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電獨家」記者 蘭之馨
把握有年代跨度的影視劇,真實也是最關鍵的。它包含人物、環境、情感、心理、服化道等全方位的真實。這種真實是可以超越時代的。
《外灘鐘聲》今天播完最後一集,圓滿收官。「廣電獨家」採訪了《外灘鐘聲》的製片人、編劇李雲良,聽他講講這部劇背後的故事。
原本《外灘鐘聲》是一個反映改革開放的電影劇本,叫《外灘后街》,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拍成電影。李雲良覺得這麼一個好題材不拍可惜了,便將其擴展,改成電視劇劇本,最終得以上馬製作。
李雲良同樣從事編劇工作的女兒李洋子也參與了這部劇的創作,父女合作,在劇本上打磨了兩年多時間。
作為國家一級編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李雲良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電視劇《兒女情長》《兒女情更長》《最後的棚戶人家》,電影《青春》《海之戀》《海之魂》等均出自他之手。
製片人、編劇 李雲良
在創作《兒女情長》時,李雲良就已經開始兼做製片人,以儘可能實現創作最初的想法。
「編劇寫好就交給別人,別人可能把這個東西弄的不是我想的那個樣子,甚至弄壞。自己做製片人至少可以告訴導演和投資方我要什麼東西,重點段落可以要求原汁原味拍出來,該拍成獅子的不會拍成老虎。」他說。
▍懷念80年代的純粹和淳樸
李雲良在部隊待了30年,曾擔任海軍東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主任。20世紀80年代,他把家搬到了上海虹口區。他了解當年的上海,也熟悉那時候普通百姓的生活。
據他介紹,虹口區早年是日租界,東面和產業工人聚集的楊浦區接壤,另一邊過了蘇州河便是商業繁華的黃浦區。所以,虹口區有一半工人一半商業,窮人也比較多。
虹口區多倫路一帶是文化街,當年的左聯便位於此,再往外有一片棚戶區,是蘇北人逃難到這裡建的,解放以後這一大片都成了棚戶房子。20多年前,李雲良寫電視劇《最後的棚戶人家》時,曾採訪過典型的虹鎮老街這片棚戶區,拍了千張照片。
電視劇《最後的棚戶人家》
「有些弄堂只能走過一個人,房子挨著房子,你的前門可以到我後門拿東西,鄰裡之間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李雲良說。
在李雲良和很多他們那一代人看來,20世紀80年代是非常美好的時代,他們這些過來人都十分懷念那時候的純粹和淳樸。
因為改革開放,80年代人的精神面貌起了很大變化,但思想上還保留著50年代留下來的大公無私和友愛,沒有滑坡。所以在《外灘鐘聲》中,即便梧桐裡弄堂中還生活著當年的文革小組長,鄰裡間的感情依然非常親厚。
「弄堂裡有一位船長老婆,她率先買了個日本冰箱,瞬間成為弄堂裡的傳奇,鄰居們都會把食物放進去大家一起用。如果哪家買了黑白電視機,也是全弄堂的人一起來看。」李雲良說。
▍「老炮兒」管虎絕不湊合
令人意外的是,《外灘鐘聲》的導演是「老炮兒」管虎。
導演 管虎
當年找導演時,朋友們給李雲良推薦了三個適合這部戲的導演,分別是孔笙、毛衛寧和管虎。
當時孔笙正在拍攝《溫州三家人》,拍完之後緊接著還要拍正午陽光的戲,騰不出多餘時間。毛衛寧也要拍完手上的三部戲後才能拍《外灘鐘聲》。而這時的管虎剛拍完電影《老炮兒》,正好有個空檔,並且下一部電影《八佰》的籌備地就在上海。更妙的是,管虎個人非常喜歡80年代的上海,很想呈現80年代的上海。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齊備,管虎很爽快就接下了這部戲。他當時就對李雲良說:「我很喜歡《外灘鐘聲》,很多人找我拍戲,出的價碼比你這個高多了,我都沒有拍。」
管虎加入後,《外灘鐘聲》的製作班底也變成了實打實的電影班底,從攝影、錄音到剪輯,都是跟隨管虎拍攝電影《老炮兒》的原班人馬。
《外灘鐘聲》劇照
全劇40集,光拍攝就用了近半年時間,可以說是投入了相當大的時間成本,這與導演管虎的高要求密不可分。
半年來,劇組輾轉多地取景,除了上海、深圳,還去了東北伊春的森林拍攝下鄉戲,甚至專門跑到老撫順拍攝下鄉時乘坐的綠皮火車的火車頭。
在用光上,管虎和拍電影一樣,要求燈光師尊重現實生活。「現在很多劇演員臉上沒有陰影,為了臉蛋好看不講究光的來源,但實際生活中是有陰影的。」李雲良笑說,「電影導演就是這個樣子,不湊合,改不了的。」其他方面,管虎也用電影的標準來做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將成為上海裡弄的絕唱。
劇組選主場景時,找到了上海老北站地區的一排石庫門房子,是上海僅剩的幾處老式裡弄房子。這排房子即將被拆除,只剩下最後五六家「釘子戶」。在劇組溝通下,房子多保留了三個月時間,戲一拍完立馬就被拆掉了。
找到的這排老房子和弄堂,完全符合《外灘鐘聲》中的場景要求。「老房子一共有三層,外加一個老虎窗,每層住兩戶,六戶人家共用一個公共廚房,上海人叫作灶披間。灶披間一共有六個灶臺,每家各有一個煤氣灶,各有一盞電燈,很還原那個年代的景象。」李雲良說。
劇組還搜集了很多舊家具,甚至租了個七八十年代的公共汽車,在弄堂口外面的馬路上行駛。劇中還用到了三五牌座鐘、紅燈牌收音機、大白兔奶糖等很多當年上海的名牌產品。
▍後期做了整一年
因為有100分鐘的特效鏡頭,《外灘鐘聲》後期耗時整整一年。
上世紀80年代,上海人居住面積還很小,年輕人談戀愛都跑到外灘去,防波堤上排著一對一對的情侶,非常壯觀經典。《外灘鐘聲》要再現這個場面,但昔日場景已經不再,經過考察,發現蘇州河還比較接近當年景象,劇組便在蘇州河拍攝實景,再通過後期合成80年代的黃浦江景象。
另外,這部劇也涉及上世紀80年代的深圳,由於城市發展翻天覆地,主創們只好找到當年深圳的影像,再通過特效合成到劇中。所有這些,都十分耗時耗力。
▍「管虎選演員很有一套」
「管虎選演員很有一套,當時我們還覺得演員知名度不夠,沒想到劇拍完還沒播出,幾位主要演員就都火了。」李雲良說。
杜心生的扮演者俞灝明在演完《那年花開月正圓》的貝勒府奴才杜明禮一角後,不僅人氣回升,演技也受到諸多肯定。三妹妹杜心美的飾演者,是《延禧攻略》女主角的飾演者吳謹言。此外,該劇還集結了謝園、張芝華、陳瑾、牛犇等優秀演員。
那個年代不是每家都燒開水,弄堂裡有專門負責燒開水的人,一分錢一壺。劇中有一個關鍵角色,就是燒了50多年開水的老虎灶爺爺。管虎看到這個角色時,就說非牛犇莫屬。為了請到牛犇出演,管虎動用了父親管宗祥的關係。管宗祥跟牛犇是同一代的熟人,親自來上海邀請牛犇出演。管宗祥本人也客串了劇中角色。
▍「是枝裕和的舉重若輕值得我們學習」
《外灘鐘聲》描寫普通弄堂裡最底層老百姓的夢想,而不是高官、知識分子、資本家的夢想。如何從普通生活中找到觀眾喜歡看的戲劇情節,成為李雲良在創作中的難點。「不能編造殺人、強姦這樣爆款的情節,在那個年代,這種事情很少很少。」李雲良說。
不光在生活當中找到這種真實的戲點很難,找到了還要有合適的表達方式。李雲良認為日本導演是枝裕和舉重若輕的處理方式是值得學習的:「他的舉重若輕比我們的舉重若重還要好看。心裡最柔軟的地方一定不是重拳打上去的,而是輕輕摸上去的。重拳會打昏,不會感動。」
李雲良認為,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中國一直有拍攝現實主義影視作品的傳統,《馬路天使》《十字街頭》《高山下的花環》《紅高粱》《城南舊事》等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然而,好萊塢電影進來以後,這種創作傳統就逐漸開始丟失了,創作越來越脫離真實。
在他看來,把握有年代跨度的影視劇,真實也是最關鍵的。它包含人物、環境、情感、心理、服化道等全方位的真實。這種真實是可以超越時代的。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深度透視影視產業規律,由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新版微信長按二維碼圖可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