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編輯部 | 隱飲
用電影治癒生活。
上個周末,郭敬明導演的《冷血狂宴》上線了。
沒錯,它就是四年前那部《爵跡》的續集篇。
自從撤出2018年暑期檔後,它改頭換面更換片名,又刪掉主演範冰冰的痕跡,終於轉成「網大」和觀眾見面了。
這部「網大」可不簡單,定價會員單片點播單價高達12元,非會員更是要24元,接近一部正常2D電影的最低票價。
在價格上來說,可以說是「頂配」了。
畢竟最近上線的《信條》單片點播也才需要4元,一個《冷血狂宴》可以頂3個《信條》。
截止發稿時,該片已經獲得了超過6039萬次播放,圍觀的網友真是不少。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是試看前6分鐘的非付費用戶。
如果把播放量完全轉換為觀影人次,這會是超過20億的電影票房。
《冷血狂宴》的口碑依然撲街,該片在國內某平臺的評分比上部《爵跡》有了小小的進步,從當年3.8分進步到了如今的4分,不容易。
雖然說郭導一出現,我們就知道他又要挨罵了。
但今天時光君還是想認真探討下《冷血狂宴》,到底怎麼不行。
可以說,這是我在2020年觀感最詭異的一部電影。
有些片子爛得很平庸,這部不一樣,它爛得簡直是耳目一新,超越常人的想像。
《冷血狂宴》的假面舞會
鑑於《冷血狂宴》的槽點太多,一時間竟然不知道從哪裡吐起。
我們先就從影片的開頭部分講一講。
在開頭免費點播的前6分鐘,當紅小生易烊千璽出場,他甚至被放在了影片海報的最上方。
不知道的還以為四字弟弟是領銜主演呢,其實他只出現在了開頭結尾。
《冷血狂宴》是一部和《爵跡》劇情緊密相連的電影,卻沒有任何前情回顧或者世界觀及各個角色關係的介紹。
請問上一部《爵跡》已經上映了多久?整整四年多過去了啊!
《爵跡》第一部在2016年9月30日上映
即使看過的人,那也早把情節忘得一乾二淨了。
畢竟爛片真的不值得佔據大腦內存,也不值得二刷回顧劇情。
所以在《冷血狂宴》一開頭,我看著字幕閃現出來的「一度王爵」「使徒」「尤圖爾遺蹟」「亞斯蘭」一臉困惑,這到底在說啥?
洗澡中的陳學冬,為啥一直念叨著吳亦凡?林允為什麼被追殺,又被救了下來?誰跟誰是同一伙人來著?
再看看表時間已經過去了20分鐘,除了好幾場閃瞎人眼的打戲,人物關係和前情交待得一塌糊塗,全靠觀眾自己腦補。
續集電影多了,咱也不是沒看過,但拍得如此任性的還是少數,真的感受不到郭導對待路人觀眾的誠意。
管你看得懂看不懂,我就這麼拍了,看個熱鬧好了。
OK,那我們就說說「看個熱鬧」這回事。
先說CG特效,確實《冷血狂宴》的CG特效比《爵跡》有了一些進步。
至少能看出來主演的明星都是誰了,畢竟上一部有些明星根本認不出。
《爵跡》第一部中的陳偉霆,你臉盲了嗎?
但是,人物頭身比例誇張的毛病依舊存在。
來看看郭採潔逆天的九頭身大長腿吧,另一位主演林允也是一樣!
眾多主角的面癱表情和僵硬動作,依然是全片最大的敗筆。
明明請來了華語頂級流量的主演陣容,卻仿佛是一群「行屍走肉」在演戲。
你甚至分不清哪個表情是演員自己的,哪個表情是後期做出來的。
他們的面部表情能僵硬到什麼程度呢?即使現實中整容嚴重失敗的「面癱臉」,做出的表情可能也比這個生動。
面對這樣的臉,這樣懸空著被拉拽的身體,觀眾實在沒辦法讓帶入真情實感,因為太脫離真實了。
在拖拽中林允的身體仍是懸空的
有些表情甚至看得人心裡發毛,因為真人是無論如何都沒有這個表情。
這裡要提一提「恐怖谷」理論。
「當機器人與人類的相似程度達到一個特定程度時,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負面和反感,哪怕機器人與人類只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使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
「恐怖谷」效應是真人CG電影最需要克服的障礙,但四年過去了,除了《爵跡》系列之外,國內還是沒有其他試水之作。
這說明要做好真人CG電影確實太難。
放眼全球,即使擁有像《阿麗塔》這樣的頂級技術,但阿麗塔和真人仍然是有區別的。
比如她那雙動漫感十足的大眼睛,就在反覆提醒你,這並不是真人。
浮誇背後
《冷血狂宴》的其他缺點也有不少:比如打戲太過密集,喧賓奪主。
難道是因為打戲不用對臺詞口型,避免露怯?
兩個小時的電影,主角們打了可能接近一個半小時。
郭敬明變成了「爆炸貝」附體:砰砰砰、跑跑跑、打打打,在街上打、在房頂上打,在水裡打,在天上打。
過於密集的打戲,讓屏幕外的我看得一臉冷漠,甚至審美疲勞到忍不住想快進了。
請問能不能稍微交代一下劇情和人物?
好了時光君來給大家捋一下故事主線,其實很簡單:
明線是銀塵(吳亦凡飾)、麒零(陳學冬飾)、天束幽花(林允)、鬼山蓮泉(換臉範冰冰),這四個是一撥人。
他們想要解救被大boss白銀祭司封印的前一度王爵——吉爾伽美什。
幽冥(陳偉霆飾)、特蕾婭(郭採潔飾)他倆是另一撥人,他們想阻止這場解救,但發現還有更大的陰謀。
暗線則是白銀祭祀想要實施新王爵計劃,漆拉(汪鐸飾)、呪夜(王源飾)、寒霜似(王俊凱飾)三人合夥去完成這個計劃,並且和上面兩撥人都發生衝突。
看出來了嗎?劇情不複雜啊,複雜的是角色名字!
這濃濃「凡爾賽風」+「歐洲風」的角色名字,對普通觀眾來說門檻太高了,記不住也分不清。
沒辦法,郭敬明寫的小說裡,人家就是叫的這個名字,這叫忠於原著。
不僅劇情稀爛,結局也是注水。
核心人物「吉爾伽美什」到底長什麼樣子?
花了整部電影來救他,到最後連個正臉都沒有?
《冷血狂宴》全片的色調為暗色系,如果在影院大銀幕上看,這不成問題。
但對小屏幕觀眾來說,卻是一片黑乎乎,談不上友好。
電影的場景設計相當複雜,看得出來製作經費在拼命燃燒,漿芝洞穴、凝腥洞穴、鮮血祭壇等幾處還是能體現出導演的想像力的。
凝腥洞穴
但這種複雜的場景,在小屏幕上觀看已經失去了製作上的優勢,很難從聲效和畫面上感到震撼的效果。
全片過度堆砌的場景設計和打戲,反而是炫技過了頭。
在郭敬明的電影裡,經常是人物虛幻不寫實,場景浮華不落地。
《爵跡》第一部劇照,霓虹與特蕾婭
從《小時代》系列到《爵跡》再到《冷血狂宴》無不如此。
柴智屏曾把郭敬明的個人美學總結得很精闢:
「小場面的戲,他就會拍成大場面。
大場面的戲,他就會拍成豪華大場面。」
結果就變成徒有其表的虛幻和華麗。
這是什麼問題?審美的問題。
《冷血狂宴》
作為「凡爾賽學」的領路人,郭敬明電影裡,總是有太過懸浮的設定和太過貧瘠的內核。
那些炫目到滿溢的特效、流量熱度最高的明星、再加上浮誇的視聽語言,把不接地氣的風格演繹到了極致。
看完電影,我們發現華麗背後,只剩下蒼白的餘味。
「冷血狂宴」還是「圈錢狂宴」
2016年10月,郭敬明執導的《爵跡》剛上映不久,他在路演映後見面會上情緒崩潰。
當時他罕見地撂了一句狠話,「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
四年過去了,郭敬明活得好好的,《爵跡》第二部都出來了,罵他的人依然不少。
有些狠話,聽聽就好了。
《爵跡》第一部口碑&票房雙雙撲街,第二部背負的壓力顯然很大。
上映前又趕上主演範冰冰面臨「稅務風波」。如今的演員表裡已經沒有範冰冰的名字,她被「換臉」後重新出現。
上圖是「換臉」後的範冰冰,依稀能看出輪廓,耳朵形狀都是一樣的
多虧《冷血狂宴》是一部全真人CG電影,「換臉」後的角色「鬼山蓮泉」,在整部電影裡並不覺得特別違和。
不知是技術有限,還是故意為之,這個角色的容貌做得既像範冰冰又不像,前半部和後半部差別挺大,幾乎讓臉盲患者認不出。
上面三個都是「鬼山蓮泉」
範冰冰「出事」後積壓的影視作品不止一部。
電視劇《巴清傳》至今被雪藏,電影《手機2》和《她殺》都無限延期。《冷血狂宴》能和觀眾見面,這本身已經是一種勝利。
最近兩個月,郭敬明導演狂刷存在感。
前有參加綜藝《演員請就位》「任性發S卡」「與李誠儒battle」,屢屢登上熱搜,後有新作《晴雅集》12月底即將在院線上映。
爭議越大,話題度和存在感越高,關注的的人越多,利益就越大。
還記得他的金句嗎?「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的存在。」
對於郭敬明來說,這是獨屬於他的「爭議成功學」。
看看這部片子被騰訊視頻接手,再加上會員12塊錢的高價點播,就知道他又打了一手絕地反擊的營銷好牌。
之前我還不理解《冷血狂宴》的片名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只要換兩個字,改成《圈錢狂宴》,我們就馬上理解了。
事實上,這場盛宴還遠沒有結束。
郭敬明導演發微博說,「如果可以,如果還有觀眾想看(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辦法(賣房子)拍《爵跡3》」。
所以,你還想看嗎?
【 時 光 觀 影 團 】
《沐浴之王》北京超前觀影招募中
時間:12月9日 (周三)20:55
地點:北京CBD萬達影城
立即掃碼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