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下鐵桶吱嘎聲均勻地作響,黃蓮英雙腳承重,晃悠行走,在密布的舊樓下、擁擠的巷道裡穿梭往來,躋身人流中的她不免顯得有些「突兀」。
黃蓮英臉皮薄,吆喝羞於喊出口,於是拉上了兒子一起,走街串巷,這才緩解不少尷尬。
「只要敢於開口,就可以多賣一碗。」撕掉了臉皮的黃蓮英想通了,開始衝破喉嚨的道道防線。
「賣豆腐花啦。」聲音怯怯般飄在巷子裡,這是黃蓮英第一次沿街叫賣。
這一句可能不經人留意的聲響,殊不知,牽絆了她三十年的人生。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黃蓮英蹬著一輛三輪車沿街叫賣。受訪人供圖
01
小販
57歲的黃蓮英,高明區明城鎮崇中村人,人稱「豆腐花阿姨」。
再回到那個歲月,黃蓮英還依稀記得確切日子——30年前的農曆六月初六。
那是在一個炎熱的夏日,黃蓮英特地去市場挑選了根直挺的扁擔、兩個質量上乘的鐵桶,開始做起了流動小販買賣。「為了方便帶娃,也為了賺點小錢補貼家用,」黃蓮英的理由簡單又直白。
拎著個紅色膠凳,別著用棉布織成的「錢袋」,一碗豆腐花賣上兩毛錢。肩挑下,一桶是煮好的、重約50來斤的豆腐花;另一桶是咕嚕咕嚕冒著氣泡的自來水,水裡邊錯亂擺放著十來只瓦碗,桶邊外綁上一個用來裝紅糖的小鍋,幾樣物品加在一起,約摸有三十來斤。
黃蓮英一起擔子,八十多斤的重量瞬時「纏身」,還好「得虧」了當時的她是個十足的女胖子。在不斷的彎腰卸貨、再起腰扛貨後,她發現,小小的一單買賣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尤其是在夏天」,黃蓮英補充道。
黃蓮英做的豆腐花。視頻截圖
夏日裡的豆腐花,尤為暢銷。頂著燥氣,黃蓮英很快飆出一身大汗,汗水恣意流下,沾上衣服又很快烤乾,隨即結成一層層白漬。在重力和熱浪的雙重催壓下,第一次沿街叫賣的黃蓮英,像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幾百米的路程,踉蹌地走了半個小時……
夜幕降臨,小城的霓虹又起。黃蓮英回到住處,被電燈泡照射下的雙肩,隱隱發疼,腳底的「灼燙」也在不斷發作。
她想放棄了。愛人譚強德得知,走過來的一句話,把她那剛萌生的火苗給掐滅了。「賣豆腐花的工具都買了,不做就浪費了……我們做事要有頭有尾。」黃蓮英著實是被愛人的話給觸動到了:「他說得很有道理。」
譚強德平時除了忙活自己的工作外,還抽出時間幫忙黃蓮英選材進貨、煮好豆腐花後再搭手運送。
黃蓮英在給顧客盛裝豆腐花。
上個世紀90年代某日的滄江路一角,豆花肆意。那時候,黃蓮英一天賣上兩桶豆腐花。為了減少妻子的往返頻率,譚強德將還冒著滾燙熱氣的豆腐花裝滿一桶,綁系在後尾架上,用自行車幫忙搬送。車子的後尾架很小,再置上鐵桶,在滄江路行走,趔趔趄趄。還沒抵達目的地,鐵桶就因行車不穩,豆腐花灑滿了一地。
因為此事放心不下的譚強德,給她買了輛三輪車。黃蓮英就這樣蹬著車,吱吱呀呀的,繼續做起了小販生涯。
那是在1993年,是黃蓮英正式開店的十九年前。
02
開店
「我很想很想擁有一家門店。」談起將近二十年的小販光陰,黃蓮英回憶的音量有所壓低。
昨日之事,如鯁在喉。「媽咪,今天我和你一起去賣豆腐花。」2005年3月13日,黃蓮英記憶深刻,那天是小女兒的生日。當日晌午過後,黃蓮英腳蹬三輪車,搭著小女,有說有笑的出發了。一路上的黃蓮英滿腦子都是「等結束工作後,給女兒買個蛋糕過生日」的情景。
可就在一個市場裡,黃蓮英的夢幻氣球被現實扎破了。由於佔道售賣,黃蓮英的工具被沒收。後怕的小女兒,半夜裡被噩夢驚醒:媽咪,你不要再去賣豆腐花了!
經此一事,黃蓮英內心裡積攢了多年的游離掙扎心理,逐步被打破——她要開店!
黃蓮英。
所幸,糟心的事多,暖心的人也不少。見她可憐、見她在辛苦拉扯兩個孩子、見她勤快又踏實,一名熱心的街坊把家裡廢棄的一間雜物房租給了她,租費分毫不取。
這下猶如雪中送炭。2012年,黃蓮英把店開到了城區甘泉街的一個內巷裡,這才真正安穩了下來。三年後,店鋪擴張,黃蓮英把與門店相連的另一個雜物房盤租了下來,兩間房租八百,房東到現在都未漲過價。
黃蓮英的鑫鑫豆腐花店。
現如今,十八九的平方,不起眼的裝修,日曆隨性掛牆,桌几若干,吊扇幾臺,店裡人來客往……黃蓮英十分知足。
03
街坊
「很多人還沒到店,一聽聲音就知道是誰了咧!」老街坊、老鄰居甚至十裡八鄉的人都會跑來店裡「幫襯」,黃蓮英容易同他們打成一片,和坐在店裡小凳上吃著豆腐花的人聊天,她覺得特別放鬆。
和街坊們的關係,黃蓮英總是可以保持在一個彼此信任、可以交心的維度。
比如,2011年,黃蓮英被查出甲狀腺疾病,情況一度嚴重,需要住院動手術,於是黃蓮英「消失」——這麼多年來第一次停下了賣豆腐花的步伐。不少街坊到處打聽、關心:英姨她去哪了?好起來了沒有?還會賣豆腐花嗎?……消息傳到耳角,黃蓮英一度哽咽。
來店裡吃豆腐花的孩子。
再比如,黃蓮英在煮糖水的過程中,不小心燙傷了手,紅腫一大塊,街坊見到,跑回家裡拿出蘆薈叫她塗上;黃蓮英騎三輪車沿街叫賣時適逢大雨,無處躲閃,一小夥子送來了把大傘,「阿姨,送給你,你不用還了。」……
在黃蓮英沿街叫賣和開店的人生路上,「有這麼多的街坊支持、關心,我很開心,」她心生感動。
無以為報,唯有做好豆腐花。除了保證豆腐花嫩滑的口感外,黃蓮英對其質量也要求過嚴。選取黃豆的質量要過得去的,隔夜或是變味了的豆腐花,寧願倒掉不賣,「我賺你兩文雞都沒用的啊,你吃了會很辛苦。」黃蓮英操著一口廣東話說道。
2020年6月7日,一位街坊跑來跟黃蓮英說,阿姨我從幼兒園時就開始吃你的豆腐花了,現在我上幼兒園的孩子也在吃。黃蓮英聽後,心花怒放。
來店裡吃豆腐花的孩子。
從1990年到2020年,一晃三十,兜兜轉轉,豆腐花早已融入到黃蓮英的生命裡。這家豆腐花店,黃蓮英會繼續開下去,「直到做不了的那一天。」
因為這是她的夢想,她喜歡做的事。
一位街坊告訴記者,黃蓮英做的豆腐花是他們的童年回憶。
記者手記:
從1990年的流動小攤到如今人來客往的門店,黃蓮英用了三十年,將桶裡的豆腐花打造成高明招牌老字號,有口皆碑。其背後的無限辛酸,他人難以知曉。黃蓮英的豆腐花在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街坊們成長的同時,也成為她奔向更美好人生道路上一個永遠抹不掉的烙印。
探店地址:高明區機關幼兒園後面(甘泉街與吉慶巷交叉路口向西約50米)
掃碼閱讀更多
權威新聞資訊
文/佛山日報記者吳海泉
視頻/佛山日報記者吳海泉、羅婉瓊
編輯/羅婉瓊
高明融媒體中心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