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派小說中讀上海城市的生長

2020-12-19 新華社客戶端

海派文學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它以上海這座現代都市為創作背景,呈現這個都市空間環境中的歷史風雲和人事變遷,而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曾經經歷且仍在經歷著城市空間的不斷重組,體現在文學作品中就是一種鮮明的空間意識和景觀意象。這種空間意識可以作為一種解讀海派小說的方法,來探究其間的城與人。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經歷了新的城市規劃,城市的空間性質被重新定義。如今,在經歷了日新月異發展的上海,那些不斷刷新天際與人們視線的城市建設,構築了新的城市容貌與城市空間,塑造了新的生活環境和人際交往模式。其中藏有城市與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城市變遷中留下的痕跡。

在這裡,人們閱讀這座城市,書寫自己與城市的關係。似乎每一個寫作者都有一份獨家的城市地圖、個體化的時空記憶,而這些城市書寫又能喚醒人們的集體記憶。巴赫金在《小說的時間形式和時空體形式》一文中說:「在文學中的藝術時空體裡,空間和時間標誌融合在一個被認識了的具體的整體中。時間在這裡濃縮、凝聚,變成藝術上可見的東西;空間則趨向緊張,被捲入時間、情節、歷史的運動之中。時間的標誌要展現在空間裡,而空間則要通過時間來理解和衡量。這種不同系列的交叉和不同標誌的融合,正是藝術時空體的特徵所在。」

中心與邊緣的空間意識

海派小說鮮明的空間意識,首先表現在人物出場自帶的空間標識,它是人物身份、地位、經濟狀況的直接表徵。在上海早期的城市發展進程中,中心與邊緣的空間關係逐漸形成,市中心不僅僅是單純的地理意義,也成為財富和地位的表徵。比如,曾經流行過的「上只角」「下只角」這樣的空間價值標準;比如,即使都是中心地段,仍舊還有逼仄弄堂與高級公寓、花園洋房的天壤之別。

在海派文學作品中,因地理位置不同帶來的不同人物「說明」十分普遍。比如王安憶的《長恨歌》、金宇澄的《繁花》,幾乎對所有小說人物的城市地理位置和居住空間都有著詳盡的說明。《長恨歌》中的王琦瑤,典型的弄堂女兒,一生從弄堂到愛麗絲公寓、鄔橋再回平安裡;長腳,住於上海西南角某處20世紀70年代的工房。再看《繁花》中的滬生,先住茂名路洋房,後搬到石門路拉德公寓;小毛家住滬西大自鳴鐘弄堂三層閣。有意思的是,小說中有些次要人物無名無姓,直接以地名和職業來稱呼,梅瑞的丈夫北四川路男人,阿寶的小姨夫虹口戶籍警察。程乃珊作品《藍屋》中,鋼鐵大王的孫子顧傳輝熱切地渴望著藍屋,對他來說,裡面的高檔家具、裝飾藝術、水電設備都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甚至因此厭惡父母獨立門戶後打拼出來的石庫門弄堂的家。

空間標識是塑造人物的有效方法,也是說明人物行為動機的重要依據。所以,《長恨歌》中王琦瑤對於愛麗絲公寓的嚮往眷戀,是有她的理由的。揮金如土的長腳何以起了殺心,也是可以從空間中找到一些緣由的,畢竟他白天出入高檔場所而夜晚的歸宿「就好像一個蟲子在墓穴間穿行」。此外,人物空間的位置變化,也在一些文學作品中成為體現人物命運和處境變化的一個重要側面。王琦瑤一生從弄堂輾轉,最後再回弄堂,正是其跌宕起伏命運的路徑。這些具體的城市空間的轉換,幾乎成了小說人物命運的外在標註。

私人與公共的空間意識

私人空間承載著人們深刻的個體記憶,它既是空間的,也是時間的——如巴赫金所謂的「藝術時空體」。

王琦瑤從鄔橋回到上海的平安裡,租的房間雜亂不堪,但都召喚起她的弄堂記憶:夾了油煙和泔水的氣味,這其實才是上海芯子裡的氣味;桂花糖粥的香味都是舊相識;窗簾也是舊的,遮著熟知的夜晚。《繁花》中,「阿寶十歲,鄰居蓓蒂六歲。兩個人從假三層爬上屋頂,瓦片溫熱,眼裡是半個盧灣區……是阿寶永遠的記憶。」這段回憶性的文字營造了一個時空的夢境,溫熱瓦片仿佛觸手可及,實則物是人非遙不可追。借用《空間詩學》的表達,所有的藏身處,所有的臥室,都有共同的夢境價值。

弄堂,曾是上海市民漫長時間裡一種主要居住形式。弄堂結構緊密、空間逼仄,家宅的私人空間與鄰裡之間的公共空間不易截然區分,由此既產生了守望相助的鄰裡關係,也產生了偷聽、窺視和傳播家長裡短的陋習。因居住空間導致個體與家庭、鄰裡等社會關係之間的戲劇衝突,可以說是海派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徵。

在文學作品中,空間不再是背景,而是小說的結構性因素,因為空間產生了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和各種社會關係。王承志的小說《同和裡》,被評價為「《繁花》之後再現弄堂小說」。一條弄堂,一對父子,幾戶人家……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們譜寫了20世紀60年代的一段上海弄堂故事。在他們的弄堂生活裡,孩子王「大耳朵」被爸爸鞋匠鞋楦敲頭的時候,隔壁的毛頭和妹妹就開始計數。徐策的長篇小說《魔都》,以蘇州河邊曾有「亞洲第一公寓」之稱的河濱大樓為故事的敘述場景。其中寫道,女主人公嬌鸝在丈夫去世後對小叔子祖鴻愛情的拒斥,很大程度上是擔心鄰居的目光,「長長的甬道上船艙樣排著一戶戶人家,家家戶戶大門洞開,好像有無數雙眼睛箭鏃般飛射而來」。於是,兩人的第一次約會選擇了離家很遠的西郊公園,一個公共社會空間反而給予兩人壓抑的情感釋放的機會。

城市的公共空間更多地承載了人們的集體記憶。不同歷史時期的城市發展規劃,決定了不同時期城市空間和城市景觀,一代人有一代人對城市空間和潮流風尚的集體記憶。例如,《長恨歌》裡王琦瑤的上海灘和十裡洋場,在她女兒薇薇的時代早已淡化了蹤跡。有軌電車的聲音沒有了,馬路上鐵軌拆除了,南京路楠木地磚變成了水泥……這些城市景觀的變化,也暗合著兩代人的變化。時代已經不屬於王琦瑤那個「上海小姐」的時代了,而女兒薇薇追逐著這個時代的潮流,覺得生逢其時。

城市與人的變化,在《繁花》中更是有了直觀的表述。即以插圖這種形式記錄作者記憶中城市空間的變遷:國泰電影院的椅座設計、錦江大酒店街角40年間的變遷圖、淮海路國營舊貨商店、20世紀70年代滬西工廠地圖……這些城市公共空間,在小說中以一種有溫度的形式再現給讀者。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說道:「城市就像一塊海綿,吸汲著這些不斷湧流的記憶潮水,並且隨之膨脹著……然而,城市不會洩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

變動與靜止的空間意識

城市空間的變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而言的。

有相當一部分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出了人們對城市空間變動過快而產生的陌生和疏離感。作家唐穎在其「雙城系列」《阿飛街女生》《初夜》《另一座城》3部長篇小說中,故事背景都主要是她成長的街區「阿飛街」——南昌路。《阿飛街女生》中,小說人物蕭永紅住在「阿飛街」尾與直馬路相交的拐角上,在一次大規模的市政拆遷建設中,她家的舊址上很快便豎立起一棟著名的購物大廈,而地下室則成了地鐵站。「那時阿飛街所有面街的一樓人家都變成了店鋪,轉角造起了高樓,車輛川流不息,大卡車野蠻地嘶鳴。就像海明威描述的那樣,原來是樹林的地方只剩下殘樁、枯乾的樹梢、樹枝。你回不去了,他的童年之鄉不復存在,而他又不屬於任何地方。」隨著一輪輪的城市改造和拆遷,人們需要不斷重新認識這座城市。

《繁花》的開頭特別精彩,幾筆營造出了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兩個時空,「頭伸出老虎窗,啊夜,層層疊疊屋頂,『本灘』的哭腔,霓虹養眼,骨碌碌轉光珠,軟紅十丈,萬花如海。六十年代廣播……風裡一絲絲蘇州河潮氣……對面有了新房客了,窗口掛的小衣裳……」「八十年代,上海人聰明,新開小飯店,挖地三尺,店面多一層,閣樓延伸……進賢路也是一樣,進店不便抬頭,欄杆裡幾條玉腿,或豐子愷所謂『肉腿』高懸……」通過兩個時空交叉並置讓整部小說時空疊加膨脹,意味無窮。

小說中靜止的時空多半是有特殊象徵意味的,多為人物的心理空間層面。王琦瑤對於改革開放後上海的商業復興景觀有自己的評價,但她也找到了其中不變的城市氣氛。去紅房子西餐館的路上,「這一條茂名路也是鐵打的歲月,那兩側的懸鈴木,幾乎可以攜手,法國式的建築,雖有些滄桑,基本卻本意未改……這一路可真是永遠的上海心,那天光也是上海心……這街角可說是這城市的羅曼蒂克之最,把那羅曼蒂克打碎了,殘片也積在這裡。」王琦瑤身上保留著那個時代的審美經驗和生活方式。作為城市歷史的親歷者,「上海小姐」的傳奇主角,她所迷戀的時空其實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瞬間。

上海城市的生長蓬蓬勃勃,上海的城市空間仍在不斷重組,空間意識或許可以作為一種解讀海派小說的方法。正如卡爾維諾所說,「我可以告訴你,高低起伏的街道有多少級臺階,拱廊的弧形有多少度,屋頂上鋪的是怎樣的鋅片;但是,這其實等於什麼都沒有告訴你。構成這個城市的不是這些,而是她的空間面積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係」。(胡笛)

相關焦點

  • 咖啡杯裡的海派文化|咖啡,上海城市的味道
    咖啡作為海派文化的標記,與上海整個城市緊密相聯。通過遍布這座城市的咖啡館,可以窺見上海人的腔調。等一杯咖啡的片刻,你能細細覺察到城市裡的「前浪」和「後浪」——身型筆挺的老克勒、精緻妝容的OL、展現自己個性的00後……店內或三五好友捧杯低語,或靜坐卡座閒讀,或凝神埋頭工作。 百年咖啡史,實際上是幾代上海人對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見證。開埠的歷史促成了咖啡文化在上海的生根發芽,上海的經濟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咖啡文化的本土化演繹。
  • 《海上花列傳》| 海派文學的迷人與風情
    但他鄉試屢試不中,後來就索性放棄,也不再執著於功名,而是以琴棋詩賦度日。時常旅居上海的他,與滬上文人交好曾任《申報》編輯。1892年,韓邦慶把《海上花列傳》刊發於自己的主編的文藝雜誌《海上奇書》中,兩年後,小說推出了單行本。
  • 一本依葫蘆畫瓢可以做出美食的小說——《廚房裡的海派少女》
    《廚房裡的海派少女》作者剛剛聽到這個詞,說某位脫口秀是「海派說口」,就以為海派的「海」應該是上海,因為這位脫口秀演員確實是上海人。聽多了細追究一下,海派是有多重意義的,最常見的還真是與上海有關,具有上海的特色,比如海派說口、海派京劇等;有一種主要體現都市文化和商業色彩的文學流派,比如海派文化等;還有指海外,就是國外,原來指那些由海外跨國公司或海外機構派遣回國人,後來引申為海外的文化等。
  • 傳承海派文化,留住老上海味道 |當海派黃酒邂逅海派家具
    上海這座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造就了柔中帶剛、追求精緻,將生活過成藝術的海派女人。
  • 東華上海紡博館「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 看海派時尚前世今生
    思想的交流 碰撞出海派時尚文化的花火在上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服飾時尚作為海派的重要象徵之一,是這座城市的文明符號,也是全國的流行風向標。在明日舉行的研討活動中,專家學者將從海派的視野講述了海派時尚的歷史繼承和當代創新,進而探尋海派文化在時尚中的傳承軌跡。
  • 「海派文化地圖」叢書鋪展上海文化畫卷
    8月19日,在上海書展建投書局分會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海派文化地圖」叢書新推5卷與讀者見面——虹口卷《海派源流》、普陀卷《蘇荷競秀》、長寧卷《西區漫步》、奉賢卷《古華賢情》、松江卷《錦繡雲間》。
  • 打造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閉幕
    人民網上海11月2日電(葛俊俊) 11月1日,由上海市婦女聯合會指導,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和浦東新區婦女聯合會主辦的「海派旗袍 東方雅韻——東方神韻旗袍實景秀暨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閉幕式」在上海成功舉辦,為持續六個月的文化盛宴畫上圓滿句號。
  • 《上海故事》:一張城市文學地圖
    而從鬱達夫到丁玲、蔣光慈、巴金等,他們的創作則在另一派脈絡中,其筆下的男女主人公既是現代物質生活的享受者與消費者,又是這種現代性的反抗者與審判者,希望儘可能地根除上海文化中糜爛與罪惡的因素。由此構成了海派文學的第二個傳統,姑且稱其為批判性的傳統,突出左翼文化立場和人道主義情懷(參見陳思和:《海派文學的兩個傳統》)。這一傳統中的代表性作品是《子夜》(茅盾著)。
  • 從《長恨歌》到《金家花園》:上海話劇海派味道漸濃
    從《長恨歌》到《金家花園》:上海話劇海派味道漸濃 2019-08-27 16:59:20來源:新民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關於上海人排外的討論:上海是海派開放城市,排外上海人非主流
    上海市一個排外的的城市嗎?從網友們的印象中,上海有排外的傾向,但是說上海是一個排外的城市,這點似乎認同的人又不是很多。因為個別人不能代表上海,從直觀上來,上海是海派城市,從基礎上就應當是比較開放的。很多人說上海有排外的地方,正如漫畫中描述的。
  • 海派旗袍與上海「老字號」
    提及「海派旗袍」,總能觸發起與上海城市文化相關的聯想。穿上旗袍的女人儀態優雅,旗袍將中國女性的古典氣息表達得淋漓盡致。如今,由旗袍改良而來的服裝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海派旗袍」與上海「老字號」鴻翔密不可分,直到現在,服裝行業許多人仍公認「鴻翔」是海派旗袍的始創者。「海派旗袍」的往事就從鴻翔的故事說起。
  • 讀懂上海,從海派建築開始
    海派建築僅有百餘年歷史 卻包容了世界各地文化元素 構建了這座城市 老上海人的巧妙靈思顯現了出來 海派特色的 老虎窗、門楣、人字山牆 相繼出現 丨 老虎窗 丨 上海氣候溼潤 屋頂坡度較陡
  • 「新時代·新海派——第十九屆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暨海派文化與...
    持續引領海派文化的研究與創新  成旦紅在致辭中,肯定了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在海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並希望中心的工作能夠立足於上海大學、服務於上海大學,使上海大學真正成為「服務上海」的「城市名片」,引領海派文化研究與創新。
  • 《海派文化地圖》16卷完成,這是一套讀懂上海的說明書
    上海,五方雜處,東西交融,既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融匯著中國其他地域文化的精華,又憑藉了開埠百餘年的歷史進程,吸納了多國文化質素,久而久之造就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與特有的海派文化性格。
  • 館長訪談|上海大學博物館:溯源海派文化的背景與興起
    上海大學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對外開放,其館藏體系是以文學院歷史系舊藏逐步建立起來的,收藏的一批特色海派文化藏品很好的講述了海派文化的形成背景和興起。如「1884年的點石齋畫報」、「舊校場年畫《豫園把戲圖》」、光緒八年吳友如繪的《靜安寺圖》」、「《聯華畫報》悼阮玲玉號外」等藏品均以生動的歷史細節鉤沉出晚清民國時期的上海。
  • 承越海派名家書畫展在上海曲水園展出
    承越海派名家書畫展在上海曲水園展出 2020-10-20 13: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型現代海派京劇組曲《大夢中國》即將在上海城市劇院首次公開演出
    2019年金秋十月,共和國即將迎來70華誕,在這舉國同慶的重要時刻,中共閔行區委宣傳部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時代主題,聯合上海戲劇學院、上海京劇院以及一大批知名的戲曲音樂人,用情用心譜寫時代主旋律,策劃創作了大型現代海派京劇組曲《大夢中國》,並將於10月10日在上海城市劇院首次登臺與觀眾見面
  • 上海書城來了「旗袍美探」,共話海派旗袍之美
    這次的「海派旗袍」專場,特邀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長、知名女企業家沈慧琴,海派旗袍文化大使、上海滬劇院院長、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海派旗袍文化大使、全國勞模吳爾愉,及中國十大旗袍品牌之一、上海市著名商標「蔓樓蘭」總經理陳黎,化身「旗袍美探」,通過分享自己與海派旗袍從「相識」到「相知」的故事,在探索海派旗袍服飾之美、文化之美的同時,更展現海派旗袍與上海女性在氣質與精神上的契合。
  • 上海植物園「海派盆景」成功申報徐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
    近日,上海植物園「海派盆景」成功申報徐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這既是對海派盆景文化的認可,也是對在背後付出努力工作人員的肯定和鼓勵。中國幅員遼闊,由於地域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形成了眾多盆景流派,而「海派盆景」作為中國傳統五大盆景流派中最年輕的一支在中國盆景發展中一直備受矚目。
  • 老靈魂碰撞出新面貌:黑石M+海派美學酒店
    ,不可不提有著上海音樂學院、上海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博物館等的「音樂三角區」,在這裡,黑石M+園區應運而生。隱匿於鬧市,循跡海派美學,一場屬於老上海的時光之旅,正緩緩開啟……步入一層大廳,寬闊的門廊與天頂極具視覺衝擊感。清晰挺闊的的構架設計有著工業化的極簡性,花磚與內飾帶來的考究的古典感與綠植帶來的法南風情,演繹力與美的交融。前廳由數條弧形曲線組成,將老上海的石庫門以抽象的形式描摹出來,以現代形式詮釋底蘊豐厚的本土建築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