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鐘聲·上海印象】這座煙火氣十足的城市,並不冰冷

2021-02-11 第一劇集

文|夾心

編者按


第一劇集(diyijuji)堅持做單劇的周主題策劃,每周只關注一到兩部劇, 志在提升內容壁壘,深度垂直劇集領域。

今日起,是於今晚收官的獻禮劇《外灘鐘聲》。

無論這部劇的故事和播出效果如何,其內裡的上海元素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弄堂裡的煙火氣息。以下,第一劇集(diyijuji)對《外灘鐘聲》中的上海印象進行了分析。

繁華的外灘、源遠流長的黃浦江、響徹上海城的外灘鐘聲,這些不僅是許多外地遊客對上海城的印象,也摻雜著很多老上海人的回憶。

第一劇集(diyijuji)的小編來說,關於上海的初印象,來源於兒時觀看的一部部經典民國電視劇與小說:《情深深雨濛濛》中陸依萍縱身躍下的外白渡橋張愛玲筆下的公寓樓和電車鈴聲《長恨歌》裡搖曳生姿的弄堂女性……


時光荏苒,歲月的腳步不斷向前推進。長大後,關於上海的印象,則來自一部部時尚的都市情感劇,如《上海女子圖鑑》《杜拉拉升職記》中摩登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年輕的職場精英們,在這裡上演著親情、愛情的掙扎。

上海這座城市究竟是什麼顏色呢?很難有標準答案。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外灘鐘聲》給人的是全新的上海印象——煙火氣。準確地說,是存在於老一輩上海人之間,在狹小弄堂裡的人情味兒


「外灘鐘聲」。

這四個字,是整部劇的核心,帶著濃濃的上海氣質。

這部劇從1966年講到1992年,橫跨將近30年的歷史。而重要的時間節點,都圍繞著外灘這座標誌性的大鐘呈現。

我們從故事開篇講起。

鏡頭緩緩移動,一幅上海外灘風貌的全景圖便緩緩拉開,坐落於上海市黃浦區黃浦江邊的海關大鐘,伴著《東方紅》的陣陣鐘聲,準時報時。

杜心生(俞灝明飾)在鐘樓裡認真調試著設備,堅守著他一生的事業。

而現實中,這座海關鐘樓由來已久,1893年興建完成,歷經風風雨雨的幾代歷史,成為時至今日上海外灘極具歷史與人文氣息的風景線。

劇中,鐘樓的變遷側面反映著上海人生活的變遷,圍繞著海關鐘樓的每一次重要的時間節點,都標誌著時代的一次進步

先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蔓延至全國各地,佩佩(劉碧渠飾)的外婆被批鬥,自己也被紅衛兵圍追堵截,珍貴的大提琴即將被銷毀。在這個關鍵時刻,在鐘樓工作了數十年的杜爸爸決定,將大提琴藏在鐘樓中。

最終,琴保住了。但是傷害卻不可避免

杜爸爸因為護琴與紅衛兵起了爭執,被失手推下樓梯,至此,杜家失去了主心骨,剩下心生承擔起杜家的大梁;二姐杜心芳與阿大去東北下鄉,二人因意外撒手人寰,只留下了愛情結晶安安;胖嫂也被迫與丈夫分離,也讓她與女兒曼莉之間產生了巨大的隔閡。

這個時間段內,鐘樓實際上是所有人的保護盾它讓杜心生有工作可做,可以養活家裡人;它保護著佩佩心愛的大提琴,讓她與杜心生的愛情生根發芽。

接著,時間的指針指向1976年。

這時候,文革結束,《東方紅》的鐘聲傳遍了整個上海城,也流傳在中國的大江南北。

當年,杜爸爸拼命保護下的大提琴,終於可以重見天日。而新時代的到來,也帶來了更開放的思想,佩佩通過高考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但杜心生卻遺憾落榜,更因為要照顧家人而放棄了讀書,兩人間漸漸拉大的階級差距,讓佩佩與心生漸行漸遠。

這時候的鐘樓,不再是佩佩的庇護,其實也預示著杜心生不再是佩佩依賴的後盾。以前他們離得再遠,鐘聲也能傳到彼此的耳邊,但如今,無論兩人離得再近,也傳不到她的心裡了

1980年以後,隨著改革開放腳步的加快,梧桐裡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海人的生活越來越好,日子也更加紅火起來。外灘的鐘聲悠遠又嘹亮,不僅代表了一代人的回憶,更是時代更替的證明,未來,也將一直存在於上海人的生活之中。


除了海關大鐘這個關鍵的元素,《外灘鐘聲》中這條名叫梧桐裡的上海老弄堂,也是整個故事的主要地點,帶著濃濃的上海氣質。

弄堂,這個老上海人對自己居住裡弄的稱呼,既不同於傳統的江南民居,也不同於任何一種西方的建築形式。它融合了中國傳統的院落建築格式,又帶有西方建築的精美,反映了中國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徵。

上海的弄堂之於老上海人,就與老北京的胡同對北京人的意義一般,多承載著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外灘鐘聲》中無處不在的煙火氣,正是通過梧桐裡弄堂人家的家長裡短表現出來的。生活在這裡的老上海人們,互相鬥嘴、幫扶,小人物的性格,就能看出那代上海人的故事。

大哥杜心生,因為父親的意外離世,需要提前肩負起一個男人的責任。長兄如父,他繼承了父親作為一名外灘修鍾人的衣缽,踏踏實實地將工作做好,照顧獨身的媽媽,管教不聽話的弟弟妹妹們,同時,放棄了自己的愛情。

老虎灶爺爺(牛犇飾)自小在梧桐裡長大,這些年,他做的就只有兩件事:撫養自己的孫子毛阿大、給梧桐裡的街坊鄰居們燒熱水。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卻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而老虎灶爺爺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其實也深深刻在上海人的靈魂中。

不過,在以往的影視劇中,這種奉獻堅守型的角色,往往以女性形象居多,而《外灘鐘聲》則選擇了杜心生這樣一個隱忍堅強的男性角色,及老虎灶爺爺這種以小人物作為切入點以此展現上海的時代變化及弄堂文化

 也正因為有這樣隱忍的哥哥,杜心美(吳謹言飾)才能做勇敢追夢、敢拼敢闖的設計師。在哥哥的放手與愛護中,她從裁縫鋪做起,經歷了從給家人和鄰居修修補補,到奮鬥至自己的夢想職位,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的過程。

此外,由支持子女闖蕩的杜媽媽、風姿絕倫的周姐、大大咧咧的胖嫂組成的「梧桐裡老閨蜜團」,還有尖酸刻薄的小組長,都是這部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

這些典型人物的塑造,也符合人們認知中關於上海的印象

同時,劇中人的衣著也直接反映著那個時代的變化。從粗糙的麻布素衣,到改革開放後時尚的背帶褲、格子裙,再到開放經濟特區之後的喇叭褲與洋西裝,心美設計的衣服款式的變化史,也是上海一步步的發展史

從中不難看出,上海人一直走在追求時尚與潮流的前端。梧桐裡人們的衣著變化,一直緊跟心美的設計眼光,日趨潮流。心美為好朋友曼莉量身打造的衣服,吸引了不少男孩子的目光。胖嬸也是個走在時尚前沿的女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就早早穿上了大花布,「大搖大擺」地出街了。

也有個例外,那就是恪守本分的大哥杜心生。他日復一日穿著樸素的工裝服與回力球鞋,這身裝扮在佩佩的同學會上,受到了同學們的嘲笑。不過,時至今日,回力鞋歷經多年的歲月磨練,早已成為時尚爆款,被眾多年輕人喜愛。

值得一提的是,裁縫鋪依然在上海存在,董家渡著名的上海裁縫一條街,是許多外國人定製服裝的首選。時至今日,上海人依然走在時尚的前沿。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世界各地的時尚元素都在此處匯集,可以說,上海弄堂的變化與上海人對時尚的追求,是反映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一環

當然,杜心生這個人物也是無奈的,因為家庭的重擔,他不得不有所捨棄,不僅初戀離他而去,自己被迫接受了家裡的相親安排,還需要撫養妹妹的女兒安安長大成人。

作為杜家唯一一位「堅守者」,在弟弟妹妹們紛紛離開梧桐裡時,杜心生依然守在這裡,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他都在兢兢業業做好一名「敲鐘人」,並為家人提供最大的庇蔭與幫助。

老上海人的生活,就是由這一個個小人物串起的,這些小人物的小故事,成了一代人的回憶。

不過與北京胡同一樣,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現在的上海弄堂,更多是作為景觀供遊客們觀賞與回憶了。

梧桐裡老上海人的家長裡短,以及鄰居之間相互幫扶的溫馨故事,讓《外灘鐘聲》這部以上海為背景的劇,散發著濃濃的煙火氣。

這在海派劇中其實並不太常見。畢竟,我們印象中的上海,一般都是冰冷與奢華的。

不同於北京胡同文化的直爽奔放,老上海人兒時一般生活在弄堂裡,南北方地域的差異造成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模式,也反映到人們的性格上:北京人「貧」,上海人「精」。並直接表現到文藝作品中,逐漸形成了兩個文藝派別: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派和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派

一直以來,北京的電視劇,以北京胡同、四合院為故事背景地,京片子為載體,著重講述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多是搞笑且親民的,如前段時間熱播的《正陽門下小女人》《我們的四十年》等。

上海,往往是摩登潮流、充滿現代化氣息的

一個注重平民百姓的生活敘事,一個注重流行文化及現代都市的描寫,兩者互有交叉,並行不悖,殊途同歸。

而《外灘鐘聲》卻是以弄堂人家的煙火氣來表現上海氣質。

這部劇中,在文革與改革開放這樣一個巨變的年代,上海弄堂裡老街坊們相互扶持、互相照顧,有親情與友情的溫暖,也有愛情的糾結與美麗,讓人看到了上海的另一種顏色

杜家爸爸因意外離世,老虎灶爺爺給杜爸爸唱他生前喜歡的小曲兒,佩佩冒著危險拿來西洋樂器,給杜爸爸放約定好的大提琴樂曲。老街坊們平時共用一個廚房,互相打趣逗嘴,紅雞蛋、燜肉麵、生煎包等傳統小吃也「很上海」,充滿了生活氣息。

這部劇不像傳統的海派風格,倒是沾染了不少京味劇的「煙火氣」,這大概與管虎與費振翔兩位導演,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有很大的關係。

不過,這種與傳統上海印象與眾不同的氣質,倒也令人產生了對上海的新印象——這是一個時尚氣與煙火氣並存的城市,不僅有商業的繁華,還有各種感情的匯聚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主編 | jin

編輯 |月半

校對 | 格魯特

商務合作|約稿轉載

請聯繫:hanyingnan123

        或Bellaliu106

相關焦點

  • 【外灘鐘聲·群像】人生的煙火,都是身邊人點燃的
    本期是於昨晚收官的獻禮劇《外灘鐘聲》。昨日,第一劇集(diyijuji)對劇中的上海印象進行了分析,今天,我們來說說這部劇中的群像人物塑造。「混得好壞,沒關係,掙不掙得到錢,也不重要,關鍵是平安就好」。 心根(代旭飾)執意南下尋找賺錢機會時,杜媽媽(陳瑾飾)細心叮囑他,平凡而溫暖。
  • 《外灘鐘聲》:鐘聲敲響的是我們對於國產劇的期待
    就即將過去的2018年來說,許多號稱大製作的國產劇也都出現了高開低走的情況,就在劇sir對於2018年的國產劇已經不抱希望時,竟意外地收穫了一個驚喜——《外灘鐘聲》!《外灘鐘聲》於今晚正式收官,主要講述了發生在上海「梧桐裡」弄堂的幾家百姓在改革開放前後的生活變遷。自開播以來,就好評不斷,徹底解救了劇sir的劇荒。
  • 用音樂探訪城市文化,被《街頭音浪》的煙火氣打動了
    喝著咖啡,吹著黃浦江風,周筆暢和丁當在愜意閒聊中開啟了她們的城市唱遊歌會。說實話,《街頭音浪》給人的初印象就很特別。是啊,這兩年看慣了成團、出道、C位的音綜關鍵詞,誰又能想到,音樂品類還可以玩得這麼有煙火氣?
  • 用音樂探訪城市文化,被《街頭音浪》的煙火氣打動了!
    喝著咖啡,吹著黃浦江風,周筆暢和丁當在愜意閒聊中開啟了她們的城市唱遊歌會。說實話,《街頭音浪》給人的初印象就很特別。是啊,這兩年看慣了成團、出道、C位的音綜關鍵詞,誰又能想到,音樂品類還可以玩得這麼有煙火氣?
  • 《外灘鐘聲》背後的故事,聽李雲良娓娓道來
    《外灘鐘聲》今天播完最後一集,圓滿收官。「廣電獨家」採訪了《外灘鐘聲》的製片人、編劇李雲良,聽他講講這部劇背後的故事。 原本《外灘鐘聲》是一個反映改革開放的電影劇本,叫《外灘后街》,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拍成電影。李雲良覺得這麼一個好題材不拍可惜了,便將其擴展,改成電視劇劇本,最終得以上馬製作。
  • 中國第一座外灘,不在上海而在浙江,外灘建築猶如秘密花園
    文/浩晨的旅行天地(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去哪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上海外灘是我們都熟知的地方,很多人去了上海都必然會去打卡外灘,東方明珠,畢竟東方明珠是最標誌性的景點,而在外灘可以遊覽到整個東方明珠。但中國的外灘不僅只有上海有,而另一座外灘的大街小巷,都有著小洋樓和教堂,這裡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民國時期,走在路上你都會覺得這裡會不會是拍電視劇的場地,這裡就是浙江寧波。
  • 終評|《外灘鐘聲》:工筆細描的海派情感生活總匯
    這是獻禮的季節。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劇目集中綻放。五大衛視都是連播三部獻禮劇的節奏,眼下浙江衛視和安徽衛視聯播的是《外灘鐘聲》。 這部劇比其他劇倒鉤的年代更久遠一些。《外灘鐘聲》是上海題材,上海製作,上海拍攝。 上所謂「外灘鐘聲」,指的是每到整點就響徹黃浦江的海關大樓鐘聲。海關大樓位於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3號,由英公和洋行設計。海關大樓上高聳的鐘樓,1893年竣工。鐘樓依次分為鍾墜、鐘面、主機、鳴鐘幾部分,是一組調音諧和的鳴鐘裝置。這是亞洲第一大鐘,也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
  • 外灘商船會館花園: 一個被時間封藏的「人間煙火」
    作為典型的明代私人園林,豫園已經跳出江南私家園林的私享性質,成為上海的地標景點,元宵的燈會、各類花展、畫展,還有地道的上海小吃,中外遊人如織,本地人也徜徉其中。好消息是,另一座中式典範園林商船會館花園,與數百年歷史的商船會館一起,作為一張的新的城市名片,與豫園兩大江南園林交相輝映。
  • 外灘鐘聲第1~36集全集分集劇情外灘鐘聲大結局心生招娣破鏡重圓
    外灘鐘聲1-36集全集分集劇情第1集:十年浩劫,杜父去世上 海,位於外灘的海關鐘樓,見證了多少滄桑巨變,多少悲歡離合。時間回到1966年夏天的上海梧桐裡,文革的風暴已經席捲了整條街道。街道文革小組長家的二 兒子郭阿盛帶著紅衛兵闖進了俞佩佩的家。
  • 電視劇《外灘鐘聲》:寫出了人生的況味、紅塵的滋味、人性的堅韌和善良
    由管虎任總導演,俞灝明、吳謹言、陳瑾等主演的電視劇《外灘鐘聲》於12月10日登陸浙江衛視和安徽衛視,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該劇講述了上海弄堂裡的幾戶普通人家,自1966年至1992年二十餘年間經歷的時代變遷和命運沉浮。正值該劇熱播期間,由中國視協主辦的《外灘鐘聲》專家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 商船會館重現黃浦江轉折點 , 綠地外灘中心彰顯上海氣魄
    原創: 董經說 More城讀引子初到上海,你也許會流連在遊人如織的的外灘,俯瞰金光璀璨的陸家嘴;若再到上海,你會更想去那些老街老巷老洋房,看一出市井煙火,飲一壇民國風韻。
  • 東方快評丨打造上海新夜市,我們需要怎樣的「煙火氣」?
    昨晚,被稱為「上海最洋氣夜市」的「限時步行街」——安義夜巷,在沉寂了半年之後重新開放。儘管當晚還下著細雨,但也抵擋不住市民們的熱情。從巷口向內望去,燈火璀璨,人頭攢動,為上海的夜空再添一抹亮色。小吃攤煙霧繚繞、叫賣聲此起彼伏、三五好友推杯換盞、在夜色中與小商販討價還價……是人們對「夜市」的傳統印象。現在,以安義夜巷為代表的新夜市,完全顛覆了人們印象中的「夜市」概念,很多人覺得不夠「煙火氣」,自然少了些參與的熱情。但是,所謂的「煙火氣」是一定是真正的煙火嗎?
  • 冬日旅遊,我回外灘找到了時髦目的地
    去年,花間堂將城市酒店開進北京後海公園旁,前有老北京人最愛的後海,後有市井氣、煙火氣十足的老胡同。新和舊,現代和傳統間,兩者碰撞,大受好評。作為一處為自然而生的烏託邦,花間堂是許多人旅行的最佳目的地之一。十年裡,這座秘境落地全國各個名城、古鎮,在中國近20座重要旅遊城市開設分號。
  • 浙江史上首個外灘,歷史比上海外灘悠久,如今卻成為了酒吧一條街
    說到「外灘」這個地名,很多人首先會想到黃浦江畔的上海外灘,它是最具上海城市象徵意義的景點,也是最經典的城市景觀區域,十裡洋場又有萬國建築的上海外灘確實很美,但是論歷史,浙江寧波的老外灘開埠比上海外灘早2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外灘,當時也是國內少有的「外國人聚居地」,如今寧波老外灘是寧波著名的觀光街區
  • 中國沒有人情味的城市,看不到夜市和路邊攤,大家也同意AA制
    對於旅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有些人喜歡在寂靜的景點散步,喜歡在另一個城市的燈紅酒綠中沉醉,然而城市呢,它也有自己的標誌,成都被稱為最「煙火氣」的城市,因為到處都是小吃街,有些城市到處都是順口溜的叫賣聲,然而,在中國,有一個一線城市,大多數遊客調侃 它是最沒「人情味」的,它就是上海
  • 上海,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在老上海的「票券時代」,出現在布票上的上海電視塔曾是中國第一高塔,後來東方明珠拔地而起,這座建築也已拆除。生動的上海生活永遠脫離不了這些商超菜市場多少人的衣食住行於此得到滿足曾經燈火通明的大商場曾經煙火氣十足的菜市場曾經熱熱鬧鬧的叫賣聲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③|外灘:經典的並不僅是莫奈《日出》
    在莫奈展中有一件創作於1902年的《倫敦查令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這是莫奈在20世紀初旅居倫敦時所作,這件描繪泰晤士河帶著夢幻記憶色彩的作品讓人恍然,尤其是轉眼望見窗外的黃浦江。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圖如同倫敦泰晤士河兩岸分布有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倫敦塔等歷史建築,泰特現代美術館、倫敦眼、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小黃瓜)等新的地標建築,如今的浦江兩岸也是新舊交融,外灘的萬國建築與對岸陸家嘴的超高層現代建築呼應。外灘海關大樓每逢整點奏響的鐘聲,也與泰晤士河畔的大本鐘鐘聲輝映。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③|在外灘,經典之展不僅是莫奈與蒙克
    在莫奈展中有一件創作於1902年的《倫敦查令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這是莫奈在20世紀初旅居倫敦時所作,這件描繪泰晤士河帶著夢幻記憶色彩的作品讓人恍然,尤其是轉眼望見窗外的黃浦江。莫奈《倫敦查令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
  • 去不了香港洲際看跨年煙火,我們還可以在糖舍、璞瑄…迎新年!
    而且,近日上海已經全面恢復低風險,大數據行程卡上也不會顯示紅色。大家可以放心的前去跨年啦!來上海怎麼能錯過外灘的燦爛燈火。雖然在2014年以後,上海外灘已經沒有再舉辦過專門的煙火表演活動,但是外灘夜景依然是魔都的標誌。
  • 《外灘鐘聲》才是屬於絕大多數中國百姓的《請回答1978》啊
    從這個角度來說,正在浙江衛視中國藍劇場熱播的《外灘鐘聲》,註定與眾不同。它以1978年巨變前後為時空中心,講述了自1966年到改革開放後十年的時代變遷與人情冷暖。老上海的一條弄堂,就是作品的取景框。幾戶百姓人家的親情、友情、愛情,就是變革時代的一朵生動浪花。它平凡、渺小、細微,卻折射了無數中國百姓的1978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