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本想發條朋友圈,想了想還是算了。」

2020-12-28 騰訊網

在綜藝《我是唱作人》中,幾位唱作人討論自己對網絡的使用,張藝興說自己不發朋友圈,也很少看朋友圈。陳粒直接爆料,需要發簡訊才可以聯繫到華晨宇。

可能明星們營業的主要陣地還是在微博

作為公眾人物,明星們很可能因為不願「被過度解讀、過度關注」,而選擇在微信這個熟人社交圈裡謹慎發言。然而,更多的普通人儘管沒有像明星一樣的壓力,但是也在用三天可見、分組屏蔽等方式管理自己的朋友圈動態,甚至不發朋友圈。

很多人每隔五分鐘就要點開朋友圈,而另一些人,正在悄悄逃離這個圈子。

不發朋友圈的人,因神秘而美麗

根據企鵝智庫發布的《「微信」影響力報告》,在用戶對朋友圈的使用方面,只有23.8%的用戶有「分享」行為,而「點讚」、「評論」的用戶分別有57.6%、38.5%。

「不發朋友圈」,逐漸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也成了這個人群的特定標籤。這個神秘的人群沒有聲音沒有圖像,卻以四兩撥千斤之力,成為了太多人的關注對象。很多人發出了好奇的聲音:不發朋友圈的人都在做什麼?是什麼心態?

許多雞湯文也從這裡找到了新的素材,經過這一話題的包裝,雞湯和哲理似乎也有了更多的時代感、更強的說服力:

「不發朋友圈的人都在看什麼」

「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

「一年不發朋友圈的人,過得怎麼樣了」

這些文章似乎都在告訴我們,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才是看懂了人生的真諦、獲得了真正的幸福:

他們生活的重心不是精修圖片、接受點讚,而是現實中高質量的社交與獨處、努力與收穫;因為真正擁有,所以無需炫耀;因為有知音相伴,所以無需說給所有人;因為足夠自知,所以無需他人評價。

於是,一天三條朋友圈的人不禁陷入了慚愧與沉思。

但仔細想想,不發朋友圈的人,真的都是如此通達透徹、抽身於俗世嗎?難道天天發朋友圈的人,都有待被拯救嗎?

不發朋友圈的人,理由都是大同小異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朋友圈動態消失了,不代表社交、分享的需要也隨之消失。

但我們的朋友圈裡,與社交相關的內容日漸寥寥。更多的是微商營業、商務宣傳以及火遍全網的熱點。

這些現實,不禁讓人懷念曾經情感洶湧的幾百字小作文、不加修飾的照片和坦蕩直接的感受。

究竟發生了什麼讓我們一點一點地失去了在此社交的欲望?

1)疲憊感:「每發一條都需要重新分組」

你的微信好友有多少人?《2017年微信用戶與生態研究報告》顯示,有45%的微信用戶好友數超過200人,13.5%的用戶好友數在500人以上。2020年,微信好友上限已經突破了5000,不過根據測驗,超過5000之後的新好友只有聊天的權限。

群聊上的小紅點永遠點不完,朋友圈不知不覺刷了好久,卻還沒刷到上次讀到的地方……微信太普及了,加好友變得很方便。工作、支付等活動也推動著我們的微信好友人數不斷增加。

朋友圈裡大量動態與我們無關,也很難讓我們產生情緒的波動,只是用無數碎片的信息增加了我們停留的時間。我們知道了很多消息,但這種信息過載並沒有給我們多少滋養,還讓我們疲憊不堪。

看別人的生活很累,分享自己的生活也很累。

社會學家戈夫曼將社會比作一個舞臺,我們都是臺上的演員,戴著假面具,用演技呈現自己理想的形象。爸媽面前只有好消息,和甲方對話永遠面帶微笑,沙雕的一面只有死黨知道,喜怒不形於色,做最好的印象管理。一位微博用戶總結得精妙:

……尤其是不想被某些人看見,也不想讓新加的朋友知道我以前是多麼沙雕/多愁善感/文藝小清新的一個人。對於新認識的朋友,我們急切想擺脫從前的標籤,從頭塑造一個全新的形象。

在不同的人面前給自己打好標籤已經不容易了,而在微信,我們還需要給別人打標籤。

無論親疏遠近,微信好友的地位幾乎都是同等的,分組屏蔽是最基本的操作。但這種機械的設置,很難適應我們和他人靈活多變的對話情境。

前幾次可見的分組,可能並不適合今天的深夜吐槽。

每次發朋友圈都要思考要對誰可見,每隔幾個月可能還要調整分組名單,幾百人的列表看下來,真的不輕鬆。不如去微博小號一吐為快。

不發朋友圈的人,可能並不是看透了人生,只是在一個動態刷不到盡頭,或者重新設置分組的時刻,被深深的疲憊擊中了。當他退出時,他愛上了這輕鬆的感覺。

2)焦慮感:「幾百好友,感覺我在最底層」

我們對於他人生活的了解,多數來自於朋友圈。而朋友圈的世界,總有好事發生:

有人進入夢想的學府,有人拿了心儀的offer,有人找到了最愛的伴侶。回家、出遊、生日……

樁樁件件,大多是值得記錄的美好節點。

只有自己的生活,七成是不值一提的平平淡淡,兩成是應付不過來的麻煩和驚嚇,還有一成,是消化朋友圈裡「別人的幸福」帶給自己的衝擊和焦慮。《2017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顯示,微信用戶中「受不了別人在朋友圈比我過得好」的80後、90後用戶分別達到了11%和12%。

由於缺乏自我評估的客觀標準,我們會通過和其他人進行比較來認識自己,從而獲得自己的定位和評價。這就是社會心理學家費思汀格提出的「社會比較」。社會比較分為平行比較、上行比較和下行比較,上行社會比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即個體與比自己優秀的人進行對比。

能在一個朋友圈裡,大家的人生或多或少有點相似,相似的求學經歷、行業、工作等等,似乎都在暗示我們,「別人能做到的,我也不能差太遠」。於是這個圈子裡的我們開始你追我趕。

不光內容,連點讚也逃不過被比較的命運。當我們寫好文案、分好組,終於發出了本月值得紀念的時刻,幾個小時過去,點讚的居然只有面都沒見過的微商阿姨,心理建設終於崩塌:果然,自己的生活不值得別點讚,自己不如別人受歡迎。

但別忘了上文說過,好友大量增加,社交過載之下,大家都很疲憊,從前會細細閱讀,如今只會一眼掃過,點讚必然會隨之減少。觀者無意,分享的人也大可不必多慮。

生活已經很難了,如果別人的世界真的精彩到讓我們懷疑人生,不如提醒自己,這些也是為了印象管理修飾過的假象。成年人的崩潰誰都躲不過,深夜的苦水、放肆的吐槽只是不在朋友圈而已。

3)孤獨感:「好像人們只是自說自話」

朋友圈看似承擔了社交的功能,但微信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社交軟體了。更多的時候,我們用它來回復工作消息、查資料、付錢……換句話說,是其他場景入侵了我們的社交空間。我們不得不添加自己的領導同事、物業人員、商場銷售……曾經的私人領地,不得不對更多外人開放,整個圈子的情感濃度變淡了。

從前,QQ好友都是同學,空間裡發一個表情、一句暗號,大家都懂。因為大家在一個圈子裡,生活經歷很相似,我們清楚話題的來龍去脈,熟悉彼此的語言表達習慣,不用多說就能共情。

但這種熱絡的感情,在微信裡越來越罕見了。

因為沒有共享的文化背景,很多微信好友只能從信息表面去理解我們的動態,他們更多基於他們的人生際遇去理解,很難與我們共情。沒有共同的語境,對話的文本也很難持續、完整。能尬聊幾句已經不易,人們才不得不學習「糊弄大法」,讓對話看上去更體面。

我們都在努力發出聲音,但大家的聲音都鮮有人真正聽懂。我們都在「不求回應」般的自說自話。

在林南的理論中,人們的各種社會行動是為了獲取資源、獲得回報。社會行動有兩種:工具性行動和情感性行動。前者是實現某一特定的目的的手段,往往是為了獲得新的資源,如財富、政治地位、社會聲望等,後者是尋求情感與支持的行動,往往是為了維護現有的資源,行動的回報往往表現為身體、心理健康、生活滿意等。

顯然,擁有不同資源或更好資源的人,由於能為我們提供新的資源,更容易激發我們的工具性行為;而那些地位、利益訴求與我們相似的人,如我們的同學、朋友,更能明白我們的生活,更容易激發我們的情感性行為。

從「熟人的圈子」到「相對開放的廣場」,朋友圈的這一轉變與我們的孤獨密切相關。過去以親朋好友為主的強關係人群,更容易激發我們表達情感,獲得安慰、鼓勵等情感體驗,促進我們的心理健康、生活滿意;而如今,朋友圈多了那些和我們地位、領域不同的人,更容易讓我們產生為自己「營業」的想法,把這裡當成個人「官宣」的平臺,打造個人形象,爭取更好的資源。

此時,在一個以弱關係為主的圈子裡尋找情感的溫度,必然會面臨歸屬感的缺失,感到孤獨。

適度逃離社交平臺,不可恥且有用

國內的用戶想要消失在朋友圈,國外的用戶也想消失在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調查公司Origin針對國外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千禧一代中,34%永久刪除了他們的社交帳號,64%想要短暫退出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為我們構建的世界是虛擬的,但帶給我們的包括焦慮感在內的負面影響是實實在在的。我們有時在這裡感覺到的焦慮大於滿足,比較多於共情,孤獨感多於歸屬感,而技術還在想方設法吸引我們對此上癮。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朋友圈,在只屬於自己的角落,自由自在地嬉笑怒罵。同時,遠離別人精心修飾過的生活,不用擔心「錯過了哪些新鮮事」,更多地觀察自己的生活,逐漸學會經營它,如此,焦慮感的減少是必然的。

不僅是朋友圈,任何社交產品設計的初衷都是為了帶給用戶一個新的、不同於現實的虛擬世界,那份虛擬世界的新鮮感、自由感,是人們在現實中找不到的。但當人人都使用時,虛擬和現實中的社交差別越來越小,平臺也不再是人們的「精神角落」,人們自然會逃離,去尋找新的自我滿足的方式。

對於社交平臺,與其陷入無意義的上癮和焦慮,不如適時選擇實施抽身出來,用更多的時間觀察自己的生活,花更多的心思維繫一段關係。

正如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所言:「人類的任務與可能性是,脫離他作為群體當中一個無思想、不自由的部分這樣的原初狀態,……人們的目標在於自由、誠實、富於責任心地生活於每一個時刻當中。」

如果能夠增加開心、滿足的時刻,逃離朋友圈真的是個不錯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十八禁,我想發條朋友圈了.
    我害怕夢魘就要來到,深吸深呼一口氣說,我想起來寫個定西。她說,不行,必須睡。我又閉了眼,思緒溜得近又遠。近在前幾天,省裡要來校巡閱,省長也要踏足校園。學校自然忙亂,勞動的火熱曛暖了初春的輕冷。路上,聽到學生在我前面抱怨,最怕政教主任,要不開會熊人,要不開會幹活。我自個一笑,我何嘗不是呢,還把包括政教的幾個主任的手機拉黑,怕他們喊我跑這跑那,做這做那。
  • 你是不是也想退出朋友圈?
    我想,如果她用朋友圈更新自己每天的動態,評論區一定會有很多朋友勸她回頭是岸吧。包包說:有些事情,二十幾歲不做,三十幾歲就更不可能去做了。現在做錯了,大不了重新來過。等到三十幾歲,就來不及了。包包和三個夥伴創立了小太陽創意空間。這是一家社會企業,以商業模式經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 《LOL》10.1版本發條玩法介紹 想知道新版本中發條怎麼玩戳這裡
    《LOL》10.1版本發條玩法介紹 想知道新版本中發條怎麼玩戳這裡時間:2020-01-11 16:22   來源:牛遊戲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LOL》10.1版本發條玩法介紹 想知道新版本中發條怎麼玩戳這裡 《LOL》10.1版本發條玩法介紹。
  • 這一次,我是真的想關掉朋友圈了.
    他們是我的朋友圈。之前花了很大勇氣,在我的一篇文章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朋友圈是你的保護色裡,把自己和虛榮自卑對抗的心理寫了出來。因為我想通過自己和身邊的故事,鼓勵大家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裡,面對朋友圈,瀟灑一點,自如一點,自己樂意就好。還說道:請記住人間值得,「朋友圈」不值得。
  • 當我刪朋友圈時,我在想些什麼
    我想,如果她用朋友圈更新自己每天的動態,評論區一定會有很多朋友勸她回頭是岸吧。包包說:有些事情,二十幾歲不做,三十幾歲就更不可能去做了。現在做錯了,大不了重新來過。等到三十幾歲,就來不及了。包包和三個夥伴創立了小太陽創意空間。這是一家社會企業,以商業模式經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 藍盈瑩:本想算了……
    轉手停下化妝,平息內心憤怒後,她拿起自己的海報,顫抖著手指開始一點點撕掉,輕輕嘆息「算了,隨你去吧」;可是,說算了的藍盈盈不是那個充滿生機的她。
  • 想看照片還得先發紅包?網友:窮的連朋友圈都看不起了
    今天下午小編的朋友圈被刷屏,點開一看,滿屏的"朋友圈照片紅包"啊有沒有!小編驚恐的看了一下日期,今天剛26號啊!不是說好了有搖一搖的嗎?這是怎麼個意思?想了半天終於明白了,原來是紅包大戰已經開打了!原來事情是這樣的,昨天支付寶公布了春晚的紅包玩法,微信自然不甘落後,剛剛"騰訊"在公眾號放出自己的大招宣稱:我們今晚就發!
  • 你是想站著,還是想掙錢呢?
    湯師爺:「你是想站著,還是想掙錢呢?」張麻子:「我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2、沒有你,對我很重要黃四郎 : 你讓我輸得很慘啊!張麻子 : 慘嗎?黃老爺,你現在還坐在這裡。抽著煙,說著話。可是六子、老二、師爺、夫人,我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了,而且永遠聽不到了。
  • 想在朋友圈炫品味 我們準備了本攻略
    ,而他們的朋友圈也未必就是你想像中那高大上的樣子,來看看我們抽絲剝繭的分析,手把手教你提升逼格吧。為了秀一下miu miu最新的香水,拼了老命凹造型(@evachen)。在這裡不由得想和大家強調一下濾鏡的重要性,因為眼下流行風潮的關係,黑白色和簡約主題佔據了人們認知美學的主流,因此加上一個黑白或者褪色濾鏡是一件多麼洋氣的事情。
  • 網易雲音樂熱評:有一隻發條小熊想環遊世界,在身上掛了一個牌,當你...
    有一隻發條小熊想環遊世界,在身上掛了一個牌,當你看到我不動時,請幫忙到我身後擰下我的發條,小兔子看到牌子上的字後,剛想幫忙,小熊突然開口說話了,謝謝,暫時還不用擰的,剛才不動只是被你可愛到了
  • 崩壞3:是本艦長想太多了,還是米哈遊的編劇想太少了?
    而在《異鄉》更新之後,第一話漫畫的劇情也基本符合本艦長的猜想,於是本艦長便看到了一個美好的未來……直到第二話漫畫更新……新一話的畫風,讓本艦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但是在提取出這些信息之後,本艦長也發現了一個問題:雖然說米哈遊的策劃一直喜歡玩梗(比如說今年的夏日活動,把遊戲王都給挖出來了,甚至連鋼鐵雄心這種和崩壞三幾乎處於兩個極端的東西都有涉及),但是對於漫畫中的細節,他們到底是用心去埋伏筆,還是隨便挖了個坑?
  • 你為啥不讓爸媽看自己朋友圈?本以為會尷尬,評論卻溫暖到想哭!
    你為啥不讓爸媽看自己朋友圈?本以為會尷尬,評論卻溫暖到想哭!第一位說:小時候不懂事,當著全家人的面讀我哥的個性籤名,後來我消失在了哥的好友列表。小編想知道你哥當年的個性籤名是啥?能讓你哥這麼對待你?第二位說「要讓他們知道我在養青蛙那還了得?這位網友真是厲害了,要是父母知道了,肯定會掀起一場風波。第三位說:因為我媽的心臟不好。小編想好好說道說道了,你是不是來搞笑的?跟心臟不好有啥關係?
  • 想葛優躺的是你,想出去浪的還是你,不如在家看銀魂吧
    但是才過去沒幾天,小夥伴們就開始在朋友圈裡,群裡各種轉發段子了,大意就是,老子憋得慌,能不能讓我出去透口氣。答案是,最好不要。你看,想葛優躺的是你,現在給你機會躺了,你又想出去浪,所以你有沒有想過,你到底想怎樣?我們來簡單聊聊為什麼會躺不下去這件事情吧。
  • 老婆去外地出差,發了個朋友圈,窗戶上的是什麼?她想綠我麼?
    4、老婆去外地出差,發了個朋友圈,窗戶上的是什麼?她想綠我麼?5、此地這麼多監控攝像頭,必有什麼重大的秘密藏在於此!6、這一定是奶奶給穿的衣服吧,奶奶會覺得孩子很冷!這麼多層孩子更容易出汗!10、這麼粗的鉤子,難不成想釣鯊魚?可鯊魚應該去大海上釣啊。11、這是被堵得實在沒辦法了吧,不過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萬一被人舉報了。12、孩子:現在這屆的家長也太難哄了吧。13、告訴你們一個大活動,在這裡買盆送媳婦,趕緊去吧,贈品有限!
  • 用心打造朋友圈,想不成交都難!
    每天微商都會加很多粉絲,但不是每一個都能立馬成交,大部分想做微商的人都會觀察別人的朋友圈一段時間,才會去諮詢的,所以朋友圈的經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主要精煉了幾個重要的點。一、堅持原創小白進階的第一步就是發原創說說。
  • 我想說|有哪些沙雕又好笑的朋友圈文案
    (願你找到喜愛那位)我是一個特別愛看朋友圈的人有哪些沙雕又好笑的朋友圈文案(以下文案均來自於讀者投稿)我是一個公司保安,愛吃小熊餅乾,工資只夠早餐,上班只為下班,每天鬱鬱寡歡,喜歡業主小丹吃火鍋時不小心把牛肚燙老了,本想扔掉。轉念一想,自己也不嫩了,何必嫌棄對方,也許這就是換位思考吧。我是真的喜歡你,永遠把你放在第一位。不說了,遊戲開了。
  • 你想發的吐槽老公的英文朋友圈都在這兒了
    我坐在廁所裡刷手機想清靜一下雖然沒有真的在上廁所但是還是坐在馬桶上然後我突然發現我就是我老公啊我現在的朋友圈如果你老婆跟你說「你想幹嘛就幹嘛吧。」你千萬不能(大寫加粗強調)想幹嘛就幹嘛。人家剛剛拖了地然後你想過去但是又想讓別人看出來你不好意思所以你就像地板燙腳一樣憨了吧唧地走了過去
  • 發條魔靈 · 奧莉安娜
    (1)對線這類英雄時注意將球放在兵線中間,令對方補兵甚至想消耗發條時也心有畏懼。  (2)實在被壓制可以充分補塔刀,畢竟QEW技能補塔刀還是非常好使的,必要時配合打野的幫助穩定前期的對線局勢。  2、技巧  以S7中faker的發條技巧作為講解。
  • 三年了,抖音還是想回到微信朋友圈
    雖然抖音在三年前曾放話:朋友圈就留給微視吧,抖音也累了。但實際上,抖音還是放不下微信這塊陣地,不僅註冊了視頻號,前段時間和極客公園的直播,還在其視頻號上進行了同步。而另一方面,2月2日,抖音向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正式提交訴狀,起訴騰訊壟斷,劍指騰訊旗下微信、QQ三年來對其分享功能的封殺。抖音要求「重回微信朋友圈」的同時,還向騰訊提出了9000萬元的索賠。
  • 如果你想離婚,我建議你先去看看凌晨3點鐘的朋友圈
    她老公一邊翻看著朋友圈,一邊哭的撕心裂肺,裡邊有一個剛剛發送的朋友圈:此刻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我披著渾身的傷痕感覺很累。我們結婚5年時間,在這期間你讓我明白了什麼叫逆來順受。迫不得已我把孩子叫醒,給她媽媽發條語音,說喜極而泣也好,但那天最終還是等到了喵喵回家。在這個深夜,獨自去死神手裡跑了一圈的傻丫頭回來說:「當一個人經歷了許多的事情後,才知道這個世上真的有萬念俱灰這個詞,可是當我聽到孩子哭聲的那一刻,又感覺這個世界上依然有著放不下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