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評|《外灘鐘聲》:工筆細描的海派情感生活總匯

2021-02-11 影視獨舌

這是獻禮的季節。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劇目集中綻放。五大衛視都是連播三部獻禮劇的節奏,眼下浙江衛視和安徽衛視聯播的是《外灘鐘聲》。

 

這部劇比其他劇倒鉤的年代更久遠一些。別人基本上都是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一路上溯至今,或者中間某個節點。但《外灘鐘聲》一竿子把故事支回了1966年。

 

這部劇也比其他獻禮劇更「內向」一些。別人都是在歷史的大潮和個人命運的互動中做文章,時不時出現標誌性的歷史事件和文本烙印,這部劇更加側重於劇中人的恩怨糾葛和情感邏輯,有點兒「躲進小樓,以小見大」的意思。

《外灘鐘聲》是上海題材,上海製作,上海拍攝。

 

上所謂「外灘鐘聲」,指的是每到整點就響徹黃浦江的海關大樓鐘聲。海關大樓位於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3號,由英公和洋行設計。海關大樓上高聳的鐘樓,1893年竣工。鐘樓依次分為鍾墜、鐘面、主機、鳴鐘幾部分,是一組調音諧和的鳴鐘裝置。這是亞洲第一大鐘,也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

 

海關大樓是上海的地標建築。外灘鐘聲是上海人的日常所聞。選取這樣的元素入劇,其象徵意義不言自明。這部劇以梧桐裡幾戶人家經歷的風雨滄桑,書寫時代的變遷,見證改開的偉力。

 

正在播出的這一波獻禮作品中,上海製作呈現出軍團作戰的態勢。央視一套在播的《大浦東》,東方和北京兩大衛視在播的《大江大河》,浙江和安徽兩大衛視在播的《外灘鐘聲》,以及已經於12月14日上映的院線電影《春天的馬拉松》,都是由上海的製片機構出品的。

 

全劇上來就把鏡頭由遠及近推向海關大樓的大鐘。然後咔噠咔噠的機括聲響起,一段齒輪運轉的動畫出現。接下來是實景,鐘樓內部,鐘面背後,白髮蒼蒼的杜心生(俞灝明)在檢修機械。主人公的職業身份一覽無餘。鐘聲敲響,《東方紅》的旋律。鏡頭再次升空,圍繞著鐘樓旋轉。主人公視線所及,時光倒流,回到1966年的夏天。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響起,一群紅衛兵追逐一個抱著大提琴的姑娘...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特殊年代對人和藝術的催逼,幾個鏡頭就已清晰。一場批鬥會上演,小組長(唐雅萍)急欲上綱上線,但梧桐裡的街坊都不配合,均以奇葩理由退場。人心的向背和時代的荒誕,也是幾句對話就活畫出來了。

 

總導演是管虎,導演是費振翔,這個開頭是電影的敘事節奏。

 

而美術方面,也是在還原時代和階層的質感。「反動學術權威」何音(鄭毓芝)剛剛下了批鬥場,就整理形象,保持尊嚴,然而她住的已不是小洋樓,只是「吃飯、睡覺、洗衣服」都在一間屋子裡的汽車間。杜心生的家裡,則是人多房子小的侷促結構。出身是紅五類,老爹是工人階級,樓上樓下,滿滿當當。

 

在上海風情濃鬱的場景中,幾家人幾十年的聚散離合上演了。

故事發生地主要在上海。因為上山下鄉的緣故,劇中人也曾經到東北去種地和護林,以及醉醺醺地看月亮。

 

命運的軌跡總是被時代擾動,故事的走向總打下時代印記。杜家和郭家難以解開的仇怨,就是郭阿盛(賈晨飛)失手將杜師傅(姚安濂)推下樓,鬧出了人命。杜家長女杜心芳(何晶)和愛人阿大(陳俊亨),也是響應領袖的號召,才到了條件艱苦的農村插隊,結果先後殞命,留下遺孤。

 

但這部劇不是宏大敘事,這些生生死死不是故事的主幹,它們主要是給活著的人留下了創傷和心結。從本質上說,這依然是一部情感劇。它寫了階層的鐵壁,寫了仇怨的化解,寫了自強的精神,寫了鄰裡的守望相助,寫了愛情的生死不渝...其中最動人的,是初戀的青澀甜蜜,以及初戀不成眷屬的悲情。

 

杜心生和俞佩佩(劉碧渠)是經歷過考驗的情侶。在資產階級被批倒批臭,大提琴被埋在沙裡不見天日的歲月裡,杜心生像一座大山一樣護佑著俞佩佩。在兩個姑娘同時向自己示好的幸福煩惱前,杜心生毫不猶疑地選擇與俞佩佩在一起。甚至在家庭阻撓出現,兩個人不能公開相戀時,他們也通過手電的明暗來維繫著愛的電波。

 

然而,同過患難的人,不一定能共享安樂。困難壓不跨,阻撓擋不住的一對愛人,在撥亂反正、世道清明之時,反倒無法在一起了。

 

佩佩去北京上大學,心生在上海守鐘樓,這已經是一種關山萬裡的阻隔。兩個人因為相愛,挺過了這段艱難的日子。然而赴美國深造的機會又來了,徹底的生離死別不期而至。

 

這一回,已不是兩個人的事情。階層之所以為階層,就是它把人劃分成了無法選擇的「三六九等」。人的一生也絕不僅僅是眼前的愛情。這一次,不放手也得放手了。

 

初戀是如此美好,分別是如此疼痛。這一對兒的離合,情真意切,撕心裂肺。

 

故事還不算完,心生和佩佩好的時候,苗招娣(陳潔)是電燈泡,麻煩製造者。後來,佩佩遠走,心生和招娣結了連理。多年以後,佩佩歸來,紅玫瑰和白玫瑰之爭再度出現,江海翻波浪,又打了好幾個回合。

 

還回來說初戀。杜心美(吳謹言)和郭阿昌(陳偉棟)也是情路多難的組合。心生和佩佩的顧忌在於政治上有壓力,心美和阿昌的天塹是兩家有世仇。

 

男女之間的吸引是不以兩家的親疏為轉移的,所以他們躲來躲去,最終還是四目相對,心意相通了。政治上的顧忌尤可想辦法化解,人倫的同仇敵愾卻讓人無力對抗。兩家都不同意,心美和阿昌的牽手難上加難…

 

初戀都帶些理想主義和不管不顧,初戀都是從心出發,無所考量。然而初戀也單純易碎,每成心傷。這兩場初戀都寫得極美,也極痛,是這部劇在藝術上的重要建樹。

《外灘鐘聲》沒有迴避文革風貌,第一集裡就直取中宮。視角是嚴格限定在基層的,最大的造反派也不過是小組長,但這足以表現出動亂帶來的深重災難。

 

只有直面歷史,才能獻禮今天。沒有之前的曲折迷亂,就難以體現出後來正道直行的可貴。每部獻禮劇的起點上,都會寫到歷史的拐點,而這一部在此著墨尤其豐沛。

 

《外灘鐘聲》也沒有落入創業的套路,而是讓男主人公杜心生始終保持工人本色。波瀾壯闊的改開史,是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寫就的,也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寫就的。不是每一個士兵都能成為將軍,不是每一個工人都能成為企業家。劇情往後走,杜心生沒有高潮迭起的事業線,但他始終是家庭情感生活的定盤星。

 

劇中每個人都是情感敘事。杜母(陳瑾)有自己的隱忍和犧牲。心根(代旭)有自己的心魔和真命天子。胖嬸兒(張芝華)有自己的難言之隱,周阿姨(馬睿)有自己的不傳之秘,老虎灶爺爺(牛犇)有自己平凡的驕傲。等等。

 

難得的是,這一票演員都和角色十分貼合。俞灝明這次樸實靠譜得就像一塊壓倉石。吳謹言也不再是牙尖嘴利的樣子,但仍有敢於挑戰命運的赳赳氣勢。陳潔演的苗招娣就是個百折不撓爭得幸福,但缺了些安全感的大妞...

 

整部劇的風格就像外灘悠揚的鐘聲,暖暖地,緩緩地迴蕩在人的心頭。老百姓的日子裡原不該有驚心動魄。如果有,那一定是時代出現了悖謬。他們從悖謬中走來,不能實現自我淘洗的永遠沉淪了,像郭阿盛。而逐步掌握了幸福配方的人們,擁有了連綿不斷的春天。

【文/李星文】


掃一掃更進一步接觸影視行當!

由媒體人李星文創辦的影視行業垂直媒體。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原創,咬定採訪,革新文體,民間立場。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相關焦點

  • 【外灘鐘聲·上海印象】這座煙火氣十足的城市,並不冰冷
    今日起,是於今晚收官的獻禮劇《外灘鐘聲》。無論這部劇的故事和播出效果如何,其內裡的上海元素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弄堂裡的煙火氣息。以下,第一劇集(diyijuji)對《外灘鐘聲》中的上海印象進行了分析。
  • 《外灘鐘聲》背後的故事,聽李雲良娓娓道來
    它包含人物、環境、情感、心理、服化道等全方位的真實。這種真實是可以超越時代的。 《外灘鐘聲》今天播完最後一集,圓滿收官。「廣電獨家」採訪了《外灘鐘聲》的製片人、編劇李雲良,聽他講講這部劇背後的故事。 原本《外灘鐘聲》是一個反映改革開放的電影劇本,叫《外灘后街》,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拍成電影。
  • 《外灘鐘聲》:鐘聲敲響的是我們對於國產劇的期待
    就即將過去的2018年來說,許多號稱大製作的國產劇也都出現了高開低走的情況,就在劇sir對於2018年的國產劇已經不抱希望時,竟意外地收穫了一個驚喜——《外灘鐘聲》!《外灘鐘聲》於今晚正式收官,主要講述了發生在上海「梧桐裡」弄堂的幾家百姓在改革開放前後的生活變遷。自開播以來,就好評不斷,徹底解救了劇sir的劇荒。
  • 電視劇《外灘鐘聲》:寫出了人生的況味、紅塵的滋味、人性的堅韌和善良
    由管虎任總導演,俞灝明、吳謹言、陳瑾等主演的電視劇《外灘鐘聲》於12月10日登陸浙江衛視和安徽衛視,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該劇講述了上海弄堂裡的幾戶普通人家,自1966年至1992年二十餘年間經歷的時代變遷和命運沉浮。正值該劇熱播期間,由中國視協主辦的《外灘鐘聲》專家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 【外灘鐘聲·群像】人生的煙火,都是身邊人點燃的
    實際上,這也是《外灘鐘聲》的關鍵詞。 細化到杜家一家人,便是歷經30年依舊不變的互相扶持。當然,鄰裡間的幫扶,同樣充斥著小弄堂裡屋簷下的溫情。 也因為如此,這部劇才能擁有最完美的結局,所有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是愛人,或是金錢。
  • 《外灘鐘聲》才是屬於絕大多數中國百姓的《請回答1978》啊
    隨後的日子裡,時代裹挾下的社會轉折,命運捉弄下的生活悲喜,不斷衝擊著杜家人以及他們的左鄰右舍。《外灘鐘聲》每每藉由「小組長」張貼報紙的場景,串聯社會的風雲變幻與波濤洶湧。在《外灘鐘聲》裡,有人喜歡灶丕間的那些事,有人喜歡推開窗就可以和對面喊話的鄰裡情,有人喜歡寫信、讀詩、手工製作的竹蜻蜓就足以讓人臉紅心跳的浪漫,還有人喜歡那些堅強而滾燙的心靈,相信未來一定會擁有充實又美好的人生……有一位追劇粉絲說,我們總以為生活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其實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個像素裡,每一天都是煩惱不斷的、令人乏味的,偶爾還有不期而至的意外,但我們必須接受每一個
  • 外灘鐘聲第1~36集全集分集劇情外灘鐘聲大結局心生招娣破鏡重圓
    外灘鐘聲1-36集全集分集劇情第1集:十年浩劫,杜父去世上 海,位於外灘的海關鐘樓,見證了多少滄桑巨變,多少悲歡離合。時間回到1966年夏天的上海梧桐裡,文革的風暴已經席捲了整條街道。街道文革小組長家的二 兒子郭阿盛帶著紅衛兵闖進了俞佩佩的家。
  • 《外灘鐘聲》都結局了!你還沒有認出陳昊宇演了誰嗎?
    改革春風吹滿地 ,《外灘鐘聲》真給力!
  • 從魏瓔珞到《外灘鐘聲》吳謹言一直都是這種身份和性格,尷尬嗎?
    吳謹言和俞灝明等眾多實力演員一起出演的《外灘鐘聲》一開播就受到很大的關注。只是吳謹言的出場讓人很驚訝,依然在縫縫補補做衣服。很多網友開玩笑覺得自己走錯片場了,難道「令妃」又來了嗎?和《延禧攻略》一樣,吳謹言這次又演了一個「裁縫」。而讓人更加意外的是,不但身份還是「裁縫」連性格也大致和魏瓔珞十分相像。
  • 同時出演《大江大河》和《外灘鐘聲》,12歲的趙蘊卓是什麼來頭?
    不知道最近大家有沒有追俞灝明和吳謹言主演的《外灘鐘聲》和王凱,楊爍等人主演的《大江大河》,除了劇中的實力派演員
  • 讀懂上海,從海派建築開始
    從喧囂繁華的外灘 到市井煙火的石庫門 歷經滄桑留存下來的海派建築 鴉片戰爭後 上海被迫開埠 外灘原有的商鋪碼頭 逐漸被外國洋行取代 一幢幢風格多樣的樓房平地而起 成為海派建築的雛形
  • 評林倢工筆畫展(一)
    正值「霜葉紅似二月花」的時節,11月9日《宋韻•澄懷——林倢工筆畫展》在朵雲軒開幕。
  • 12歲的趙蘊卓有什麼秘密,竟同時出演《大江大河》和《外灘鐘聲》
    她既是《大江大河》中的梁思申,也是《外灘鐘聲》中的小安安。在李易峰、金晨主演的年代劇《隱秘而偉大》中飾演楊福朵。滿屏都是大長腿,再加上大大的萌態眼睛,英氣的眉毛,乾淨陽光的笑容,不少網友直呼她是未來的國民閨女。翻看趙蘊卓的微博,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長得漂亮有很努力刻苦的姑娘,認真起來的模樣特別迷人。
  • 韓天衡讚美、餘秋雨欣賞,他是海派畫家中低調的探索者
    作為一位低調的海派畫家,何百明的名氣多在圈內,然而你只要把他的畫給人看,總會得到吳儂軟語的讚嘆「哎呀好看的,靈!」。何百明先生為江蘇無錫人,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班,曾拜著名畫家鄧懷農先生為師,並受到著名書畫家程十髮、趙冷月先生的指教,後又上溯探究宋元畫論和明清畫風,在對海派畫脈的梳理中,尤喜任伯年和虛谷。他半生均紮根於江南,攻畫四十餘載,底蘊深厚的江南水土塑造了何百明的文人風骨,上海兼容並包的海派精神則深深影響著他的創作風格。
  • 華商·新外灘「數碼總動員」華麗收官-邵陽第一臺iPhone6名花有主
    伴隨著領獎臺下熱烈的掌聲,本次抽獎活動華麗收官,客戶們意猶未盡,期待著華商·新外灘再次給與他們驚喜。 傲據佘湖新城首席核心地段,坐擁完美「後宮」華商·新外灘,傲據邵陽市佘湖新城首席核心地段,毗鄰邵陽大道著名藝術建築——風帆廣場,周邊路網發達,更獨享雙區生活完善配套,工作生活完美兼顧。
  • 著名工筆重彩藝術大家——劉新華
    在劉新華的工筆畫中,色彩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情感媒介。作為一位藝術家,劉新華一直生活在色彩的世界裡,他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以色彩為媒介,根據自身的感受駕馭色彩,藉以將自己的情感思想流瀉於畫面中,色彩清新而不浮華、優美又不失內斂,淺淡而厚重、韻味深沉而又耐人尋味。
  • 海珀外灘,上海先鋒豪宅設計 | WJID維幾
    △綠地海珀外灘區位圖綠地海珀外灘作為黃浦江畔獨一無二的居住載體,WJID為其打造居住的美學神諭,突破豪宅奢華的固有定義,呈現出兼具未來性與文化傳承的海派東方美學。△餐廳對許多人來說,料理美食是他們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對於老上海而言,飯桌與牌桌上更是家族交流與社交的重要舞臺。傳統海派的木質圓桌做為中心點,極具禮儀感,座椅與燈具在視覺上呈現一個圓融的弧度。
  • 【上海外灘】春節王炸撿漏!全魔都僅三間,洲際旗下罕見150㎡外灘露臺套房, 巨星同款!上海外灘英迪格酒店
    ➋「潮牌英迪格」主打鄰裡文化上海外灘英迪格酒店將海派元素、老碼頭文化石庫門灰磚牆、老船板、黃包車作為英迪格在上海的首秀,上海外灘英迪格酒店的位置好的讓人咋舌。酒店位於十六鋪碼頭一帶,郵輪碼頭、石庫門老街、城隍廟、豫園等景點;BFC外灘金融中心、福佑商廈、M2香港名都等商圈皆信步可至。
  • 第三屆中華設計獎「生活美學」設計大賽終評圓滿完成
    第三屆中華設計獎「生活美學」設計大賽終評現場。(中國臺灣網 張亞靜 攝)中國臺灣網8月1日寧波訊 (記者 張亞靜)「設計雕琢美好生活,創新聚合兩岸青年」,第三屆中華設計獎「生活美學」設計大賽終評7月31日在寧波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