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建築是活著的城市歷史,因此,總有人主張修復時恢復歷史原貌。但盲目修復的結果往往是造就了一個個『死亡的建築』,與原來的想法背道而馳。裝潢復古,但內部的靈魂早已不知所歸何處,建築中蘊藏著的歷史氣息微弱,何談活著的歷史這一說?
外灘,通常是指從延安東路向北到外白渡橋的一條濱江大道,一般也把沿外灘的建築包括在外灘的範圍之內。這條路上,和所有曾經成為過租界的地方一樣,外國的石頭建築宏偉輝煌,現在懸掛的牌子不是某某銀行,就是一個高檔酒店抑或是奢侈品店,這讓外灘成為遊人如織的景點的同時,又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面紗。這些建築見證了上海外灘從泥地變成金融中心的全部過程,如果去了外灘卻沒有讀到故事,外灘的趣味就大大減少了。
外灘十八號,位於外灘南京路口。它是世界聞名的時尚品牌旗艦店匯聚之地,富麗堂皇、紙醉金迷。它集國際著名餐廳、酒吧以及藝術展館於一身,奢華卻不庸俗,帶著高雅的品味與不俗的情調。
一群又一群的人路過外灘氣派森嚴的老房子,大家抬頭看看雄偉的大門,合了影,然後去往下一棟建築。江邊的人不斷地在推銷跟江對岸東方明珠的合照和廉價的玫瑰花,這邊高大的建築群兀自聳立,然而歷史卻鮮有人知。
原名麥加利銀行的外灘十八號,建於1923年。麥加利銀行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是英國皇家特許開展殖民地業務的銀行。該行在香港設立分行時,被譯作「渣打銀行」。1857年11月在上海設立分行,因第一任總經理的名字叫「麥加利」,被叫作「麥加利銀行」。
大樓由公和洋行設計,英商德羅·考爾洋行承建。佔地面積1755平方米,建築面積10256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觀呈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外牆為三段式立面,底層以齊整的花崗石作貼面,中央是雕花大鐵門。中段2-4層立面處理較簡單,中間用2根巨大的愛奧尼克立柱作支撐和裝飾。5層以上形成第三段,其中部每扇窗前都用2根小石柱作裝飾,與下面的2根大柱形成呼應。屋頂上設有平臺。麥加利銀行上海分行解放後併入香港分行,上海市房管部門於1955年接管此樓,改名為「春江大樓」。使用單位先後有:上海家用紡織品公司,中波輪船公司、上海水產局與水產協會等。
修復後的外灘十八號樓進門四根古希臘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裝,謎一般地來自二百年前義大利的教堂。兩盞量身定做的三米高紅色玻璃吊燈,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組裝而成,每盞燈由一百八十五個零件拼裝起來。大堂璀璨耀眼的二十四K金磚馬塞克壁畫是全手工製作。
這棟建於1923年的歷史保護建築在2004年盛裝重啟後被打造成為國際知名時裝、珠寶、名表、美食、娛樂、藝術中心,更可說是遊人造訪上海的必到景點之一。
如果說陸家嘴是上海的眼睛,那外灘十八號就是上海的眉梢。眼睛讓一個人變得神氣活現,但是只有眉梢恰到好處的濃淡和優雅細緻的弧度才讓一個人風情萬種。
當你站在黃浦江的左岸,最吸引你的一定不是上海灘的眼睛,而是她的眉梢。絢麗的東方明珠太過於耀眼,那些一棟一棟的摩天大樓流光溢彩,讓人想起穿著摩登打扮入時的美女拋著媚眼的樣子,讓人感覺有種似曾相識的乏味——讓人無端端聯想起香港的維多利亞灣的南岸也是這樣一番繁華景象。是的,上海的陸家嘴和香港島的舊維多利亞城,這兩顆美人的眼眸是這麼相似,各顯千秋不分伯仲。
但是維多利亞港就沒有上海灘這麼美麗的眉梢,香港藝術館和星光大道,與外灘十八號一對比,立馬黯然失色。陳列藝術的場館和記錄明星手印招攬遊客的大道,就好像用眉筆畫出來的眉毛,刻意地強調自己的美感,但是外灘十八號是素雅天成的藝術,雖然裡面駐紮的大多為銀行和企業,但這更彰顯其不刻意的真實。
外灘十八號優雅古典的西式建築,在上海灘彎出一個美麗的弧度,向世人訴說著那段中西交匯風雲突變的歷史。這些建築矗立在此迎來送往,經歷了那麼多的名人政要、文人墨客、才子佳人、販夫走卒,讓人看到它們就想了解背後的許多故事。
夜裡,這一排建築上泛起紅光,敲響《東方紅》的鐘聲,伴隨著這鐘聲並沿著黃浦江向入海口方向望過去,左岸是過去而右岸是現代,讓人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仿佛那個屬於黃包車和洋大人的過去觸手可及。在那個殖民地時期的上海灘,中國人拉著小車頑強而自信地生存了下來,他們奔奔忙忙勞勞碌碌地拉著小車跑來跑去,一年又一年,跑出了一個繁華的上海。今天他們再也不用拉黃包車了,上海也成為了中國的一顆明珠。
洋大人走了,外灘十八號留了下來,看著陸家嘴的風雲變幻,仿佛看盡了一個民族的近代史奮鬥歷程。
在它們美麗優雅的身姿背後,是一個關於中國人一個世紀以來的辛勞、自強、開放和包容的故事。
從前的歷史,建築風格的變遷,生活在建築群裡面的人的故事,這一樁樁一件件,無一不觸及到老上海人共同的記憶,外灘的風格演變實則就是一段微縮的上海城市發展史。
進入到外灘十八號裡面聽故事,不難,但是要讓普通人做到真正敲開它的大門,卻需要的不止是一本書。聽故事,卻不僅僅局限在聽了故事,得到我們到底能從中體會到的、感悟到的,才是不虛此行。外灘精神,是堅毅,是自強,是開放,是包容,更是對歷史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敬畏。
人臉識別供紙機能夠進駐外灘十八號,讓環保黑科技之風與外灘的繽紛炫彩相互交融。讓有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能夠通過眼前所見到的一事一物,有所感受,有所思考。
我們為什麼要環保?
大浪淘沙,千百年來的人、事、物,都只不過是歷史長河裡的過眼雲煙。
既然如此,試圖保護些什麼,試圖挽留些什麼,這樣的想法,又是不是很蠢呢?
的確,歷史的長河,永不停留,向前奔湧,我們難以阻擋。
可是!我們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去抓住物質與喧譁,而是思考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最本質的精神力量是什麼,我們前行的方向是什麼,我們要如何留存著珍貴的精神力量,讓它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一路走來,我們歷經萬水千山。
萬水千山走遍,沒有人類的歷史,沒有人類的足跡,沒有人類的精氣神在,萬水千山,都沒有了意義。
而保護地球,就是在保護我們的歷史,保護我們的來時路,保護我們的存在的意義。
從喧譁和物慾中抽離,境界才會變得更加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