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教室》:德國導演對自己國家的剖析簡直是一絕

2021-01-09 青山影評

絕大多數喜歡看電影的都知道,韓國是一個「不存在」廣電總局的國家。

無論什麼題材,無論什麼內容,只要有可以描述的內容,他們都可以給你拍成電影,露骨的題材,尖銳的政治話題,這些尋常人充滿好奇又接觸不到的故事,總可以在韓國電影中一探究竟。

然而涉獵更為廣泛的一些電影愛好者,則會發現在歐洲也同樣有這麼一個熱衷於「自黑「國家。

沒錯,就是德國。

德國在這一百年的歷史中是一個擁有相當非議的國家,從二戰的發起國到最後的戰敗國,可謂是話題十足。

歷史會在時間的流逝中淡薄,但是德國導演偏偏就喜歡一次為題材。

前不久我就曾寫過一篇關於二戰納粹戰敗後的電影,《冒牌上尉》。

連結獻上:人與惡魔的距離不過是一件軍衣,德國導演自黑的能力真的無人能及

這一部電影通過一名逃兵將戰敗後納粹處境刻畫了淋漓盡致,極為露骨。我當時便認為這種拿著渾身的力氣去黑自己祖國的電影怎麼可能上映,結果它還真的在德國上映了。

這就說明這類電影不僅是被國內允許,而且還具有相當大規模的市場。

相比於《冒牌上尉》,我今天想說的這部電影卻要比其委婉的多。

影片:《沉默的教室》

這部電影不是戰爭片,所以它與二戰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它發生在戰後的德國的兩部分之一,東德。

關於東德和西德的具體問題,更傾向於世界歷史,所以我們在這裡不便做深究。

觀眾只需要了解到這是一個國家分裂出的兩個政權就好,也就是德國設立「柏林圍牆」的起因。

「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誰都懂,所以雙方關係有多僵硬,觀眾自然心中有數。

而故事正是由真實事件改變,發生在1956年的東德。

兩名東德的高中學生,提奧陪庫特在去往西柏林給外公的上墳的路上,去觀看了一部正在熱映的電影《叢林女神莉亞娜》,然而電影開始放映之前,卻恰巧看到了關於匈牙利十月起義的新聞報導。

這種倡導自由獨立,擺脫殖民的吶喊在世界歷史上並不少見。

所以匈牙利希望擺脫蘇俄的統治,在這一點上與東德有著相似的境地。

高中學生永遠都是最容易煽動的群體,他們熱血,激情,充滿著對生活的渴望,但是也許這也正如同一把懸在項上的一把尖刀,無聲無息中毀壞了他們的生活。

兩名學生懷揣著對統治的憤怒回到東德,在班級中宣言又在飯館中挑釁進駐在東德的俄國士兵,所幸的是儘管被抓住後也依舊能夠因為一句「開玩笑」草草了事。

沒經歷過戰場,就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是地獄。同樣,沒經歷過挫敗,就永遠覺得自己會是世界的主宰。

人們對於學生的這種魯莽和直率都有著一定的包容性,這也就促使了這群孩子在後來犯下的大錯。

匈牙利起義的事情在班級中傳開,於是班級裡的絕大部分同學突然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因為東西德的政權不同,所以兩面的新聞報導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在同學保羅的引薦下,全本集體在放學後前往其大伯的住處,收聽來自西德的廣播。

保羅的大伯住在荒郊,他本身對俄是有著強烈的敵意的,其原因是在45年前自己的農莊被俄國士兵燒了個精光,因此當聽到這些學生想要聽西德的廣播後,表示欣然歡迎。

從此,一班的學生經常會在放學之後來這裡收聽西德廣播。從這裡其導火索正式被點燃。

當他們有一天在西德的廣播中收聽到一個名為「普斯卡什」的足球明星死於迫害後,這個早就醞釀已久的暗雷終於引爆。

庫特在一節歷史課前突然向全班表示,要在課上為那些在起義中死去的人默哀二分鐘。

這本事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當它涉及到多個政權後,哪怕僅僅只有兩分鐘,就足以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在接收到沉默示威後,歷史老師怒不可揭,儘管校長在得知後極力封鎖消息,可消息依舊被傳到了教育部的耳中,並且下派人員來親自調查這件事情,甚至連曾經遭受過納粹迫害的教育部長也親自來到這個班級詢問這件事。

學生永遠都是學生,儘管有提奧這種人小鬼大的機靈鬼盡力去團結同學與大人做抗爭,卻依舊抵不過不擇手段的權謀家們。

在一點點的調查中,教育部沒用多久就詐出了那個藏在荒郊的西德收音機,並將其逮捕。但是錯誤已經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事情總需要其中一個人去承擔,但是所有人抱著「法不責眾」幼稚心態始終堅持著。

教育部無所不用其極,在最終的審訊中逐漸挖出了幾名主要學生的家庭背景。

提奧:父母健全,有一弟一妹,家境一般,父親是一名煉鋼廠的工人,曾參加過革命運動,最終為了家庭接受改造,安靜的生活下來。

庫特:官二代,父親是城市委員會的主席,家中最具權勢,卻也是默哀運動的發起人,其父親與埃裡克有著糾纏不清的關聯,最後被埃裡克供出。

埃裡克:電影中最悲慘的人物之一,曾是第一個反對庫特發起默哀運動的人,因為他的父親是一名被納粹迫害的士兵,因此痛恨納粹,可在教育部隨後的調查中,為了使其說出幕後主使,竟然挖出了他父親去世的真相,讓其痛不欲生,幾度癲狂,最後只能出賣庫特。

原以為庫特被埃裡克供出後,會讓這個班級恢復平靜。

可是埃裡克知道父親去世真相後,發狂開槍打傷了他們的納粹教官,面臨著十年的牢刑。

隨後整部電影最為諷刺的一幕出現了。

教育部的人來到庫特的家中,與其父親商討後,表示:埃裡克已經面臨著牢獄之災,只需在第二天說出幕後主使的人是埃裡克,懲罰他一人,就可以讓教室再度恢復平靜.....

德國人的電影永遠都這麼讓人深刻,哪怕是從這麼簡單的一個教室竟然能夠藉由電影將當時所有交纏在一起的勢力乃至政權闡述地如此露骨。

這部電影與今年3月在德國上映,如今引入大陸,看過的人不多,在豆瓣上僅僅有600餘人表示看過,並且打出了8分以上的好成績,這必然是有著它的道理的。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找出來看看。

感謝閱讀,喜歡筆者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好的電影會持續推送。

相關焦點

  • 德國佳片:《沉默的教室》裡,告密是可恥的
    年初時曾經在朋友圈裡推薦2018年出品的德國電影《沉默的教室》,有朋友看了之後說感覺好壓抑。
  • 聊聊德國電影《沉默的教室》
    《沉默的教室》是一部來自德國的劇情電影,影片主要由耶迪斯·特裡貝爾和羅納爾德·策爾費爾德等主演,劇情豐富,耐人尋味,網友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也是相對不錯!這部電影與今年3月在德國上映,如今引入大陸,看過的人不多,在豆瓣上僅僅有數百人給與評價,並且打出了8分以上的好成績,這必然是有著它的道理的。
  • 你沒有沉默的權力——德國電影《沉默的教室》
    當偶然看到推薦的這部德國電影《沉默的教室》,後者的批判色彩更深入,不知是一個簡單的教育體制問題,而是對極.權主義意識形態的反思。故事發生在柏林圍牆修築前的五年,彼時的東西柏林的人還能有機會互相往來,只是東德國的警察對去西邊的人要有一系列嚴格的盤查。
  • 一部冷門的德國電影:《沉默的教室》
    德國電影《沉默的教室》改編於真實事件,背景為1956的東德,主角是:一群即將畢業的高中生。還好,俄國士兵們放了他們一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庫爾特和泰德的帶領下,同學們開始來到保羅的叔叔家裡收聽來自西德的廣播,跟蹤匈牙利國內局勢的變化。有一天,在廣播中聽到自己喜愛的匈牙利足球明星「普斯卡什」也死於示威活動中,在庫爾特提議下,經過舉手表決,全班決定選擇用沉默一分鐘來表示對匈牙利人民的支持。
  • 《沉默的教室》:抗爭才會有希望!
    在電影圈中,很多人或許會發現,除了韓國會拍一些自黑題材的電影之外,歐洲也有一個國家擅長「自黑」,它就是德國,繼二戰之後,一個話題很足的國家。《沉默的教室》與戰爭沒有絲毫的關係,所處的年代也不是在二戰時期。這部影片的故事發生在東德,與政權分裂和無言的抗議有關。
  • 《沉默的教室》影評:自由是多麼得來不易且珍貴
    雖然《沉默的教室》確實多少帶有對蘇聯的不滿,但學生們主要以紀念革命中陣亡將士作為出發點的默哀行動,竟然被國家高層無限放大檢視,最後讓他們深陷於同學、家庭、自身信念與未來出路等多方矛盾之中,《沉默的教室》都藉此再次重申這個世上政治跟我們生活永遠無法完全分離的現實情況。
  • 《沉默的教室》沉默的教室
    懷自由的信仰,所以保持沉默。二戰是歷史上最特殊的時期之一,戰爭對國家的影響是全方面的,從工業生產到社會結構,無不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二戰題材也是電影產業中繞不開的一個坎,戰爭時代裡所展現的人性光輝,灼灼其華深擊人心。電影《沉默的教室》則從二戰時期學生團體的角度,表達了年輕人對於自由意志的追尋。
  • 沉默的教室:為自由而行,用沉默反抗
    沉默的教室:為自由而行,用沉默反抗。如果將你困在一個沒有言語自由,將你束縛在人們都已經認同的世界中,你是否會主動去打破這種體制將人們重新喚醒起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一部根據真人事件改編的電影—沉默教室,電影的時間線是二戰後的德國,講述的是在一群學生在戰後被封閉的環境中引發的時代浪潮。衝破和喚醒自由的故事。戰爭過後的德國被分為兩個陣營:東德和西德,他們實行不同的政策,東邊的東德有當時的民主共和國蘇聯扶持,西德自然就是由資本主義扶持了。
  • 年度最佳《沉默的教室》
    這片的氣質看起來像《死亡詩社》和《浪潮》,但更接近於思密達禁片《計程車師傅》和《1Q87》,為了不被刪稿,原名各位自己體會吧。
  • 《沉默的教室》。
    懷自由的信仰,所以保持沉默。二戰是歷史上最特殊的時期之一,戰爭對國家的影響是全方面的,從工業生產到社會結構,無不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二戰題材也是電影產業中繞不開的一個坎,戰爭時代裡所展現的人性光輝,灼灼其華深擊人心。電影《沉默的教室》則從二戰時期學生團體的角度,表達了年輕人對於自由意志的追尋。
  • 百度雲資源《沉默的教室》又是我們國內不敢拍的片
    而德國今年選送了《無主之作》衝奧,這是德國人一貫喜愛的戰爭歷史題材。要說有什麼驚喜的地方,那就是本片的導演和主演,曾合作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竊聽風暴》。德國反思戰爭、歷史題材的電影,通常都有著極強的衝擊力。就像最近的一部新片——《沉默的教室》。
  • 《沉默的教室》:因為年輕有熱血,所以正直不屈服
    導語:因為年輕有熱血,所以正直不屈服,論《沉默的教室》無論是電影還是國家,反思都是德國值得學習的品質,儘管它們給世界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創傷。但在他們的制度下,面對歷史並反思它並不是一個不好的口號。最近,德國一部基於真實人物真實事件的新電影《沉默的教室》以「反革命」為主題,以學生為主體談論極權主義,感知不那麼壓抑,就像一個春天的微風。讓我們談談電影之前的極權主義。這是一個政治術語,用於描述對社會擁有絕對權威的國家政治制度,並盡一切可能控制公共和私人生活。換句話說,社會秩序完全由政治權力或國家權力實現,私人空間被壓縮到幾乎不存在的狀態,自由被減少到最低限度。
  • 真實事件改編,觸碰歷史的傷疤《沉默的教室》
    《沉默的教室》是一部來自德國的劇情電影,影片主要由耶迪斯·特裡貝爾和羅納爾德·策爾費爾德等主演,劇情豐富,耐人尋味,網友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也是相對不錯!講述關於二戰歷史遺留問題的電影,竟能比有關戰爭本身的更精彩。
  • 電影:【沉默的教室 】、【東線無歸途 】、《越戰先鋒》、《莫斯科陷落》、《莫斯科陷落2》.
    【沉默的教室 】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2018) 導演: 拉斯·克勞梅
  • 《沉默的教室》:一場沉默的反抗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一部電影是德國的冷門歷史片《沉默的教室》。故事發生在1956年,兩位高中生提奧和庫特在去西柏林看電影的路上聽到了匈牙利十月起義的新聞報導。為了對起義的學生們表示敬意,對死者表示悼念,他們和同班同學們決定,一起在課堂上無視老師,突發沉默一分鐘。
  • 《沉默的教室》中親情友情愛情俱全,唯獨缺少了意義
    德國電影《沉默的教室》是一部通過「以小見大」手法折射集權統治蹂躪打擊少年青春夢想的政治題材電影。影片得益於導演的拍攝技巧和一眾年輕演員的精彩演技,令觀眾對少年們因一時激情之舉所遭受的不公而憤懣不平,也深感少年們友情愛情親情的濃厚。但請恕我直言,用這樣一個事件去判斷一個時代的是非,還是顯得立意過於宏大,有些乏力。故事發生在1956年的東德城鎮史達林施塔特。
  • 《沉默的教室》:這部冷門佳片,相信大多數人沒看過,卻令人動容
    歡迎來到百家號(一號兜兜)我們今天來講一部德國冷門佳作——《沉默的教室》,劇情主要講述兩位高中生去西柏林看電影的路上見到了匈牙利十月起義的的新聞報導,為了對起義的死者表示悼念,於是和同班同學決定,一起在課堂上無視老師,沉默一分鐘。
  • 一口氣看劇情片《沉默的教室》,沉默兩分鐘全班被開除
    本期視頻咱們說一部劇情片,《沉默的教室》。1956年,東德。一群中學生在同學「眼鏡」的叔叔家偷聽了敵臺。新聞裡說匈牙利發生暴動,蘇聯佔領軍進行鎮壓,造成了包括匈牙利國家足球隊隊長在內的百名以上群眾身亡。學生們很多都是這位隊長的球迷,當時就有點激動。
  • Movie Nights | 柏林圍牆倒下30年,那些喧囂與沉默、勇敢與堅守.
    中文名:沉默的教室又名: 無聲革命(港) / 沉默革命 / 靜默革命 / The Silent Revolution導演: 拉斯·克勞梅編劇: 迪特裡希·加斯特卡 / 拉斯·克勞梅「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 【周末影院】德國劇情電影《沉默之牆》在線觀看
    今天德語君為大家推薦一部德國劇情電影《沉默之牆》。這部充滿懸疑的電影扣人心弦,相信你一定也會和德語君一樣,為它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