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德語:Berliner Mauer;英語:Berlin Wall;俄語:Берлинская стена),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含首都東柏林)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所屬的西柏林之間人員的自由往來。
柏林圍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裡。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牆,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柏林圍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柏林圍牆被迫開放。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
現在柏林圍牆原址擁有柏林圍牆遺址紀念公園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畫廊——東邊畫廊。柏林圍牆遺址紀念公園位於柏林輕軌北火車站和柏林地鐵伯恩瑙大街站之間;東邊畫廊位於柏林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是1990年9月28日,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達1316米的柏林圍牆上創作的不同主題繪畫組成的畫廊。
2019年11月7日,德國柏林,德國迎來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一段於上世紀70年代連通東西德國的秘密隧道向公眾開放參觀。11月9日,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紀念活動中獻花並致辭。
街頭藝術
歷史背景
柏林圍牆的建立是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之間衝突導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柏林圍牆修建之前,約有350萬德國居民逃離蘇聯佔領區以及之後的民主德國和東柏林地區,其中1949年到1961年間約260萬人。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波蘭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把柏林視為通往西方的通道,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西柏林前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柏林圍牆修建後在1961至1989年間這類逃亡被大幅限制下來,約有5000人在此期間嘗試翻越柏林圍牆。1960年起《開槍射擊令》(Schie befehl)生效,民主德國邊防軍允許對非法越境者開槍射擊,此舉於1982年通過立法被合法化。據截止2009年的統計,被槍殺人數約在136至245人之間,確切死亡人數目則不得而知。
1989年起,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發生「東歐劇變」,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向聯邦德國和奧地利共和國等資本主義國家自由開放邊境,民主德國政局開始動蕩,大批民眾途經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外逃至聯邦德國。首都柏林、第二大城市萊比錫都爆發了大規模民眾抗議遊行活動。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圍牆在民主德國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最終和平統一。
德國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納粹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分成四區佔領。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
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相繼成立。兩個德國的分裂對峙持續了41年。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成為東西方兩大陣營交鋒的最前沿,各為其主,各不相讓。這期間,柏林圍牆的出現,便具有了標誌性意義,成為冷戰的符號和象徵。
1949年,蘇聯佔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首都設在東柏林(柏林的蘇聯佔領區),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首都設在波恩——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為止。
美、英、法、蘇籤署的四國佔領協定保證聯邦德國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聯邦德國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西柏林是聯邦德國的領土。由於西柏林的領土完全在民主德國境內,蘇聯為迫使聯邦德國放棄西柏林,開始強行對西柏林實施封鎖,前後共造成3次「柏林危機」。第一次發生於1948年6月24日,又稱「柏林封鎖」,其導火線為蘇聯阻斷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1949年5月11日,蘇聯宣布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後,危機緩和。第二次發生於1958年,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6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後來以蘇聯讓步結束。第三次發生於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最後以正式開始修建柏林圍牆結束。美蘇關係以蘇聯宣布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人員流失
1952年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關閉了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邊境,只有東西柏林邊界仍然開放。大批民主德國公民經西柏林前往聯邦德國及其他西方國家,造成大量技術人才和勞動力的嚴重外流。人力資源的流失帶給民主德國的直接損失約為70億至90億美元,年輕勞動力的流失造成民主德國225億馬克的教育投資損失, 教授和其他知識分子的流失為民主德國的經濟建設增加了困難。
柏林圍牆修築前,約有250萬民主德國居民逃離民主德國,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西柏林前往聯邦德國和其他西歐國家。柏林圍牆的建立是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之間衝突導致的,它是二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徵。
阻止西逃
柏林圍牆是德國分裂期間民主德國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築的邊防系統,以將西柏林與民主德國領土分割開來。柏林圍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裡。柏林圍牆開始為鐵蒺藜圍成的路障,後改築成2米高、頂上拉著帶刺鐵絲網的混凝土牆。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線的觀察塔樓上設置警衛。民主德國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或「強化邊境」,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居民逃往西柏林。 柏林圍牆修建後,在1961至1989年間這類逃亡被大幅限制下來,約有5000人在此期間嘗試翻越柏林圍牆。
非法越境
1960年起,民主德國邊防軍將其視為非法越境並向越境者開槍射擊。1961年8月24日,發生第一次槍擊逃亡者事件。1982年《開槍射擊令》下達後,槍擊穿越柏林圍牆者被合法化。截至1989年,共有61人因穿越柏林圍牆被民主德國邊防哨兵槍殺。
1970年,雖然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之間關係有所改善,民主德國政府還是把柏林圍牆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外逃。1971年9月,美、英、法和蘇四國籤署《四國柏林協議》,允許放棄任何單方面改變柏林現狀的嘗試,給西柏林人一個自由出入城市和在東柏林探親的國際法保證。1971年12月20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 [6] 籤署《通行協議》,人員往來限制略有放寬。1972年5月,美、英、法、蘇四國又籤署《中轉協議》,以緩解西柏林局勢和方便東西柏林的居民通行。1980年,柏林圍牆的圍牆、電網和堡壘總長達1369千米。
1989年,隨著東歐劇變的發生,民主德國出現大批公民外逃的現象,政局發生動蕩。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圍牆在民主德國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1990年10月3日,分裂41年的兩德統一。
倒塌紀念
修建過程
1961年6月15日,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兼東德國務委員會主席烏布利希在國際記者會上宣稱「沒有人想要建造一堵牆!這是「牆」一詞的第一次出現。同年8月1日,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雪夫和烏布裡希的電話記錄顯示赫魯雪夫最初有意修建一堵牆。然而其他資料顯示赫魯雪夫最初十分搖擺不定,擔心會導致西方的負面反應。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烏布裡希宣稱東德的政權很不穩定因此決定關閉邊境一段時間。赫魯雪夫對於美國總統甘迺迪的默許而不會反對柏林蘇佔區的這項行動具有充分信心。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東德領導人參加了政府在東柏林北部森林中(D llnsee)的一個花園會議,由烏布利希籤署指令封鎖邊界並開始修築圍牆,此次行動的代號為「玫瑰」。
當天午夜開始直到星期天早上東德邊防警察封鎖了大部分邊境。8月13日,西柏林的邊界被完全封鎖,東德邊防警察和工人開始破壞道路使車輛無法通行,並安裝帶刺的鐵絲網和圍牆。柏林西側外圍共修築156公裡、柏林市區43公裡。
鐵絲網在修建時相對法定東德領土稍向內側,以確保沒有侵佔西柏林的領土。在8月17日後開始放置混凝土構件,被修建成真正的牆。在修建期間,東德邊防警察和工人階級戰鬥隊接到命令射擊任何試圖穿越的人。之後安裝了圍欄、雷區和其他障礙,從而清理出一個巨大的無人區來分辨逃亡者。
民眾塗鴉
反應
對於柏林圍牆西方盟國的反應逐步加大:20個小時後,出現了在邊界沿線的軍事巡邏。40個小時後向柏林的蘇軍指揮官遞交了抗議書。72小時後,盟國正式向莫斯科提出外交抗議。有傳聞稱蘇聯曾向盟軍保證不觸及他們在西柏林的權利。
關閉西柏林邊境後大量的東德人再也不能容易地到西德旅行或移民,許多家庭就此拆散,在西柏林工作的東柏林人無法上班,西柏林變成了被共產東德包圍的一座孤島。西柏林市長維利·勃蘭特批評了美國未能及時對此作出反應,並號召西柏林人舉行示威抗議修建圍牆。在1961年美國國務卿迪安·魯斯克說:「圍牆不應該是歐洲的永久景觀,我不理解為什麼蘇聯會考慮它的存在,從他們的角度上講這無疑是修建了一座顯示共產主義的失敗的紀念碑。」
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謹慎地作出了最初的回應,稱柏林仍是一個「自由的城市」。他隨即重新任命曾主持柏林空運的盧修斯·D·克萊為他的特別顧問與副總統林登·詹森同期前往西柏林並於8月19日在西柏林會合。美國也在西柏林增加了駐軍。美國陸軍第8步兵師(英語:8th_Infantry_Division_(United_States)第18步兵團的1500名士兵從曼海姆啟程通過東德領土到達了西柏林。根據美軍駐德人員向華盛頓的描述,西柏林市民熱烈地歡迎美軍的增援。市民和東德邊防警察間亦出現了衝突,隨後蘇聯駐德國集團軍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緩和了邊境的緊張局勢。
美軍和蘇軍之間的直接對峙發生在1961年10月27日、腓特烈大街的查理檢查哨,兩方各部署了30輛主戰坦克對峙於邊界線兩側。然而第二天兩方均撤走了坦克。美軍這一行動意在宣示對西柏林的管轄權,然而雙方都不願因此使冷戰升級。
東德政府稱在西柏林邊境修築的隔離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Schutzwall),旨在防範西方的潛在侵略威脅,另一個理由是阻擋西方間諜前往東歐。另外,東德政府稱西柏林市民在東柏林大量購買受東德政府補貼的低價商品。東德人對這些聲明持懷疑態度,因為西柏林居民過境前往東部比東柏林居民前往西部要容易得多。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東德政府阻礙公民逃往西柏林的舉措。
倒塌
1989年11月9日,由於當時有大批東德人經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逃往西德,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在翌日生效。但由於當時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誤解上級命令,錯誤地宣布柏林圍牆即刻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整個德國陷入極度興奮狀態。此事件也稱為「 柏林圍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結構倒塌,而是被人為拆除。當時的柏林人爬上柏林圍牆,並且在上面塗鴉,拆下建材當成紀念品。11個月後,兩德終於統一,成為「柏林圍牆倒塌」後的最高潮。
開放邊境
君特·沙博夫斯基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是推動柏林圍牆倒塌的主要催化劑。在宣布完新的臨時旅行法規之後,義大利安莎通訊社的記者裡卡爾多·埃爾曼詢問道:
沙博夫斯基用官方化的語言回答了他。18:57有一位記者問道:「這將何時生效?是從現在開始嗎?」沙博夫斯基看了一下時鐘,宣讀了克倫茨的文件:
漢堡《圖片報》記者彼得·布盧姆克曼再次詢問道「這將何時生效?」,沙博夫斯基逐字回答道:
事實上,雖然東德政府確實有取消限制的計劃,但並非即時生效。隨後,兩個記者問道:「對於西柏林也生效嗎?」沙博夫斯基回答道:
沙博夫斯基的新聞發布會馬上成為了當晚西德媒體的重要新聞。19:17通過ZDF和20:00的ARD的節目向整個東德播出了這一消息。此後,在ARD的節目《今日事件》中,主持人漢斯·弗裡德裡希宣布道「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東德政府宣布立刻向所有人開放邊界……柏林圍牆上的大門已經打開。」
由於西德媒體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的廣泛報導,柏林圍牆邊境聚集了大量等待邊境開放的東柏林人。此時邊防軍、國家安全局、駐柏林的蘇軍部隊都沒有被通知是否需要武力介入。對形勢感到意外的邊防軍匆忙聯繫上級,並在21:20得到命令,在博恩霍爾姆檢查站允許人群中最激進的人過境並在他們的護照上蓋上永久離境章(這實際上取消了他們的公民權)以減輕邊防軍的壓力。然而仍有數千人滯留在邊境並要求按新聞發布會上的說法允許他們離境。
人們很快意識到東德政府中沒有人願意為下令使用致命武器負責,寡不敵眾的邊防軍亦難以控制大量湧入的東德市民。最終,在22:45,邊防軍停止了阻攔,允許人們通過檢查站,並幾乎不檢查他們的證件。在另一側等待的西德人用鮮花和香檳歡迎湧入的東德人,隨後一群人爬上了柏林圍牆。午夜時柏林圍牆的所有檢查站均已開放且德國內部邊境也同時開放。由於大多數人還在睡覺,東德人真正的大量湧入是在11月10日的早上。
西柏林人熱情地歡迎湧入的東德人。大多數柏林圍牆附近的酒吧自發提供免費啤酒,選帝侯大街排起了長長的汽車隊伍且陌生人互相擁抱。在這樣的氣氛中許多西柏林人爬上了柏林圍牆。當晚西柏林市長沃爾特·莫波爾立即下令向移民提供臨時住宿並且在西柏林儲蓄銀行發放100西德馬克費用。在新聞發布會的消息傳來時,波恩的德國國會正在舉行常務會議。西德總理府的魯道夫·賽特斯宣布代表全體歡迎東德政府的努力,隨後全體國會成員自發起立唱起了國歌。
拆除
儘管11月9日晚柏林圍牆完全開放,但並沒有被立即拆除。從那天起大量的人帶著鐵錘和鑿子來到圍牆邊敲下牆體,並將牆體留作紀念品。柏林圍牆上一些非正式的通道被開鑿出來。這些人被稱作「圍牆啄木鳥」(Mauerspechte)。
隨後的周末,東德當局宣布設置十個新的邊境出入口,包括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地點,例如波茲坦廣場等。許多人等待在這些地方,並在推土機開出新的出口恢復原有的道路時歡呼,有時這些鏡頭會與隨後真正的柏林圍牆拆除工作相混淆。隨後直到1990年中期一直在設立新的出入口,包括1989年12月22日布蘭登堡門。西德人也在12月23日開始無需護照即可進入東柏林。
事實上在宣布開放的最初的幾個月,柏林圍牆仍駐有邊防軍,並且他們甚至嘗試修復「圍牆啄木鳥」所造成的牆體損壞。漸漸他們放棄了這種嘗試,並容忍了未被官方宣布而自行開鑿的出入口的存在。1990年6月13日。東德軍隊正式下令拆除柏林圍牆。7月1日東德宣布接受西德馬克,此時所有的邊境控制措施均被取消。隨後東德軍隊(在統一後由德國陸軍)開始拆除柏林圍牆,直至1991年11月完成工作。只有幾部分牆體和瞭望塔被留下作為紀念。
慶祝
1989年12月25日倫納德·伯爾尼斯坦在柏林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並將歡樂頌中的「歡樂」(Freude)一詞改為「自由」(Freiheit)。樂隊和合唱團的成員來自東西兩德,並且包括了來自英、法、美、蘇四國的成員。羅格·沃特斯在1990年7月21日在波茨坦廣場北部演唱了平克·弗洛伊德的《牆》。大衛·哈塞爾霍夫站在柏林圍牆上演唱了《尋找自由》,這首歌曲當時在德國很受歡迎。
許多年來,關於11月9日是否應該成為德國國定假日存在諸多爭議,除東德開放柏林圍牆外,11月9日是1848年革命結束和威瑪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同時也是1923年啤酒館暴動和1938年納粹德國發動水晶之夜的日子。最終選擇了10月3日作為德國統一日。
柏林圍牆倒塌35周年
2014年11月8日起德國展開為期3天的柏林圍牆倒塌25周年慶祝活動。60歲的總理默克爾在她最新的網絡Podcast中說:「我希望你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一天的感受,至少我將永遠都不會忘記;我等待了35年才有那種自由的感覺,這改變了我的人生」。期間德國人用燈光重現柏林圍牆,紀念柏林圍牆推倒2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