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爸媽,想養出殺人犯

2021-02-24 胡辛束

 

老人總說,一個孩子降生到家庭無非四種情形,討債,還債,報怨,報恩。

而一個孩子從原生家庭消失,只有痛苦。

 

16年3月的臺北內湖區,一位母親帶著年僅三歲的女兒逛街,一名男子衝上來,對著孩子連砍了23刀。

 

這是一起典型的隨機殺人案,也就是沒有選擇地殺人,隨意殺人。

 

事發後,這起殺人案在網上引發巨大的關注,網友紛紛要求將兇手立即處死。而沒有料想到的是,孩子的母親堅決不贊成處死兇手。

 

她在社交媒體上面表示,殺人犯到底在想什麼,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沒能接住他?我們能做的,難道只有繼續速速執行死刑?

她想要一個答案,而最近很多人都在關注的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以這個真實案例而改編。

 

HBO和臺灣公司聯合推出,開播當天登上了Google臺灣熱搜榜首,創下臺灣公視五年來的最高收視率,豆瓣9.5分,是目前為止華語電視劇最高分。

 

說說劇情,劇中一個叫李曉明的學生,隨機殺人,在電影院槍殺9人,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判決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

 

當時的律師和前面提到那位母親一樣,認為了解動機比盲目處死更有意義,只有理清原委才能防止悲劇再次發生。

 

可事實上,根本沒人想了解殺人兇手的故事,大家只關心他什麼時候死,殺人命償。

 

於是在開庭當天,律師前腳剛出法庭,等待他的不只有記者的話筒和攝像機,還有受害者家屬潑來的糞。

 

在正義感過剩的公眾眼裡,辯護律師就是為殺人犯洗罪的禽獸,殺人犯的家人更是應該一起陪葬。

 

充當事實傳聲筒的媒體,為了高點擊和收視率,已經忽視了事實和真相,傳達給公眾的除了噱頭還有話題。

 

心理學家曾經收集了1700年到2001年的8個國家的736份報紙頭條,幾乎所有內容都圍繞著死亡,謀殺,暴力攻擊和自殺。

 

時代在變,人們對話題的偏好卻從沒變過

 

殺人犯的父母賣掉開了多年的麵館,想補償給受害者家屬,可媒體壓根不買帳。

 

面對外界無休止的指控,他們只能躲到鄉下,終日戴著口罩生活,妹妹為了不因此毀掉人生,改換姓名,還對外宣稱父母在車禍中去世。

 

劇中代表媒體的新聞臺主管,不僅工作能力極強,還深知觀眾的G點。

 

頭條不放年輕人關心的社會新聞,放「店員被客人潑奶茶砸頭」更容易讓人看下去,把新聞標題裡的「女大學生」改成「女高材生」,那樣才能引發輿論。

 

這個看似冷血凌厲的女人,其實還有另一個身份,她也是一名受害者母親。

 

兩年前,她和兒子去電影院看電影,中途出去接聽電話,兒子卻在電影院內遇害,對此她非常自責,每晚酗酒才能入睡,女兒不親近,丈夫不關心。

 

在她得知殺人犯的妹妹隱姓埋名,便決定跟蹤這個女孩,還曝光了其父母在鄉下藏匿的住址。

媒體在撲風捉影,群眾在以訛傳訛

 

一夜之間屋門前全部堆滿了垃圾,玻璃也被砸破了,哪怕被迫露面當著所有人下跪道歉,還要面對公眾的質疑。

「下跪是發自內心的嗎?下跪是有人指導你們嗎?下跪不能換回九條人命」。

 

媒體誘導輿論越過法律嚴懲所謂的惡人,而輿論殺人無需償命,群眾就紛紛開始充當幫兇。

 

而好不容易決心開始新生活的妹妹,也因此被擊潰,跑到新聞臺大吼,「你們殺的人,一點都沒有比我哥少。」

 

這讓我想到了1997年在臺灣發生的白曉燕命案。

 

白曉燕是臺灣知名藝人白冰冰的女兒,事發那年她才17歲,看過早些年偶像劇的朋友或許對她有些印象。

 

當時白曉燕在上學途中被綁架,母親白冰冰收到了罪犯的勒索電話,讓她去長庚球場的墳墓。

結果等白冰冰趕到,只在那發現了女兒的一節手指頭,還有三張裸照和求助信。

  

綁架,明星之女,斷手指,裸照,這些詞拼湊起來該是多麼爆炸的新聞,沒有哪家媒體願意放過這種機會。

 

作為母親的白冰冰,求著記者不要報導,可第二天的《中華日報》和《大成報》幾乎用最大篇幅刊登了女兒被綁架的新聞。

 

後來的事大概就是,受害人家外堵滿記者,電話響個不停,幹擾了綁匪傳遞信息,甚至附近的旅館都被預定一空,各大新聞媒體24小時蹲點關注和報導。

 

更誇張的是,交贖金的那晚,後面跟的全是記者的採訪車,警察不得不在半路停下,對後面的記者一通臭罵。

「你們還有沒有一點職業道德?可身後的媒體也只回了一句,「他們不撤,我們也不撤」。

 

結果歹徒連續更換七次贖人地點,卻沒有一次現身。

 

白曉燕的屍體在臺北縣泰山鄉被人發現,死前遭到過殘忍的毆打和強暴,屍體形態極其悽慘,媒體把拍到的屍體照片全部放了出來,連個馬賽克都沒有。

 

就像劇中演的一樣,殺人犯及他的家人,再次被媒體拉出來。

犯罪嫌疑人的妻子,被迫去了風化場所工作,兩個孩子因父親的身份被歧視,最終被美國籍夫婦收養離開臺灣。

 

而這些,卻沒有多少媒體願意做後續報導。

 

殺人是惡,但傷害殺人犯的家人難道不是?在高舉正義旗幟的時候,犯的可能也是隨機殺人的罪。

 

幾天前,涉嫌弒母的北大學生吳謝宇被抓獲,而離他殘忍殺害自己母親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年。

 

網上熱門評論最靠前的兩條是,希望警察能了解清楚他的殺人動機。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想傳達的正式如此。

 

我們沒權利定義誰是惡,誰是善,想認同誰,也只是由自己決定。

 

殺人犯只是個想獲得外界認可的病人,蠻橫的主管外表下卻是個逃不出喪子之痛的母親。

這個世界從不是非黑即白的,你仔細看,它滿是灰色。

 

其實有時候我們與惡的距離,也不過就是滑鼠的一次點擊而已。

插圖 / 《我們與惡的距離》

頭圖/ 阿仁Aaren

「今晚22:22的報時員」

相關焦點

  •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看無差別殺人(2):普通的家庭為何會養出殺人犯?
    《教出殺人犯》的作者岡本茂樹在書中提醒我們,一場犯罪之所以會發生,其實常常是過度壓抑的結果。他舉了自己常會在國高中現場觀察到的例子:甲生與乙生都是時常面帶開朗笑容的孩子,但家庭背景卻大相逕庭。甲的家庭中父母關係良好,家庭對他來說是個安全的避風港;乙的家庭卻恰恰相反,父母感情不好、爭執不斷,正因為家裡氣氛低迷,乙總是努力表現得開朗,希望能緩和家中氣氛。
  • 子女想投蔡英文,被韓粉爸媽怒噴:你是我養大的,不是蔡英文
    有人點出"經歷"與"背景"是關鍵,像自己母親就來自苗慄鐵藍,又是東吳大學畢業,因"南北菜蟲串聯"事件發現韓國瑜是校友,便開始注意他;韓國瑜翻轉高雄後,母親更是大力挺韓,還會嗆自己是被民進黨洗腦的"綠腦"。
  • 《賺錢養爸媽》教練寄語
    陰柯羽小朋友也是開啟暴走模式,賣出按摩器一個12元,文具一個7元,水5瓶,何天慧小朋友也很棒呦,早上就賣出了兩個文具,賺了14元,下午又賣出了7瓶水,真的是小女強人,可是我們的隊長有一點點被動,早上沒有賣出東西,但是當隊友賣東西的時候,隊長也是協助隊友們一起將東西賣出,下午看見隊友賣出那麼多水自己卻沒有賣出,在美美姐姐懷裡大哭了一場,我們一直鼓勵他繼續加油,隊長就一直協助隊友一起賣水,到後面倒是玩的很開心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全天下沒有一個父母,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仔細的想了想,這些年的臺灣劇,的確沒有什麼太大的波瀾。早年間的偶像劇,已經挖空了大家,對臺灣偶像劇的期待。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2018年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臺灣劇的更多可能性,但是卻沒有得到它應有的傳播和肯定。再早一點,印象比較深刻的是2016年播出的《滾石愛情故事》,可能正合了我這樣愛音樂,愛唱歌的人的心境,感覺看起來很沁心。
  • 玉鐲和翡翠手鐲哪個養人
    玉鐲和翡翠手鐲哪個養人許多人在購買的時候都會問翡翠和玉哪個養人?從理論上來說,翡翠因為歸於硬玉,所以密度高,結構嚴密。因此人皮膚上的汗、油脂等就比較難以浸入翡翠內部,而相同的翡翠中的微量元素也難以分出,從而使人體收益。
  • 美國結婚居然女方爸媽出大頭?
    有時候小編會想,西方人結婚——尤其是老是宣稱他們「獨立自主」的年輕人,婚禮的錢應該也是自己搞定的吧?果然還在百度知道上看到這樣的提問……原來小倆口只需要出一小半錢,男方父母只要出一點點!憑什么女方家長出這麼多呀?!更令人不解的是,這個「女方家長出44%」已經是美國當今社會「改善」後的現代潮流了。
  • 「小創客」爸媽:陪孩子沉迷,養出機器人高手
    小五時以「電磁列車新幹線」參加科展奪得全臺最佳創意獎、初中時自製太陽能車參賽,奪得北縣太陽能車博覽會第一名。陪孩子逛街只為找一個零件由於是家中獨子,父母對他的興趣不僅百分百支持,更一起沉迷機器人世界。一家三口每年去兩次日本看模型、買零件。
  • 「我爸媽各養十幾個情人……」對不起,有錢人的快樂我不配懂!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小程,撞見了父親出軌的事情,本想告訴母親,卻沒想到是噩夢的開始,聊聊發生了什麼?當初他們剛退休我教他們上網希望他們可以跟上時代哪成想,他們這不僅跟上了還特麼超前了!!!我以後咋養孩子?!為了避免以後喝西北風我決定採取計劃直衝敵人陣營——我爸那!
  • 第一次養狗就上手/新手爸媽別亂買/這些東西很重要-寵物用品推薦
    大家好我是雙柴媽,最近有好多小粉絲私訊柴媽,詢問養狗狗的一些問題呀,其實新手爸媽對於要接小孩回家都會感到莫名的興奮(?)再加一點恐慌吧!我懂我懂,柴媽,以前帶Toby回家也是這樣。想說可以分享一下新手爸媽到底該準備些什麼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 爸媽千萬不要對孩子這樣做,小心養出膽小怕事的孩子!
    孩子會更害怕打雷、下雨、狗狗狂吠或者火災,也會擔心爸媽受傷和自身的安全。學齡前的孩子正出於學習並理解周邊世界的階段,從而培養起對環境的應對能力。所以爸媽不用擔心,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也是豐富想像力的表現。
  • 爸爸原說將小貓養到斷奶就送人,結果一周後爸媽的反差也太明顯了!
    爸爸媽媽一開始不讓養貓,但養了後居然愛得不要不要的,從此自己就變成那個被嫌棄的了」 還配了一張很有感染力的圖片……於是網友忍不住在分享貼文中直呼,「當初是誰說養到斷奶就送人的!」這名網友表示橘子剛被帶回家時只有兩周大,橘子是她逛完夜市後從車子撈到的浪貓,當時醫生評估只有2周大,不過因為家中本來就有飼養2隻貓咪,所以爸媽極力反對再多養1隻,還非常正經地說,「養到斷奶就送養!」
  • 小王先斬後奏,給爸媽買了只狗
    看多了,小王心裡蠢蠢欲動:還是想養只真的狗,可惜房東不準,室友不愛。這時候,小王看到了一個帖子:《父母一開始不讓養寵物… 結果……》小王心思活絡了,他先斬後奏,給爸媽買了只狗。爸媽年紀大了,要注意多運動,我工作忙,有時候沒時間回來陪爸媽,就讓王二二每天陪你們遛彎;它吃得也很簡單,每天兩餐,就這個狗糧,每個月給寄回來。別給吃其他東西,跟我小時候一樣,容易吃壞肚子啦。」王二二非常可愛,小王爸媽想,好像也沒那麼麻煩,就同意了。
  • 我是殺人犯-荒誕的黑色幽默
    最終,崔刑警沒能抓住兇手,反而被他在嘴角割了一刀,兇手消失在胡同裡,再也沒有出現。為什麼他不僅沒有被萬人唾罵,還享受到如此多的擁戴?為什麼他不為自己的行為懺悔,還要把罪行當做炫耀的資本?這些受害者家屬,在長達17年的時間裡,無比痛苦的思念著已逝的親人。
  • 紙板神手鍾凱翔:爸媽退一步,養出創作天才
    他的房門後掛著一隻暴龍頭,因此進出只能從門縫鑽;真人高度的紙板鋼鐵人站在他的床邊;床上有隻未完成的哥吉拉;牆上掛著翼手龍化石;牆邊和柜子上擺滿上百隻他搜集的異形和機器人模型⋯⋯簡直就是《博物館驚魂夜》了。這擠得要命的房間不只是博物館,更是動物園。他養了擬鱷龜、霸王角蛙、蝴蝶角蛙,還有一隻橘色的豹紋守宮「小橘子」。
  • 獨生子娶了獨生女,男方要求養孫子的錢各出一半,結果後悔了
    兩方父母都有退休金,家庭經濟條件都不錯,用我表妹的話說:「我跟老公都不上班,四位老人也養得起我們一家三口。」說起一家三口,最近表妹也很發愁,因為老公的父母提出養孫子的錢要雙方父母各出一半。 原因是,現在男女都一樣,雙方又都是獨生子女。那麼,在養孫子的事上,不能光讓爺爺奶奶出錢出力,姥姥姥爺也應該管。
  • 養恐龍和養孩子,哪個更難?
    請原諒我用孩子跟恐龍對比,我們能養大的只有我們的孩子! 一邊看電影,我卻一邊在想,養恐龍和養孩子,哪個更難? 看完電影,我也問了孩子這個問題,孩子說,肯定是養恐龍更難!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電影裡的恐龍是人造出來的,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像暴虐龍,本來造了兩隻,其中一隻被他吃掉了。從小就被關在高牆裡,唯一和他交流的就只有給他投餵食物的鋼鐵升降架。
  • 軟磨硬泡讓爸媽養了貓咪和狗狗,可是後來卻變成了這個樣子!後悔當初這個愚蠢的決定……
    小靜小編(2924815337)這些圖,有沒有顛覆你對養寵父母的三觀!看完覺得自己不想親生的……還記得小時候,爸媽不讓養寵物,家裡只準有一個小畜生的時候嗎?為了養只寵物,軟磨硬泡,可是後來……其實第一次聽說我要養貓,爸爸是拒絕的,爸爸說不能你讓我養,我就馬上去養,我一定要試一下,養了大概一個月左右,duang~爸爸就變成了這個樣子,你們養完也會這樣子~
  • 蘇北農村的爸媽,只有五個女兒,人前總覺得「矮半截」!
    在我爸媽這裡卻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雖說不至於做到一碗水全部端平,但也絕不會特別偏心哪一個。我媽總說都是我的閨女,哪個都一樣,全部都供你們讀書,能讀到什麼時候就什麼時候,沒錢就是去借去磨也要供你們。也因為我家沒有男孩,家裡老人還有一些親戚,都明顯看不起我爸媽。爸媽年輕的時候,就一直掙扎在別人看不起的眼光中,拼命想活出個人樣,拼命供我們五姐妹讀書,希望我們有能力就遠走高飛,甚至把他們接出去,不再受別人看不起的眼光。父母養大我們五姐妹不容易,其中也離不開大姨一家的幫忙和資助。
  • 姑娘想離婚,但又怕沒錢養孩子!
    姑娘想離婚,但又怕沒錢養孩子!) 傾訴人:賈穎(化名,女,38歲)本期傾訴聚焦——發現丈夫出軌後,她很是崩潰:無法忍受背叛和傷害,可要是離婚,腹中的二寶怎麼辦?
  • 電影:《殺人犯》,華語片遭遇的雙重標準窘境
    09年7月9日在港上映電影《殺人犯》,約上映一月,收1170萬港元下畫,預期9月登臨臺灣,內地上映的時候更名為《罪與罰》,因結局改動,整體效果大打折扣,票房寥寥。第二個問題,市場已給出答案。 上映後,有人這樣形容劇情:荒謬絕倫。電影甫出,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即時而來。傳媒記者與影評人的聲音如出一轍:荒唐!荒謬絕倫!