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任彤瑤
疫情期間,春節院線電影集體撤檔,人們的線上娛樂需求被放大。
視頻平臺的流量激增,為用戶提供大量優質娛樂內容成為視頻平臺的當務之急。這為網絡電影帶來了全新的機遇。人們生活娛樂習慣有所改變,線上娛樂觀影的市場的可觀發展空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討論。
3月17日,淘夢創始人、CEO陰超出席了《三聲》主辦的在線閉門沙龍,分享他對後疫情時期網絡電影發展前景的洞察。
作為中國最優秀的網絡電影公司之一,淘夢在各大視頻平臺的分帳榜單長期霸榜,打造了《齊天大聖·萬妖之城》、《水怪》和《黃飛鴻之南北英雄》等多個爆款。
2018年,《大蛇》成為首部票房破5000萬的網絡電影,為網絡電影開闢了新類型。而在今年,淘夢再次迎來爆發,《大蛇2》62天分帳破3000萬,《狙擊手》、《摸金祖師》、《東海人魚傳》等也創造了亮眼的分帳成績。
在這一大背景下,陰超就網絡電影未來發展的新機遇、網絡電影在電影市場可以扮演的角色做了詳細的探討,並就如何抓緊新機遇,分享了淘夢在網絡電影市場中的生存之道。
以下為陰超的分享與問答互動整理:
01 | 疫情之下,網絡電影發展的新啟示
網絡電影市場是逐漸培育起來的,這個生長的過程不容易,還需要更多更有天賦與才華的創業者進來,共同把這個行業做好。如何把這個市場做大,是最關鍵也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這是我今天做分享的主要的一個目的。
這次疫情給整個大文娛行業帶來了巨大影響。原來一二月份春節檔上映後,三四月份會在視頻網站上進行新一輪的播放,流量也會轉到視頻網站來,這是比較常規的操作。但今年春節檔電影集體撤檔後,出現了一個階段性的空檔期,導致三四月份視頻網站無片可播。
疫情期間線上流量激增。平臺對優質內容的渴求更大了。大量流量進入後,是否能夠為用戶提供大量優質內容也是很大的問題。像遊戲,短視頻等等一系列的線上娛樂方式都在同時競爭。
大背景下,給我們帶來有好有不好。不好的是無法開機拍攝,可能要到5月份左右才能正式復工。但反過來說,我們能看到的一些新趨勢,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用戶習慣的改變。就像非典以後產生了京東支付寶等優質企業,我們也希望網絡電影在當下可以逐漸改變用戶習慣,獲取更多的用戶。
舉個例子,這次疫情會對個人生活習慣有改變,人們避免出現在非必要的場合。是不是一定去電影院?是不是可能有更多人回到客廳,購買娛樂設備?這些在長期都有可能產生影響,還待市場檢驗。
從我的角度看,線上娛樂肯定不可能取代線下娛樂,但線上娛樂的市場規模一定是更大的。這是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所以我們在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奔著未來。
這段時間我們也看到網絡電影的一些優勢。它的盈利可能會更強,更重要的是網絡電影沒有檔期之分。中國電影有五大檔期,但網絡電影並沒有分哪個時段會集中爆發。院線的競爭在每周五、周末,基本都兩個片子一爭高下。但網絡電影基本上是三、四個平臺進行播放,排期是很穩健的。比如像愛奇藝是周二跟周日,有的可能是周一跟周五。
所以它的競爭並不像線下市場激烈,容量也會更大。現在按照優愛騰三家平臺來看,我覺得每年30億往上走是沒問題的。
30億是什麼概念?2018年中國的電影票房是609億,國產電影的票房是378億,佔全年總額62.5%。但大家都知道還會有一些其他費用,包括百分之五十幾的院線的分成,實際分到手的大概在33%到37%左右,扣掉宣發就在33%左右,大概片方可以拿到手的是125億票房。
我們網絡電影的30億,相當於國產院線票房每年產量的1/4,這不是特別小的數字。只按市場規模來說,大家可能一聽院線有600億的市場,網絡電影只有30億,是20倍的差距,但我覺得最終算下來的結果並不是這樣。
更有意思的一個點,從愛奇藝前段時間發布財報來看,它2019年的會員收入大概在144億,這是它主要的收入來源。而愛奇藝的內容成本大概在222億,一般單個平臺在網絡電影上的投入在7億到10億之間,相較於200多億的內容成本,我覺得是鳳毛麟角。這個市場的增長空間還是很大的。
基於此我再分享對票房天花板的看法。我們看2014年到19年的網絡大電影票房首位數據,2014年才63萬,到了去年是3200萬,4年到5年時間中,增長大概在8到10倍之間。
票房天花板為什麼會增長這麼快?愛奇藝在做網絡電影時,採取了會員點擊分成的模式。最初微電影時代以cpm的模式分成,更多只是非會員的點播廣告,超過千萬次的播放才有5萬塊錢,是非常低的一個數字。
愛奇藝加入會員分成的體系後,就可以看到有大量的片子能分到錢了,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跨越。18年優酷的進入,就給到了票房5000萬的好成績,市場確實就擴大起來。到了2020年,今年騰訊也正式加入到分帳模式中。優愛騰三足鼎立,給整個影視文娛行業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可以支持拍攝一些好內容,我覺得這是卓越的貢獻。
這個月《奇門遁甲》在騰訊跟愛奇藝兩家聯播,給市場釋放了一個非常好的信號,可以看到平臺高層願意把好的內容進行聯播,吸引更多人進來把市場做大,表明大家更願意擁抱市場,也更願意把錢給到更優質的內容。這也給了市場帶來了新的增長點。頭條快手是否會加入?我覺得頭條已經在做了。快手未來是不是會在做?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必然的事情。
在未來,一個片子有沒有可能優酷、騰訊和愛奇藝三家聯播?我覺得完全有可能。這就無形中打破了對票房天花板的傳統看法:一個平臺的會員量和網絡電影的頻道每日訪問流量是有限的,一個片子在單平臺有2000萬到3000萬的播放,這個數據不好說能不能再向上走。但如果三家聯播,想像空間就會大得多,可能最終會出現影響所有觀眾的現象級的作品。我不確定聯播會不會變成常態化,但一定是面向少量最精品的網絡電影展開的。
未來有可能產生網絡院線單點付費的模式,這需要更長的發展時間。整個春節檔有7部片子會在這一區間段排播,但大多數觀眾大概率只會看一部片子一部分人可能選擇兩部,看三部的是鳳毛麟角。如果有一天,春節檔的片子可以在家庭客廳中看到,哪怕一張票是40塊錢、50塊錢,我相信很多人願意用這種形式把春節檔的電影都看一遍。這次《囧媽》也是採用類似的方式,頭條以此來試驗市場。因此從長遠來看,我覺得網絡院線的可能性是有的。
02 | 網絡電影的存在價值:補充院線內容 & 培養年輕創作者
網絡電影很多時候處在整個影視行業鄙視鏈的底端,大家都在說「存在即合理」,我們也在思考網絡電影存在的邏輯是什麼?價值在哪裡?這會給我們的創業帶來非常重要的參考和指導方向。
我們找到兩個很重要的點。第一,網絡電影能成為院線電影內容的互補。無論從客單價也好,還是用戶的社交需求也好,院線電影的市場會更大,但內容相對同質化。有幾點原因:第一它的買票權在女性,所以女性喜歡的題材在院線電影中佔比會更高,更好的內容都投入到比如愛情片、喜劇片的類型上,像男性更喜歡的,比如動作、武俠、科幻類型的片子就相對會少一些。
當然在科幻類型的片子中,主要的競爭對手還是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如果沒有很好的工業化的或特效基礎,與美國競爭的風險也會很高。這就是為什麼整個院線電影相對會同質化更嚴重。
但反過來說,難道這些在院線不被看好的片子,就沒有市場需求嗎?
比如一些武俠、軍事或者動作類型的片子,在院線非常少。難道就沒有市場嗎?我覺得不然。看整個網絡電影的票房分帳排行榜,當中也有大量比如盜墓、武俠、動作和玄幻題材的片子。
大家可以試想,周末我們肯定跟朋友去社交、去愉快的玩耍,肯定希望去線下吃個飯,看個電影,這是很好的社交。但在周一到周五,我們辛苦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可能更希望看一個並不苦大仇深,並不傷感的電影,可能更獨期望看到一個有視覺奇觀的,更有新鮮感的片子,網絡電影就在這部分承擔了內容互補的責任。
在整個金字塔中,要有中堅力量去做內容的填補。我們也一直在想,中國有最好的導演產出一些最好的院線電影,院線電影佔整個中國電影超過六成的份額,對比其他國家,大多數會被美國電影碾壓。中國電影每年都會創造出很大頭部的經典,這是非常偉大的事情,
但中間這些1000多萬2000萬製作費的電影,生存空間在哪裡?院線顯然是不足以支撐的。像文藝片、恐怖片都是很小的市場,但網絡給了這些低成本的電影一個機會。把它們放到網絡上進行觀看,也彌補了整個電影內容的缺失。
第二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年輕創作者的培養通道問題。過去從第一代導演到第六、七代導演,都是通過一種傳幫帶的方式在走。但賈樟柯前段時間在德國也說到了,更希望不要有下一代導演,而是各有個性化的表達。
傳統的培養模式,從助理的身份一層層往上爬,最終變成聯合導演或者導演,這是是一條非常漫長痛苦的路。網絡電影給了一些年輕的創作團隊、導演、製片人等創作者一個新的機會和通道,去拍攝他們的處女作。我們公司目前也籤了10來個導演,有來自電影學院的博士、碩士,有從好萊塢學電影回來的導演,我們在探索如何跟他們互動,產出品質更好的片子,同時能讓他們實現第一個長篇的創作。
有很多電影導演極其有天賦、有才華,他的所有的想法、創造力就是比別人更好,但還有很多導演可能並沒有這種天賦,讓他們嵌入到整個電影工業體系中會是很好的選擇。
就像我們在看漫威的電影,除了復仇者聯盟的羅素兄弟,其他的片子,鋼鐵俠、蜘蛛俠這些的導演們是誰?我們可能並不記得。它是工業化體系的一部分。網絡電影也是一樣,能夠通過不斷的拍攝實戰去培養出一批年輕的創作者,我覺得這是網絡電影對整個電影行業很重要的貢獻。
03 | 網絡電影的生存之道:尊重市場規律,套路化與差異化創作
我想多講一些對內容的反思。把握時代脈搏很重要,在起伏的市場和時代裡做出正確的選擇,是非常睿智的事情。
很多院線團隊來做網絡電影,帶著很多固有思維,包括商業模式、內容的理解等。開始時我們希望對標院線,但結果不管從製作水平、講故事的能力等來看,都很糟糕。過去我們也踩過很多坑,不是所有類型的網絡電影都可以掙錢。
如果一上來就覺得網絡電影比較low,要改變這個市場,要拍高大上的東西,這顯然並沒有完全尊重市場的規律。因為你可能拿不起拍院線的成本去拍網絡電影。很多時候我們並不一定要去拍某些題材的片子,只不過當下市場就是這樣,我們就尊重市場的規律,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
如何把握市場脈搏,如何去做微創新,這又是另外一個特別重要的話題。
比如網感,這個詞在2015年提出後迅速被汙名化。我覺得這個詞本身沒有問題,它是一個很中性的詞,問題在於大家並不能準確理解什麼叫網感。這個詞本身就代表了網際網路用戶對內容的口味,只是我們對內容的理解、產出內容品質上出現了問題。
第二個是之前被汙名化的所謂片名海報。剛開始大家說只做好片名和海報,只做好前6分鐘,這顯然不對。但並不代表重視片名海報和前6分鐘不對。
在信息流爆炸爆炸的網絡中,做電影和院線的思路是不同的。你需要有一個精彩的片名、海報和開場畫面吸引觀眾,給他們一個往下看的理由,讓導演在之後能更好去開展故事。
我們要懂得市場的規律,平臺的觀眾愛看什麼很重要。網絡電影的片名與海報,跟院線電影完全是兩個方向,更多是更直觀、更有商業化更有賣點的。
在開場畫面上,並不是把所有精彩東西都堆到前6分鐘,而在前6分鐘要抓住觀眾。這跟抖音很像,幾秒之內抓不住觀眾就划走了,機會就沒有了,連點讚都不可能。
第三點是套路跟差異化。在套路化中IP很重要。這麼多年大家也不斷說網絡電影蹭Ip,但IP有IP的價值,它瞄準的這類人群,看到這個片子就會有欲望去看下去或付費點播。市場最終還是成王敗寇,你拿到了好的票房,好的成績,哪怕拍得再爛,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成功。
所以很難去評判這個事情的好與壞,至少在商業利益上有所回報,對整個經濟的發展也是有良性幫助。但對文化來說,它是不是有足夠好的幫助我不敢說。但我希望有更好的作品。既然是老祖宗傳下來的IP,能確實也要更尊重和善待一些。現在市場中還有大量人在使用公共IP,比如西遊、封神。同時我們也在買一些IP,比如奇門遁甲、蜀山等。
還有一個是選擇具有經典形象的演員。在網際網路時代做流量生意,你的海報貼在視頻網站,每天可能100萬人從你面前路過,能吸引多少人點擊進來是非常重要的。
線上的流量每天是很穩定的,套路能吸引60萬到80萬人觀看,為什麼不做?做網絡電影首先是個商業。我們做盜墓、玄幻、西遊題材等,都能獲得比較好的成績。成功經驗是特別值得吸取的。大量的失敗案例都是自己覺得這個類型好,但市場反響並不佳。
市場規律我們要尊重,還要把握市場的脈搏。套路其實也是一個時尚悖論:一個成功的東西出來,所有人去追趕,當大家都在做,實際上就變成不時尚了。比如我們做大蛇,火了以後就大量有人開始跟風,做很多蛇類的片子,你的競爭力可能就會下降了。所以我們在套路化同時也需要差異化。
已經有大量的套路化的東西的情況下,差異化是可以嘗試的。但一個新的行業試探者進入,我建議更多是按照原有的套路去嘗試,因為活下來才是更重要的。當然如果想做一個不一樣的東西,覺得可以爆,也沒有問題,就看賭不賭得起。
差異化是必須要做的,這無形中可以推動破圈,讓行業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但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也必須堅持社會跟經濟效益兩手抓。通過一些套路化的內容是獲得經濟收益,同時把一部分資金投入到差異化的項目當中。我們一般的比例是二八或三七,套路化的東西可能做到7.5,差異化的可能就會做到2.5。
現在我們網絡電影的製作技術已經有一定水準了,但講故事能力還是有限。在套路裡做一些有高度的思想內涵表達,這也是差異化的一個方向。
還有一點是對數據的使用。我覺得數據僅僅是參考,要找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所有的創作都是感性的,大家想做一個有共鳴、有共情的好電影,但同時也要理性分析市場。不是所有創作者都有極高的天賦。所以和數據一起結合分析可能會更好。
我們這些年的拍攝都有參考數據模型。《狙擊手》上線後,我們會拉一些對比的數據。比如通過彈幕的起伏去復盤劇本,是否在一些地方亮點不足,讓觀眾有拖拽進度條的行為。有關場面、特效、演員的各個方面都會分析。通過這個片子的評價和口碑,了解用戶的需求,復盤下一步怎麼改進,指導我們如何使用受歡迎的元素拍攝更多同類片子。
數據也可以幫助宣發。相比通過吸引平臺自有流量來做收費的,我們更多希望通過各個外部平臺導流,所以熱搜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以此判斷片子是不是足夠的火,是不是吸引在外用戶進來觀看。
我們也看到很有意思的現象,《狙擊手》在重慶、北京和成都這三個城市播放是最多的,總體來說四線城市最多,用戶人群還是比較下沉。為什麼重慶跟成都、北京是最多的?從抖音用戶來看,廣東、河南、山東三省佔了前三;按城市劃分,重慶、成都是前兩位。
所以我們在抖音上做了大量的宣傳,從抖音上大量引流到視頻網站上。在強化這一塊宣傳同時,我們還做了一個跨界的營銷,我們跟手遊《和平精英》做了一個跨界營銷,直播有 800萬人次觀看,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數據導流。
Q & A
Q:今年網絡電影的製作成本控制在什麼區間比較合理?
我們自己的策略來看,可能800萬到1000萬是一個能做出較好作品的合理區間,同時能夠獲得一個比較好的利潤。
我們的選擇權可能更多一些,既有600萬到700萬成本的片子,又可以做2000萬成本的片子。而如果是一個一年做3到4部的公司,800萬左右的成本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包含了演員、特效的費用,有好的特效和演員,題材又相對來說有市場,會有機會翻一倍到1500萬。
Q:如果製作成本在800至1000萬,宣發費用大概在多少區間合適?
我們現在一般一個s級的片子會在100至200萬之間。
Q:網絡電影的升級可以從哪些維度入手?比如拍電影的團隊來拍網大,這種升級是怎麼樣的?
我覺得目前最大的挑戰還是劇本,這是最重要的東西。
劇本費用的提高是網絡電影升級一個很重要的方向,我們希望把劇本費用提升到10萬、20萬或者更高。但這些編劇是否適應網絡電、,寫出好的劇本也是新的挑戰。可以在原本我所謂的套路化的題材上做升級,比如我們發現武俠,武俠,軍事,喜劇和怪獸題材,相對成功率會高一些,如何在這四類題材上做劇本升級就變得很重要。
Q:在網絡上流行的甜寵偶像劇,為什麼沒有在網絡電影市場受到歡迎,或者市場為什麼這麼小呢?我們如果做這種題材,一個比較安全的投資比例大概在多少?
我覺得是觀影習慣的問題。目前影視劇還是女性消費為主,而網絡電影更多還是男性向的。
從用戶的底層思維邏輯來考慮,女性更需要陪伴,希望男朋友老公陪我追一個劇,這是她們的爽感與快感。而男性並沒有強的追劇欲望,更多可能尋求新鮮感和刺激感,可能通過遊戲或電影這些短暫的方式去尋求刺激。並不代表說女性向在網絡電影中沒有機會,就看有沒有特別好的團隊能夠做出來。
如果是我,我會控制在400至500萬。這個度是很特別微妙的,只要控制能夠上a級,基本上就能賺錢,但如果變成一個b級的片子就很難。不過評級要求和故事質量相關,如果成本控制很好,只要片子質量過關,一樣也可以達到平臺的評級要求。
Q:在軍事題材的網絡電影創作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狙擊手》的人物設定和拍攝場景,是不是有去規避一些審查上的風險?
現在我們要在做軍事題材的片子,有一套很完整的審查機制,一層層上報,就會把你歸到相應的部門去做內容審查。我不覺得審查是最大的一個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真實性。
我認為《狙擊手》在當下的網絡電影中是拍得最專業的,但當然不能跟戰狼、紅海比,顯然還不夠,為什麼?因為我們找不到合適的軍事指導。如何開槍、換彈、走位,這是最具挑戰的地方。中國內地團隊目前是很難做出品質或專業度極高的一個東西,只能找韓國的或者是香港的團隊來做。這是我覺得在軍事類型題材中比較難的地方。
Q:一部網絡電影從開始拍攝到上線周期大概是多少?後期時間把控在多少之內,對影片的時效性和後續的宣傳發展更好?
一般我們現在備案是兩個月,創作基本上在3至4個月時間,拍攝到後期整個完成,沒有特效是三個月,有特效是六個月,加起來就10個月了,到上線審核也在兩個月左右,所以加起來基本上是一年的時間。
現在有特效的網絡電影基本上都在12個月。一些現實題材如果在總局支持的項目中,有綠色通道大概五六個月也能夠出來了。
我們自己內部也在嚴格把控後期時間,正常情況下沒有特效的三個月,有特效的六個月。
Q:前面提到優愛騰三個平臺網絡電影的收入,現在每年大概在30億,您預測後面增長率會是怎樣的?比如什麼時候能到60億?
我覺得可能不取決於這個平臺,最主要還是內容本身。
對平臺來說,它的增長驅動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是會員的增長。現在會員和廣告的增長已經到瓶頸了,大家都在節省成本,減少內容的投入。分帳模式下,他們會考慮這個內容能帶來什麼收益,有更多的收益就願意投更多的錢。
之前大量的劇,都是花一筆錢拍完,也不知道好不好,爆了就爆了,不爆可能也就賠了,就這麼一個邏輯。但通過現在這種點播分散的方式,大家來比硬實力。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領先世界的發明,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也鼓勵大家去做好創作。
你看內容成本在愛奇藝是200多億,網絡電影分下來才7億多,是非常少的。同時愛奇藝的會員是一個多億,一個最大的爆款,按照1000多萬的有效點擊來算,只有10%人觀看了這個片子。
所以這些東西都不是平臺,而內容本身決定的。30億到60億,以我們現有的網絡電影開發者能力來說,可能會很緩慢。所以我特別期待有更多傳統行業的人進來,一起把這個市場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