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Nights | 柏林圍牆倒下30年,那些喧囂與沉默、勇敢與堅守.

2021-02-13 青書館

中文名:竊聽風暴

外文名:Das Leben der Anderen、The Lives of Others

其它譯名:他人的生活、別人的生活、竊聽者、別樣人生

製片地區:德國

導演: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編劇: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類型:懸疑

主演:烏爾裡希·穆埃,塞巴斯蒂安·考奇,馬蒂娜·戈黛特

片長:137分鐘

上映時間:2006年3月23日(德國)

分級:R(美國)

對白語言:德語

主要獎項: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竊聽風暴》,一個很有美國諜戰大片感的名字。翻譯之故,一字之差,總是被與《竊聽風雲》混淆起來。實際上這個譯名對劇情概括得不錯:「竊聽」,是電影的主要情節衝突;而「風暴」,則點出了彼時東西德意識形態的緊張對峙。

但是如果去看德語原名,它叫「das Leben der anderen」,「他人的生活」:主語是「生活」,屬詞是「他人」。仿佛在一開始拉出了一種距離感:我們彼此互不相屬,互為「他人」(薩特:他人即地獄);但是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我」監聽著「你」的生活,我實際在某種程度上在每時每刻共享著「你」的生活,我們獲得了某種共同的東西。

這部2006年的電影回眸去觀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分裂的兩德:民主德國對意識形態進行高壓把控、不容許任何「西方」的東西滲入,不惜採用監聽、秘密審訊的極端手段;「藝術家」對於這種集權統治而言,更是一種不穩定、不受控、發散的危險情緒,因而需要嚴加看管——而電影的衝突由此展開。

東德最優秀的「史塔西」嗅到了最才華橫溢的藝術家身上的不安定因素,因而要求對其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監聽。史塔西是很符合刻板印象的德國人:總是穿同樣的灰冷如水泥的衣服、吃寡淡的菜、住刻板無生氣的房子;藝術家也是很典型的藝術家:流溢的激情、不輕易被捆縛的思想、愛情——綺麗的、卻被現實所擠壓阻礙的、因而又更顯綺麗的愛情,當然還有藝術。沒有「生活」的德國人監聽著藝術家的生活,共享著這種生活,當藝術家彈奏《熱情》奏鳴曲的時候,他聽著;當藝術家看布萊希特的時候,他也看;當藝術家為西德鏡報寫稿,控訴摯友之死時,藝術家落地有聲的字字句句,他也字字句句都拾了起來。

在電影的最後,時間過了1989年,一年之後兩德統一,再之後蘇聯解體,歐洲短短幾十年間歷史風雲劇變。但歷史車輪滾滾而去時也總有什麼留下,這種東西可以跨越柏林圍牆、跨越比柏林圍牆更堅固冰冷的意識形態阻隔,也可以跨越廣袤的歐亞大陸、跨越三十年的塵封歲月。

2019年11月9號,在柏林圍牆倒下三十周年之際,我們邀請您,來青書館,傾聽一個精彩而使人深思的故事、感受一段遙遠卻仍然鮮活的記憶、最後,也許找到,在我們所有人的生活中,所應當共有的那些東西。

中文名:沉默的教室

又名: 無聲革命(港) / 沉默革命 / 靜默革命 / The Silent Revolution

導演: 拉斯·克勞梅
編劇: 迪特裡希·加斯特卡 / 拉斯·克勞梅
主演: 喬納斯·達斯勒 / 湯姆·格蘭門茲 / 米夏埃爾·圭斯德克/ 羅夫·凱尼斯 / 布爾格哈特·克勞斯納 / 更多...
類型: 劇情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 德語
上映日期: 2018-03-01(德國)
片長: 111分鐘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1956年,兩位高中生提奧和庫特在看去西柏林看電影的路上見到了匈牙利十月起義的圖片。為了對起義的死者表示悼念,他們和同班同學們決定,一起在課堂上無視老師,突發沉默五分鐘。然而這短短的五分鐘徹底改變了班上同學的命運,許多人從此被東德安全局視為眼中釘,加以監視和迫害。在班級被強行解散後,他們卻決心在西德重新結集,不過是以新的身份——逃亡者……」

這是一部因為冷門而暫時沒有被禁的影片。

教室 學生

絕對 勇敢

無知 無畏

1956年。

二戰戰敗後,德國被瓜分為西德和東德,分別由美蘇兩國接管。儘管此時距建造柏林圍牆還有5年,但冷戰觸發的緊張氛圍已瀰漫在空氣中。

巨大的悲劇,從一次玩笑般的兩分鐘沉默開始——

西德與東德,「自由鬥士」與「反革命暴亂「,柏林圍牆還未築起,雙方卻已無法共通。王小波在他的《沉默的大多數》中說道:「我選擇沉默的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繼續一聲不吭。」曾經的德國面對極權歷史,也曾集體沉默。而在本部電影,沉默,是默哀,是反抗,是堅守,也是反思。

與《浪潮》相比,《沉默的教室》顯得更加冷靜,或許這樣的主題總是備受青睞,然而,在看完電影之後,我們諷刺般得發現,柏林圍牆已經倒下30周年,喧鬧浮華的人世間卻總經歷一個又一個虛無的輪迴。

(掃碼即可報名參加活動)

文:中德社、好芃友

圖/編:好芃友

相關焦點

  • 柏林,牆
    貧窮而性感的柏林,必須承擔高失業率和高財政赤字的沉重負擔。東西德發展的極度不均衡,不是1:1兌換東德馬克就可以解決的,隨著時間推移,總有數量不少的中老年人還懷念過去在東部不愁福利和醫療的日子。也許,了解柏林,必須先從柏林圍牆開始。從1961年8月13日到1989年11月9日,這道高牆隔絕了東方和西方、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它的建起和倒下,也是冷戰漸入高潮和終於結束的標誌。
  • 大衛·鮑伊與柏林圍牆
    謝謝你幫助推倒了柏林圍牆。」並附上了鮑伊在2002年柏林演唱會的《英雄》一曲的視頻連結。德國外交部在推特致意大衛·鮑伊,感謝他「幫助推倒了柏林圍牆」。鮑伊幫助推倒了柏林圍牆?這樣的讚譽是德國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一年多前就提到的。2014年,柏林圍牆倒下的25周年,大衛·鮑伊國際巡展在柏林展出,吸引了多達十五萬訪客。
  • 柏林圍牆兩邊的那些事
    1961年8月15日,在得知柏林圍牆修建消息的第三天,19歲的國家人民軍士兵Hans Conrad Schumann(漢斯·康拉德·舒曼)便跳躍過了當時低矮的鐵絲網邊境
  • 雖然柏林圍牆被推倒了25年,但牆還記得那些歲月
    在已拆除的柏林圍牆原址上,鑲嵌了區別於路面的金屬帯。我們沿著金屬帶步行,我被鑲嵌在人行道上的「硬幣」吸引住了,它們是用來紀念柏林圍牆存在的幾十年裡從東柏林成功越過柏林圍牆逃亡到西柏林的民眾。許許多多的人。我們經過了著名的現代派建築和解教堂。
  • 一位戒毒的搖滾明星曾用一首歌推倒了柏林圍牆
    1977年,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David Bowie)發行了自己的第12張錄音室專輯《「Heroes」》,這張專輯全程在德國柏林創作錄製。那一年,距離1961年柏林圍牆的建立已經有16年之久。同名歌曲《Heroes》從此響徹全球,在十年之後的1987年,大衛鮑伊在柏林舉辦了一場演出,場面震撼而動人。
  • 有形的鐵幕:柏林圍牆是怎麼形成的?
    、飛躍柏林圍牆奔向自由的故事。從8月15日開始,鐵絲網被混凝土磚牆替代,這才是初代柏林圍牆,此後30年裡,柏林圍牆經過數次升級,牆越修越高,越修越堅固,警報、地雷、探照燈、瞭望塔、路障、電網等設施不斷完善。柏林圍牆柏林圍牆是一般人的叫法,在東德它的正式名稱是「反法西斯防衛牆」。
  • 有形的鐵幕:柏林圍牆是怎麼形成的?
    、飛躍柏林圍牆奔向自由的故事。1953年,東柏林爆發大規模工人遊行示威,反對蘇聯「佔領軍」,要求提高工資,改善生活條件,遭到東德政府殘酷鎮壓。事後,東德政府認為這是敵對勢力和西方間諜煽動的,目的是顛覆東德政權。此後,柏林又發生了「柏林隧道」事件——美國中央情報局在西柏林邊境上挖了一條隧道,隧道通往東柏林,可以通過特殊技術連上蘇軍地下電纜,截聽蘇軍加密電話,美國中情局由此獲取了大量蘇聯和東德的情報。
  • 《柏林蒼穹下》:既是「柏林圍牆之殤」的寓言,也是對歷史的回望
    例如,這段長達30秒的空鏡。河邊的樹影、湧動的浪潮、輕輕晃動的樹杈,這些靜中有動的景物,不僅把迷離輕慢的敘事氛圍推向了極致,仿佛把時間也拉長了幾倍,甚至呈現出粘稠的質感。03.柏林圍牆之殤日益堅固、最終變得固若金湯的柏林圍牆,就像一道刺目的疤痕,不斷地提醒著德國人:「我們正被這道牆隔離和分裂。」
  • 一夜之間建起了阻隔幾百萬德國人的柏林圍牆
    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 現在柏林圍牆原址擁有柏林圍牆遺址紀念公園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畫廊——東邊畫廊。柏林圍牆遺址紀念公園位於柏林輕軌北火車站和柏林地鐵伯恩瑙大街站之間;東邊畫廊位於柏林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是1990年9月28日,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達1316米的柏林圍牆上創作的不同主題繪畫組成的畫廊。
  • 想不通東德政府為嘛要修柏林圍牆,讓那些反對分子都跑走不好嗎?
    對於柏林圍牆,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很熟悉,二戰結束後為了防止德國法西斯死灰復燃,戰勝國決定將德國一分為二,東德由社會主義陣容管理,而西德則有資本主義陣容管理,冷戰爆發後,因為種種原因,東德政府在邊界修建了一到長長的柏林圍牆。
  • 德國紀念柏林圍牆修建59周年
    本文轉自【中新網】; 1961年8月13日,柏林圍牆開始動工修建。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次年,兩德完成統一。59年後的今天,德國柏林舉行活動紀念這一歷史事件。圖為當地時間8月13日,一位路人凝視著柏林圍牆遺址紀念公園內擺放的花籃。
  • 社會最大的悲哀,不是壞人的喧囂,而是好人的沉默
    「房間裡的大象」這個概念現在用的很多,就是指那些觸目驚心地存在,卻被明目張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實或者感受。還有一個定義,更加準確和傳神:房間裡的大象,就是那些「我們知道,但是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該知道」的事。比如吸菸,大家都知道有害健康。可說實話,如果你在抽菸,別人勸你說「這對身體不好」,你會搭理嗎?如果你不吸菸,看見別人在抽菸,你會勸他「別抽了,注意身體」嗎?
  • 印樣故事:Raymond Depardon鏡頭下的柏林圍牆
    19歲時,瑪格南攝影師雷蒙德·德帕東(Raymond Depardon)曾拍攝建設中的柏林圍牆。到了1989年年底,受到《解放報》(Libération)的委託,他重回那座城市,記錄柏林圍牆的倒塌。文章開篇的這張作品攝於布蘭登堡門附近,曾登上《金融時報》和《世界報》的頭版。
  • 柏林圍牆是什麼樣子的?它是怎樣倒塌的?
    在所有關於這張照片的解說中,這段文字是最為簡潔的:「1961年8月13日凌晨,在鐵絲網網成的柏林圍牆即將封閉的一瞬間,一個參與圍牆行動的東德士兵突然躍過鐵絲網,投奔西德一方。」  然而,在其背後所凝聚的歷史風雲和血淚故事之複雜與慘烈實遠非筆墨所能形容。  從1949年起至1961年8月13日止,逃往西德的東德人多達260多萬,約佔當時東德總人口的八分之一。
  • 你沒有沉默的權力——德國電影《沉默的教室》
    故事發生在柏林圍牆修築前的五年,彼時的東西柏林的人還能有機會互相往來,只是東德國的警察對去西邊的人要有一系列嚴格的盤查。獲得真相的孩子們,集體表決決定在課堂上用兩分鐘的沉默表示一下自己的聲援和抗議,而且很巧,他們選擇的課堂是最虛偽的歷史課老師。單純、熱愛自由、充滿血性,這是每個國家青年身上都會有的可貴品質,但是就是這兩分鐘的沉默,讓他們的人生都就此發生了逆轉。
  • 二戰時的柏林會戰究竟有多慘烈?攻克柏林的前夜,35萬蘇軍倒下
    1944年9月,在柏林一線,納粹開始了瘋狂築城。德軍高層預感不妙,他們沒有反攻的本錢了。只能選擇堅守。一系列戰鬥的失敗,希特勒也擔憂極了。為了防禦德軍,柏林城內緊急徵兵。經歷了數年徵戰,德國國內本有就男人稀少。沒有辦法,女人也被召集了。搬運石頭,製造鋼鐵,構築工事。一點點的,他們為即將來臨的戰鬥做了準備。此時,德國人草木皆兵。一點風吹草動,他們都驚慌不已。
  • 那一年聖誕|柏林圍牆首次敞開背後的人間悲喜劇
    遠望著對岸拿著「波波沙」衝鋒鎗的紅軍士兵,美國人揮手致意,但那些蘇聯人臉上沒有表情,還把槍口對準了他們。美軍很快便被告知「排雷工作尚未結束」,「蘇聯軍隊仍需要時間進行部署」,所以現在不是其他盟軍部隊進入柏林的好時候。
  • 他們用生命翻牆:柏林圍牆的血色記憶
    時任東德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委員沙博夫斯基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一個不恰當的回答徹底改變了世界歷史。 28年前,東德當局決定放寬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卻被沙博夫斯基誤解為開放邊界。興奮的東德民眾當晚衝向柏林圍牆,鑿出了幾條通往西柏林的通道。面對洶湧人潮,東德JC也不敢妄動。就在這一天,修築於1961年8月13日的柏林圍牆成為了「擺設」。自由之路從此敞開。
  • 老照片 90年代初的德國柏林 不復存在的柏林圍牆
    1990年10月3日,歐洲兩個德國重新得到了統一,柏林這座歐洲的歷史名城,在經歷了40多年的分裂後,又成為了德國的首都。圖為柏林的標誌——布蘭登堡門。 柏林是1933年-1945年納粹政權的所在地,也是希特勒法新社在二次大戰期間的大本營。德國國會大廈,希特勒上臺以後在此製造了臭名昭著的國會縱火案。
  • 行走德國「柏林圍牆」下.「原創」
    在我的記憶中,對柏林圍牆印象最為深刻,我真的想看看這柏林圍牆,是怎樣一座世界著名的牆。牆兩邊既是世界上兩種意識形態的前沿,也是「華沙條約」集團與「北大西洋公約」集團對抗的前沿。高高柏林圍牆,高高鐵絲網。在兩種社會制度下,東德逐漸貧困,西德逐漸富強。1990年,社會主義蘇聯解體,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隨之一陣風放棄社會主義,東德「民主德國」被西德「聯邦德國」全盤接管,柏林圍牆一夜之間被推倒。柏林圍牆打開的最初的前10天,竟有100多萬人湧向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