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註定淪為中美博弈的祭品!(上)

2021-02-15 評繁的世界

最近總有一些朋友在聊天時會問到以下幾個問題,即「現在臺灣到底怎麼了?為什麼臺灣問題會忽然這麼嚴重?我們會對臺灣採取什麼策略?真的會打仗嗎?和平統一是不是已經沒有機會?」

 

 

這一系列的問題其實既容易回答,也很難快速的說清楚。既然大家都有這樣的疑問,就不如寫篇文章把它聊的細一點透一點。

 

 

問題一,臺灣到底怎麼了?

 

臺灣變了。

 

變的主要特徵就是,臺獨已經完全成為了臺灣社會的主流力量。無論我們接受與否,這都是一個事實。

 

今天的臺灣既非四年前(蔡英文上臺)的臺灣、也非12年前(馬英九上臺)的臺灣,更非20年前(陳水扁上臺)的臺灣。

 

在2000年之前,超過70%的臺灣人會自認「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但今天,超過80%的臺灣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臺灣社會的政治屬性與國族認同出現了歷史性的逆轉。

 

這就是現在的臺灣。一個客觀的現實臺灣。一個需要大陸人清醒認知的臺灣。

 

客觀上來講,臺灣毋庸置疑是我們的土地,但是從其居住人口的屬性來講,他們正讓臺灣變得越來越非中國化。生活在這片中國土地上的人,越來越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臺灣的「變」還體現在政黨興衰上。

 

當臺獨意識逐漸成為了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民進黨在島內長期執政的可能性已大幅提高。它們在島內的執政難度也快速降低。

 

伴隨著臺獨勢力的長期強勢以及民進黨的長期執政,臺灣內部統派和「九二共識」派力量空前弱化。島內抵抗臺獨的力量弱到可以忽略不計。除了臺獨,臺灣內部已經沒有其它力量對社會產生實際影響力了!

 

臺灣的「變」,也體現在美國對臺灣赤裸裸的支配方面。

 

如果說在中美爆發貿易戰之前,美國和臺灣還有些暗通款曲的意思,那麼到現在,美國對臺灣已經到了毫不掩飾的予取予求的地步。

 

美國在短期內大幅提高了臺灣的戰略價值,與蔡英文當局建立起了所謂的「準盟友」關係。臺灣快速成為了美國的「附庸」。

 

目前的民進黨政權,其實已經正在成為了美國扶持的「傀儡政權」。

 

 

 

二,為什麼臺灣問題會突然惡化的這麼嚴重?

 

長期以來,大陸對臺灣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的惠臺政策,臺灣也因此充分享受了大陸發展的紅利。雖然今年爆發了新冠疫情,但僅僅在前七個月,臺灣依然從大陸賺取了超過700億美金的貿易順差。

 

沒有大陸的貿易交流,臺灣經濟會遭遇重創。

 

那既然臺灣經濟對大陸依賴度這麼高,臺灣問題為何越來越嚴重呢?這就說明,經濟因素固然非常重要,但並非影響兩岸關係的最關鍵因素。

 

關鍵因素是美國!

 

在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美國始終是兩岸關係變化的一個最關鍵因素之一。中美關係穩定,兩岸關係就會緩和。中美交惡,那麼兩岸衝突就會增加,這已經是一個常態化的現象。

 

在川普政府於2019年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以來,中美關係就自由落體式的改變,同步的,兩岸關係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急速的倒退,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惡化是完全同步的。

 

當然有一些人說,香港問題的出現以及韓國瑜被罷免,才導致了臺灣社會對民進黨支持的增加,進而導致兩岸關係的惡化。還有一些人認為,國民黨和大陸的對待臺獨的應對策略出現了誤判才導致了臺獨的強大和臺灣今天的局面。不可否認,這些的確也是一些重要原因,但不是最關鍵因素,美國在臺灣問題上起到了更加直接和強勢的的影響。

 

無論是1949年兩岸分治還是1979年大陸與美國建交,這七十多年來,美國以自身利益為先,始終是影響甚至阻礙兩岸和平統一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導致臺獨長期存在並且快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無論中美關係好壞,美國永遠都不希望兩岸統一,尤其不希望和平統一。這是美國對中政策的底線。

 

當前中美關係已經處於韓戰後最低潮的時期,顯而易見,兩岸關係也無可避免的處於了近三十年最糟糕的時期。

 

如果沒有美國支持,臺獨很難這麼快扳倒國民黨,更沒有所謂的「資本」絕對抗大陸!在中國大陸的實力整體無法超越美國的前提下,第一強權美國的刻意阻撓才是更關鍵的!

 

所以,必須要多次強調的是,看待和分析兩岸問題,根本還在於看中美關係會如何變化。在美國惡意挑釁和遏制下,中國大陸的國際環境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惡化,國際政治空間甚至有局部縮小的可能,這必然導致臺獨國際空間出現一定程度的膨脹。

 

近期,捷克議長敢冒著得罪大陸的風險訪問臺灣,就是這種變化的具體事件。

 

大陸與臺灣的零和遊戲在短期內幾乎沒有調和的可能了。

 

在美國強勢阻撓下,大陸的國際影響力會有所降低,相比之下臺獨勢力的反彈就成為必然。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臺獨會有不小的「收穫」,這無疑會進一步增強臺獨在島內執政的正當性和強勢。

 

未來,無論川普是否能連任,美國註定會鐵了心慫恿其它西方國家對加入它的「遏中戰略」,在國際局勢出現大幅動蕩的不確定情況下,臺獨勢必會在這個過程當中,扮演著越來越吃重的角色。

 

這會進一步鞏固民進一黨獨大的局面,臺灣社會對大陸的敵意和仇視也會進一步加深。

 

三,兩岸真的會兵戎相見嗎?

 

通過前一個問題的分析,會大致判斷出兩岸是否會兵戎相見,關鍵點還在於中美之間是否會出現軍事衝突。

 

臺灣自知毫無資本與大陸展開軍事博弈,臺灣那些一天到晚無底線胡謅的所謂名嘴其實也深知這一點。然而,當中美一旦爆發軍事衝突的話,臺灣一定會成為美國的「不沉航母」,這已經不是損害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而是變成了美國對中國的「侵略」。

 

在中美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臺灣只能迅速被帶入戰火之中!兩岸間的戰爭註定無法避免。

 

所以,兩岸是否會兵戎相見,關鍵還是在美國到底要採取什麼模式遏制中國大陸的發展。

 

作為大陸來講,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會把炮彈對準自己的同胞。但是臺獨不能把大陸這個底線當做自身胡作非為的空間!

 

媒體近期一直有一個「十月驚奇」的猜測 ,即川普會不會在十月份(11月3日投票前)對中國採取一次極端化的行動!說白了,就是美國會不會對中國開出第一槍!

 

因為,除了戰爭,川普似乎已經沒有其它「驚奇」可以操作了!

 

如果真出現了「驚奇」,那或許不僅僅是兩岸會發生戰爭,或許全世界都要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相關焦點

  • 臺灣八大寇和中美博弈
    臺灣泛藍陣營8大縣市長來大陸推銷農特產品、招攬觀光,被島內斥為賣臺不意外。在民進黨上臺以後,我們已經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了一個撕裂的臺灣。藍營8首長來大陸參訪,顯然並不是作秀那麼簡單。置與主流民意作對於不顧,顯然是受到了經濟下行壓力,也至少意味著在自己轄區內獲得了一定民意授權。
  • 尹乃菁:中美雙方博弈 臺灣利益將被犧牲
    核心提示:蔡英文即將過境美國,由此引發輿論對中美大國關係變化新一輪的關注。鳳凰衛視1月2日《新聞今日談》,以下為文字實錄:林秀芹:我們再聊聊中美關係的發展,我們也關注到了川普,你剛才提到了川菜通話,到底這個川菜要不要加一點辣,也就要看他說了一中政策可以拿來交易談判之後,他會願不願意蔡英文過境美國的時候,來和蔡英文見面。
  • 江南雄鷹中美博弈新觀察之六:民進黨慘敗,臺灣的籌碼價值還剩幾何(中)?
    可以肯定,韓國瑜所引發的「韓流效應」必定會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延燒,並直接影響到2020年臺灣島內領導人的選舉。與此同時,涉及到臺灣島內的各方政治勢力也必將受「韓流」的影響,進而展開新一輪的博弈。那麼,為什麼「韓流效應」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韓流」為什麼能夠影響島內的選舉呢?
  • 軍事新聞|中美博弈升級,這場生死大戰將決定中國的未來!
    可一旦將這四條新聞連成一體,我們將會發現這些事件無不是中美博弈的結果,同時也預示著來年的中美博弈將會變的更加激烈。中美博弈升級就在這個月中旬,中美就無人潛航器的「撕逼」大戲著實讓國人看得目瞪口呆。很多中國人表示,知道祖國很猛,誰知道祖國這麼猛,真是長見識了!
  • 臺灣終將淪為中美嫌惡的「麻煩製造者」!
    1月20日美國新總統拜登順利就任了,但在臺灣島內只因為駐美代表蕭美琴到底是否受邀參加拜登的就職典禮所引發的爭論,藍綠吵到不可開交,藍綠也紛紛翻看過去的黑歷史來彼此吐槽。為了一件小事就衍生這麼多紛擾,凸顯臺灣各界對接下來臺美關係是否因拜登上任而走味的焦慮感,也預示著拜登時代的中美臺海關係勢將有一波調整。
  • 中美軍機在臺灣上空開始鬥法!這難道是統一的前奏?
    所以,本質上說,統一臺灣的問題,就是中美博弈問題。抓住了這個核心矛盾,我們就應該能明白,雖然臺灣問題是我們國家的內政,但統一臺灣這件事不是一個內政,而是一場大國較量。當然,美國也深知中國底線,所以美國雖然動不動對中國打「臺灣牌」,但從來不敢真正支持臺灣「獨立」。如此,中美之間就有了一種持續的戰略平衡:中國暫時不強求統一臺灣,臺灣也不能獨立。中美只需要在兩國戰略平衡的背景下,在臺灣問題上維持這種平衡,就能保持臺海穩定。
  • 中美博弈下,普通人該如何配置資產?
    中美博弈看似與普通人的生活相去甚遠,但實際上,在這一歷史趨勢中,國家命運的走向卻又與每一個國民有著密切關聯。大到階層的變遷、社會財富的流動,小到普通人的資產配置,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哪一項不是受到國運的深刻影響?然而目前中美博弈陷入膠著,勝負暫未能明朗。歸根結底,中美博弈的核心戰場還是聚焦於兩個領域,即製造業與高新技術。
  • 從臺灣博弈歷史談走向
    歡迎關注大國局勢與戰略對臺灣人來說最悲摧的是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隨時會因大國間國際博弈被「零碎
  • 「趙遠良」中美博弈關係再解讀——基於世界治理手段變遷的視角
    具體就中美關係而言,霍布斯式博弈不再是兩國競爭採取的終極選項,而是洛克式博弈。中美貿易博弈折射出兩國洛克式博弈的方式和手段。大國經略世界,主導世界格局,其手段是多樣的,在表現形式上或曰統治,或曰治理。由於國際政治的無政府狀態,世界各國總是處於一種無休止且旨在爭取權力與利益的博弈狀態之中。
  • 張捷:疫情後全球中美雙產業鏈博弈
    我在去年就分析了中美雙產業鏈的博弈,現在這樣的博弈變得越來越確實了,該文章的邏輯經受住了考驗,同時中國能夠出口的硬通貨,還有中國為抗疫而發揮出來的產業鏈和產能的優勢。所以本人把前面這個文章再度刊登出來:中美博弈走向何方,世界未來如何變化,二戰後全球化全球分工的體系正在分裂,如果分裂成中美各自主導的產業鏈,世界怎麼走,我們嘗試著進行了分析推演!
  • 這是把臺灣往火坑裡推?臺高官大言不慚:臺灣是中美拔河的關鍵
    無疑,這個臺灣高官不僅沒有表達臺灣要回歸祖國懷抱的意思,還試圖把臺灣視為一個獨立個體,在中美之間走平衡路線。更為過分的是,還把自己當成了一個重要砝碼,是中美拔河的關鍵。
  • 大國博弈下的窮國站隊:印度和越南在中美之間選哪邊?
    就現在來看,中美大國博弈,在建立新秩序和維持舊秩序之間激烈爭奪是毫無疑問的,但窮國要怎麼選擇,那就是一門「學問」了。比如,你的地理位置重要,像波羅的海三國,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國家,離莫斯科只有1000多公裡;韓國與朝鮮是一個國家分成兩半;香港曾是中國大陸的資本門戶;臺灣則扼守著所謂「第一島鏈」。
  • 中美互關使領館引臺灣緊張:會再一次被拋棄嗎?
    現在,民進黨當局決定與美國站在統一戰線,如果中美關係惡化的話,臺灣很有可能會被美國拋棄。因為若是中美關係到了破裂的程度,那麼美國便可以「光明正大」地打壓中國,並不用把臺灣作為棋子去遏制中國大陸了。中美雙方互關領事館進入2020年之後,美國多次插手中國的內政問題,例如香港事務、「臺灣問題」。除此之外,美國還多次故意侵入中國的海域,這些舉動都是赤裸裸地挑釁。可想而知,插手中國的內政以及無視中國的領土主權,肯定會令中美關係越來越緊張。
  • 「邱靜」中美數字科技博弈中的歐洲策略
    在中美科技博弈加劇的形勢下,歐盟和歐洲國家基於經濟利益、國家安全和價值理念等因素,採取了相應策略。其一,從平衡策略逐漸轉為傾向於限制中國科技公司。其二,強調「技術主權」,增強歐洲地區的技術能力和控制力,主要措施有:在數字科技領域加大投資;保護數據安全,促進單一歐洲數據空間的形成;根據歐洲價值理念制定具有影響力的規則。歐洲策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體現的趨勢和影響值得重視。
  • 大國博弈:臺灣問題急不得?
    中國真有你說得這麼厲害,怎麼不去解放臺灣?這些根本就不懂大國博弈的留言本來我是不大在意的,但是還有更多的留言卻引起了我的警惕,這類留言是這樣的——希望蓬佩奧真的閃電去訪問臺灣,然後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解放臺灣。
  • 評美方「涉藏法案」 學者指「零和博弈」不利中美關係健康發展
    評美方「涉藏法案」 學者指「零和博弈」不利中美關係健康發展中新社北京1月30日電 (路梅 陳小願 王捷先)就美國眾議院近日通過「2019年西藏政策及支持法案」,多位中國學者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對華打「西藏牌」、
  • 為什麼說美國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就臺灣問題作了嚴肅承諾?
    為什麼說美國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就臺灣問題作了嚴肅承諾?臺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歷史證明,臺灣問題處理好,中美關係才會健康穩定發展。今天起,我們推出「臺美勾連 註定失敗」系列圖解。
  • 忌憚中俄結盟,拜登政府在臺灣問題上或降低幹預
    這意味著中美關係將出現緩和與改善,是一個新的戰略機遇。同濟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夏立平教授認為,拜登上臺後將調整川普對外政策,包括對華政策。他指出,豐富的參政和外交經驗使拜登在制定對外政策時將更有可能「按套路出牌」,遵循傳統的外交決策和國家互動的基本原則。當下的美國,「對抗中國」是一個堅定的跨黨派議題,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罕見地統一。
  • 中美博弈下,看中國文化出口的緊迫性
    《別告訴她》拿到金球獎之後,也就是年初,曾經有個國內的影院大佬找我,手裡有兩個中美合拍片的項目,一個是懸疑類的,一個就是類似於《別告訴她》講中國文化的,但是聚焦於國內大都市內的大齡剩女現象,想找國內的視頻平臺一起合作,看看能不能拉點兒投資,因為我曾經在某個視頻平臺工作過,於是將項目介紹給了以前的老領導,老領導回答很乾脆,拍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在國內很難有市場,所以那次牽線沒見面就夭折了,因為當時還沒看過
  • 中美博弈背後的深層邏輯:停滯、內卷的世界裡,誰才是未來
    在中美博弈日漸白熱化的今天,我們似乎越來越清晰地看到那一度令人望而生畏的西方強國的內中敗絮。經濟停滯、就業內卷、創新保守……種種事實都在質問:如今的美國是否已經失去了探索生存邊界的初心?那麼當下的中國,是否又能成為新的未來?這是一場中美博弈背後的深層邏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