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電影中的「情與欲」,是他壓抑的青春和自我

2020-10-14 葉公子

【作者:葉公子】

PS:請別抄襲我, 我也發公號

2020年下半年,是張藝謀頗為活躍的半年。

預估,由他指導的《懸崖之上》《堅如磐石》和《一秒鐘》都會陸續上映。

另一部以抗美援朝為背景的戰爭片《最冷的槍》也剛剛立項,張藝謀也在馬不停蹄地籌拍。

前陣子,有記者採訪張藝謀,他自曝一天只能睡2-3小時,工作強度非常大。

張藝謀今年恰好70歲,一般來說,這個年齡的人早已經頤養天年,但張藝謀依舊奔波在創作的路上,不知身體是否能撐住?

張藝謀曾在自傳中說:人這一生,一定要有夢想,但夢想不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而應該是具體的、現實的。

或許,70歲的張藝謀,恰好是憑著這種對夢想的追求,才能一直堅持。

一、社會環境對張藝謀性格的影響

張藝謀因《紅高粱》一舉成名,用獨特的電影魅力徵服了全世界。

此後多年,張藝謀又連續拍攝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等,都頗為知名。

細觀張藝謀早期的電影作品,大多都比較壓抑,不管是色彩構圖,還是故事框架,大多都和封建社會有一定的關聯。

《菊豆》劇照

特別是早期的《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幾乎全部是對封建禮教的反抗。

這兩部電影的拍攝畫面,也多以黑、白、灰和紅為主,莊嚴又肅穆,體現了環境對人性的壓制。

作為第五代導演中的翹楚,張藝謀經歷過那段動蕩歲月,對社會、人性和環境,都有自己深刻的反思。

而他的電影,也間接反射了張藝謀特殊的成長環境,對他的性格和人生的影響。

《大紅燈籠高高掛》劇照

二、張藝謀壓抑的少年時光

張藝謀在上中學之前,一直過得無憂無慮,他的爺爺是臨潼的地主,家裡雖遭受過土匪的洗劫,但仍舊家底豐厚。

為了讓家裡更有底氣,他爺爺帶著三個兒子搬到南京,將三個孩子全部送進了黃埔軍校。

後來,這三個兒子全部成了「國軍」,老大老二到處奔波,老三則成了後勤上的軍需官。

戰爭結束後,老大不幸戰死,老二跟著去了臺灣,家裡只留下了老三,也就是張藝謀的父親。

張藝謀爺爺奶奶和家人

時光流逝,運動開始了,張藝謀一家人成了「邊緣人物」,家裡大人經常被拉出去鬥,而張藝謀在學校也成了驚弓之鳥。

在此之前,張藝謀一直是班幹部,學習很好,還會畫畫,家裡也有錢,很受周圍人的歡迎。

但隨著運動的爆發,一切都變了。張藝謀失去了所有,成了一個每天活在恐懼中的人。

身邊的同學們開始疏遠他,任何人都不想和他說話,他成了一個毫無用處的人。

他曾在自傳中說:「最可怕的是那種『不被需要』的感覺,仿佛隨時會被拋棄。」

為了跟上「進步」的步伐,他拼命練習畫畫、寫字,希望能對組織有幫助。

也恰恰是因為他能畫畫,後來被組織「徵用」,成了專門寫大字報和畫主席像的人,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雖然他經常被人呼來喝去,經常被人嫌棄,但卻找到了在夾縫中生存的技巧,後來並未受過過多的苛待。

但那種壓抑的感覺,小心翼翼的處事方式,卻伴隨了張藝謀的整個少年時期。

三、戰戰兢兢的青年時光

中學畢業後,張藝謀被下放到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去之前,他就準備好了毛筆和顏料,準備給老鄉們一個好印象。

剛到村裡,他就挨家挨戶在木門上畫主席像,得到了全村人的誇獎,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多年後,張藝謀自述:「最大的夢想就是能成為一個工具,能得到周圍人的認可。」

在乾縣農村,張藝謀呆了三年,但卻並未放下畫畫這項技能,成了遠近聞名的畫畫小能手。

在農村的生活雖然勞累、壓抑,但好在身邊有肖華的陪伴,成了他青年時光中難得的一束光。

也是在這裡的窯洞中,他和肖華相戀,並一起回到城裡,結為夫婦。

多年後,張藝謀因為拍攝《紅高粱》和鞏俐相戀,在寫給鞏俐的信中說「我和肖華的婚姻是插隊時的錯誤」,這種說法有失偏頗,因為在那個時期,他確實非常「需要」肖華。

因為有文體特長,張藝謀在1971年被特招進棉紡廠當工人,實現了人生飛躍。

但在這裡,他依舊是最特殊的一個,全廠開大會,要求「不是團員的都出去」,結果全廠只有他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出去,那種場景特別尷尬,讓他一生難忘。

這時候,張藝謀依舊備受出身的困擾,依舊和身邊的人格格不入,只有肖華陪在他的身邊。

好在,此時的張藝謀已經慢慢長大,明白了自己和別人的不同,學會了夾著尾巴做人。

幸運的是,廠裡有很多喜歡畫畫的人,張藝謀開始跟他們交流,並在這裡愛上了攝影。

在棉紡廠的7年間,雖然過得很壓抑,但張藝謀卻學到了很多關於畫畫和攝影的東西,為他後續的騰飛,打下了基礎。

四、艱難的大學時光

1978年,各大學開始自主招生,張藝謀起初並未報希望,一是因為他只有初中文化,多年過去也忘了七七八八;二是他出身不好,很多大學都不會要他。

但此時的張藝謀,經過四五年的學習,攝影技術已經成為廠裡的翹楚,其構圖和創意時常得到周圍人的誇讚,有人便建議他去考攝影系。

心裡的火苗一旦產生,是怎麼也撲不滅的,張藝謀開始發動全家找關係,一定要去上大學。

而肖華的表哥王滌寰在北京做記者,認識一個叫白雪石的畫家,而這位畫家和文化部長黃鎮認識。

隨後,張藝謀將多年的優秀攝影作品整理成冊,輾轉送到了黃鎮部長手中。

黃鎮部長被張藝謀的才華打動,將他特招進了北電攝影系。

雖然進了攝影系,但有同學卻「因為走後門被告發」導致勸退,張藝謀也非常緊張。

在校的第一年,他一直戰戰兢兢,生怕被學校勸退。學校也曾找過他談話,表示一旦有人反映,他就必須離開學校。

過了大半年,學校沒有什麼意外發生,又有領導找他「可以念完大學,但不會發畢業證」,張藝謀才終於將心放到了肚子裡。

畢業後,張藝謀被分到廣西電影製片廠,頗受重用,用《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等影片,證明了自己的攝影能力,隨後又轉型做了導演。

五、張藝謀電影的變化

張藝謀的攝影技術,在前期完全是自學,拿著賣血買來的相機,他格外珍惜,也格外愛鑽研。

每天除了上班,他就拿著相機去田埂上、河邊、校園裡拍攝;除了練手兒,他還五年如一日地讀攝影書,每一本借來的書,他都會手抄一遍,以此來加深記憶。

上大學的四年間,他饑渴地閱讀各種書籍,看國內外的各種電影,來彌補自己在專業知識上的匱乏。

現今,有很多人罵張藝謀「江郎才盡」,罵他拍爛片,但這些所有的背後,是他多年如一日的堅持和付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

張藝謀的攝影作品,構圖大氣、恢弘,和他前期常年練習攝影構圖有很大的關係。

上中學時、插隊時、上大學時,張藝謀的周圍環境一直是壓抑的,他的性格中也自帶壓抑分子,呈現在了他的作品中。

直至成名後,被鮮花和掌聲包圍後,張藝謀的性格才逐步轉變,便誕生了《有話好好說》這部輕喜劇。

但這些轉變卻有好有壞,好的是他的作品越來越好,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壞的是,他人性中苦苦壓抑的東西,也逐漸顯露出來。

他想逃離和肖華的婚姻,想逃離以前的生活環境,想得到心靈的自由和改變。

於是,便有了鞏俐的出現,有了常駐北京不回家的舉動,有了要離婚的想法。

張藝謀在留給肖華的信中說:

「我的感情已回不來了,我想和她在一起。陳世美也好,王八蛋也罷,我不是為了被人而活,別人愛說什麼說什麼,我就是想換一種活法兒!」

張藝謀在信中的吶喊,與其說是與肖華的訣別,不如說是他對命運的嘶吼,對過往的抗爭。

張藝謀電影中壓抑的情和欲,既是他電影的一種呈現形式,也是他對自己壓抑的青春和自我的表達。

在他的內心深處,始終對青年時期的環境有所芥蒂,因為那時候,他都是為「別人眼中的自己而活」。現今,他終於有了資本,可以放肆表達一下自我,何樂而不為?

而他和鞏俐的結合,則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用情感、欲望來發洩自己的反抗,對美好的嚮往,他覺得自己值得!

《紅高粱》中,張藝謀嘶吼著唱「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未嘗不是對自己的鼓勵,希望自己能大膽的前進,大膽的擺脫過往,活得瀟灑一些。

只是,張藝謀對自我的釋放,既毀了肖華,也耽誤了鞏俐。但他對中國電影事業的推動,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代造就了張藝謀,讓他的前半生壓抑、掙扎,但卻以此為基石,進而拍攝了一些好作品;安逸舒適卻毀了張藝謀,讓他的後半生得到了放鬆,電影水平也在逐步下降。

希望2020年的《懸崖之上》、《堅如磐石》和《一秒鐘》,能讓觀眾眼前一亮,不枉「國師」二字。

——END——

相關焦點

  • 最美的鞏俐留在了《古今大戰秦俑情》中,該片也深刻影響了張藝謀
    在她參拍的三部香港影片中,電影僅僅展現了她的外在的一面,而且相對而言,她在影片裡表現出的是一種青春的單一的維度,她並沒有在影片裡成為一個欲望型的女人,所以,這些影片裡,沒有張藝謀電影裡色慾薰心的女人的色澤的加盟,反而使鞏俐保留了她的幾分清純氣息,或者說發掘出了她的身上的這種氣息,從而使鞏俐在這些商業片中,沒有受到張藝謀的刻意營造的欲望氣氛的幹擾與汙染,而能夠存留幾份一塵不染的潔淨氣質。
  • 反思與追隨:黑澤明、張藝謀、陳凱歌電影中的俠義、生死和欲望
    兩位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就是最生動的例子。陳凱歌說:「黑澤明不僅象徵了日本電影的一個時代,同時對中國的一代導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要在電影世界中承接下黑澤明的精神世界。」《英雄》是張藝謀第一次對黑澤明的模仿和致敬,《羅生門》中多重閃回的不可靠敘事被張藝謀進行了本土化處理,就連故事的節奏都有頗多相似之處。2018年的《影》,是張藝謀將《影武者》和三國歷史進行糅合改編的產物,其精神內核依然是「犧牲小我成就天下」的俠義觀。
  • 張藝謀,人走茶涼
    許多標籤成為張藝謀頭頂的烏雲。這種邊緣的身份,讓張藝謀有著強烈的求生欲。他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在最好的青春年代,張藝謀常常縮在一間狹小的暗房裡。 除了一張單人床,滿屋子都 是攝影書籍和洗照片的設備。這是漫長壓抑,卻也韜光養晦的7年。他在這裡閱讀,學習構圖,嘗試洗照片。漸漸地,他拍的越來越好,在廠裡當起了業餘攝影師。
  • 平心而論,張藝謀和他的《影》
    這不是張藝謀第一次用紀錄片的形式來記錄電影創作,《英雄》的《緣起》,《十面埋伏》的《如花》,《千裡走單騎》的《千裡之旅》,《金陵十三釵》的《張藝謀和他的金陵十三釵》等均屬同類作品。從2002年的《英雄》,到今天的《影》,這是張藝謀和攝影執導趙小丁合作的第10部電影。
  • 色彩藝術在張藝謀電影中的應用及思考
    在電影中色彩不僅能夠再現自然界,還可以增加畫面的藝術表現力、烘託渲染氣氛、表達人物的情感變化與內心世界等。   (二)張藝謀電影中的色彩語言   張藝謀的電影之所以會獲得觀眾的廣泛認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色彩的運用。在他的電影世界中,色彩有著多方面的作用,可以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吸引觀眾的眼球,還可以傳遞出人物的內心世界、情感變化等。
  • 張藝謀:這部電影是我青春的記憶
    時光網訊11月26日,電影《一秒鐘》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了北京首映,導演張藝謀,主演張譯、劉浩存現身活動現場分享拍攝幕後故事。演員李延、于洋、攝影指導趙小丁、主題曲詞曲作者陳曦、董冬冬、電影推廣曲演唱者單依純、歌手老狼等明星嘉賓助陣支持。當晚,張藝謀導演還將影片拷貝盤贈予資料館收藏,希望有更多的觀眾能感受到膠片時代對於電影最初的欣喜。
  • 張藝謀情史,和他的成功秘聞
    因為,分到電影廠的老前輩告訴他,畢業以後,你基本上要有10到15年才能出頭。張藝謀一算,等他出頭,得到40歲,那也太晚了。更何況,他本來就是同學中比較年長的。於是,他一邊學攝影,一邊還嚮導演系的同學借書看,從不敢耽擱一天。
  • 李安攜《雙子殺手》回歸,為什麼他可以超越張藝謀成華人導演NO.1
    張藝謀早在1988年,就憑藉《紅高聊》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當時的李安還在美國當「家庭煮夫」。1993年,李安的《喜宴》入圍柏林電影節,當時的評委會主席就是張藝謀,25年後的臺灣金馬獎,張藝謀憑藉《影》拿到第5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李安則成了金馬獎執行委員會主席。
  • 《大紅燈籠高高掛》:從19歲四姨太一夜失寵,看原著被刪情與欲
    兩年後,第五代導演張藝謀將這部作品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一舉拿下第48屆威尼斯電影節大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從藝術效果上說,張藝謀對《妻妾成群》所作的改編相當出色,足以讓它和原著在文學和影視兩個領域齊驅並駕,相互成就。蘇童也承認:「我覺得,不是張藝謀存在我也會寫作,但是這部電影確實帶給了我更多的讀者和名聲,說他沒有成就我,我覺得有點心虛。」
  • 70歲的張藝謀,和他的一封情書
    也許,在他的青春記憶裡,他曾無數跟張九聲、劉閨女、範電影打過照面。以至於有網友說,《一秒鐘》是張藝謀的自傳式電影,他完全贊同,「這是一種懷舊,是對我青春記憶的聯想」。2012年,中國電影院線中的數字放映機超過九成。2016年,上海電影技術廠關閉了國內最後一條膠片生產線。
  • 從張藝謀電影到《意志的勝利》
    從最早的《紅高粱》、《菊豆》開始,我是很喜歡張藝謀的電影的,他遠離現代政治生活中心,把鏡頭伸向遙遠蒼涼帶著點蠻荒的黃土地,沒有主流歷史話語中的宏大敘事,多的是民間個體欲望被剝奪、個性被壓抑,那種疏離感似乎更接近我與現代都市的關係。我對張藝謀電影產生逐漸變化始於2002年以後他所拍攝的商業電影。
  • 《影》:張藝謀只用黑白灰,濃墨了貪和欲,鄧超雙贏
    ,關鍵時刻,沛王派人救了他,並讓他回去展開於無聲的緊張追逐,結束在冷酷無情的暴力下,故事情景的轉換帶來心態的遊移不定境州明白了一切,他始終是都督的影子、替身,他沒有自己,在沛王那裡,他好像能找回自我04,結尾的反轉,懸念演進和謊言編制,散發神秘意味和真實描繪,心理的認同被打破
  • 從張藝謀電影中淺談中國電影的商業文化性
    可以說是由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中,電影作為文化藝術現象也有深刻而獨特的體現。以張藝謀為代表的中國電影導演開始追逐文化的時代步伐。我們可以看一下張藝謀的大眾文化轉向,他幾乎是憑藉自己的出眾的直覺走向後新時期,是第五代導演中最為與時俱進的一位。他同樣走的是商業化/主旋律,大眾化/高雅藝術混合的道路,但張藝謀卻做的很巧,幾乎可以說是四方討好八面玲瓏。
  • 為張藝謀70歲慶生的她是鞏俐的反面,但靠示弱贏了的女人,輸掉了自我
    1988年,《紅高粱》在西柏林電影節上獲獎,回國後張藝謀便找肖華談判,肖華憤而離婚。他們的緋聞鬧得盡人皆知,張藝謀接替陳世美成為新時代負心漢的代名詞。1990年,兩個人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無處藏身,張藝謀被迫接拍了商業片《古今大戰秦俑情》,與鞏俐分別擔任男女主角,只為爭取到幾個月時間,讓兩個人可以名正言順地在一起。
  • 難不成,有情的終不成眷屬
    文/夏辰張藝謀:架空的《影》張藝謀好手段。孫儷好面目。鄧超好聲音。可惜了。大電影造型,宮鬥劇水準。可惜了。上一次看賈樟柯還是他的《世界》。世界上只有兩個故事,一個叫飲食,一個叫男女。一個謀生,一個謀產。一個是如何活著,一個是如何愛著。「江湖」是一段說不清理還亂的男女情。《戰爭與和平》,我看到最後,不記得戰爭也不記得和平。只記得一個男人叫皮埃爾一個女人叫娜塔莎。日瓦戈醫生,我看到最後,也只記得一個男人叫日瓦戈一個女人叫拉拉。
  • 張藝謀的電影是視覺盛宴,他浪漫的情感故事更像小說
    高考恢復的那年,1978年9月,張藝謀破格進入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 1982年7月畢業後,在廣西電影製片廠做攝影師。攝影師出身的他,在電影藝術創作中,特別強調畫面,可以說到了標緻。1984年第一次擔任電影《一個和八個》的攝影師,就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
  • 張藝謀70歲生日她P圖秀恩愛:靠示弱贏了的女人,輸掉了自我
    這一年,鞏俐18歲,剛剛經歷了她人生的第一次高考失利,正一邊工作,一邊複習文化課,準備明天再戰。肖華和張藝謀是初中同學,在插隊時相戀,1979年肖華在父親反對的情況下,和張藝謀結婚。結婚後肖華找人託關係把張藝謀送到北京學習,自己在家裡照顧孩子和老人,畢業後張藝謀留在北京開始了他的攝影工作。
  •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是如何幹擾、壓抑對方自我的?
    今天小胖從言語的角度和大家聊聊:在親密關係中,雙方是如何幹擾、壓抑自我的。每個人自我有強弱,但我們都無法完全保留自我。小胖覺得一個人的「自我」能夠被他人幹擾,歸根結底,還是這個人內在的「自我」不夠強大。
  • 張藝謀最被低估的電影,開啟了華語電影的大片時代
    秦王識破無名計謀,以他之口道出這番計劃,無名與長空相識,將性命託付於他,助他刺秦。為成大計,還需殘劍或飛雪一人獻祭,無名慕名而來,以杯飛水息,彈指殺人之計,折服二人。奈何二人有幹將莫邪之情,飛雪只得刺傷殘劍,只身前往秦軍大軍之前,與無名三兩回合之下,身亡倒地。殘劍奪回屍身,無名以俠者相惜之情,送飛雪最後一程,而後赴秦、刺秦。
  • 張藝謀最被低估的電影,開啟了華語電影的大片時代
    影片整體色調是黑色的,黑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的色彩,象徵著黑暗、迷茫和罪惡。這樣的色調不僅容易使人聯想到死亡和憂愁,而且能夠引發低沉、凝重和莊嚴的情緒 ,如在《英雄》中,黑色是整個王宮的主色調。黑色的盔甲、黑色的服飾、漆黑的城門,整個王宮都籠罩在黑色中,使人明顯地感覺到陰暗和壓抑,以及王權之下額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