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逃離邊緣

2020-11-28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豆瓣

文丨首席人物觀,作者丨殷萬妮,編輯丨江嶽

01、2020

電影《一秒鐘》預告片展現了一場放映事故。

一疊抻長了的、雜亂的膠片被拉木頭的板車拖拽著,隨後「躺」在地上,沾滿塵土。放映員扯著嗓子跟觀眾解釋道,「今天電影放不成,責任不在我們。」

突然屏幕一黑,「技術原因」四個大字打在了屏幕上。

一語成讖。

這部於2018年殺青的電影,在2019年1月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與其他作品一起參與金熊獎的角逐,這是張藝謀時隔九年再次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上一次,是《三槍拍案驚奇》提名金熊獎。

然而,就在距離首映還有四天時,《一秒鐘》宣布因技術原因緊急撤檔。

撤檔,也在國內發生了。

11月24日,即金雞獎開幕式前一天,張藝謀的妻子陳婷在微博上稱,《一秒鐘》由於「技術原因」取消廈門金雞獎首映。這場戲裡戲外皆遭遇的變故,顯然不是張藝謀想看到的結果。

《一秒鐘》是一部關於膠片電影的電影。

張藝謀再一次聚焦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故事發生在西北某地,由張譯飾演的勞改犯張九聲為了在電影中尋找自己已故女兒的影像,悄悄從勞改農場逃出,徒步穿過人跡罕至的大漠,並威脅範偉飾演的電影放映員放電影,一切僅為見女兒一眼,哪怕只有一秒鐘。

張藝謀經歷過那個膠片時代,他也在不斷地緬懷那個時代。

2007年,坎城電影節六十周年,在受邀拍攝《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的3分鐘短片時,張藝謀選擇拍攝《看電影》。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一座青山環抱的村落中,放映員坐著老式三輪裝載車來到村子,一場露天電影讓整個村子都熱鬧了起來。大幕落下,孩子們搬好板凳急著佔位置,大人們也裡三層外三層的聚集在一起,人人都在等天黑。

終於,放映機打出一束光,觀眾們歡呼。直到電影開始放映,大家屏住呼吸,安靜地看向屏幕,也有孩子累了,呼呼睡去。

在物質與精神皆匱乏的年代,人們對陌生的電影世界有著無限的好奇與熱情。張藝謀也是如此,電影於他而言,又多了一層意義——電影開啟了他新的人生。

02、邊緣

在拍電影前,張藝謀的社會角色是一個邊緣人。

受制於家庭背景,他曾被劃分為「黑五類」、「狗崽子」。張藝謀的父親曾擔任國民黨軍需官,兩個伯父也是黃埔軍校出身。

從左至右:張藝謀的叔叔、奶奶、小姑、爺爺、父親

這一度成為他心中壓抑的一種禁忌。張藝謀還記得,小學一二年級時,有一天,他從床底下翻出一個國民黨的軍扣,他既緊張又驚訝,便拿著扣子問奶。奶奶一把搶過扣子,以訓斥的語氣問道:「在哪兒找的?」張藝謀察覺出不對,便不再做聲。

他漸漸形成了內向、壓抑的性格。

文革期間,他被下放到陝西關中乾縣的農村插隊,後來因為自己有打籃球這一技之長,才「闖」過了政審難關,被國棉八廠招工。

車間開大會時,領導按照流程通知「黨員、團員留下,其他人走吧」,全車間800人,只有張藝謀一個人站起來,人們目光紛紛投向他,看著他離開。

後來領導索性直接把名字點到張藝謀頭上,說:「張藝謀,你走吧。」

這樣的日子,直到他上了電影學院也沒能結束。

1978年,恰逢文化大革命結束,28歲的張藝謀因為超齡無法報考北電,後來他給時任文化部長黃鎮寫信,附帶了一冊30多張照片的作品,才作為非正式招考生被錄用。

張藝謀一進校,就有人貼大字報,以揭露1978年高考裡的招生黑幕為由聲討他。他抬不起頭,甚至想過回老家。

張藝謀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進工廠算特招,進工藝室算借調,上大學是破格,我好像從來都是一個編外的身份,一個不那麼理直氣壯的角色。除了我的家庭背景之外,這也是我壓抑的原因。」

好在命運節點在此發生。

張藝謀成了第五代導演隊伍中的一員。第五代導演狹義上是指1978年入學,1982年以後陸續畢業於北電的導演系學生,後來又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

張藝謀在電影方面的天賦很快便顯現出來了。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偏遠的廣西電影製片廠。1983年,廣西電影製片廠破格批准張藝謀、何群、張軍釗、肖風這四個應屆畢業生成立「青年攝製組」,並拍攝《一個和八個》。大學生畢業不滿一年,就獨立拍片,這在中國電影界是史無前例的。

在這部被外界公認為「第五代開山之作」的電影裡,張藝謀擔任攝影。

張藝謀去繁就簡,大膽運用了不完整甚至極端不對稱的構圖,風格誇張怪誕。在電影開始,故事在一個半封閉的窪地發生,夜幕沉沉,被關在隨軍監獄的八名罪犯密謀出逃。只見黒逡逡一片,在黑暗中人臉若隱若現,難以辨認,這樣的鏡頭持續了整整九分鐘。

在他的鏡頭下,人物常處於對角線或者角落的位置,有時人物只被鏡頭割出大半邊臉。反派也好,英雄也罷,不再是觀眾以往熟悉的、貼有明確標籤的板式,他們混為一體。在新的構圖下,常常讓人產生角色處於狹窄空間下的壓迫感和窒息感,搭配極其冷暗的色調,不僅能準確地傳遞出人物心理,同時也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

走了「野路子」的《一個和八個》在誕生之初就註定不凡。

電影拿到北京北太平莊的「新影」放映廳放映,導演張軍釗坐在後面的放映室,透過小窗子看到,影片結束後,全場站起來使勁兒地鼓掌,激動得不行。他知道電影成了。

送審後,主創們又對電影刪改107處,歷經十一個月,電影終於在1984年正式公映。

第五代導演自此走上中國電影歷史的舞臺。

張藝謀走得很快。憑藉這部電影,他獲得了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1987年,由他首次擔任導演的《紅高粱》獲得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而他本人也提名了金雞獎的最佳導演。同年,他因主演《老井》一舉奪得百花獎、金雞獎、東京國際電影節三大影帝,而這也是他第一部出演的電影。

那一年,張藝謀不過37歲。

03、反向創作

邊緣人的身份,一度讓張藝謀習慣用一種逆向的藝術表達方式——張揚的色彩、極致的形式等。

比如《紅高粱》裡的紅。

影片開頭,在延綿不絕的黃土崗上,轎夫與樂隊走過,黃土漫天飛揚,顛簸的紅轎子似騰雲駕霧,「我」奶奶九兒坐在一片紅中。沒有任何挑逗性的表情和裸露,單是用色彩,張藝謀就表現出一種濃烈的、自然的情慾。

而在餘佔鰲和九兒在紅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戲中,鏡頭前的紅更有層次了。

太陽把高粱穗子灼得紅豔豔的,風聲吹得高粱枝葉嚓嚓作響。高粱深處,餘佔鰲踏出一塊平地,高粱折斷落地,土是紅的,穗子是紅的,九兒的衣裳是紅的,一層層紅下去,又一陣強一陣弱。九兒躺在高粱地上望著天,餘佔鰲一節節矮下去,放恣的愛情激蕩、原始的生殖崇拜也因顏色的襯託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籌備到拍完戲,電影的名字一直是《九九青殺口》,在最後電影送審時,張藝謀才改成了《紅高粱》。那一抹紅,抹去了政治說教,也淡化了時代背景,躍到臺前的是自由奔放、熱血沸騰的生命力以及讓人震撼的張藝謀式美學。

張藝謀擅長運用色彩意象,同樣的顏色被他用在不同的電影中,表達不同的寓意和情感。

圖:《大紅燈籠高高掛

到了1991年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紅色又用以表現壓抑和殘酷。

在幽深閉鎖的深宅大院,紅燈籠掛起、點亮、熄滅、封燈,每一個反覆,就是一次太太們被寵、爭權的輪迴,周而復始。

燈一旦點亮,太太的屋內屋外就會被許多盞紅燈籠環繞,但封建禮教和男權陰影的籠罩下,連生死都不由己,再多的紅燈籠也無法點燃一顆死寂的心。

以紅色為基調,隨之瀰漫開來的是欲望與蓬勃、血色與罪孽、壓抑與悲涼,一切皆湮沒其中。

極致的藝術表達,讓張藝謀的導演作品迅速受到了認可。

他還記得《紅高粱》獲金熊獎的那天,自己激動得一晚上沒睡著覺:「這個『紅繡球』並不只打在我頭上,我當時感到整個中國都在揚眉吐氣地往起站!」

《紅高粱》成為「文革」後第一部在美國院線上映的中國電影。因為獲獎,電影在國內也收到了追捧,在一些地區,電影票價從1元漲到10元,西影廠因此得到四百多萬元的票房收入。

這部電影標誌著第五代導演正式進入創作的巔峰時期。《紅高粱》商業上的成功為中國電影趟出了一條新路:先去國際獲獎,再回國內賺票房。電影最終斬獲10個海內外大獎,而張藝謀也隨即進入了拿獎拿到手軟的順遂時期。

在表達的尺度上,張藝謀叛逆過,也失望過。

自《紅高粱》引發意識形態上的爭議後,張藝謀被大批「揭露中國陰暗面」,是在《大紅燈籠高高掛》時期。

他對當時電影背負的「過失」記憶猶新。

「我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表現高牆大瓦,一成不變、堅固的東西對人造成的壓力和桎梏。點燈、封燈、吹燈、滅燈,我們加了很多的儀式。我覺得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就像儀式一樣每天在重複,包括我們的社會活動和政治活動,這些形式感構成了一種象徵性。可以說,這種象徵隱含了我在那個年代的一種憂患意識。當時,審查時給我的電影下了一個結論『沉渣泛起』。」

這不是張藝謀最後一次碰壁。1995年,電影局決定與國際接軌,中影公司開始每年進口十部「大片」,中國電影市場第一次開始採取「票房分帳」。但也是這一年,張藝謀的電影《活著》因為審查未通過,不能在大陸公映。

它成了張藝謀職業生涯裡唯一一部禁片,他還遭到兩年之內停止與境外投資方合作的處罰。

這次碰壁讓張藝謀在表達上學會了收斂。但外界關於他鋒芒盡收,向主流低頭的聲音又成了新一輪的爭議點。

04、向前

張藝謀又一次來到了時代節點。2002年,他以一部作品《英雄》和一己之力,開啟了中國商業大片的序幕。

在拍攝時期,《英雄》就因過億的巨額投資和豪華的演員陣容受到了大量關注,它還曾受到了一系列的「優待」:它是第一部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禮的商業片,參加首映的人,無論是院線經理、媒體評論者,還是官員,都要通過安檢門的檢查,並交出手機、相機等物品,以防止盜版影片流出。

就連電影的新聞發布會也是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廳內掛著「為中國電影加油、為出徵奧斯卡助威」的大橫幅,張藝謀同張曼玉、梁朝偉、李連杰等主演出席。

《英雄》創造了票房奇蹟——收穫2.5億票房,佔全年總票房的四分之一,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票房過億的影片。

「中國式大片」成為拯救中國電影市場的新路徑。兩年後《十面埋伏》上映時,恰逢「國產保護月」,當時兩部好萊塢進口大片推遲在國內的上映日期,為其騰出了近三周的檔期。

資本和權力,在張藝謀身上實現了統一。

但矛盾也無時無刻不存在於他身上。作為中國電影的代表人物,張藝謀被看作榮譽的頂峰,同時也被當作創作上離經叛道的明證。他既代表了某種意義上的先鋒,也同時被定義為電影圈的既得利益階層。

電影之外的資源,似乎成為外界對此更加確定的證據。

2006年,張藝謀被最終確定為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而張藝謀及其團隊從2004年開始打造的「印象」系列山水實景演出,兩年就賺到了8700萬。

因為有過執導很多重量級國家演出項目的經歷,「國師」的稱號也隨之而來。

張藝謀抗拒「國師」這一稱號,在2011年的一次採訪中,他說道,「那個名字是害人的,招人罵。」

對他來說,聲望和光環不是緩解自身危機感的有效方式,他選擇了慣用的方式——拍戲。

從1987年導演第一部電影開始,張藝謀保持著每年或者每兩年上映一部戲的頻率,空檔期最長不超過三年。三十多年間,沒有例外。

不過,2009年的《三槍拍案驚奇》和2016年的《長城》將其口碑拽至谷底,這兩部電影也是張藝謀所有作品裡豆瓣評分最低的兩部,分別是4.7分和4.9分。

面對差評,張藝謀罕有失態的時候,對他來說,拍什麼似乎不重要,拍下去才更重要。他先後涉及懸疑、戰爭、愛情、武俠、歷史等題材,票房也拿過不錯的成績。

2000至2010年十年間,張藝謀的名字四次出現在年度內地電影票房前十名的榜單上,但進入10年代,這個數字變成兩次。

新生代導演崛起,票房不再是第五代導演的主要戰場。

2013年,徐崢就憑藉《人再囧途泰囧》讓華語電影邁入「10億時代」,然而,張藝謀直到2016年才加入「10億導演」的行列,與他同時進入的,還有同為第五代導演的馮小剛

今年,張藝謀已經70歲了,他的生日是在劇組過的。去年12月,《懸崖之上》在東北雪鄉開機,疫情也沒有阻斷拍攝,他帶領全體劇組人員先後經歷兩次14天的隔離,直到今年五月,電影殺青。

照片裡,張藝謀帶著黑色鴨舌帽,穿著運動服,擺出切蛋糕的姿勢,神採奕奕,蛋糕上是一個場記板的圖案。

在電影領域,張藝謀還在向前闖。除了《一秒鐘》,張藝謀還有兩部電影待映,新電影《最冷的槍》也已經立項。

張藝謀的傳記作者方希曾這樣評價他:

「在一條路上,有可能跑的是一個荒野,有可能跑的是一個繁華的街區,我就覺得,他一直在跑。然後,周圍總是有很多的喧囂,有人跟他一起跑,有人中途離開,有人喝彩,有人向他扔臭雞蛋,但這些東西,我覺得好像從來沒有影響他的速度。」

用奔跑來表現人物倔強和堅定的拍攝手法,常常出現在他的電影裡,而那些角色仿佛也是張藝謀性格中的一種投射。關於電影,他不知疲倦,不甘停下,不肯回頭,只要還有時間,他願意耗下去,不管是一秒鐘,還是一輩子。

部分參考資料:

1.《張藝謀:一隻比較像變色龍的老虎》,劉君萍、張卓,人物

2.《張藝謀尋找張藝謀》,江宇琦,毒眸

3.《為什麼要罵張藝謀?——張藝謀批評史》,張英、平客,南方周末

4.《十三邀第三季》第1期:許知遠對話張藝謀

相關焦點

  • 張藝謀電影中的「情與欲」,是他壓抑的青春和自我
    另一部以抗美援朝為背景的戰爭片《最冷的槍》也剛剛立項,張藝謀也在馬不停蹄地籌拍。前陣子,有記者採訪張藝謀,他自曝一天只能睡2-3小時,工作強度非常大。張藝謀爺爺奶奶和家人時光流逝,運動開始了,張藝謀一家人成了「邊緣人物」
  • 張藝謀的「國師」生意
    張藝謀出生於陝西,父親是黃埔軍校的國民黨員。因為家庭背景,張藝謀自小被稱「狗崽子」、「黑五類」。這使得張藝謀在後來一直被稱為「邊緣人」。他的同學陳凱歌在一篇名為《秦國人》的回憶文章中,如此描述道,「他在學校中沒什麼動靜,我們至多在球場上做做對手,學生們要自己組織個舞會什麼的,永遠找不到他。」
  • 都生於1950年,徐克和張藝謀,同樣是導演,張藝謀卻更勝一籌
    張藝謀、徐克兩人都是1950年出生的,但兩人的際遇卻不太相同。張藝謀出生在西安,那時候的他經歷過「上山下鄉」,也經歷過高考恢復。人生可以說是頗有些曲曲折折。而張藝謀獨立攝影電影則是在1984年拍攝了電影《黃土地》。而張藝謀也憑藉著這部電影獲得了金雞獎最佳攝影獎、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等三個大獎,從此宣告張藝謀踏入了一線攝影的行列。
  • 她賢惠、善良、為張藝謀放棄前程,為什麼張藝謀轉身就拋棄了她?
    提起鞏俐不得不提起張藝謀。後來張藝謀聽說肖華廠裡有男生追她,為了不讓女友走掉,張藝謀連夜寫了血書40頁,肖華過生日為她做攝影集,裡面都是肖華從小到大的照片。肖華看張藝謀這麼有心也挺感動的,他們倆的事,肖華父母不贊同,因為張藝謀家成分不好,但是和肖華戀愛期間,張藝謀挺上進,也想成為廠子裡的領導,無奈成分不行,只能是邊緣人物。
  • 平心而論,張藝謀和他的《影》
    而人們關注的重點,依然是形式與內容孰重孰輕,這類討論幾乎伴隨著張藝謀每一部影片。因為作為一個「國師」級的標籤人物,他的作品是一個價值觀念交鋒的平臺。所以在中國,評價張藝謀的作品,似乎是一個事件,一場運動。可往往此時的張藝謀,總是沉默的。但沉默,不代表沒有態度。
  • 張藝謀的《一秒鐘》,也是他最個人化的一秒鐘!
    《一秒鐘》這電影是北京歡喜首映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張藝謀執導,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影片裡面的張譯飾演的男主角在片中逃離了一個勞改農場,他相信在那盤膠片中有他已經去世的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為了找到這膠片,他開始瘋狂起來。由於影片涉及到文革和犯罪,目前還沒有審核通過,看來張藝謀要修改劇本了。
  • 張藝謀最後的《一秒鐘》
    雖然一度貴為「國師」,但身世坎坷的張藝謀還是有某種情結的,從《活著》到《歸來》再到現在的《一秒鐘》,在光鮮盛典和宏大敘事的同時,雖然也經歷了商業化的衝擊,有過《三槍拍案驚奇》的迷失;但張藝謀對電影還是心存敬畏的,他始終放不下內心的執念。
  • 從張藝謀到趙婷:威尼斯的三種華人倒影
    但將趙婷的名字放在侯孝賢、蔡明亮、張藝謀、賈樟柯、李安的後面,仍然不免驚嘆華人導演作品的代際變化,及其背後折射的三十年中國巨變。蔡明亮和侯孝賢的《愛情萬歲》和《悲情城市》展現臺灣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張藝謀和賈樟柯的《秋菊打官司》和《三峽好人》描摹內地圖景,李安的《色戒》轉向近代洪流中的個人情感世界。
  • 從張藝謀到趙婷:威尼斯的三種華人倒影
    但將趙婷的名字放在侯孝賢、蔡明亮、張藝謀、賈樟柯、李安的後面,仍然不免驚嘆華人導演作品的代際變化,及其背後折射的三十年中國巨變。 自詡「電影民工」的賈樟柯,用《三峽好人》展現了世紀之交城市轉型中的底層人物群像,試圖還原大時代下被忽視的邊緣群體。但他沒有懷揣著對過往的惡意,也沒有對痛苦控訴。
  • 《一秒鐘》:張藝謀不再是張藝謀,張藝謀還是張藝謀
    張藝謀的新片《一秒鐘》,因為「技術原因」,和觀眾見面的時間晚了快兩年。《歸來》劇照當然許多文藝片不該以票房論成敗,片子之前入了柏林主競賽,也足見張藝謀在藝術上依然能夠保持他的水準。但也許因為是張藝謀的緣故吧,這個帶動著中國電影走向商業化,走向億元票房時代的張藝謀,票房號召力回到十幾年前,這其中落寞,真是令人五味雜陳。
  • 《一秒鐘》:張藝謀不再是張藝謀,張藝謀還是張藝謀
    張藝謀的新片《一秒鐘》,因為「技術原因」,和觀眾見面的時間晚了快兩年。但也許因為是張藝謀的緣故吧,這個帶動著中國電影走向商業化,走向億元票房時代的張藝謀,票房號召力回到十幾年前,這其中落寞,真是令人五味雜陳。經過了《長城》和《影》兩部大片的折騰,張藝謀回歸他的文藝創作,給自己的青年時代和終身摯愛的電影寫下一封情書。這封情書有分量,因為書寫所指向的時代是那特殊的十年。
  • 詩情畫意《一秒鐘》,古稀少年張藝謀
    由張藝謀執導並參與編劇,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電影《一秒鐘》已定檔於11月27日全國公映。之前著名藝術家黃海也為電影《一秒鐘》設計製作過「電影的情書」版海報,海報中以電影的畫面為基底,黃沙、落日、膠片、燈光、幕布等帶著濃鬱電影記憶的元素都有出現。
  • 張藝謀,人走茶涼
    在聲色犬馬的名利場,張藝謀始終與人群保持著疏離,愈發沒有存在感。這種寡歡的境遇,讓我想起他和許知遠的對話。當時,許知遠問:「你有超越時代的欲望嗎? 」張藝謀連忙擺擺手,耷拉著眼說:「你放心,人走茶涼。」一句話,言簡意賅道出了張藝謀的人生。
  • 張藝謀烙印的父系列
    與其說《一秒鐘》是張藝謀「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不如說是他寫給歲月的,70歲的他似乎更寬厚了,為那段蒼涼歲月、複雜人性增添了幾分溫暖的底色。張藝謀新作《一秒鐘》的宣傳主打「獻給電影的情書」。如果說影片中有「情書」意象,指的當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西北戈壁農場生活的人們,兩個月才能看上一部電影。
  • 張藝謀為鞏俐策劃的動作經典,卻促成了徐克、于榮光的武俠合作
    而這一年的張藝謀,也與徐克的「電影工作室」進行接洽,策劃拍攝了一部奇幻動作片。張藝謀想通過這部動作片,助力鞏俐走入香港影壇,卻不料促成了徐克、于榮光的武俠片合作。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張藝謀為鞏俐策劃的這部奇幻動作片——上映於1990年的《古今大戰秦俑情》。
  • 孫藝洲成功擠入張藝謀的圈子,《愛情公寓》耽誤了他11年
    這次是犯罪題材,看臺詞就知道尺度有些大,是張藝謀第一次接觸這樣的素材。所以在看到孫藝洲出現在張藝謀的新電影裡,除了驚訝更多的是驚喜。因為演藝圈這麼大,能接觸到張藝謀的演員、並成為他電影裡的一份子的不多。
  • 1988那一年 演員,張藝謀做到了最極致
    在陝西鹹陽市棉紡八廠做工的工人張藝謀聞訊,立志報考攝影專業。那一年,張藝謀28歲,北京電影學院的報名年齡上限是22歲。僅在西安報名點報名,張藝謀覺得希望渺茫。儘管作品被招生老師讚嘆不已,但一聽到張藝謀的年齡,招生老師只能表示:先回去等消息。沒有意外,這次報名黃了。再次趕赴北京電影學院,張藝謀找到了攝影系教授,同樣是讚嘆與被拒。教授勸他報考北京廣播學院,只是28歲的年齡擺在那裡,張藝謀第三次被拒。儘管這樣,張藝謀仍沒有放棄。興許是命運,偶然見了張藝謀攝影作品的白雪石先生,將之推薦給了文化部部長黃鎮。
  • 周曉楓|孤獨張藝謀
    作為國內最知名的電影導演之一,張藝謀的片子每次都能帶來不小的動靜,「張藝謀」三個字所代表的意義,早已經超越了一個人、一部電影、一種風格。眾目睽睽之下,他無處遁身。然而對本文作者,張藝謀的文學策劃周曉楓來說,張藝謀早已不是老百姓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大導演,他的形象開始漸變,「既可敬,又可恨。」
  • 張藝謀《一秒鐘》曝角色海報「謀女郎」現真容
    1905電影網訊 近日,由張藝謀執導並參與編劇,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電影《一秒鐘》發布全新角色海報,張九聲、劉閨女和範電影形象曝光。張藝謀告白電影 膠片時代全民記憶引期待值得一提的是,《一秒鐘》是繼2014年電影《歸來》上映後,導演張藝謀又一力作,既有時代的滾滾洪流,也印刻了小人物的宿命;既有現實中無法迴避的艱難,也有電影中令人如痴如醉的熱愛。正如導演張藝謀所言,總有一部電影會讓我們銘記一輩子,銘記的也許不是電影本身,而是那種仰望星空的企盼和憧憬。
  • 11.23-11.29丨張藝謀、夢工廠,為賀歲檔打頭陣
    11.23-11.29丨張藝謀、夢工廠,為賀歲檔打頭陣 時間:2020.11.2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萬達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