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體育題材電影《破風》如何看一部片子了解一個「行業」

2020-10-10 奔二老青年

2015年暑假,一部由香港導演執導,兩岸青年演員主演的青春體育電影《破風》上映,以青春、熱血、激情、勵志交織撞擊所帶來的震撼,以及精良的製作、上乘的質感,真實而生動地展示了破風手的青春氣質。以小眾題材自行車競賽為切入的《破風》,那燃情的體育精神和對夢想的執著追尋皆是電影值得稱道的亮點所在。

影片中涉及到很多關於自行車比賽的專業知識,其中著墨最多的就是——破風。



何為破風?

「破風」這兩個字在騎行領域是沒有的,他們叫「領騎」。

「破風手」在自行車比賽中至關重要,在車隊裡承擔著為衝線手指引、開路、阻擋風力、排除比賽障礙的重要職能,每場比賽必須拼搏到快到終點時再讓開,由衝線手去完成最後的比賽,但永遠無緣冠軍的領獎臺。誰來做「破風手」為隊友排除阻力、為車隊犧牲?

所以影片重點科幻的並不是車隊比賽的輸贏,而是一個車手的成長過程。



影片中的四個年輕人:衝線手鄭知元(崔始源飾),鄭知元的兩個破風手仇銘(彭于晏飾)、邱田(竇驍飾),以及女車手黃詩瑤(王珞丹飾)都懷揣著不同的體育夢想。

對於一個初級的騎行愛好者來說,這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因為電影中的訓練過程、破風手和衝線手之間的配合以及比賽時候團隊的戰術,都顯得十分專業,就拿比賽來說,影片就向我們展示了公路賽、賽道賽(麥迪遜賽道)、山地賽、場地賽等不同的騎法。



即便是一竅不通,對自行車比賽沒有半點了解的觀眾都會被吸引。

體育電影獨有的「破風」之路

1896年,隨著愛迪生在美國紐約拿著自己發明的「放映機」,放映了第一場拳擊賽開始,電影和體育就結下了難以言說的緣分,之後體育電影經過不斷的發展形成了一種獨立的電影類型。它作為體育的一種文化形式,推動著體育文化的發展,而體育電影是一種體育文化與電影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在我國,第一部體育電影是1928年上映的《一腳踢出去》,後來每個時期都有一部體育電影的出現。



但發展速度很慢,以當代商業片水平來說,想要拍好一部體育電影,要比其他類型的影片更加費神,再加上電影投資人對於這一題材有著不看好的態度,所以體育電影的生存環境就比較艱難,不過也會有導演專門去涉獵此類影片。

就拿《破風》來說一部競技題材電影的投資就不是個小數目



《破風》的公開數據,沒算上贊助商提供的設備除外,投資近億元:400輛自行車,每輛價值兩萬多人民幣;衣服和頭盔8000多元一套,共1500套、鞋子3000元多一雙,把這些全部算進去,成本已破億元。全劇組人員共400多,動用了400多臺單車,和17臺攝像機,消耗12000瓶飲料,再加上拍攝地點的特殊,橫跨了歐亞,去了高原、沙漠等,導致了《破風》的拍攝花費了林超賢71天,他也坦言這是他拍攝時間最長的一部。



如此大手筆的付出金錢、時間、人力、物力,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片尾可以看到滿滿的致謝名單吧。香港導演林超賢拍攝電影都喜歡夾雜著個人的喜好,所以繼《激戰》之後,他又拍攝《破風》,其實也不難看出,林超賢的一次次挑戰冷門,不僅僅是因為要轉換路線,而是因為自己對體育的喜愛,他曾在公開場所表示過,他喜歡運動,之所以拍攝《激戰》是因為他喜歡拳擊。



到了《破風》,林超賢又提到他喜歡騎車,他喜歡騎車爬坡,就是喜歡那種逼著自己不停下來的感覺!《破風》中有一個角色是有原型的,是一位香港車手,在比賽時摔斷肋骨依然堅持完賽,最後拿了亞軍,雖說這樣的劇情老套,但很真實,這就是運動員的拼搏史,也不難理解導演為什麼要說「逼迫自己不停下來。」,因為他把人生經歷的每一次嘗試,都當做比賽。



比賽重要的是結果,也是過程,在《破風》中,電影落幕時寫的那句「獻給所有為夢想不斷打拼的你」,想來應該會正中很多人的心思吧。《破風》這部電影其實是很適合青少年群眾觀看的,電影的情愛方面點到為止,更多的是青年運動員頑強拼搏,追求夢想的精神。導演林超賢敢於拍攝《破風》這種較為冷門的青年體育題材的電影,更多的是在向我們青年觀眾注入一種正能量。



特別是了解到男主彭于晏從進組前的訓練到電影殺青,他自己累積騎行超過11萬公裡,超不多是繞了地球三圈,拿到了自行車專業賽道的使用證書,還成為環法自行車賽第一位大中華區的親善大使,同樣另外三外主演也是經受了魔鬼般的訓練,而其他的騎手,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摔傷的多達80多位……



公路車手的兩個最大的敵人,第一是空氣,第二是重力。

所以說一個騎行隊伍要有自己的編隊,一是安全,二是因為隊形能夠跟隨引導氣流。



大型公路自行車競賽相當激烈,並不像我們平時騎自行車那樣悠閒,單獨一個選手是很難包攬所有榮譽的,所以一個車隊會主將、衝刺手、爬坡手以及輔助車手。

一般情況下,根據戰術的需要,輔助車手會負責領騎、送水、突圍(突圍的選手被稱之為「兔子」)或幹擾突圍的選手等等。



在長距離的自行車比賽中,還有最重要的一個比拼點,就是耐心。

《破風》中,最後一段比賽是在沙漠中,破風的重要性就很大,一般而言,速度越快,風阻越大,尤其是速度到了30km/h之後,越發明顯。破風手在前面為後面的隊友擋住前面的風,騎車這項運動主要就是跟風阻在戰鬥,同樣速度情況下,破風手和後面跟騎的隊友用的力是完全不同的。簡單的說,同樣的速度,沒有破風手幫你,你騎著覺得吃力,但是有破風手破風的情況下,你會覺得無壓力。



不知道中國體育電影的雄起還需要多長時間,但當林超賢跨入這個領域,進入這扇門時,就已燃起了許多人對中國體育電影未來的希望,它也不再是停滯不前……

文原創,圖網絡

相關焦點

  • 體育題材電影《破風》:跌宕起伏的劇情盡顯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
    電影《破風》是在2015年的暑假期間上映的關於體育題材的影片,這部電影是由香港的林超賢導演執導完成的,不管是從電影的題材類型還是它本身的劇情來看,都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青春熱血片。「破風」之路是體育電影的根本當說到體育題材的電影,看電影的觀眾心中都是保留著強烈的體育精神的,這也是十分難得的電影題材,我們應該不斷地發揚和創新下去。
  • 電影《破風》影評:體育題材電影的新高度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這一特點更加突出,以《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為代表,湧現了一大堆致敬奧運精神的影片。  我們太缺少關照當代體育運動的商業片了,無論是跟歐美還是跟鄰國日韓比。縱然近些年也有《少林足球》《大灌籃》《霍元甲》《頭文字D》,但體育比賽在片中更多被看作時髦的動作元素;《神奇》《再見巨人》等,評價又低到慘不忍睹。
  • "破風"吹響類型片崛起號角 為運動題材電影"破風"
    其次,運動題材依然很難拉到投資。《破風》裡面,一個演員全身上下的裝備要7000多元,這樣的裝備需要1500套;專業賽車2萬多一輛,電影動用了400輛,很多錢就這樣花在了觀眾看不見的地方。正因為如此,林超賢15年前就在運作自行車題材的項目卻幾度擱淺,直到《激戰》成功之後,這一項目才得以上馬。為了這些場面,《破風》花費過億成本,還找來幾千萬的設備贊助。
  • 體育電影踏上"破風"之旅
    作為亞洲最早起步炮製體育電影的國度,其作品水準很快便被擅長打造熱血勵志漫畫的日本趕超,緊接著韓國也憑藉一系列聚焦小人物的體育佳作迎頭趕上。    亞洲各國體育電影發展的水平本就參次不齊,如何令中國的體育電影像體育那樣佔據高位,也是所有中國電影人最想尋找的答案。  2011年臺灣導演林育賢執導的《翻滾吧!
  • 虹膜 從《破風》看體育電影成功的兩個必要條件
    我認為林超賢起碼應該是一個。說林超賢是一個嫻熟的技術型導演,應該反對的人不多,但我認為這種評價還不夠。他至少是一個有情懷的嫻熟的技術型導演。他的電影大多是動作片,但幾乎都沒有放鬆對人物內心情感的要求。這裡我說一個小的細節,從2008年的《證人》開始,林超賢的電影大多採用兩個字的片名,後面是《線人》、《逆戰》、《激戰》、《魔警》,直到《破風》。
  • 電影推薦 | 破風
    答案當然是——看部電影啦!正好給大家推薦部青春熱情追夢片《破風》《破風》是由執導了《激戰》和《湄公河行動》的林超賢導演的一部體育題材的青春激情夢想片,由彭于晏、竇驍、崔始源和王珞丹演主演。不同於眾多體育電影聚焦於主角的自我突破,《破風》更多得講的是團隊成員之間競爭與合作的微妙關係。
  • 感覺---電影《破風》的影評
    於是,感覺成為評判一部電影好壞最直觀的標準。看完《破風》,我的感覺就很好。像跑了一次酣暢淋漓的10公裡,運動後大腦分泌的嗎啡肽帶來的舒爽的感覺,遊走全身。怎麼一個爽子了得。 沒錯,我喜歡的那個林超賢又回來了。林超賢自《激戰》後跟彭于晏之後的再度合作,推出的一部優秀體育題材電影。
  • 很遺憾,《奪冠》不是我想看的體育題材電影
    ,中國體育很厲害,可中國體育電影一直不溫不火,即便已有些口碑的《激戰》、《破風》、《翻滾吧阿信》、《飛馳人生》等體育題材類型片,放在世界電影範疇來看還是沒有代表作。 《奪冠》這次憑藉象徵國人凝聚力的「女排精神」拍了一部可圈可點的佳作,它對排球競技中的打擊感呈現的相當強烈,優點也到此為止了。在個人立場看,它不是我想的那種體育題材電影。
  • 電影《破風》觀後感:劇情演員不錯,跨界還玩體育營銷和真人秀直播!
    所以每天上午會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轉移注意力,也是一種平衡之道。昨天看了《破風》,今天看了《滾蛋吧,腫瘤君》,都挺不錯的。明天說《腫瘤君》,今天先談《破風》。對了,做個廣告,風和君目前會籤約一家專業娛樂公司,馬上就會錄製自己的脫口秀視頻了,有專業團隊支持,期待到時候能刷新你們的三觀。緊張之餘,看看《破風》,確實刺激又勵志,而且可以看出很多影片拍攝的新花樣。
  • 免費看!這個夏天最熱血的單車電影《破風》!
    本周四上午,汽車音樂100.1《音樂愛電影》將組織20位小夥伴免費觀看熱血單車電影《破風》 打開文藝小青年最愛的「豆瓣」,搜索電影《破風》排在第一位的影評名字叫做「你即將錯過一部好電影「。筆者據說原本不看好這部影片,以為就是彭于晏、竇驍、崔始源這幾個高顏值帥哥搞基賣腐,再加上一些三角狗血劇情,只不過借了「單車運動「的表明形式而已。但看過之後,這位唱衰《破風》的影評人立刻成了影片的忠實粉。 電影《破風》由林超賢執導、梁鳳英監製,彭于晏、竇驍、崔始源、王珞丹等聯合主演。這部體育勵志題材電影迎合了這幾年國內興起的「騎行」活動。
  • 影向標 《破風》是在為中國電影類型開疆拓土
    林超賢的自行車題材電影《破風》今天全國公映,到底該不該去電影院看這部由彭于晏、竇驍、崔始源主演的運動電影呢?
  • 青春鑄年華,夢想造未來——《破風》一部值得看的影片
    這是電影《破風》中的臺詞,也是電影的宣傳口號,更是破風手的名言,同時也我很喜歡的一句話。看完《破風》之後,久久不能平靜,一直都沉浸在影片的速度與激情中,林超賢導演再一次超越了自我,再一次燃爆了我。影片有顏有肉有看點,能這麼冷門的題材拍攝的如此熱血,是令人難以想像的。 青春,熱血,緊張,激情!這是我看完《破風》之後最直接的感受。
  • 彭于晏《破風》:洋溢青春與夢想,感受速度與激情!
    朋友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電影是由林超賢指導的於2015年上映的《破風》。影片豆瓣評分7.3,是一部集運動、勵志、愛情、兄弟情誼於一體,很難得的中國體育電影。影片涉及的運動是自行車賽,對自行車賽了解的人就不多了。而且,自行車賽這樣的競技賽,觀賞性又有幾分呢?
  • 圖解電影《破風》幕後十大不為人知的「秘密」
    同樣被熱血感染的還有@編劇餘飛:「今天看電影《破風》時感覺熱血沸騰!強烈推薦久坐辦公室的同志們觀看,重拾熱血青春,非常提氣!」《破風》是內地院線類型的開疆拓土,這類題材只有在林超賢在做,而且拍出競技的臨場感與緊張感,順暢又明確,讓觀眾跟著現場的刺激走,有些細節還讓人提心弔膽。」
  • 國產體育電影緣何遇冷?轉變離不開群眾體育發展
    但隨著時間推移,如今導演們在不同類型的電影間有了更多選擇的餘地,在藝術、商業等方面也有各自的追求,因此體育題材很難成為他們的首選,這是導致國產體育電影創作出現空白的原因之一。  此外,體育電影因其特點,需要出演者掌握相應的體育技能,不可能直接站到鏡頭前。如林超賢執導的自行車題材電影《破風》,幾位主演接受了長時間的魔鬼式訓練,才換回了電影中所呈現的專業畫面。
  • 《破風》不是破傷風
    與拳擊、橄欖球、田徑、遊泳等競技體育相比,單車運動相對冷門。每年的環法、環青海湖直播,在球迷眼中簡直就是雞肋。更重要的是,單車電影的切入點也極難找準。美國有《壯志奪標》《告別陰霾》、日本有《單車小霸王》、英國有《蘇格蘭飛人》、法國有《人生環回賽》、臺灣有《小卒戰將》《練習曲》,但這批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無論是講述哪個年齡段男人的勵志故事,單車都難免淪為擺設。
  • 下一部《流浪星球》在哪?關於中國體育電影類型片的漫談
    近日,《流浪地球》票房過40億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創作的新徵程,也填補了中國「硬科幻」電影類型的空白,對探索國產類型電影創作、推動中國電影創新升級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體育人,不禁思索,中國體育電影的新徵程何時能啟航。新中國成立初期,電影由於承擔更多的宣傳功能,在題材上也大多圍繞戰爭和工農兵的生活展開。
  • 2020,「中國體育電影元年」?
    尤其是真實體育事件改編,故事接地氣,勵志向上,極容易引發群體性的共鳴。然而,回首近十年迅猛發展的國內電影市場,與其他種類電影相比,國產體育電影表現實屬糟糕。大部分同類電影一來質量堪憂,二來票房成績慘澹,遠遠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距今最近的一部國產體育電影,還要追溯到17年上映的《我是馬布裡》。
  • 【市場】華語體育電影踏上「破風」之旅?日韓體育片各闢蹊徑 國片醞釀突破
    作為亞洲最早起步炮製體育電影的國度,其作品水準很快便被擅長打造熱血勵志漫畫的日本趕超,緊接著韓國也憑藉一系列聚焦小人物的體育佳作迎頭趕上。亞洲各國體育電影發展的水平本就參次不齊,如何令中國的體育電影像體育那樣佔據高位,也是所有中國電影人最想尋找的答案。2011年臺灣導演林育賢執導的《翻滾吧!
  • 《破風》燃到爆!彭于晏:沒有難度就沒有拍的欲望
    阿信》挑戰體操、《激戰》挑戰拳擊之後,再度觸碰熱血運動題材,這一次,他玩的是自行車。  很多影迷都被兩年前的一部電影刺激到腎上腺素飆升過,這就是《激戰》。《激戰》也是導演林超賢和彭于晏的一次合作,那部講述拳賽運動的電影,看得觀眾熱血沸騰,也使得體育題材電影終於在國內票房上有了一張亮眼的成績單。兩年之後,林超賢再度回歸熱血運動題材,而電影的點映反饋是,《破風》比《激戰》更帶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