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竊聽風暴
外文名:Das Leben der Anderen、The Lives of Others
其它譯名:他人的生活、別人的生活、竊聽者、別樣人生
製片地區:德國
導演: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編劇: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類型:懸疑
主演:烏爾裡希·穆埃,塞巴斯蒂安·考奇,馬蒂娜·戈黛特
片長:137分鐘
上映時間:2006年3月23日(德國)
分級:R(美國)
對白語言:德語
主要獎項: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竊聽風暴》,一個很有美國諜戰大片感的名字。翻譯之故,一字之差,總是被與《竊聽風雲》混淆起來。實際上這個譯名對劇情概括得不錯:「竊聽」,是電影的主要情節衝突;而「風暴」,則點出了彼時東西德意識形態的緊張對峙。
但是如果去看德語原名,它叫「das Leben der anderen」,「他人的生活」:主語是「生活」,屬詞是「他人」。仿佛在一開始拉出了一種距離感:我們彼此互不相屬,互為「他人」(薩特:他人即地獄);但是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我」監聽著「你」的生活,我實際在某種程度上在每時每刻共享著「你」的生活,我們獲得了某種共同的東西。
這部2006年的電影回眸去觀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分裂的兩德:民主德國對意識形態進行高壓把控、不容許任何「西方」的東西滲入,不惜採用監聽、秘密審訊的極端手段;「藝術家」對於這種集權統治而言,更是一種不穩定、不受控、發散的危險情緒,因而需要嚴加看管——而電影的衝突由此展開。
東德最優秀的「史塔西」嗅到了最才華橫溢的藝術家身上的不安定因素,因而要求對其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監聽。史塔西是很符合刻板印象的德國人:總是穿同樣的灰冷如水泥的衣服、吃寡淡的菜、住刻板無生氣的房子;藝術家也是很典型的藝術家:流溢的激情、不輕易被捆縛的思想、愛情——綺麗的、卻被現實所擠壓阻礙的、因而又更顯綺麗的愛情,當然還有藝術。沒有「生活」的德國人監聽著藝術家的生活,共享著這種生活,當藝術家彈奏《熱情》奏鳴曲的時候,他聽著;當藝術家看布萊希特的時候,他也看;當藝術家為西德鏡報寫稿,控訴摯友之死時,藝術家落地有聲的字字句句,他也字字句句都拾了起來。
在電影的最後,時間過了1989年,一年之後兩德統一,再之後蘇聯解體,歐洲短短幾十年間歷史風雲劇變。但歷史車輪滾滾而去時也總有什麼留下,這種東西可以跨越柏林圍牆、跨越比柏林圍牆更堅固冰冷的意識形態阻隔,也可以跨越廣袤的歐亞大陸、跨越三十年的塵封歲月。
2019年11月9號,在柏林圍牆倒下三十周年之際,我們邀請您,來青書館,傾聽一個精彩而使人深思的故事、感受一段遙遠卻仍然鮮活的記憶、最後,也許找到,在我們所有人的生活中,所應當共有的那些東西。
中文名:沉默的教室
又名: 無聲革命(港) / 沉默革命 / 靜默革命 / The Silent Revolution
導演: 拉斯·克勞梅
編劇: 迪特裡希·加斯特卡 / 拉斯·克勞梅
主演: 喬納斯·達斯勒 / 湯姆·格蘭門茲 / 米夏埃爾·圭斯德克/ 羅夫·凱尼斯 / 布爾格哈特·克勞斯納 / 更多...
類型: 劇情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 德語
上映日期: 2018-03-01(德國)
片長: 111分鐘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1956年,兩位高中生提奧和庫特在看去西柏林看電影的路上見到了匈牙利十月起義的圖片。為了對起義的死者表示悼念,他們和同班同學們決定,一起在課堂上無視老師,突發沉默五分鐘。然而這短短的五分鐘徹底改變了班上同學的命運,許多人從此被東德安全局視為眼中釘,加以監視和迫害。在班級被強行解散後,他們卻決心在西德重新結集,不過是以新的身份——逃亡者……」
這是一部因為冷門而暫時沒有被禁的影片。
教室 學生
絕對 勇敢
無知 無畏
1956年。
二戰戰敗後,德國被瓜分為西德和東德,分別由美蘇兩國接管。儘管此時距建造柏林圍牆還有5年,但冷戰觸發的緊張氛圍已瀰漫在空氣中。
巨大的悲劇,從一次玩笑般的兩分鐘沉默開始——
西德與東德,「自由鬥士」與「反革命暴亂「,柏林圍牆還未築起,雙方卻已無法共通。王小波在他的《沉默的大多數》中說道:「我選擇沉默的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繼續一聲不吭。」曾經的德國面對極權歷史,也曾集體沉默。而在本部電影,沉默,是默哀,是反抗,是堅守,也是反思。
與《浪潮》相比,《沉默的教室》顯得更加冷靜,或許這樣的主題總是備受青睞,然而,在看完電影之後,我們諷刺般得發現,柏林圍牆已經倒下30周年,喧鬧浮華的人世間卻總經歷一個又一個虛無的輪迴。
(掃碼即可報名參加活動)
文:中德社、好芃友
圖/編:好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