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上海,從海派建築開始

2020-12-27 騰訊網

打開上海地圖

能看到滿屏的「故居」和「舊址」

各種西式古典建築

和東方韻味混合在一起

形成了懷舊又摩登的海派風格

海派建築僅有百餘年歷史

卻包容了世界各地文化元素

構建了這座城市

獨特的韻味和氣質

從喧囂繁華的外灘

到市井煙火的石庫門

歷經滄桑留存下來的海派建築

與現代浦東的摩天大樓相呼應

共同形成了一江兩岸的獨特風景

01

海派建築

時代的產物

鴉片戰爭後

上海被迫開埠

外灘原有的商鋪碼頭

逐漸被外國洋行取代

一幢幢風格多樣的樓房平地而起

成為海派建築的雛形

歷經百年

從中西並存走向中西融合

而後自成一派

包容與創新

是海派建築的基因

02

外灘

風格的起點

從古典到摩登

從小樓到大廈

外灘海派建築走過三個階段

也成就上海「東方巴黎」的美譽

萌芽期丨新奇的西式建築

1845年-1895年

1845年

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上海土地章程》

正式確立第一塊英租界

第一座西式建築在外灘出現時

人們競相到這裡張望

1846年

英國人建了第一座旅館

禮查飯店

(Richard's Hotel and Restaurant)

這是上海最早的現代化旅館

也是中國第一盞電燈點亮的地方

(1903年的禮查飯店)

1849年

英國領事館建成

它也是外灘建築群中

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採用文藝復興建築風格

主體為兩層磚木結構

立面採用半圓形拱券、平拱式窗洞

底層設計有5孔券廊

廊柱柱式豐富

廊柱為塔司幹柱式

一層多用愛奧尼柱式

二層多用科林斯柱式

有英國領事館為外商提供庇護後

外灘上

西式建築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1890年的太古洋行)

發展期丨建築技術的革命

1895年-1910年

隨著租界擴張

鋼筋混凝土開始替代磚木

建築層數也由2層加至4-6層

1906年

匯中飯店建成

大樓6層 高30米

是當時上海灘最高建築

也是第一幢安裝電梯的大樓

(匯中飯店,現和平飯店南樓)

採用文藝復興風格

建築平穩莊重

細節富於變化

大面積白色面磚外牆

以紅色清水磚分割腰線

門窗形式豐富多樣

採用三角形、弧形窗楣

底層為花崗巖貼面

屋頂兩側建有巴洛克式涼亭

與此同時

建築類型日趨豐富

出現了更多學校、教堂、洋房

雖然還是以「純粹的西式建築」為主

但是已經出現「中西合璧」的設計了

比如當時的聖約翰大學

(聖約翰大學)

成熟期丨摩天大樓的熱潮

1910年-1930年

此時的上海灘大規模擴修重建

海派建築迎來摩登時代

以銀行、洋行、酒店為代表的高層建築

在這裡拔地而起

(1930年的外灘)

這一時期的建築風格紛繁多樣

新古典主義風格

折衷主義風格

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

不一而足

各領風騷

| 新古典主義風格 |

1925年

滙豐銀行大樓建成

大樓主體高5層

中央部分高7層

外貼花崗巖石材

(滙豐銀行大樓,現浦發銀行總部)

作為新古典主義的代表建築

古典柱式

三角形額坊

圓形大穹頂

是它的代表性元素

建築立面為經典三段式設計

橫向

圓形穹頂作為中軸線

劃分中部通高雙柱廊和左右兩翼

虛實結合

莊重醒目

豎向

構圖分成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為第五層及以上

上部有羅馬交叉式欄杆的女兒牆

下為強烈水平線腳的簷部

出簷較深,飾有齒狀裝飾

建築整體尺度森嚴、比例工整

裝飾樣式大氣而又不乏細節

被譽為

「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的一座最講究的建築」

| 折衷主義風格 |

折衷主義的特點是根據需要

融合不同建築風格

上海海關大樓

字林大樓(現友邦大廈)

有利大廈(現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

都是折衷主義建築的代表

有利大廈

是上海第一幢鋼框架結構大樓

樓高7層

正立面沿用文藝復興風格三段式布局

(有利大樓,現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

窗格、簷口、壁柱

廣泛採用巴洛克風格漩渦浮雕

細節裝飾富於變化

屋頂塔亭

頂部裝飾有

伊斯蘭風格葫蘆頂

呈現出一種復古混搭風

| 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 |

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

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

是現代工業發展過程中

形成的美學風格

(紐約克萊斯勒大廈)

建築外觀上

呈現幾何化造型、退臺式設計

倡導豎向線條輪廓

熱衷機械裝飾元素

1929年

沙遜大廈建成(現和平飯店北樓)

作為第一棟10層建築

地面至頂端的高度為77米

被譽為「遠東第一樓」

標誌著上海全面走向裝飾藝術風格

(沙遜大廈,現和平飯店北樓)

對比古典主義

沙遜大廈的立面設計

從形體、構圖到裝飾都已大幅簡化

以豎向線條作為主要元素

腰線、簷部採用抽象幾何形裝飾

最引人注目之處

是它高達19米的墨綠色金字塔形銅頂

不同於任何傳統風格

這種現代幾何元素的應用

讓art deco成為當時大都會發展的主角

大廈內部的裝飾藝術風格更加突出

用色大膽鮮豔

以白色、金色、草綠色為主色調

(沙遜大廈內部天花板裝飾)

大量使用幾何圖形、金屬元素

倡導現代美學

隔壁的中國銀行大樓也不甘示弱

1936年重建後

雖然到處裝飾著中國文化元素

卻藏不住它立體幾何的外形和退臺設計

(沙遜大廈與中國銀行大樓)

世界上絕少有一個地方能像外灘一樣

短短百年

在江邊千餘米的堤岸上

濃縮著萬國建築的精粹

傳統與新潮碰撞

西式與中式交融

包容創新、自成一派

如果說外灘的萬國建築群

是反映海派建築風格的一扇門

那麼

以石庫門為代表的民居住宅

就是它的一扇窗

03

石庫門

見證海派歷史

石庫門

作為上海裡弄住宅的基礎單元

誕生於19世紀

早期建築形制源於江南傳統民居

後期則融合西式建築聯排布局

因大門外有一圈石頭門框

被稱為「石箍門」

後因方言口音

「石箍門」傳作「石庫門」

石庫門的發展與演化

以1920年代為界

可分為新、老石庫門兩個時期

老式石庫門丨大家族的需求

1920年代前

最早的上海人

仍保留著對江南傳統民居的留戀

這時的石庫門多為二層磚木結構

充滿煙火氣的三合院、四合院則是主流

多為三上三下式布局

整棟樓為封閉式獨立單元

高牆厚門

面積百平有餘

建築格局為三間兩廂

進門的前院為天井

一般擺放石桌石凳、養魚種樹

作為全家人的嬉戲之所

(早期石庫門平面布局圖)

天井連通客堂

是家庭的社交場所

兩側為廂房

多為家中晚輩的居所

穿過後堂

後天井連接客廳與廚房

富餘的建築空間

迎合了大家庭的居住需求

進而發展迅速

縱橫成片

形成街坊

在修築石庫門的過程中

老上海人的巧妙靈思顯現了出來

海派特色的

老虎窗、門楣、人字山牆

相繼出現

丨 老虎窗 丨

上海氣候溼潤

屋頂坡度較陡

老上海人利用這點

在二樓與屋頂間加建了閣樓

同時將上層天窗加大並在兩邊砌牆

使得窗戶垂直成與正常的窗戶一樣

老虎窗誕生

而這裡也成為了許多人的童年秘密場所

丨 門楣 丨

上海人從西方美學裡

汲取所需

在壯觀的大門上

裝飾上了各種西式元素

就如同畫龍點睛之筆

門楣成為了整個建築上最為精彩的部分

(石庫門門楣 郭長耀攝)

他們巧妙的把西式山花

點綴在門楣之上

也發展出了半圓形、三角形、長方形等門楣

並鑲嵌有西式柱頭花飾和線腳

中西韻味同時間在大門上展現

丨 人字山牆 丨

到了老式石庫門後期

他們把屋架和山牆改為人字形

頂部用水泥蓋頂

同門楣一樣

山牆也配嵌了西式裝飾紋樣

並採用了當時時髦的巴洛克風格

進入1910年代

弄堂規模增大

但單元佔地面積變小

三開間、五開間等傳統平面形式則逐漸減少

單、雙開間的戶型逐漸增多

「三上三下」開始被遺忘

(後期石庫門:單開間+雙開間)

這個階段從總體上講

中心軸上還基本保持著

由天井-客堂-後天井-附房

的空間構成

新式石庫門丨小家庭的分化

1920年代後

進入20年代

外來人員驟增

上海進入商業繁榮的時代

同時也導致地皮緊張

居住房屋長期供不應求

大家族解體

小家庭共居

新式石庫門應運而生

外觀上保留了傳統特徵

但布局趨於西化

這時內部起了變化

原客堂、前樓、廂房

改進為起居室、臥室

還增設了衛生間

流行開間闊、進深淺的平面

橫向後天井改進為縱向後天井

以利對面鄰屋有較大通風和採光空間

層數則向三層發展

30年代以後

新式石庫門進一步發展

演變出標準更高的花園式裡弄住宅

由長條式變成了半獨立式

更多的西式元素融入其中

取消了門楣

出現了新的裝飾部件——過街樓

(過街樓)

頂面多用拱券造型

以各種西洋花飾和線腳來裝飾

拱券立面上則鑲砌了長方形匾額

那些人、那些事

上海裡弄

20年代後

上海繁榮的房地產業造成地價上揚

租金增加

人們難以負擔整棟

故而將原本寬闊的房間分割為眾多隔間

並轉租給一些囊中羞澀的租客

這些租客中不少是文人

作為小隔間的代表

亭子間在這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梁實秋《亭子間生涯》寫道:

「廚房裡殺雞

無論躲在哪個角落

都聽得見雞叫

廚房裡烹魚

可以嗅到魚腥

廚房裡生火

可以看到一縷縷青煙從地板縫裡冉冉上升」

(1935年魯迅在上海虹口大陸新村寓所附近)

但就是這樣艱苦的環境

孕育出了「亭子間文學」

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

丁玲、豐子愷

都住過亭子間並寫出了驚世巨作

茅盾在這裡寫出了《幻滅》《動搖》《追求》

魯迅在這裡寫出了《且介亭雜文》

......

方寸間的亭子間帶給老上海人的

不僅是小時候的回憶

更是紛繁的情感故事

它承載的海派都會歷史

甚至比豪宅更真實細膩

石庫門作為海派建築發展史的見證者

也見證了上海近現代社會的變遷

中西合璧 自由組合

包羅萬象 兼收並蓄

可謂海派建築的萬花筒

(上海新天地·中共一大會址)

一路看來

無論是高大的商貿建築

還是市井裡的居民住宅

都打上了舊上海的時代烙印

一代代的上海人在風動動蕩中

孕育了自己的海派文化

並走出了一條

中西合璧、海納百川、創新進取的道路

海派建築凝聚了舊上海人的文化心血

展現了舊上海的風貌

而新海派人還在繼續前進

從「東方巴黎」到中國上海

百年的海派精神

創新與包容將繼續在上海傳承下去

— END —

相關焦點

  • 《海派文化地圖》16卷完成,這是一套讀懂上海的說明書
    《海派文化地圖》16卷完成,這是一套讀懂上海的說明書 澎湃新聞記者 徐明徽 2020-12-22 21:03 來源:澎湃新聞
  • 讓建築「活」起來,上海發布「建築可閱讀」主題活動四大亮點
    在上海人的記憶中,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松江方塔、國際飯店……這些建築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不僅承載著一段漸行漸遠的歷史風煙,更體現著一座城市的內涵和特色,是一座城市的生命與記憶。「建築可閱讀」讓人們走進城市的歷史,觸摸城市的文化印記。
  • 東華上海紡博館「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 看海派時尚前世今生
    央廣網上海12月22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徐小雯 吳婭琳)街頭潮牌與上海「老底子」味道小楊生煎的跨界服飾?顛覆刻板印象如藝術品一般的毛衣?由柔性的面料、立體的輪廓曲線與充滿力量的建築感構成的禮服?思想的交流 碰撞出海派時尚文化的花火在上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服飾時尚作為海派的重要象徵之一,是這座城市的文明符號,也是全國的流行風向標。在明日舉行的研討活動中,專家學者將從海派的視野講述了海派時尚的歷史繼承和當代創新,進而探尋海派文化在時尚中的傳承軌跡。
  • 傳承海派文化,留住老上海味道 |當海派黃酒邂逅海派家具
    上海這座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造就了柔中帶剛、追求精緻,將生活過成藝術的海派女人。
  • 「濤濤說家具」海派家具是什麼?百年前上海最有錢的人都用它
    什麼是海派風格?就算你在生活中沒有實際的接觸過海派的裝修風格,那麼在各大熱播劇中也應該見得不少。如由胡歌出演的諜戰劇《偽裝者》、李易峰主演的諜戰劇《麻雀》就還原了一個老上海,是典型的海派風格裝修。濤濤今天就帶你看看那些讓人驚嘆不已的海派家具!
  • 打造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閉幕
    人民網上海11月2日電(葛俊俊) 11月1日,由上海市婦女聯合會指導,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和浦東新區婦女聯合會主辦的「海派旗袍 東方雅韻——東方神韻旗袍實景秀暨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閉幕式」在上海成功舉辦,為持續六個月的文化盛宴畫上圓滿句號。
  • 海派旗袍與上海「老字號」
    提及「海派旗袍」,總能觸發起與上海城市文化相關的聯想。穿上旗袍的女人儀態優雅,旗袍將中國女性的古典氣息表達得淋漓盡致。如今,由旗袍改良而來的服裝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海派旗袍」與上海「老字號」鴻翔密不可分,直到現在,服裝行業許多人仍公認「鴻翔」是海派旗袍的始創者。「海派旗袍」的往事就從鴻翔的故事說起。
  • 在海派小說中讀上海城市的生長
    海派文學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它以上海這座現代都市為創作背景,呈現這個都市空間環境中的歷史風雲和人事變遷,而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曾經經歷且仍在經歷著城市空間的不斷重組,體現在文學作品中就是一種鮮明的空間意識和景觀意象。這種空間意識可以作為一種解讀海派小說的方法,來探究其間的城與人。
  • 地域上的店招 — — 海派風情篇
    以吳越文化為核心,融合了近代工業文化的海派文化,正展現出海納百川、包容兼併的獨特魅力。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實質上是對歐美文化的借鑑。海派文化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越文化)的基礎上,融合開埠後傳入的,源於歐美的近現代工業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現象。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吳越文化)的古典與雅致,又有國際大都市的現代與時尚。
  • 「海派文化地圖」叢書鋪展上海文化畫卷
    8月19日,在上海書展建投書局分會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海派文化地圖」叢書新推5卷與讀者見面——虹口卷《海派源流》、普陀卷《蘇荷競秀》、長寧卷《西區漫步》、奉賢卷《古華賢情》、松江卷《錦繡雲間》。
  • 館長訪談|上海大學博物館:溯源海派文化的背景與興起
    上海大學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對外開放,其館藏體系是以文學院歷史系舊藏逐步建立起來的,收藏的一批特色海派文化藏品很好的講述了海派文化的形成背景和興起。如「1884年的點石齋畫報」、「舊校場年畫《豫園把戲圖》」、光緒八年吳友如繪的《靜安寺圖》」、「《聯華畫報》悼阮玲玉號外」等藏品均以生動的歷史細節鉤沉出晚清民國時期的上海。
  • 看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在東華...
    街頭潮牌與上海「老底子」味道小楊生煎的跨界服飾?顛覆刻板印象如藝術品一般的毛衣?由柔性的面料、立體的輪廓曲線與充滿力量的建築感構成的禮服? 2020年12月22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東華大學、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聯合主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行,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輪番舉辦,集中匯聚海派時尚的魅力。 海派時尚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 骨子裡的妖媚,春日旗袍地圖,全上海精挑細選海派頂尖旗袍|上海訂製
    2018新的開始對自己好一點讓自己活得漂亮一點以此文,紀念1935年3月8日離去的阮玲玉。。。樟木箱裡收納著整個海派服飾博物館,店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建築結構設計師,選擇女性的旗袍實現自己的海派夢想,進入金粉世家。當初選擇在田子坊210弄7號開店,2002年的田子坊,還不是2016年的田子坊。田子坊還是上海的普通大雜院,有菜市場、庫房,稀稀落落的工作室與金粉世家。那個階段,著名鄰居還有陳逸飛、爾冬強等。可以想見,鄰居們早不見晚上見,彼此串門喝茶隨手塗幾筆的傳奇故事。
  • 咖啡杯裡的海派文化|咖啡,上海城市的味道
    咖啡作為海派文化的標記,與上海整個城市緊密相聯。通過遍布這座城市的咖啡館,可以窺見上海人的腔調。 百年咖啡史,實際上是幾代上海人對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見證。開埠的歷史促成了咖啡文化在上海的生根發芽,上海的經濟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咖啡文化的本土化演繹。如今上海的咖啡館不僅延續著海派的文化色彩,同時也具有國際與本土兼有的多元風格。
  • 海派文化藝術,傳承百年的上海驕傲!
    最早月浦鑼鼓的形式是八仙對鼓,但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寶鋼的建設,全國各地的冶建單位匯集到上海寶山,月浦傳統鑼鼓融合北方威風鑼鼓、山西太原鑼鼓、四川鬧年鑼鼓形成了新的海派鑼鼓。
  • 上海1039處歷史建築對外開放,2458處二維碼讓「建築可閱讀」-一批...
    建築,是歷史文脈的承載者,是城市記憶的見証者,反映著城市的精氣神、連接著城市的過去與未來。為了吸引更多市民遊客「走近」「走進」建築,目前上海開放歷史建築共1039處,設置二維碼共2458處。 這兩年來,上海在推進「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建設上不遺餘力。
  • 上海以多元方式力推「建築可閱讀」 讓知名老建築可見、可聽、可讀...
    「建築可閱讀」宣傳大使受聘儀式舉行 範筱明 攝中新網上海9月13日電 (李佳佳)隨著第二屆「建築可閱讀」文創市集13日在上海靜安嘉裡中心開市,上百種與「建築可閱讀」相關的文創產品集中與滬上市民、遊客見面,從最初掃二維碼呈現出的建築人文歷史,逐步向根據資源特色開發的文創產品發展,上海灘上一座座富有文化底蘊的建築藉此
  • 「星爸爸」的「海派風情第一店」在哪?上海黃酒瑪奇朵又是什麼神仙味道?
    二十年前,在上海新天地的石庫門建築群裡,開了一家星巴克,這也是上海最早一批星巴克門店,被星粉們稱為「上海海派風情第一店」。從此,馬當路太倉路路口,就一直飄散著咖啡香氣,這裡也成為很多人心頭的白月光。如今,雖然新天地區域開了不少星巴克,但這家店始終讓人印象深刻,充滿著上海的海派風韻。最近,這家星巴克又「爆火了」,吸引不少城中潮人競相打卡。
  • 上海迪士尼再次推出海派風情系列商品
    米奇變身為上海灘貴公子,米妮則化身老上海歌星……繼「米奇遊上海」系列產品之後,上海迪士尼度假區時隔一年再次推出極具海派風情的「留聲上海」系列商品。產品設計靈感來自復古上海風與音樂的結合,融入了老上海標誌性建築、大劇院、音符、流蘇等復古的元素,讓粉絲完全沉浸在復古魔都的氛圍中。
  • 上海植物園「海派盆景」成功申報徐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
    近日,上海植物園「海派盆景」成功申報徐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這既是對海派盆景文化的認可,也是對在背後付出努力工作人員的肯定和鼓勵。中國幅員遼闊,由於地域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形成了眾多盆景流派,而「海派盆景」作為中國傳統五大盆景流派中最年輕的一支在中國盆景發展中一直備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