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想退出朋友圈?

2021-02-27 金星秀

 

先不談圈,談一個朋友。

她叫包包,1991年出生的香港女孩。瘦瘦小小、其貌不揚,笑起來卻很明亮,像小太陽一樣。

她常常活在別人訝異的目光中——

中學退學,來臺灣念大學,回香港從事fashion marketing兩年後,辭掉高薪的工作,又來到臺北創業。

她身邊的朋友多是中規中矩的上班族,沒法理解她的選擇。我想,如果她用朋友圈更新自己每天的動態,評論區一定會有很多朋友勸她回頭是岸吧。

包包說:有些事情,二十幾歲不做,三十幾歲就更不可能去做了。現在做錯了,大不了重新來過。等到三十幾歲,就來不及了。

包包和三個夥伴創立了小太陽創意空間。這是一家社會企業,以商業模式經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我想到前段時間和一個臺灣小哥聊起,他一臉鄙夷地說:所謂社會企業,都是打著好聽的名號,騙人的。

我默然。

實話說,我身邊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甚至我以前也這麼認為。

我忍不住問包包,別人不能理解,該怎麼辦?

包包倒是很坦然:這世上本來就很少有人能真正地相互理解呀。

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目光了。

理解的、不解的、羨慕的、鄙夷的、仰望的、嫌棄的,一道道來自他人的目光,成了我們喜怒哀樂的理由。

我一直記得高中時的一件小事。一個不怎麼熟、但彼此印象都不錯的女生,突然間好像不怎麼理我了。過了大半年,因為同上一門輔導班,我們又熟悉了起來。聊起曾經的隔膜,女生告訴我,我好幾次看到她都沒打招呼,眼神冷淡,還以為我對她有意見。

我冤啊,那段時間,我只是試著走路不戴眼鏡而已。沒跟她打招呼,恐怕是因為我沒看清楚是她。眼神冷淡、面無表情,只是因為我在專心走路啊。

有時候,別人投來的眼神,沒有任何特殊含義。是我們自己,想太多。

回到女孩包包的身上,她原先從事的是fashion marketing,深深感覺到這個行業在製造「跟社會的矛盾」,生產著多餘的需求。

時尚行業,通過廣告強調擁有什麼你就是高貴的、有氣質的,你就能獲得別人欣羨的目光,以此挑撥人們的需求,輕輕鬆鬆把成本幾百的商品賣到幾萬。

這類廣告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精準擊中了大多數人的弱點:我們太在乎別人怎麼定義自己了。我們思考的,不是「怎麼變優秀」,而是「怎麼讓別人知道我的優秀」,不是「怎麼變幸福」,而是「怎麼讓別人知道我很幸福」。

說實話,我也曾是這樣的人。去某一家昂貴的餐廳時,我最期待的時刻,居然是拍照在朋友圈裡秀定位。

現在,我已經關閉朋友圈有一段時間了。

刪之前的朋友圈內容時,我還有點心疼:天哪,我的所有光輝時刻,就這麼被刪了!那以後別人還怎麼知道我曾有這麼豐富的經歷?

我有個很優雅的朋友,她喜歡烹飪、鍾情手作,她做出許多讓人看著就覺得美好的乾燥花束。朋友將親手製作的乾燥捧花一一拍下,只為了自己留作紀念,而不是忙於修圖發朋友圈等待著點讚和評論。事實上,除了受朋友之託幫忙推廣,她幾乎從來不發朋友圈。

有一次,我問她:你生活得那麼豐富,不發朋友圈,又怎麼讓別人知道呢?

她很詫異:我做這些,是因為我喜歡。我憑著自己的心意,把時間花在美好的事物上,為什麼一定要別人知道呢?

我啞口無言,她俏皮地一挑眉:再說了,就算想讓人知道,在交往的過程中,讓對方一點一點發現你的好,不也很不錯嗎?

是啊,她就是那樣的人,在相處的過程中,一次一次讓我驚豔,原來她有那麼多才能。

而我呢,有一丁點亮點就忍不住在朋友圈裡秀,把大把時間花在了打造「別人眼中的我」上。獲獎了要發朋友圈,讓別人知道我很厲害;為了項目通宵要發朋友圈,讓別人知道我很努力;看書畫畫要發朋友圈,讓別人知道我很會生活;吃了美味的料理要發朋友圈,不然豈不是白吃了?……

說到底,我發朋友圈,是為了偽造出一個比「真實的我」更好的人。就拿我捨不得刪掉的某張照片來說吧,恰巧把我拍得很漂亮、還用軟體磨皮美白過,雖然很美,但跟平常生活中別人看到的我已經不怎麼像了。

夏天裡認識一個女生小A,長相中等偏上,可她朋友圈裡的自拍都是網紅的樣子。大家熟了,午餐後去咖啡廳,幾個爽朗的姑娘直言不諱道:那些照片真的是你嗎?我們完全認不出來了!A為了表明真的是本人,當場教其他姑娘怎麼自拍:要微微側臉,露出珍珠耳釘,收下巴,最好微微張嘴可以顯得下巴尖……

姑娘們在咖啡廳玩自拍玩的不亦樂乎,小A還邀請長得清秀漂亮、卻從來不發自拍的小Q和她一起自拍。小Q連忙擺手,說自己不會拍照。果真,雖然實際上小Q容貌更勝一籌,可拍出的照片裡,小A硬是靠自拍絕技顯得比小Q美。

後來,一個姑娘私下裡和我說:照片裡再美又有什麼用,大家還是覺得她沒小Q好看啊。

我深以為然。講真,沒人把朋友圈裡的東西當回事兒呢。

以前,我是個喜歡寫東西的人。可是迷上了朋友圈以後,我漸漸地把創作能力耗竭在發朋友圈上——

配圖要用美圖秀秀精心修過,怎樣顯出品位和格調;

文案一字一詞都要仔細拿捏,怎樣顯得厲害又不像裝逼;

別人的評論,要一個一個回,體現和朋友們的良好互動;

甚至在評論別人發的東西時,我也會字斟句酌,極力在共同好友面前展現我們私交甚好;

如果哪一條朋友圈沒有很多人贊和評論,我會覺得非常不安,過一會兒就要下拉刷新一下……

漸漸地,我很少再認真地看一本書,往往是隨便翻開一頁,發條朋友圈展示我在讀這本逼格很高的書,緊接著和評論互動一下,再刷刷別人的動態,然後就棄書不顧了;我很少再認真地寫字,發朋友圈吞噬了我的業餘時間,想表達的東西也通過朋友圈支離破碎的字句傾訴,我失去了完整表達的能力……

直到我發現,身邊不怎麼刷朋友圈的朋友,個個都過得比我豐富,他們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急於尋求他人的理解和認同。

中學時代我們身邊就有一些低調的學霸,暗搓搓攢了一堆獎項,學業、演講、樂器、甚至是電競,卻從不喜形於色,你若是不問他,他幾乎不會主動提及。我們義憤填膺地吐槽學霸有心計,殊不知學霸只是在專心經營自己的事,無暇去處心積慮地打造別人眼中的他。

我覺得是時候改變自己了。

於是,我刪掉了之前的所有動態,關閉了朋友圈。

生活有了些小小的改變。

我不看朋友圈,有了碎片時間學ATT,知道了better在美語裡念成bedder,business不是bi/zi/ness而是birz/ness,Betty bought a bit of better butter讀出來是Beddy bada bida beader budder,我被語言的神奇深深吸引;

我不再在朋友圈裡發些碎片化的文字,而是試著寫千字短文,也意外地得到一些朋友的共鳴和喜歡;

我不再精心修圖發自拍,而是在網絡慕課上跟著敖幼祥老師學畫四格漫畫,設計出幾套漫畫表情,讓自己畫出的小貓戴著和我一樣的圓乎乎的眼鏡,心裡歡喜得不得了;

……

當有一天,我發現爸媽了解我的近況,是通過私聊,而不是通過眼巴巴盯著我朋友圈裡的動態時,我真的覺得,我過得比以前,更讓我喜歡了。

停用朋友圈,對我的社交有什麼負面影響嗎?說真的,我暫時還沒看出來。可以公開展示給所有人觀覽的內容,大多數時候,其實無關痛癢。而我所珍視的友誼,是能夠彼此分享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心緒。

我並非是要勸大家去關了朋友圈,相反,我覺得發發圖片和朋友們分享小確幸、用簡單文字記錄生活瑣屑,是件挺美好的事。

物為我用,朋友圈的出現,本是為了拉近和朋友間的距離。可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反而受制於物、為了發朋友圈而發朋友圈時,就需要重新審視這件事兒了。

我更希望,我發朋友圈,是因為確實有喜悅或心事,自然而然地表達,而不是為了凹出一條朋友圈,吃土一周只為去一次可以炫耀的餐廳秀定位。

其實,別人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在意你。

你為了讓照片裡的下巴稍微尖一點而修圖半天,其實別人完全看不出差別;你覺得自己做了件了不得的事趕緊發朋友圈廣而告知,其實別人滑過了就忘了,根本不記得你發過什麼;或者,有的人跟我一樣,壓根就不看朋友圈呀。

與其讓時間被朋友圈不聲不響地吞噬,我更願意,把光陰浪費在我覺得美好的事物上。

相關焦點

  • 成年人的社交:關閉朋友圈,退出同學群
    有沒有發現,朋友圈裡越來越少有人曬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經聊得熱火朝天的同學群裡,如今只剩下了一些廣告連結和各種點讚求關注的分享。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開始關閉朋友圈,退出同學群。他認為只有在同學面前才能夠無所顧忌,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可是如今他卻發現,越是你寄予厚望的情誼,可能你的失望越多。有些人面上對你面帶笑容,可是他們卻在背後嘲笑你沒什麼本事,刻意地疏遠你;有些人你掏心掏肺待他,卻被他當作是利用的對象。他覺得你有用途,從你身上踏過時百般恭維,然而他用過你之後卻過河拆橋,沒有一句你的好。
  • 退出那些狗屁倒灶的朋友圈吧
    微信的普及使得朋友圈的建立就在彈指的瞬間,友誼小船翻覆也是頃刻之間。在朋友圈裡,有些人不停地在給朋友發的東西點讚👍,他們連內容都不看。其實,沒看也沒關係,不點讚也沒關係,幹嘛要做假呢?朋友之間的交流失去了眼神和心靈的交流。只剩下像司法證據似的截圖和虛偽的點讚來維繫關係。朋友之間能夠建立關係的基礎是,朋友之間的思想能有共鳴。沒有共鳴,各說各話,雞同鴨講,根本不會成為朋友。
  • 「 有人默默退出了你的朋友圈 」
    「不過我朋友圈也已經關了很久了,就是一條橫線」,她又補充了一句。「難怪很久都沒刷到你的動態了呢」,其中一個朋友說:「不過你關了朋友圈,不怕錯過一些事情嗎?」周周笑著說:「需要刷朋友圈知道的事情,那說明也沒重要到哪裡去呀。」朋友圈的本意是記錄和分享,可人心裡總是有太多雜念,看得太多,焦慮也多,反而沒那麼容易幸福。
  • 「剛剛本想發條朋友圈,想了想還是算了。」
    然而,更多的普通人儘管沒有像明星一樣的壓力,但是也在用三天可見、分組屏蔽等方式管理自己的朋友圈動態,甚至不發朋友圈。 很多人每隔五分鐘就要點開朋友圈,而另一些人,正在悄悄逃離這個圈子。
  • 這一次,我是真的想關掉朋友圈了.
    他們是我的朋友圈。之前花了很大勇氣,在我的一篇文章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朋友圈是你的保護色裡,把自己和虛榮自卑對抗的心理寫了出來。因為我想通過自己和身邊的故事,鼓勵大家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裡,面對朋友圈,瀟灑一點,自如一點,自己樂意就好。還說道:請記住人間值得,「朋友圈」不值得。
  • 山下智久退出傑尼斯了!
    (文/棗)  據《文春》報導,山下智久已經於10月底退出了傑尼斯!
  • 原來濮陽人口中的朋友圈心機女是這樣的,說的是不是你?
    自從迷上了朋友圈以後,我漸漸地把很多精力耗竭在發朋友圈上——▵配圖要用美圖秀秀精心修過,怎樣顯出品位和格調;▵文案一字一詞都要仔細拿捏,怎樣顯得厲害又不像裝逼;▵別人的評論,要一個一個回,體現和朋友們的良好互動;▵甚至在評論別人發的東西時,我也會字斟句酌,極力在共同好友面前展現我們私交甚好;如果哪一條朋友圈沒有很多人贊和評論
  • 逼房地產業退出中超?是不是要來一套「毀滅後的重生」?
    逼房地產業退出中超?是不是要來一套「毀滅後的重生」?要求強制改名,結果現在國安不幹,而且中赫還收購了國安的全部股份! 逼房地產業退出中超?哪個不是房地產公司?除了恆大,萬達、中赫、綠地、富力、華夏、永昌、建業、佳兆業等都是,包括魯能、亞泰都有房地產業業務,除了房地產公司誰玩足球?
  • 在朋友圈發了牙套對比圖 閨蜜問我是不是下巴打了「憋尿酸」
    在朋友圈發了牙套對比圖 閨蜜問我是不是下巴打了「憋尿酸」戴牙套可以說是我從十幾歲就想做的事
  • 你為啥不讓爸媽看自己朋友圈?本以為會尷尬,評論卻溫暖到想哭!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把微信朋友圈屏蔽了父母,因為自己在朋友圈說的一句話,父母確認為另一種意思,還專門給自己打電話教訓,讓很多網友有些煩惱。小編曾經聽朋友說父母會用微信之後,天天關注自己的朋友圈,父母經常是第一個點讚的,但是自己一個星期沒有動態之後,媽媽打電話問這幾天怎麼了?是不是不開心?
  • 你的朋友圈VS你媽的朋友圈
    ,名字是《跟父母頂嘴的都是不肖子孫》,這暗示是不是有點太明顯了?」如果你有觀察會發現,媽媽們的朋友圈通常會轉發很多文章,比如《xxx不能再吃了,會致癌!》雖然他們總是對我們的微信頭像和朋友圈內容指指點點,我們也時常看不明白他們轉發的迷惑文章,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之前有一項關於「你的朋友圈會不會屏蔽爸媽」的調查,有很大一部分年輕人表示會。
  • 張一山是不是像極了不肯在朋友圈公開你的男朋友?
    為什麼你的男朋友不在朋友圈曬你?我們先往好的方面想想:如果他的微信裡主要是些表面朋友、同事、合作夥伴不想自己私生活給大眾指指點點。,繼續培養備胎搞曖昧「只要你知道我愛你就好,別人怎麼想的不重要」然而重要的是他自己本身都不是這麼想一邊和女朋友戀愛著,另一邊撩著其他妹紙廣撒網釣大魚這種渣男多數他的微信裡,還有其他的曖昧對象,他就是想營造「偽單身」的狀態,給人自己沒在戀愛的錯覺
  • 幽默搞笑:當你沒有男朋友,但是又想發朋友圈,該怎麼辦呢?
    這隻狗是不是有點傻?30多度的溫度還在這裡撒嬌! 當你沒有男朋友,但是又想發朋友圈,該怎麼辦呢?
  • 王思聰的朋友圈是不是所謂的吃瓜聖地?
    是的,王思聰的朋友圈一向是吃瓜的聖地,也是瓜友們狂歡的地方。很多關於娛樂圈的大瓜都是王思聰曝出來的,王思聰還是一個非常敢說的人,也是一個非常直爽自我的人,而且他爆出來的料還是有一定的可靠性的,所以網友們才會集聚到他的朋友圈下,希望他能夠多曝出一點料出來,這樣他們對於明星能有更多的了解,今天我們來說一下為什麼王思聰的朋友圈是吃瓜聖地。
  • 用心打造朋友圈,想不成交都難!
    每天微商都會加很多粉絲,但不是每一個都能立馬成交,大部分想做微商的人都會觀察別人的朋友圈一段時間,才會去諮詢的,所以朋友圈的經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主要精煉了幾個重要的點。一、堅持原創小白進階的第一步就是發原創說說。
  • 你想發的吐槽老公的英文朋友圈都在這兒了
    老公:讓孩子熬夜那麼晚是不是不太好啊我現在的朋友圈如果你老婆跟你說「你想幹嘛就幹嘛吧。」你千萬不能(大寫加粗強調)想幹嘛就幹嘛。人家剛剛拖了地然後你想過去但是又想讓別人看出來你不好意思所以你就像地板燙腳一樣憨了吧唧地走了過去
  • 被你點讚過的朋友圈,就是甜甜圈
    在此之前她發朋友圈的頻率基本保持在一個月三條,三條裡還有兩條是跟工作相關的,微信就是不帶社交屬性的通訊工具,朋友圈頂多算個擺設。最近她朋友圈的跟被盜號了似的,經常寫一寫日常的小事,頻繁分享新電影的資訊還附帶一個舉手的emoji,並且還接二連三地轉發「女孩喜歡你的20種表現」、「新的一年想和你做的50件事」這種充斥著小女孩的暗戀心事的推文。
  • 樂隊的夏天:楊策退出click15,是想單飛還是另有隱情?
    Ricky與楊策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兩個人感情好得不得了,一度還有觀眾調侃他們是不是一對兒。 眾所周知,一個樂隊的主創要是宣布退出,這個樂隊就走到頭了。如果楊策退出後,鍵盤手遲遲不能補位,還能達到click15原有的演出效果嗎? 有人分析是不是Ricky過於強勢,兩人創作理念不合,最終分道揚鑣。又或者Ricky主角光芒太盛,襯託他人黯淡無光,淪為御用伴奏。楊策作為有想法有能力的樂手想擁有自己的聲音。因為很多樂隊解體都是這個原因。
  • 身不由已,你是不是綁架了「九月一日」?
    新褲子主唱彭磊參加奇葩說節目,李誕非讓加他微信好友,彭磊說那得先刪一個人,徐崢刪過了,刪寧浩吧,朋友圈都130多人了。蔡康永評價他情商很高,因為他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沒有什麼罪惡感。我就想什麼是人生,什麼是快樂?什麼是意義?什麼是人生的意義?活著就是活著,很多事情本沒有意義。可他為什麼不快樂?我為什麼焦慮?
  • 發個朋友圈,你也要小心翼翼?
    所以,朋友圈的傳播功能遠遜色於某些社交軟體。發朋友圈,並不是整日裡閒得發慌,沒事在朋友圈刷存在感,自導自演,自娛自樂,僅僅是想記錄當時的心情和生活故事。也就是說發朋友圈是率性而為,你不光可以炫富,還可以賣慘,可以賣物,可以賣萌,可以曬娃,可以指桑罵槐,可以發火,可以發牢騷,可以……比如向對方表白,如果你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不通過朋友圈含蓄的表露出來,恐怕就會錯過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