷這些文字,突然感覺整個世界都變得純淨了,仿佛所有灰塵都已落下,時間緩緩從眼前流過,似乎剛剛經歷了一次人生,再睜開眼,之前所經歷過的人生之善惡都已成往事。
  • 查爾斯·狄更斯——深埋作品的人道主義
    導語: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1812年,經歷了十分坎坷曲折的人生,因此他的作品更多都是在披露英國現實社會和底層人民生活。他的作品從稚嫩到成熟,對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 狄更斯世界 關公戰秦瓊
    《關公戰秦瓊》是相聲大師張杰堯編演的相聲,不過我們更熟知的,則是侯寶林和郭啟儒兩位老先生改編的演出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