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作出好童謠
童謠是有趣的,好玩的;也是讀起來或者唱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
何為寓趣於童?就是賦予或寄託興趣愛好給孩子。
童謠是指傳唱於兒童之口的、沒有樂譜、音節和諧簡短的歌謠。為什麼能傳唱,重在於誦讀朗朗上口,起調子也自然順暢。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單純且天真無邪,童謠旨在於一個「趣」字,就是培養孩子的正能量思維,引導孩子去對好的人、事、物、環境感興趣,培養孩子良性的感知情操。
《三字經》有雲「人之初,性本善」,呱呱墜地的我們勢必受所處環境而影響終身,「善」可謂一張白紙,亦善,亦惡,正能量的環境更容易教育人朝正能量方向發展,負能量的環境也就更容易讓孩子感染負能量,此亦所謂「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真才、真知、真情、真愛、真教是為師,所以師者是啟蒙授予兒童思想、理念、技藝於學生。
當今社會,很多孩子是既摸不得,又吼不得,嬌身慣養的現象並未消減,反而過之而無不及。作為人民教師,既要忠誠於國家,傳播正能量的各種文化;也要鍾愛於學生,傳授畢生所學,讓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用,學有所效。所以,教師的童謠在開放的年代更應該傾向於傳統,一種教育模式,一種教學方法,教育孩子扭轉厭學、逃學、叛逆等負面現象。
歲月如封刀,刀刀催人老,每個人都經不起歲月的摧殘,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生老衰逝的旅程,都會面對白髮和皺紋。當我們漸漸老去,會不時回想兒時的歡樂和眼淚,那是人生最珍貴的歲月,我們會致青春,返老還童油然而生,感受「老頑童」彌足珍貴的生存意義。老者亦是長者,更需青春和活力,助推劑就是我們的童謠,尋找生活中的趣事、趣人、趣物,樂在其中,以此幫助長者感受鶴髮童顏,煥發青春般的健康和精神面貌。
【童謠筆記】01║王宗倫:童謠的細節和修養
【童謠筆記】02║眭建平:「無知」、「異想天開」或者其他?
【童謠筆記】03║張實國:「理想」童謠到底理不理想?
【童謠筆記】04║馮文元:笑得我肚皮痛的「理想」童謠
【童謠筆記】05║張維:解剖17隻麻雀
【童謠筆記】06║潘鴻云:是「枷擔」?還是「加單」?
【童謠筆記】07║婁小倩:我的心被誰勾走了?
【童謠筆記】08║畢健民:好童謠是改出來的!
【童謠筆記】09║白守雙:文章最忌隨人後——也談童謠創作
【童謠筆記】10║白守雙:童謠創作要在「稚氣」二字上下功夫
主辦:桐梓縣關工委 桐梓縣教育局 桐梓縣文聯 桐梓縣文學協會
承辦:《童子童謠》編輯部
技術支持:桐梓縣創新科技
播音主持:阿 俊
審 校:張 維
美 編:王 霞
責任編輯:王宗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